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場外聯播區

統整贊成與反對者意見請看敘述欄-【核三公投研議延役】 核三存廢十字路口:到底要開還要關??


Listen Later


贊同者如下(含理由)
一、政黨與政治人物
台灣民眾黨 (Taiwan People's Party)
    ◦ 提案「重啟核三公投案」,並修正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
    ◦ 主張重啟核三是因核電停運將導致每年發電成本暴增新台幣1000億元以上。
    ◦ 指出綠能發電進度遠低於政府目標(2024年底僅11.9%,遠低於20%)且綠電爭議多,墊高台電成本。
    ◦ 認為能源多元性有助於控制國安風險、穩定產業及民生供電,並強化台灣能源供應韌性。
國民黨 (Kuomintang)
    ◦ 與民眾黨聯手推動《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案,旨在放寬核電機組延役年限,最長可達20年。
    ◦ 多位國民黨立委,包括林思銘、徐巧芯、王育敏、黃健豪、葛如鈞、許宇甄、林沛祥,都提出了相關修法版本。
    ◦ 國民黨也呼籲賴清德總統應將能源安全納入國安簡報,並與專家溝通,放下意識形態,以民生為念。
童子賢 (Shih-chien Tung)
    ◦ 身兼民進黨智庫副董事長及總統府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提出台灣能源應為「30%核電、30%綠電、40%火力發電」的能源配比。
    ◦ 認為綠能是間歇性能源,無法承擔穩定的基載電力,因此核能對國家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可避免非核家園導致經濟衰退。
    ◦ 強調核能不應被「污名化」,且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等新式核能技術有望提供更安全的能源選項。
二、學術界與專家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 (Yeh Tsung-kuang)
    ◦ 主張台灣核電廠具備最高等級耐震能力,福島核災後已強化結構並完善演練,因此台灣不會發生類似福島核災的事故。
    ◦ 指出重啟一部核機組約需150億至250億元,若更換核三廠的蒸汽產生器則會較貴,但延役案例中鮮少更替。
    ◦ 身為清華大學SMR研發小組召集人,指出SMR有望成為兼顧能源安全與減碳的新選項,並強調政府態度和資源投入的重要性。
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敏 (Li Min)
    ◦ 提出「不排除新式核能」的三大前提,並認為與其等待新核能技術,不如讓舊核電廠延役。
中研院長廖俊智 (Liao Chun-chih)
    ◦ 曾表示在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中,利用新科技提升核能安全性可行,不排除核電發展。
氣候先鋒者聯盟發起人楊家法 (Yang Chia-fa)
    ◦ 認為核廢料乾式貯存僅佔核電廠1%空間,空間和技術上都不是問題,因此支持核電重啟。
前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科學家卓鴻年 (Cho Hung-nien)
    ◦ 提到美國電力公司主要從經濟利益角度決定核電延役,儘管他承認台灣地質特殊,考量因素更複雜。
屏東縣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洪輝祥 (Hung Hui-hsiang)
    ◦ 雖然長期支持「非核」,但認為台灣沒有在2025年就廢核的條件,指出台灣人均碳排高、用電無節制等問題,因此支持核三延役以應對全球暖化與能源需求。
    ◦ 相信即使核災發生,也能透過「斷然處置措施」管控危害。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 (Chen Yu-ping)
    ◦ 近年積極參與光電開發案的制度規劃,認為透過生態友善設計和空間規劃,光電與在地社區能夠「共融」發展,並鼓勵公民、農民組織直接參與光電開發。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鄭安廷 (Cheng An-ting)
    ◦ 與陳郁屏一同指出,現行再生能源開發需全國性的空間發展策略與用地白皮書,以建立光電發展的空間秩序與用地原則,作為各方溝通的基礎。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 (Tseng Wen-sheng)
    ◦ 在處理漁電共生爭議和光電環社檢核方面累積溝通經驗,承認未來光電將進入深水區,需要主管機關進行更上位的規劃。
三、科技巨頭與產業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 (Jensen Huang)
    ◦ 公開呼籲台灣應投資核能,認為能源不應被「污名化」,且未來AI世界將帶來更多用電需求,應發展更安全的「小型核能反應器」。
部分科技巨頭 (如Google, Microsoft, Amazon)
    ◦ 隨著AI、雲端運算等應用帶動電力需求攀升,這些科技業者正日益成為核能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 已簽署產業承諾書,支持「至2050年全球核能容量成長三倍」的目標。Google與Microsoft已承認核電是一種清潔能源。
世界核能協會 (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WNA)
    ◦ 強調標準化反應爐設計的概念,並提出「標準化反應器設計的概念並不要求單元完全相同,而是共享相同的全球架構和核蒸汽供應系統設計和組件規範」。
Moxa
    ◦ 一家自動化通訊和控制產品供應商,其技術專文討論AI對資料中心電力需求的影響及混合能源解決方案,顯示對能源轉型的關注。
四、地方政府與居民(針對核三廠)
恆春半島四鄉鎮長:集體發聲力挺核三延役。
恆春當地里長與部分居民
    ◦ 基於核三廠提供的就業機會與回饋金,傾向支持核三重啟。
    ◦ 部分里長(如龍水里里長林富琦、大光里里長江進教、墾丁里里長劉琴鳴)強調居民贊成延役,並擔心除役後回饋金受影響。
    ◦ 部分居民如張先生認為核三廠與恆春共存已久,未見明顯傷害,如同「癌細胞與人體共生存,把它變成慢性病就好了」。
    ◦ 部分里長表示曾赴日本觀摩核電廠運作,感到放心,並認為台灣缺電、綠電不穩。
    ◦ 水泉里前里長詹榮旗曾對核三廠有疑慮,但現已轉為支持延役。
    ◦ 恆春鎮民代表尤史經不只贊成延役,甚至認為應增加核三機組至六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用電需求,確保國家經濟動能。
五、學術機構與基金會
TAISE (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 其董事長簡又新指出,台灣減碳目標落後的原因是「不要核電」,並強調社會對核能的接受度逐年上升,年輕世代支持度最高。
    ◦ 建議政府應強化水教育、資訊透明以及能源政策宣導和教育,以利建立全民共識,推動永續政策。
    ◦ 簡又新認為台灣要達成減碳目標,關鍵在「節能」而非「開源」,呼籲民眾做出「犧牲」。
    ◦ 他也指出,能源問題的根本挑戰不在技術,而是社會缺乏共識。
六、網路與民意
LINE TODAY網路民調
    ◦ 在針對「核三重啟公投你會去投票嗎?」的網路投票中,有75.61%的網友選擇「會」去投票
    ◦ 許多支持者認為核電「便宜乾淨」,核廢料「根本不是現行核分裂的問題」,並提到德國向法國購買核電的國際經驗。
    ◦ 有網友認為,與其看到南部海岸邊的光電板,更確定要用核電,並指責反核者應承擔火力發電空污與廢棄光電板的處理。
年輕世代
    ◦ 根據TAISE的民調,18~29歲的年輕世代對核能的支持度最高,達到70.8%。
《通識報告能源議題》作者 (學生)
    ◦ 明確表示「我們是贊成核能的」,認為在能源日益匱乏的時代,核能儘管有風險,但在大眾監督下可更加謹慎,並能帶來便利性,認為「要享受就得犧牲」。

反對者如下(含理由)
一、政黨與政治人物
民主進步黨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 民進黨自創黨以來便堅持「非核家園」理念,主張逐步關閉現有核電廠並反對新建機組。
    ◦ 在《環境基本法》中將「非核家園」政策入法(第23條),主張核一、二、三廠在營運期限屆滿後不再延役,核四廠因有高度安全疑慮也不再重啟。
    ◦ 在「重啟核三公投」中,民進黨的態度是「不同意重啟核三」。
    ◦ 民進黨立委抨擊《核管法》修正案未經實質審查就強行表決通過,認為核安、核廢料問題沒有解決,不應讓老舊核電廠繼續運轉。范雲立委直指「核三重啟,斷層帶沒有改變、核廢料沒有改變,唯一改變的就是,國安風險以及經濟成本愈來愈高」。
    ◦ 行政院長卓榮泰曾表示「未來的核能,解決不了今天的問題」。
二、學術界與專家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
    ◦ 強調核三廠場址存在明顯的活動斷層,且斷層線直接穿越廠區範圍,距離核電廠大門僅不到1公里,屬於恆春斷層系統,在過去1萬年內有活動紀錄,可能再次位移錯動。
    ◦ 指出核三廠在耐震設計的地表最大加速度(PGA)推估中,可能存在刻意低估地震強度的嫌疑,例如恆春斷層的長度被調整為41公里,而實際應為50公里。
    ◦ 認為核三廠所在地是一個構造活躍、地質條件不穩定的區域,且全球幾乎沒有核電廠會選址於更新世的岩盤之上。
    ◦ 強調核三廠關鍵設施下方確實有斷層剪裂帶通過,並指出「我們賭了四十年沒有發生地震,你未來要重啟還要再賭一次,碰到大地震的機率越來越高」。
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退休教授李錫堤
    ◦ 根據2022年台電地盤反應分析,核三廠可能遭遇加速度超過1.3g的地震強度,遠高於原設計耐震標準0.4g。
    ◦ 指出恆春斷層的斷層帶可能寬達兩公里,幾乎涵蓋整個核三廠區,且廠區內挖出的地層有許多扭曲、剪裂情形。
    ◦ 擔心強度達1.3g的地震會導致冷卻管線滲水、鬆脫,進而造成爐心失控。
    ◦ 呼籲必須對反應爐本體與冷卻、控制系統等附屬設備進行全面的地震安全評估與結構補強。
野薑花公民協會理事、海洋大學地科博士王守誠
    ◦ 指出核電廠興建之初地質研究不嚴謹,台電缺少地質專業人員,也未配置現場地質人員記錄岩層特徵,且核三廠位於全台地震風險最高的馬尼拉隱沒帶上方。
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敏
    ◦ 雖然在核能延役議題上立場傾向支持,但他對新式核能技術(如核融合、SMR)的商轉時程持保留態度,認為核融合「言之過早」,SMR「緩不濟急」,台灣不應在2032年前當「白老鼠」。
前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科學家卓鴻年
    ◦ 雖然美國電力公司多從經濟利益決定核電延役,但他提醒台灣地質特殊,考量因素更為複雜。
    ◦ 指出核燃料在移到乾式貯存前需在燃料池中靜置約十年,若燃料池喪失冷卻水,可能發生氫爆。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鄭安廷
    ◦ 與陳郁屏一同指出,現行再生能源開發缺乏全國性的空間發展策略與用地白皮書,導致難以建立光電發展的空間秩序與用地原則,影響各方溝通基礎。
思想坦克詹順貴
    ◦ 批評童子賢提出的30%核能配比,指出這將需要新增多部大型核電機組,但在台灣覓址「是不可能的任務」。
    ◦ 認為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目前「能源效率不佳,成本過高,遠遠不符經濟效益」,且核融合技術「未來10至20年還難以商業化」。
三、民間團體與環保組織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National Anti-Nuclear Action Platform)
    ◦ 堅決反對重啟核三公投,批評藍白兩黨未正面討論核電爭議,也沒提出合理能源政策,強推公投是「不負責任」。
    ◦ 指出核電爭議包含核災風險、高昂成本、核廢料問題和核武擴散等,認為核電不是唯一解方。
    ◦ 批評《核管法》修正過程粗暴、「黑箱修法」,認為核電並非穩定能源的保證,反而潛藏重大風險與世代不正義。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GCAA)
    ◦ 秘書長崔愫欣強調核電爭議至今未消失,社會尚未達成共識,而公投是藍白兩黨為了「擾亂大罷免」的政治考量,將使台灣能源轉型成果倒退。
    ◦ 指出台灣在高放射性核廢料最終處置方面「連法案也沒有,場址的地質調查、環評、社會溝通、居民同意也沒有」,預計2055年啟用的目標不樂觀。
    ◦ 認為乾式貯存只是權宜之計,而非永久解決方案,且每次換桶都會增加輻射外洩風險,是將問題丟給未來世代。
    ◦ 研究員林正原列出核電重啟的三大風險:反應爐老化不可逆、地震與斷層風險高、核廢料無處可去。他認為核電是高度複雜且風險無法完全內部化的系統,一旦出事,後果是國安與生態危機。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 (Taiwan Climate Action Network, TCAN)
    ◦ 研究員魏揚指出核電並非抑制氣候危機的解方,其成本高昂,應將時間和資源投入再生能源發展。
    ◦ 強調核電不符合RE100(100%再生能源)倡議的綠電要求,會影響台灣產業競爭力。
    ◦ 撰文指出核電延役背後隱含龐大安全風險、財務壓力和環境代價,遠高於表面上的便宜電價,若執意延役將換取未來數十年難以承擔的核安與財政風險。
    ◦ 認為核後端營運基金所提撥的費用可能「過度低估核廢料處置的困難與成本」,並以日本案例對比台灣核廢料最終處置成本的低估風險。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Taiw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ion)
    ◦ 會長謝志誠指出台灣三座老舊核電廠皆鄰近活動斷層,地質安全性長期有疑慮,核三廠恆春斷層直接穿過廠區,原始選址未納入完整地質考量。
    ◦ 建議核安會應依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與美日標準,訂定嚴格的地質調查與安全評估準則,例如場址不得位於活動斷層上方。
其他在野小黨
    ◦ 台灣綠黨、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時代力量、台灣基進等,都共同呼籲反對核三重啟,批評藍白兩黨缺乏配套保障核安與核廢料處理,強推公投「不負責任」。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
    ◦ 質疑國家在發生核子事故時,是否有能力撤離、安置所有可能被影響到的人。
地球公民基金會
    ◦ 其議題部主任蔡卉荀表示,恆春地區長期缺乏探討能源轉型的在地組織,難以翻轉社區民眾對核電的觀念,且許多當地人對核電議題保持「保留、避諱」態度。
    ◦ 專員林冠伶批評國、眾兩黨聯手修改《核管法》,強行興建老舊核電廠的安全性令人擔憂。
四、地方居民與社區(部分)
恆春農民張清文
    ◦ 對核三廠的安全有疑慮,擔心運作40年的核電廠老舊,儘管有固定更新保養,仍有故障可能,並擔心核三廠下方經過的恆春斷層。
    ◦ 不信任官方的說詞和報告,認為有粉飾空間,因此不斷要求成立「在地監督小組」以定期巡視核三廠。
    ◦ 認為將核電廠未來交由全國性公投決定,對當地居民不公平,且質疑為何城市變電所受抗議,核電廠卻不用詢問當地意見。
恆春當地老師袁瑞雲
    ◦ 因曾歷經核三廠失火事件,成為堅定的反核人士和環保運動者。
    ◦ 表示在當地反核承受「很大壓力」,不時被當地人質疑或攻擊。
    ◦ 指出核三廠與在地的關係複雜微妙,許多居民生活圈內有核三廠員工,難以批評電廠問題。
    ◦ 認為核災演練多是配合腳本演出,並建議應「無預警」且納入遊客。
恆春鎮大光里前里長蔡穆斌
    ◦ 認為將核三的未來交由全國性公投來決定,對當地居民不公平,建議應該核一、核二、核三廠一起投票,而非只針對核三。
前屏東縣教育處處長江國樑
    ◦ 堅持反對核電延役,認為「我們這一代不應該把還沒辦法處理的核廢料問題,丟給下一代」。
    ◦ 主張政府必須解釋清楚使用核能的代價,並認為唯有在核廢料問題解決後,才有討論核電的空間。
    ◦ 指出政府在宣導和教育過程中不透明,導致民眾不了解核能的危險程度和未來走向。
五、網路與民意(部分)
部分網友意見
    ◦ 認為「核電佔台電發電比例也才4趴多,沒電跟核電是有什麼關係」。
    ◦ 指出核三廠已停機,重啟需評估且耗時耗錢,短時間內不會有結果。
    ◦ 對核廢料問題表示擔憂,質疑「如果核廢料要放在你家隔壁,你會同意重啟核三嗎?」。
    ◦ 擔心「大海嘯來怎麼辦?核爆該地區是長期不能住人的」。
    ◦ 批評核三重啟是「偽命題」,認為「三十年前的技術,重啟什麼?」。
    ◦ 認為「核能的長期成本根本不會比綠能低」,且「世界各國都在減少核能發電廠」。
六、經濟部(作為核電延役/重啟推動方以外的評估)
• 經濟部在新聞稿中指出,依照目前對核能延役或重啟的評估結果,客觀條件不可行、地方民意不支持,因此「困難重重」,並暫不進行下一步的成本預估。
• 曾表示在核三公投議題上「無法受訪」或「不便受訪」,這被解讀為在核電重啟與核廢問題上,政府溝通的不足或迴避。
這些反對者從安全、環境、經濟、社會共識和政策透明度等多個面向,對核能的延役或重啟提出了嚴肅的質疑和擔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e71jrd0une01ys5pbpdutk/comments
「你現在收聽的是《AI聯播網》——我們用人工智慧重現歷史、觀察社會、打開童話與時事的另一面。在這裡,真相不是單選題,觀點不只一條路,AI陪你聽見更多聲音。」

📘
AI史記:重現真相的演算法
沈律安/韓正浩
重啟歷史的記憶體,由演算法與邏輯拼湊出事件的真相。

🎧
AI場外聯播區
林解析/李真理
 我們不只談新聞,也談那些「沒上新聞但應該被談」的事。

🎙️
AI有事嗎?
春仔/曉鈴/阿盤 V1.1
童話、台灣、反思與笑聲,春仔、曉鈴、阿盤與AI共演的荒謬舞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AI場外聯播區By 林解析/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