要点与引用:
若保赤子:语出《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父。”要像护理孩子一样保护臣民,使他们健康安宁。
生:象形字。古文字形体像地上长出幼苗,表示生长。本义是植物生长。生是部首字,从生取义的字与出生、生长等义有关。
物:形声字。从牛,表示牛的毛色;从勿,勿兼表声,指牛毛色琐碎驳杂。本义是杂色的牛。引申为物品。
本:指事字。在木底加点或加横表示树根。本义是树根。
故:会意字。从古、从攴,表示旧事、陈迹得以流传必有原因;古兼表声。本义是原因。
蚋(ruì):蚊子。
姑(gū):咀。
嘬(chuài):叮,咬。
颡(sǎng):额头。
泚(cǐ):出汗的样子。
睨(nì):斜视。视:正视。
虆(léi):盛土的笼。
梩(lí):锹、锸一类挖土的工具。
墨翟认为有“上帝”存在;“上帝”有明确的意志,即所谓“天志”。“天志”的内容就是“兼爱”,“欲义而恶不义”(《天志上》,《天志中》墨翟又认为除上帝之外,还有鬼神。鬼神也是以上帝的意志为意志。他们帮助上帝赏“兼相爱”的人,罚“别相恶”的人。墨翟的《明鬼》篇引了许多古代见神见鬼的传说,以证明鬼神的存在。
孟子的“天”——《孟子·万章上》:“《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辞让之心之中:辞-解使去己也,让-推以与人也。朱熹(四书集注)
爱无差等,施由亲始(目标与实践的统一):
药山禅师: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万缘放下,高高山顶立,是目标,当下还要入世救众生,入世行菩萨道。自由由不自由达到;无为由有为导引。
庄子·杂篇·天下—(百度百科)
位于《庄子·杂篇》,以“天下”为题。全篇分七段,是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历史渊源,来龙去脉。评价主要思想,并且加以批评的总结性的论文。
古人讲道术,倾向求真理,不局限于学术领域。所谓道术,到底在何处呢?正确的回答是无处不在。道术既然无处不在,那么宇宙精神从何处来?天上掉下来的吗?那么人类智慧从何处来?地下冒上来的吗?不,不。体现宇宙精神的圣人相继产生,体现人类智慧的贤王相继兴起,皆受赐于唯一的道。 道为原理,术为方法,道术结合为内圣外王的文教理想。战国学者未能把握这个整体,多以一隅之见逞说,致使整体的道术分割为零碎的学术,没法复原内圣外王的文教理想了。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对儒家只说了两点,最重要的两点。
一是说君子: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染慈仁,谓之君子。以仁来施行恩惠,以义来建立条理,以礼来规范行动,以乐来调和性情,表现温和仁慈,这就叫君子。
即:仁心用来关怀百姓生活,义理用来指导人际关系,礼教用来约束社会行为,音乐用来缓和群众情绪,待人接物,温暖慈爱,谓之君子。
二是谈“六经”: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相关参考: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出处《传习录》——王阳明
原文: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孟子曰。吾固願見。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見。夷子不來。他日。又求見孟子。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憮然為間曰。命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