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哥茶室:战争、芯片与茶的棱镜

天宫尼尔菌:一个太空微生物的中国式浪漫命名


Listen Later

当神舟十五号的航天员用无菌擦巾轻轻擦拭空间站舱壁时,他们可能不会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采样动作,将在两年后引发一场关于科学命名的文化讨论。2025年5月,中国科学家宣布在空间站发现全新微生物物种"Niallia tiangongensis"——这个被译为"天宫尼尔菌"的名字,瞬间点燃了公众的热情。

微生物命名从来不是件随意的事。按照国际微生物系统学委员会规定,新物种命名必须使用拉丁文,且需在《国际系统与进化微生物学杂志》发表。科学家们选择"Niallia"作为属名,源自该菌株与已知尼尔菌属的基因相似性;而"tiangongensis"这个种加词,则直白标注了它的发现地——中国空间站"天宫"。

但中文译名"天宫尼尔菌"五个字里,藏着比拉丁文更丰富的故事。"天宫"二字承载着中国人数千年的航天梦想。从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仙女,到明代万户的火箭座椅,再到如今在轨运行的空间站,这个意象始终贯穿着中国人对苍穹的浪漫想象。当现代科学发现与古老文化符号相遇,微生物命名就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种命名哲学与西方传统形成有趣对比。国际空间站发现的微生物常以发现者或功能命名,比如"Solibacillus kalamii"纪念印度前总统卡拉姆,"Deinococcus radiodurans"强调其抗辐射特性。而中国科学家选择将国家航天工程的文化符号镌刻在微生物的基因里,让一个微观生命与宏大的国家叙事产生联结。

网友们的创意更显活泼。有人提议叫"太空小强"致敬其顽强生命力,还有"银河护卫菌""玉兔杆菌"等混搭神话与科幻的命名。这些民间智慧背后,是公众对航天事业日益增强的参与感——当普通人开始为空间站的微生物起外号时,航天科技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尖端领域。

天宫尼尔菌的发现本身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这种革兰氏阳性菌能在强辐射、微重力环境下形成生物膜,其DNA修复机制可能为航天医学、极端环境农业带来突破。但或许同样重要的是,它让公众意识到:科学发现可以既有严谨的拉丁学名,也有饱含文化温度的中文昵称。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中,每个新发现都在重塑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当未来某天,宇航员在火星实验室里培养天宫尼尔菌的后代时,菌名里那个"天宫"的词根,会成为人类文明记忆的独特注脚——记录着我们如何用自己文化的语言,讲述属于全人类的太空故事。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四哥茶室:战争、芯片与茶的棱镜By 昆仑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