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引用:
稱(称):会意字。甲、金文形体像手提鱼。篆隶楷从禾,用禾茎搓成草绳提物;从爯,稱的本字;爯兼表声。简体字从禾,表示用禾茎搓成草绳提物;从尔,表示提起那东西,合起来表示用草绳提起那东西。本义是提。引申为称重量。
辯:会意字。从言,表示用言语辩论;从辡,加言,指用语言争辩;辡兼表声。本义是辩论。
岂:象形字。篆书之形像鼓,表示军队得胜归来所奏的乐曲。豈简化为岂。本义是军队归来所奏的乐曲。这个意义现写作"凯"。假借作副词,表示反诘。
逆:会意字。从屰(ni;ji),像倒人形;从辵chuò,像脚在路上;屰兼表声。本义是迎接(逆旅)。引申为方向相反。
定:会意字。从宀,表示房屋;从正,表示端正;合起来表示安稳。本义是安定、稳定。
亂(乱):会意字。从舌,表示言语;从乚,表示屈服,合起来表示言语混乱。本义是理丝,左边是上下两个手整理乱丝的图像。引申指混乱。
窟:会意字。从穴,形体像洞穴;从屈,表示洞穴多弯曲不直。本义是洞穴。
菹(zū):水草多的沼泽地,字中有水有草。
大象辞曰 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象辞”是孔子针对卦象做出的解释。象辞分大象辞和小象辞,大象辞是对卦象的解释,小象辞是对爻象的解释。
“象辞”大意是,师卦的卦象是地中有水,因为师卦上卦是坤卦,坤为地,下卦是坎卦,坎为水,师卦就是地下水或地中水。大地本是广垠无边,深厚莫测,厚德载物之性,地中蓄积这些丰富的水资源养万物而不为大,好比将帅(君子)以宽广的胸怀容民畜众一样。这就是用地中水之象来比喻君子之象。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了。
代作:更代而作,不断出现。
污池:蓄水的池子。
作: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像衣领初作的形状。小篆从人、从乍,表示突然,表示人突然站起来。本义是兴起。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表示心气从鼻出。本义是呼吸之气。
園(园):形声字。囗表意,表示围起来;元表声。本义是种植蔬菜、瓜果、树木的地方。
囿:会意字—形声字。甲骨文之形像园林。金文从口,表示围墙;有表声,表示有围墙的园林。本义是古代有围墙的园林,用以畜养禽兽以供统治者玩赏。
丕:象形字。甲骨文像倒置的花骨朵的形态。篆文在花苞的子房处加了一横,指明胚芽之所在,用以表示胚芽。隶变后楷书写作丕。本义是胚芽。这里指宏大。
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庄子》外篇《知北游》
缺:形声字。缶表意,缶是一种瓦器易破损;夬表声。本义是残缺。
衰:象形字。篆书之形像一件用草编成的雨衣。本义是草编的雨衣,此义后写作蓑。假借为衰弱。
微:会意字。从彳(街道)、表示隐蔽行踪的意思。本义是隐蔽行踪。引申为微小,细微。
王夫之指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非虚说,《春秋》的德业与天地相终始,岂有其名而无其实。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弑君者三十六,而远国不相通问的还不包括在内。《春秋》既成之后,直到秦朝,没再发生弑父与君的事端。秦人焚书,而后胡亥死于赵高之手。自汉以来,《春秋》复传,弑君者唯王莽、萧道成、萧鸾、朱温数人而已,而且不敢称兵而手刃。
“春秋”包含“春”“秋”两种概念,在西周时期,被作为周朝象征性的代表物时什么呢?那就是红极一时,名声大噪的青铜器了。当时在礼乐制度的指导下,周朝十分重视祭祀礼仪,尤其重视对天地、山川和社稷的祭祀。而祭祀的时间就选在了一年之中的春季四月“春耕播种”和秋季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的时候。与此同时,周朝有严格关于分封制的要求规定:要求各路诸侯定时朝觐周天子那么这个定时,就定于一年的春季和秋季。
其实在商代和西周之前,人们并不是把一年分成四个季节,而只分成了两个季节,便是春秋两个季节,所以后来当人们称“春秋”时便意味着一年。随着历法日趋发展,古人渐渐从春秋二季分出了秋冬二季,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太史公自序
汉 · 司马迁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懼(惧):会意字—形声字。从心,表示心中惧怕;从瞿,瞿指鸟惊视,有吃惊、害怕之义;瞿兼表声。简体字从忄(心),具声,具有都、皆义,表示整个心都为之害怕。本义是害怕。
莩:形声字。篆文从艹,孚声。本义是生长在湖中的草。
著:会意字。小篆从竹,隶、楷书从艹,表示像竹和艹那样特征明显;从者,甲骨文形体像火烧木,有明亮意。本义是明显、显出。
闲:《易经·乾卦·文言》“九二”有“闲邪存其诚”之言,“闲”的本义是栅栏,有防御捍卫的意思,“闲圣人之道”是防范邪道而护卫圣人之道。“距”通“拒”,排抵。
《公孙丑篇》孟子即说:“出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认为,邪说由心而生,心生就会妨害行事;行事若受妨害,就会妨害政事。圣人复生,一定不会改易他排抵杨、墨的说法。
《公孙丑篇》有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杨朱与墨家属于哪一类呢?“被”,偏陂。“淫”,放荡。“邪”,邪僻。“遁”,逃避。“辞”分文辞和言辞。“知言”即知言辞。孟子以辞响应公孙丑之问,提出“被辞”、“淫辞”、“邪辞”、“遁辞”,也就是四种不正言辞,但孟子自言自己知道这四种不正言辞,听到被辞就知道它的遮蔽不明处,听到淫辞即知道陷溺不拔处,听到邪辞就知道淆乱是非处,听到遁离支吾辞,就知道穷极理屈处。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本章为《论语》:为政篇
遁:孔子在《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yuàn)小人,不恶(wù)而严。“不恶而严”,不讨厌他人,而能严己身,严以律己。 遁,退也,退避也。当退则退,遁;不当退而退,逃。
是:会意字。日头光明下,确定脚向城池方向正确。从日,表示一天;从正,表示日光下所见正确。本义是正确。
懲(惩):形声字。篆隶楷从心,篆书形体像心脏;徵表声,幼苗初起苗头时候,就以兵戈和斧钺警告。本义是警戒。——惩恶扬善
廉:形声字。广表意,表示房屋,廉本指堂屋的侧边;兼表声。本义是堂屋狭窄的侧边。现多指廉洁不贪。
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人。北宋开国名将。乾德二年(964年)参与攻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升宣徽南院使。开宝七年(974年)率水陆军十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
擘:会意字。从手,表示擘是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辟(辟:会意字。甲骨文左像屈膝的人,右像刑刀,中间的口表示施刑留下的伤口,合起来表示施加刑罚。本义是刑罚。),表示拇指是手指中最粗大的。擘bo指是手大拇指,古琴擘右手八法-大指是擘(劈)、托;食指是抹、挑;中指是勾、剔;名指是打、摘。;骈拇(庄子第八)并生的足大指与二指;枝指,多生的手指。
飲(饮):会意字。甲骨文形体像一个人手扶酒坛,俯首张口,伸出舌头喝酒的样子。隶、楷书从食,表示吃、喝;从欠,其形像人张大嘴要喝的样子。本义是喝。
槁:形声字。木表意,表示树木枯干;高表声。本义是枯木。引申为干枯。
周易节卦,(孔子)彖传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
节以制度,节而适度,过度则失去了节的意义。故曰“苦节不可贞。”“苦”有过度过分的意思。取用无度为不节,节以中度则甘,节以过度则苦。过犹不及,苦节犹不节也。
織(织):糸读音是mi,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一端象丝束的绪,一端象丝束的头,中间是丝绞,指细丝;微小的。“糸”是楷书的写法,“纟”是简化字的形体,一般只能用于左偏旁。从糸(纟)表意,篆书形体像一束丝线;戠表声,也有聚合的意思。隶变后楷书写作織。现在简化写作织。从糸,表示与丝线有关;只表声,兼表只用丝或纱就能纺织。本义是纺织。
原文: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啓我後人。咸以正無缺。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廐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詩云。戌狄是膺。荆舒是懲。則莫我敢承。無父無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孟子曰。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盜跖之所築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屨。妻辟纑。以易之也。曰。仲子。齊之世家也。兄戴。蓋祿萬鍾。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辟兄離母。處於於陵。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顣曰。惡用是鶃鶃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鶃鶃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於陵則居之。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