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作为眼下最风口浪尖的商业电影,《芭比》究竟是高举女权主义大旗的急先锋,还是过誉并承载过多极端情绪的普通爆米花大片?
走过64年历史的芭比,跨过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从过往鼓励女性走出家庭成为任何职业的独立女性,到如今“过时”、“父权制物化刻板印象的产物”的标签。芭比大电影,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新的思考?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们在一个雨后周六走入电影院,并带来了这期激烈讨论的播客。
本期内容里,我们探讨了:被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合力打造的糖衣炮弹 Barbieland;恋爱脑/芭比世界的他者 Ken;被嘲讽的“有毒的男子气概”;东西方对于芭比电影的不同反馈和原因;女权主义在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与诉求;以及对于新闻传播伦理的反思;还有封神与芭比的神奇互文。
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它带来了这个夏天里席卷全球的粉色飓风;但对于当下的女权思辨,我们仍旧希望它可以做到更多。
眼下的我们,正在被时代洪流或裹挟、或自愿地加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论,期冀着可以凭借星火,迎来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我们也会思考,过度激化的声音是否会适得其反。但我们依旧期待可以听到越来越多的声音;因为唯有足够多的声音,才足以震彻云霄。
对于这位垫着脚尖站立在时代风口浪尖上摇摇欲坠的pink lady,我们对她报以了可能难以承载的期望;而这些也是我们对全世界范围内,所有女孩子所面临的真实生活的深切共情。
但正如芭比所告诉我们的,在眼下的时代里,我们没有答案。唯有穿上自己的平底鞋,勇敢探索,勇敢表达,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毕竟,只有这才是真实的。
以上,欢迎收听。
● 一些辅助收听的时间条
03:21 小时候的芭比玩具记忆:人人都有的回忆,以及昂贵的社交货币;
05:29 芭比遇冷: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与芭比销量下滑;
07:15 和社交媒体上的“爽片”评价不同,为什么《芭比》好像没有那么“爽”?
14:58 作为当今世界影坛最重要的女性电影人之一格蕾塔·葛韦格,为什么《芭比》没有像她此前的作品一样,为女性赋予力量与信心?
17:31 芭比电影是一部成功让更多人走入影院,加入非男凝视角讨论的商业片;
19:12 芭比电影是欧美第三波女性主义浪潮背景下,掀开西方“性别平等已经实现”的虚伪面纱的一把利刃;
21:11 芭比不是一个概念,芭比更是我们自己:遇到困难就想躺倒摆烂,选高跟鞋而不是Birkenstock,遇到麻烦就想躲回玩具盒子!
23:44 即使你不完美,你仍旧很美——导演说,这是她想真正表达的内容;
25:24 “男子气概”:每个男孩子小时候是不是都打过架?
26:44 “找到你是谁”,是每个上位者对下位者发出的玄学/灵魂拷问;
29:19 Ken,芭比世界里的第二性,被创造出来的“男娇妻”,和性转版的“恋爱脑女朋友”;
32:07 有的人觉得芭比太温和,有些人却觉得它激烈到刺眼球。在女性日渐独立的今天,芭比或许也触碰到了一些人的神经和利益。但这些思辨不应为保护少数人的感受而刻意温和,正是这些讨论的存在本身,让微小力量足以成河;
37:44 为什么会有男性“破防”?关于虚假自尊和无能狂怒的设想;
42:14 由咪蒙引申:对这部电影的讨论,是否进一步激化了两性对立?人性本身热爱对立,遵循注意力经济的顺势而为,或许能让更多人听到杂音背后的真意;
51:09 《封神》V.S.《芭比》,从马开始的互文,中西方父权制的神奇跨时代链接;
53:43 《封神》,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神话宇宙观。
● 一些名词注解
后现代女权主义(Postmodern feminism):既女权运动的“第三次浪潮”,是在女性主义三大主要派别长达百年的论争之后,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出现的崭新的理论流派。其根源于后结构主义与分析,对当前女权主义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挑战与发展;它代表着多元文化主义、承认差异、反映其与其他也要求变革的哲学与政治运动(如后殖民主义运动)等。其拥护多元性,解构固化身份,拒绝中心和权威。后现代女性主义具有颠覆性,它不仅要颠覆秩序,更要颠覆女性主义三大流派据以存在的基础。
后女性主义(Post-feminism):美国媒体在八、九十年代所宣扬的“后女权主义”是一个经过了反蓄意“改造”的概念。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是一个女权运动停滞不前,或不再重要,也不再与现实相关的时刻”,其言外之意,是说“女权运动前辈们所赢得的胜利果实已经充满于我们社会存在的每一个角落,倘若有人仍然喋喋不休地谈论妇女的的地位,那么他们已经完全脱离了现实,是毫不相干的了”。因此,当女权主义者坚决反对和抵制、强奸、性骚扰之时,“后女权主义者”不仅批评女权主义者的立场,而且毫无根据地断言说所有这些都只是女权主义者的凭空臆想,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所以妇女们应该停止整日里的抱怨与牢骚,摆脱可怜的“受害者”的身份和形象。
由此可见,芭比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对于“后女性主义”的犀利批判。芭比戳破了美国新自由主义的幻梦,打碎了“女人足够优秀努力,就能战胜一切男人”的美梦,重新将结构性社会问题摆到眼前。它犀利地讽刺了“政治正确”和“权力”本身,讽刺了虚伪的“大女主”叙事,和一切伪装“平权”的男性。它试图提醒年轻女性,结构性问题从未解决,堕落成为娇妻就是一瞬间的事。
● 主播简介
· Sasha:一个彻彻底底的文科生&营销狗,INFP,坚信不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心理学爱好者,懂得一堆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 啦啦:前广告狗现互联网打工人,厚脸皮版ISFP,特长健忘以及盲目乐观;人生无计划,岔路这么多,真想每条都能试一试。
· Young:喜欢自驾旅行,曾去过48个国家;疫情后回归打工人身份,现在是一名班儿逼,但仍向往自由;行动派/狮子座/ENFJ/旅行博主。
· Tea:没什么特点的人,ENFP,经常拧巴,偶尔放弃;接受新事物程度极高,并喜欢听故事;生活有一天没一天,那就快乐瞎过也不错。
【收听方式】
现在,你可以在 小宇宙APP、喜马拉雅、Apple Podcast、QQ音乐 都能找到我们。也欢迎你们与我们留言互动,写下你们的想法和想对我们说的话~
词短情长,下次再会。
作为眼下最风口浪尖的商业电影,《芭比》究竟是高举女权主义大旗的急先锋,还是过誉并承载过多极端情绪的普通爆米花大片?
走过64年历史的芭比,跨过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从过往鼓励女性走出家庭成为任何职业的独立女性,到如今“过时”、“父权制物化刻板印象的产物”的标签。芭比大电影,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新的思考?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们在一个雨后周六走入电影院,并带来了这期激烈讨论的播客。
本期内容里,我们探讨了:被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合力打造的糖衣炮弹 Barbieland;恋爱脑/芭比世界的他者 Ken;被嘲讽的“有毒的男子气概”;东西方对于芭比电影的不同反馈和原因;女权主义在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与诉求;以及对于新闻传播伦理的反思;还有封神与芭比的神奇互文。
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它带来了这个夏天里席卷全球的粉色飓风;但对于当下的女权思辨,我们仍旧希望它可以做到更多。
眼下的我们,正在被时代洪流或裹挟、或自愿地加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论,期冀着可以凭借星火,迎来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我们也会思考,过度激化的声音是否会适得其反。但我们依旧期待可以听到越来越多的声音;因为唯有足够多的声音,才足以震彻云霄。
对于这位垫着脚尖站立在时代风口浪尖上摇摇欲坠的pink lady,我们对她报以了可能难以承载的期望;而这些也是我们对全世界范围内,所有女孩子所面临的真实生活的深切共情。
但正如芭比所告诉我们的,在眼下的时代里,我们没有答案。唯有穿上自己的平底鞋,勇敢探索,勇敢表达,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毕竟,只有这才是真实的。
以上,欢迎收听。
● 一些辅助收听的时间条
03:21 小时候的芭比玩具记忆:人人都有的回忆,以及昂贵的社交货币;
05:29 芭比遇冷: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与芭比销量下滑;
07:15 和社交媒体上的“爽片”评价不同,为什么《芭比》好像没有那么“爽”?
14:58 作为当今世界影坛最重要的女性电影人之一格蕾塔·葛韦格,为什么《芭比》没有像她此前的作品一样,为女性赋予力量与信心?
17:31 芭比电影是一部成功让更多人走入影院,加入非男凝视角讨论的商业片;
19:12 芭比电影是欧美第三波女性主义浪潮背景下,掀开西方“性别平等已经实现”的虚伪面纱的一把利刃;
21:11 芭比不是一个概念,芭比更是我们自己:遇到困难就想躺倒摆烂,选高跟鞋而不是Birkenstock,遇到麻烦就想躲回玩具盒子!
23:44 即使你不完美,你仍旧很美——导演说,这是她想真正表达的内容;
25:24 “男子气概”:每个男孩子小时候是不是都打过架?
26:44 “找到你是谁”,是每个上位者对下位者发出的玄学/灵魂拷问;
29:19 Ken,芭比世界里的第二性,被创造出来的“男娇妻”,和性转版的“恋爱脑女朋友”;
32:07 有的人觉得芭比太温和,有些人却觉得它激烈到刺眼球。在女性日渐独立的今天,芭比或许也触碰到了一些人的神经和利益。但这些思辨不应为保护少数人的感受而刻意温和,正是这些讨论的存在本身,让微小力量足以成河;
37:44 为什么会有男性“破防”?关于虚假自尊和无能狂怒的设想;
42:14 由咪蒙引申:对这部电影的讨论,是否进一步激化了两性对立?人性本身热爱对立,遵循注意力经济的顺势而为,或许能让更多人听到杂音背后的真意;
51:09 《封神》V.S.《芭比》,从马开始的互文,中西方父权制的神奇跨时代链接;
53:43 《封神》,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神话宇宙观。
● 一些名词注解
后现代女权主义(Postmodern feminism):既女权运动的“第三次浪潮”,是在女性主义三大主要派别长达百年的论争之后,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出现的崭新的理论流派。其根源于后结构主义与分析,对当前女权主义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挑战与发展;它代表着多元文化主义、承认差异、反映其与其他也要求变革的哲学与政治运动(如后殖民主义运动)等。其拥护多元性,解构固化身份,拒绝中心和权威。后现代女性主义具有颠覆性,它不仅要颠覆秩序,更要颠覆女性主义三大流派据以存在的基础。
后女性主义(Post-feminism):美国媒体在八、九十年代所宣扬的“后女权主义”是一个经过了反蓄意“改造”的概念。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是一个女权运动停滞不前,或不再重要,也不再与现实相关的时刻”,其言外之意,是说“女权运动前辈们所赢得的胜利果实已经充满于我们社会存在的每一个角落,倘若有人仍然喋喋不休地谈论妇女的的地位,那么他们已经完全脱离了现实,是毫不相干的了”。因此,当女权主义者坚决反对和抵制、强奸、性骚扰之时,“后女权主义者”不仅批评女权主义者的立场,而且毫无根据地断言说所有这些都只是女权主义者的凭空臆想,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所以妇女们应该停止整日里的抱怨与牢骚,摆脱可怜的“受害者”的身份和形象。
由此可见,芭比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对于“后女性主义”的犀利批判。芭比戳破了美国新自由主义的幻梦,打碎了“女人足够优秀努力,就能战胜一切男人”的美梦,重新将结构性社会问题摆到眼前。它犀利地讽刺了“政治正确”和“权力”本身,讽刺了虚伪的“大女主”叙事,和一切伪装“平权”的男性。它试图提醒年轻女性,结构性问题从未解决,堕落成为娇妻就是一瞬间的事。
● 主播简介
· Sasha:一个彻彻底底的文科生&营销狗,INFP,坚信不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心理学爱好者,懂得一堆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 啦啦:前广告狗现互联网打工人,厚脸皮版ISFP,特长健忘以及盲目乐观;人生无计划,岔路这么多,真想每条都能试一试。
· Young:喜欢自驾旅行,曾去过48个国家;疫情后回归打工人身份,现在是一名班儿逼,但仍向往自由;行动派/狮子座/ENFJ/旅行博主。
· Tea:没什么特点的人,ENFP,经常拧巴,偶尔放弃;接受新事物程度极高,并喜欢听故事;生活有一天没一天,那就快乐瞎过也不错。
【收听方式】
现在,你可以在 小宇宙APP、喜马拉雅、Apple Podcast、QQ音乐 都能找到我们。也欢迎你们与我们留言互动,写下你们的想法和想对我们说的话~
词短情长,下次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