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纹脉:瓷器纹饰三千年

《文明·纹脉:瓷器上的狮子纹样与寓意》


Listen Later

西域来客:狮子形象的初入华夏

在中华广袤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狮子虽非本土原生动物,却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其故乡远在非洲、西亚和印度等地 ,大约在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创性开通,这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贸易与文化纽带,为狮子踏入华夏大地铺就了道路。当时,西域的大月氏、安息等国家,将狮子作为珍奇异兽进贡给汉朝皇帝 。这一异域猛兽的到来,瞬间吸引了中原人的目光,它的神秘与力量感,让人们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敬畏。

与此同时,佛教的东传也为狮子在中国的传播与神化提供了强大助力。在佛教的丰富文化体系中,狮子被赋予了神圣而崇高的地位。佛陀说法,常被形象地比喻为 “狮子吼”,以彰显佛法的强大威力,如同狮子的咆哮,能够降服一切外道邪说 。而代表大智慧的文殊菩萨,其坐骑便是一头威风凛凛的青狮 ,这进一步加深了狮子在佛教中的神圣寓意。佛教寺院门口常常摆放着狮子雕塑,作为守护佛法的神兽,威严地镇守着寺院的大门,为佛法保驾护航。

就这样,通过贡品传入所带来的稀有性,以及佛教文化赋予的神圣光环,狮子在中国文化中迅速被神化,从单纯令人望而生畏的猛兽,摇身一变成为具有护法、辟邪能力的瑞兽 。有趣的是,由于古代中国人很少有机会亲眼目睹真正的狮子,大多只能依据文字描述、口头传闻以及自己的想象来进行创作,这使得中国的狮子形象逐渐与真实的狮子产生了差异,有时甚至带有狗或者麒麟的特征。这种独特的演变过程,实际上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改造与再创造,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生动例证。

石上威严:门口石狮子的秩序象征

当我们漫步于古老的宫殿、庄严的寺庙,或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官衙、府邸,乃至现代某些颇具传统韵味的建筑前,常常会被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所吸引 。这些石狮子宛如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身后的建筑,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一道独特而标志性的景观。

石狮子在传统建筑中的守护角色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是一种装饰性的雕塑,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精神象征 。从历史角度来看,自狮子形象传入中国并被神化后,石狮子就逐渐承担起了 “守护者” 的重任。在古代,人们普遍相信狮子具有强大的辟邪能力,能够驱散邪恶力量,保护家宅、社稷的平安与安宁 。这种信仰源于人们对狮子威严形象和神秘力量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

仔细观察这些石狮子,我们会发现它们通常呈现出左雄右雌的布局 。雄狮的造型往往是右脚踩着一个绣球 ,这个绣球可不是普通的圆球,它象征着权力、威仪和天下一统 。在古代社会,权力是统治阶层的核心追求,也是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 。狮子踩绣球的形象,寓意着统治者对权力的掌控和对天下的统治,展现出一种威严和霸气 。而雌狮则常常是左脚抚摸着一只趴着的小狮子 ,这一画面充满了温情与慈爱,象征着子嗣昌盛、家族兴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的繁衍和传承被视为重中之重,雌狮抚幼狮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家族延续、子孙满堂的美好期望 。

这种左雄右雌、各司其职的石狮子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观念和对家庭、社会秩序的重视 。阴阳平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在石狮子的布局中,雄狮代表阳,象征着力量、权威和统治;雌狮代表阴,象征着慈爱、繁衍和守护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守护着身后的建筑和家族,寓意着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同时,石狮子的存在也提醒着人们要遵循社会秩序,尊重权力和长辈,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尊严 。它们不仅是物理上的守卫者,更是精神上的象征,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瓷上欢腾:狮子滚绣球的流行与寓意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明清时期的瓷器,“狮子滚绣球” 纹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瓷器装饰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这一时期,无论是青花瓷那素雅清新的蓝白世界,还是五彩瓷的绚丽斑斓、粉彩瓷的柔和细腻,都能频繁地看到 “狮子滚绣球” 的身影,它成为了瓷器装饰中备受青睐的经典纹样 。

“狮子滚绣球” 纹样在瓷器上的流行并非偶然,它与古代民间的舞狮表演有着深厚的渊源 。在热闹非凡的节日庆典中,舞狮表演总是能吸引众多观众的目光 。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狮子服装,模仿狮子的各种形态舞动,或跳跃、或奔跑、或嬉戏 。其中,戏耍绣球的环节更是将表演推向高潮,一只或两只狮子围绕着装饰华丽的绣球,追逐、玩耍,充满了动感与活力 。这种充满欢乐氛围的表演形式深受人们喜爱,自然而然地被工匠们移植到了瓷器装饰艺术中 ,成为了瓷器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这一纹样之所以如此受欢迎,还因为它蕴含着丰富而美好的寓意 。从吉祥喜庆的角度来看,舞狮本身就是庆祝节日、表达喜悦的重要活动,而 “狮子滚绣球” 的画面更是将这种喜庆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狮子的活泼灵动与绣球的鲜艳夺目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欢快、热闹的场景,象征着吉祥喜庆、好事不断 。无论是家庭聚会、节日庆典还是重要的社交场合,摆放或使用带有 “狮子滚绣球” 纹样的瓷器,都能增添一份欢乐和祥和的气氛 。

在招财纳福方面,不断滚动的 “绣球” 发挥了重要的象征作用 。由于绣球是圆的,其滚动的形态让人联想到财源滚滚,寓意着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 。而且 “球” 的发音与 “求” 相近,这就赋予了图案 “有求必应” 的含义 。人们希望通过这个图案,能够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实现财富的积累,生活富足美满 。对于商人来说,这样的寓意尤为重要,他们常常将带有该纹样的瓷器摆放在店铺中,以祈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

此外,“狮子滚绣球” 纹样还有着官运亨通的寓意 。在一些图案中,大狮子和小狮子在一起玩球,有时绣球会被画成小狮子的样子 。这种画面巧妙地运用了 “狮” 和 “师” 的同音关系,象征着 “太师少师” 。太师、少师在古代是位高权重的官职,代表着极高的地位和权力 。因此,这个图案也隐含着人们对官运亨通、辈辈高官的美好祝福 。在古代,仕途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这样的寓意无疑满足了他们对功名的渴望 。

总之,“狮子滚绣球” 纹样凭借其丰富的寓意、生动的形象和与民间文化的紧密联系,成为了明清瓷器装饰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为瓷器增添了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案例品鉴:狮子滚绣球瓷器大观

清代白釉狮子滚绣球摆件:立体的灵动之美

清代白釉狮子滚绣球摆件以其独特的立体造型,将狮子滚绣球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这件摆件尺寸较大,长 25cm,高 21.5cm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其釉水肥厚滋润,仿佛一层温润的玉衣,包裹着整个摆件,使其散发着柔和而迷人的光泽 。

狮子的形象在工匠的精心雕琢下,显得极为生动 。它们的身体线条流畅自然,肌肉的起伏、毛发的质感都被细腻地表现出来 。两只狮子围绕着绣球嬉戏玩耍,一只狮子前爪抬起,似乎正要扑向绣球;另一只则歪着头,眼神专注地盯着滚动的绣球,仿佛在思考如何将其捕获 。绣球的刻画也十分精致,上面的装饰纹理清晰可见,彩带随风飘动,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灵动之感 。

这件摆件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清代瓷器制作工艺的杰出代表 。它体现了当时工匠们高超的雕塑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在白釉的映衬下,狮子和绣球的形象更加突出,整个摆件显得简洁而高雅,展现出清代瓷器独特的艺术风格 。

元红绿彩狮子滚绣球纹玉壶春瓶:多元风格的融合

元红绿彩狮子滚绣球纹玉壶春瓶是元代瓷器中的珍品,它在造型与纹饰方面都具有典型的元瓷特征 。从造型上看,瓶口撇度大,颈较细,腹部下垂,圈足 ,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元玉壶春瓶的标准式样 。这种造型线条优美流畅,既展现出元代瓷器的大气磅礴,又不失优雅的韵味 。

在纹饰方面,瓶体装饰极为丰富,有多层纹饰,却繁而不杂 。腹部的狮子滚绣球纹是整个瓶身的核心装饰,狮子的形象矫健有力,充满动感 。它们在追逐绣球的过程中,姿态各异,或跳跃、或奔跑,生动地展现了狮子的活泼与勇猛 。绣球则绘制得鲜艳夺目,与狮子的形象相互呼应 。除了狮子滚绣球纹,瓶身还绘有蕉叶、铜钱、云头、卷草以及近足部的上仰莲瓣纹 ,这些都是元青花瓷器中常用的纹饰 。同时,纹饰中还加杂了象牙、银锭、方胜、火珠等杂宝纹,进一步丰富了画面内容 。

这件玉壶春瓶采用红绿彩工艺,是用红、绿彩料在白瓷器上面绘画花纹,然后再次入窑以 800℃左右的低温焙烧而成 。这种工艺深受宋、金时期北方磁州窑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元代瓷器的独特风格,成为元代釉上彩瓷中极其重要的一类 。它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元代瓷器制作工艺的创新与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特征 。

明永乐狮子滚绣球压手杯:皇家风范与吉祥寓意的完美结合

明永乐狮子滚绣球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的经典之作,也是迄今为止所见传世和出土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中唯一署有年款的器物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

压手杯的造型独特,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 。当人们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而得名 。这种造型设计既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又体现了明代瓷器的古朴敦厚之风 。

杯心单圈内饰双狮戏球纹,球内署青花篆体 “永乐年制” 四字款 。这一设计堪称精妙绝伦,狮子滚绣球的图案象征着吉祥喜庆、官运亨通等美好寓意,而 “永乐年制” 的款识则表明了它的皇家身份 。篆书笔画线条圆转流畅,结体端庄,与外围漩涡形花瓣纹恰合其络,使整个杯心的装饰显得和谐统一 。外壁口沿下绘朵梅纹,腹部绘缠枝莲纹,圈足外墙绘卷草纹,纹饰间隔以青花弦线 9 道 。这些纹饰线条柔和,布局疏密得当,青花色泽深翠,展现出明代永乐时期青花瓷的独特魅力 。

明永乐狮子滚绣球压手杯是皇家风范与吉祥寓意的完美结合,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茶具,更是一件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对后世瓷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纹脉新语:当代设计与市场中的狮子灵感

在当代社会,大众审美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深刻影响着市场需求与设计方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人们追求个性、多元、富有文化内涵的审美倾向愈发明显 。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进程,让人们能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这极大地拓宽了大众的审美视野,使审美观念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独特文化底蕴和创新设计的产品备受青睐 。

市场对传统文化元素产品的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文创产品市场规模达到了 163.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09% ,占全球市场的比例从 2020 年的 10.67% 上升至 2023 年的 11.56% ,2023 年中国文创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 880.53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6.9% 。这表明消费者对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兴趣日益浓厚 。特别是在传统节日期间,包含传统元素的文化产品如中国结、木雕和茶壶等在国内外市场都备受欢迎 。2024 年传统节日文化产品的新增数量达到了 38.5 万种,同比增长 25.3% ,其增长速度超出了整体消费品的增长水平 。

狮子滚绣球这一经典的瓷器纹饰,在当代设计领域有着广阔的创新应用空间 。在品牌设计方面,一些传统品牌在进行年轻化转型或节日营销时,可以借鉴狮子滚绣球将威严与喜庆相融合的思路 。以银行品牌为例,在保留品牌标识权威感的同时,于春节期间推出带有卡通化狮子滚绣球图案的红包和理财产品 。这种设计既保持了品牌的专业形象,又通过活泼有趣的图案拉近了与年轻用户的距离,增加了品牌的亲和力 。

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狮子滚绣球元素可以与现代设计理念和工艺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产品 。安徽博物院推出的 “徽徽狮” 系列文创产品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系列产品以馆藏文物清代狮子滚绣球梁柁为灵感,将狮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当代艺术相结合,设计出一对憨态可掬的 “徽徽狮” 作为主 IP 形象 。围绕这一形象,开发了手办、帆布包、抱枕等系列产品,将文物形象与非遗杂技巧妙融合,以 “文物 + 非遗 + 潮玩” 的多元跨界融合方式,让文物变得更潮更可爱 ,深受消费者喜爱 。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文明·纹脉:瓷器纹饰三千年By ROA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