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明之旅|历史人文社会

为什么大宋的冗兵裁不掉?|公元1061


Listen Later

本期聚焦宋代“冗兵”这一饱受诟病的问题。公元1061年,司马光正式进入大宋政坛核心,以谏官身份提出其政治主张。

面对军队数量膨胀(从开国37万增至125万)、军费开支巨大(约占财政收入八成)且战力低下等问题,节目探讨了两种解决思路:

司马光的方案:强调在现有制度框架下,通过严格选兵、加强监督和控制招募数量,并侧重提升官员和军人的道德操守来精简军队。

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之梦:这一理想方案主张废除募兵制,认为府兵制能大幅节省国家开支,降低军队造反风险,并因“良家子”参军而提升军队士气和荣誉感。历史上多位名臣如范仲淹、王安石等都曾力主恢复此制。

然而,无论是范仲淹的“修武备”还是王安石的“保甲法”,最终都未能成功。节目深入剖析了这背后的“改革悖论”:

成本鸿沟:从募兵制向府兵制转型的过渡期成本巨大,让百姓承担双重负担,且国家财政也难以承受大规模免税。

现状的隐性收益:募兵制虽然有弊端,但也解决了百姓服徭役的困扰,并在灾荒年间通过招兵吸纳流民和地痞,有效抑制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对宋朝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史条件不再:府兵制成功实施有赖于“均田制”、速战速决的战争风格等特定历史条件,而宋代已不具备这些条件。强行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制度,无异于重塑整个社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节目指出,改革往往隐藏着巨大的代价,理解保守派的立场有助于更全面地看待问题,避免“看不见代价背后的好处,或看不见好处背后的代价”。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解读|文明之旅|历史人文社会By 和你一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