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9 突厥簡史-匈奴的國家體制與風俗人種之介紹
2.2匈奴的官制與國家組織
2.2.1 匈奴帝國的組織
中國敘述古代史最詳盡的通史〈史書〉中將匈奴的祖先定義為夏朝末代君王夏桀第四子夏淳維的後裔,但是根據史學家考證,匈奴不管在人種、語言、官制、風俗上都與蒙古高原本土的三支語族的游牧民族有所差異,甚至根據考古研究與DNA檢驗後發現有相當高的可能性,匈奴的統治階級是一支與大月氏(Tokhara)一樣來自西方的白種人印歐游牧部落的後裔。
匈奴從西元前四世紀崛起,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史書中的記載,是西元前318年,中國處於戰國時期,當年韓、趙、魏、燕、齊加上匈奴,組織6國聯軍一起攻擊秦國,結果被秦國擊敗,斬首8萬2,000級。
匈奴是蒙古、西伯利亞及中亞地區第一個有完整國家建制的擴張型汗國組織,並模仿周邊唯一有高度文明的中國,設官分治,還封建子姪。在〈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述匈奴帝國官制為:
《史書》《匈奴列傳》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時大時小,別散分離,尚矣,其世傳不可得而次云。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彊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云。
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謂賢曰「屠耆」,故常以太子為左屠耆王。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諸大臣皆世官。呼衍氏,蘭氏,其後有須卜氏,此三姓其貴種也。諸左方王將居東方,直上谷以往者,東接穢貉、朝鮮;右方王將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單于之庭直代、雲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最為大(國),左右骨都侯輔政。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之屬。
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蘢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馬肥,大會蹛林,課校人畜計。其法,拔刃尺者死,坐盜者沒入其家;有罪小者軋,大者死。獄久者不過十日,一國之囚不過數人。而單于朝出營,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其坐,長左而北鄉。日上戊己。其送死,有棺槨金銀衣裘,而無封樹喪服;近幸臣妾從死者,多至數千百人。舉事而候星月,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卮酒,而所得鹵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故其戰,人人自為趣利,善為誘兵以冒敵。故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戰而扶輿死者,盡得死者家財。後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國。於是匈奴貴人大臣皆服,以冒頓單于為賢。
這套官制就是在匈奴單于(Chan-yu)之下有24名軍政長官,官銜分別為「左賢王、右賢王、左谷蠡王、右谷蠡王、左右屠耆王、左右日逐王、左右溫禺鞮王、左右漸將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左右當戶等」。
單于下管王侯,間接指稱中國的「王」次於單于一級,直到秦始皇帝創設「皇帝」這個尊號之後,才有與單于相對等的階層。
這24個官職都是世襲的官職,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依照地位有的管轄多達一萬騎兵,少的也有數千騎兵,但是都號稱「萬騎」,也就是「萬夫長」的意思,意即匈奴的軍民編制是以十進位來統領,最高為萬夫長,之上就受單于統轄,但這24個官職下各自設「千夫長、百夫長、什長」,還有「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等輔佐萬夫長的幕僚官職。
官職上冠有「左」的居於王庭的東方,冠有「右」的則居於王庭的西方,就是單于坐北朝南,即可分左右。除王庭直轄地(北起貝加爾湖、往南到色楞格河、土拉河、鄂爾渾河、戈壁以南到雲中、代郡)之外,這些「萬夫長」分佈在各自地盤上為單于管轄他廣大的領土,右賢王管轄右地,指河西走廊、西域諸國到河中粟特地區;左賢王管轄左地,指通古斯語的肅慎、勿吉、朝鮮、鮮卑等地[1]。
近代在蒙古國與俄羅斯西伯利亞發現許多匈奴時期之城鎮遺跡與墓葬群,蒙古國境內即有城址十幾座,分佈在中央省、後杭愛省、布爾根省、肯特省、喬巴珊與東方省。
匈奴也有幾個貴族大家族掌握政治勢力,冒頓單于所屬的攣鞮氏(讀音為巒低氏/Luan Di tribe/)就是最尊貴的統治部族,如果依照中國史書所傳的從夏淳維(西元前1,617年)傳到冒頓西元前209年),已有1,400年之久。
攣鞮氏掌握了單于、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日逐王、左右溫禺鞮王、左右漸將王等10個官銜與首領單于之位,擁有這些官職的通常是攣鞮氏中單于的兄弟、叔伯、姪子、兒子,這些人的職位來自單于,一旦單于換人他們的職位也可能不保,所以必須團結在單于下,也造成其統懾力超越任何其他貴族家族,歷代單于也只會從此家族中產生。此外將賢明的智者稱為「屠耆(Turki)」,慣例將太子封為「左屠耆王(Left Turki King)」
匈奴的首領「單于Chan-yu」的全稱是「撐犁孤塗單于(Tsen-Li-Gu-Tu Chan-yu)」,撐犁在今天蒙古語中是「長生天/騰格爾Tenger」之意,因此有「長生天賦予權力的單于」之意,與中國皇帝自稱「天子」是一樣的意思。
匈奴另外的大氏族有「呼衍氏、須卜氏、蘭氏、丘林氏等」,多是與攣鞮氏通婚的后族,共同統治控制匈奴。後來因為漢朝許多公主和親到匈奴,因此許多匈奴皇室後裔也採用「劉」為姓氏,包括後來建國的漢趙創始人劉淵與其父親左部帥劉豹,就是身兼匈奴與漢朝的血統所以姓劉。
(上圖為匈奴帝國鼎盛時期之疆域示意圖,蘇育平所繪)
匈奴王庭所在地在西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4年)之前是在戈壁沙漠以南的今天內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縣附近,到漢朝武帝時期開始進攻匈奴之後,王庭遷移到漠北龍城。
2.2.2 匈奴的考古遺跡與墓葬
匈奴王庭-龍城的考古發掘
2020年7月18日,蒙古國立大學宣布經過多年考古追尋,終於尋獲匈奴單于庭「龍城」的遺址[2],位置在今天蒙古首都烏蘭巴托西方470公里處,該考古小組並開始對龍城遺跡進行系統性發掘。
過去史書上記載龍城在杭愛山附近,是匈奴政治與祭典中心,蒙古考古小組負責人伊德爾杭蓋博士表示在2017年就已經在後杭愛省額勒濟特縣發現這座城池遺跡,但因為考古項目資金匱乏,一直到2020年才啟動發掘工作。考古工作發掘出寫有漢字「天子單于」、「天降單于」、「四夷盡服」、「單于和親」、「與天無極」等字樣的瓦片與瓦當,由於匈奴無文字,顯然這些建築材料是由漢人工匠製作並刻上漢字的匈奴天子字樣。這些「天子單于、四夷盡服、天降單于」等等字樣,說明了當時匈奴單于庭的居民人也使用漢字來記事及裝潢屋瓦,也懂得講好聽的話頌揚領導人讓單于高興。
蒙古國大草原發現一處2200多年前匈奴王族的墳墓,發現了兩漢與古羅馬時期文物,圖為考古人員進行探測。
此外蒙古考古人員也在2001年發現兩個匈奴墓葬群,位於王庭150公里處高勒毛都,在一號墓葬群中出土文物包括來自羅馬的玻璃碗、草原風格的金銀車馬器與銅器。另外在二號墓葬群中則發現有草原特徵的陶器、鐵器、銅器與精美的金銀器,及屬於西漢中後期的昭明銅鏡、具漢朝特徵的器物等東漢早期器物[3]。
(上圖為蒙古國大草原發現一處2200多年前匈奴王族的墳墓,發現了兩漢與古羅馬時期文物。)
(發掘出的單于瓦當上有「天降單于」字樣,考古學者認為可能是由漢人工匠製作。/中時新聞網)
(
「天子單于」瓦當在蒙古國境內是首次發現,並以此證明找到的位址是「龍城」遺址。/中時新聞網
)
甚至在今天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也就是清代唐努烏梁海的地方,也發掘出一個匈奴城市,這片遺址有110座匈奴時期墓葬,而且看來不是單于就是大貴族的墓葬。[4]
(上圖為圖瓦共和國葉尼塞河附近一個名為「薩彥海(Sayan Sea)」湖泊中的匈奴遺跡)
匈奴人基因偏向西方塞種斯基泰人(Hun’s DNA is pro Sekas-Skitei)
更重要的是,毛勒高都二號墓地M1一號大墓(單于規格)的遺骸被提取進行DNA檢驗,這個樣本的父系基因是「R1a1a1b」,這是印歐語人群的東支,具有此組基因的人群散佈在北歐、中歐、東歐、西亞、中亞與南亞,但不是東亞與北亞人種常見的基因組。另外這組「R1a1a1b」基因下可分為歐洲與印度伊朗兩個分支,檢測結果也可以排除是歐洲分支,因此這個墓葬中的匈奴單于應該是屬於印度伊朗人種無疑[5]。
如果這個檢驗與推測是正確的,那麼匈奴真的就是與大月氏一樣的是來自西方的印歐塞種民族,也難怪匈奴的語言與蒙古本土三個語系都不一樣。再加上匈奴墓中出現的羅馬、中國器物,證明了北方草原四通八達,早在絲路成形之前,游牧民族早就建立從東方到西方的通道,貿易往來。對於騎在馬背上的游牧民族來說,地理距離其實障礙並不大,只要武力能壓服途中的各部落與城邦,那麼歐亞大陸從東到西是沒有阻礙的。
另一個證明就是《晉書》所載,在西晉末年建立「漢趙」並身兼匈奴大單于的劉淵「膂力過人,姿儀魁偉奇特,身長超過兩米,鬍鬚長三尺有餘,其中雜有少量赤色毛髮」,也是不像一般東亞人種的外貌,更可能的是來自西方印歐民族的血統產生的外表。
2.3 匈奴人最後的輝煌
匈奴遊牧民族在蒙古高原建立的部落聯盟國家,存在年代約在前4世紀年至48年,其後分裂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4至5世紀又陸續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漢趙、北涼、胡夏、高昌北涼等漢化政權,最後由北魏全數消滅統一北方,自此匈奴在中國消失。
蒙古草原諸族依使用語言分類為【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語族並存的局面,但是匈奴語言與上述三支語族皆不相同,可以合理推測是由西方草原來的塞種人等低度文明部落。而要把兩千年前的整個蒙古草原說成是單一的匈奴語或者突厥語的世界,那就不僅違反了事實,而且也違反了人類語種逐步減少的歷史。
匈奴可能本身就自有其語言系統,在本身發展期間可能不斷吸收了其他種族的語言,並或淺或深地影響到其他民族的語言。在漢代,匈奴語為西北各種氏族中最為通用的語言,所以在張騫第一次出使至西域各國時,還帶了堂邑氏故胡奴父照前去作為翻譯。
漢匈兩國相處,第一階段從漢高祖七年(前200年)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為止,第一階段採取了和親政策,前後共送出了10位宗室之女,即冒頓單于於前200年、前192年及前176年所接收到的3位公主,老上單于於前174年及前162年所收到的2位公主,軍臣單于於前160年、前156年、前155年、前152年及前140年所收到的5位公主。
在東漢末年,南匈奴逐漸恢復獨立地位。西晉時,因八王之亂,南匈奴單于屠各部的劉淵趁機獨立,建立漢趙王朝,開啟五胡十六國時期,之後匈奴羯部的石勒建立後趙消滅劉淵創建的漢趙。之後匈奴盧水胡沮渠蒙遜建立北涼,匈奴鐵弗部的赫連勃勃建立胡夏定都統萬城等,都是匈奴族在東方世界最後的輝煌。在此後,鮮卑、突厥、鐵勒等在蒙古及中亞草原崛起,取代匈奴的地位。匈奴這個名稱,在此後於東方世界的歷史上消失。
下面要講的就是匈奴族在東方最後的輝煌與一系列建立的王國。
[1]【民族考古】论匈奴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烏恩岳斯圖,2018.01.21,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121/08/15549792_723791658.shtml
[2]頭條揭密》沉寂2000餘年西漢匈奴單于庭「龍城」遺址現身,2020/07/20 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720005712-260407?chdtv
[3]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229874
[4]「匈奴遺址驚現俄國 每年夏季才浮出」、中時新聞網、2019.7.6,
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190706000004-260812?chdtv
[5]基因考古最新大發現:匈奴單于居然來自「印度伊朗分支」,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6l3v6aq.html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