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纹脉:瓷器纹饰三千年

《文明·纹脉:当代瓷器纹饰的创新设计》


Listen Later

探秘瓷器款识:解锁皇家定制的神秘密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文明・纹脉》。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偶然瞥见一件古旧的瓷器,当你俯身细看,碗底或盘底那一行小小的字迹,仿佛带着一种魔力,瞬间将你拉回千百年前的时光。今天,我们就一起循着这些神秘的印记,去解锁皇家定制瓷器的秘密。

从瓷器 “身份证” 说起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古玩市场闲逛,无意间看到一只瓷碗,它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当我翻转过来,碗底 “大明宣德年制” 这几个字让我眼前一亮。就是这个小小的发现,让我对瓷器款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这些款识就像是瓷器的 “身份证”,它们不仅能告诉我们这件瓷器诞生于哪个年代,出自哪个窑口,更能揭示出它背后隐藏的价值和故事。而在众多款识中,皇家定制的款识更是如同皇冠上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皇家定制款识的世界。

瓷器款识大揭秘(一)款识的起源与发展

瓷器款识的历史,就像一条蜿蜒流淌的长河,从遥远的过去一直延续到今天。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简单的刻划符号,虽然那时的符号可能只是先民们随意的标记,但这却为后来瓷器款识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到了商周时代,瓦和陶器上的刻字多数变成了编号,偶尔也会出现人名。春秋战国时期,砖瓦、陶器上的刻符和文字渐渐多了起来,内容也丰富了不少。秦汉时期,陶器和砖瓦上的文字更是包含了编号、官署名、作坊名、陶工名,还有地名、器物所有主名以及器物置放地名等,而且在瓦当和砖上还开始出现了吉祥语,后世的款识类别在这时大多已经具备了雏形。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瓷器上最早的款识,是在浙江省宁波(原鄞县)出土的一件东汉青瓷双系盘口壶,它的底足刻有隶书 “王尊” 二字。而带有纪年款铭的瓷器,最早则见于三国时期,比如南京赵士岗墓出土的一件越窑青虎子,腹部刻划着 “赤鸟十四年(251 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 的款铭,不仅有纪年,还包含了烧制地点、工匠名等内容,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之后,瓷器款识不断发展演变。唐代的长沙窑瓷器上,出现了大量的题诗、警句等文字装饰,这不仅让瓷器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也为款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过,真正把写款识这事儿搞得特别系统化、规范化,尤其是在官窑瓷器上,那还要从明朝开始。明代官窑瓷器的款识种类繁多,格式规范,字体工整,成为了后世瓷器款识的典范。到了清朝,瓷器款识更是发展到了极致,无论是字体的书写风格,还是款识的布局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款识的种类与特点

了解了款识的起源与发展,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说说款识的种类与特点。

  1. 帝号款(年款)

帝号款,也称为年款,是官窑瓷器最常见且最重要的款识。它最标准的格式为六个字,分成两行,每行三字,竖着书写,像 “大明宣德年制”,就表明这件瓷器是大明朝宣德皇帝时期制造的;还有 “大清康熙年制” 也是如此。有时也会出现四个字的,比如 “康熙御制”,其中的 “御” 字更彰显出这是皇帝亲自下令制作的。这些字的外面,通常会用蓝圈圈(双圈)或者蓝方框框起来,显得庄重而规整。

在字体方面,主要有工工整整的楷书和古里古气的篆书两种。可别小看这字体,不同朝代、不同皇帝,甚至同一皇帝的不同时期,写款的风格和笔画的劲道都存在差异,这可是鉴定瓷器真假和断定年代的关键依据。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康熙时期的楷书款,字体刚劲有力,结构严谨;而雍正时期的楷书款,则更加清秀俊美,笔画细腻,是不是很不一样呢?

帝号款绝大多数都书写在碗底、盘底的正中间。颜色方面,最常见的是用青花料书写,呈现出蓝色的字迹,清新雅致;但也有用红颜色(矾红彩)书写的,鲜艳夺目;还有用金灿灿的金彩书写的,富丽堂皇;甚至有直接在泥胎上刻出来或者用模子印出来的,别具一格。

对于收藏家和研究者来说,帝号款无疑是判断瓷器价值的首要线索。它代表着皇家品质,是官窑瓷器的 “金字招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件带有 “大明成化年制” 款识的瓷器,往往因为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备受珍视。

  1. “官”“内府” 等特殊款识

除了帝号款,还有一些特殊款识直接标明了瓷器的 “官方” 或 “宫里头” 的身份。比如宋代的定窑瓷器,部分底部刻有一个 “官” 字。这一个简单的字,意义却极为明确,表明这件瓷器是官家用物,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随意购买的,彰显着品质与等级。像定州博物馆藏的定窑官字款折沿洗,制作精良,造型优美,充分体现了其不凡的身份。

元代的枢府釉瓷器,常常印着 “枢府” 两个字。“枢府” 指的是元朝掌管军事机密的 “枢密院”,能为如此重要的部门烧制瓷器,可见其规格之高。枢府瓷的胎体厚重,胎骨颜色洁白,胎质坚硬,釉色以卵白色为主,白中微青,十分均净。它的器型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多见,纹饰主要有缠枝莲纹、缠枝牡丹纹、云龙纹、云凤纹等。就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元代枢府釉印花缠枝莲纹碗,内壁模印缠枝莲纹,线条流畅,图案清晰,充分展示了元代枢府瓷的独特魅力。

明代有些瓷器上会写 “内府” 两个字,这就意味着是 “皇宫里头用的”,同样是皇家定制的显著标记。内府款瓷器的制作工艺精湛,选料上乘,装饰精美。比如内府霁蓝釉镶金龙凤纹梅瓶,瓶身以深沉稳重的霁蓝釉为底,镶嵌着生动逼真的金龙凤纹,金色与蓝色相互映衬,华丽高贵,尽显皇家风范。而且它存世稀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所以说,看到这些写着 “官”“枢府”“内府” 字样的款识,基本就能判断该瓷器出身不凡,很可能是当时官方机构或者宫廷定制的珍品。

  1. 堂名款

堂名款就比较有特色了,它不写皇帝年号,也不写 “官” 字,而是书写某个堂号、斋号、轩号的名字。例如清代道光皇帝有个书房叫 “慎德堂”,他让人烧制的瓷器底下就常常写着 “慎德堂制”。还有些王公贵族、有钱的文人雅士,也会让景德镇为他们定制瓷器,底下写上自己书斋的名字,像 “敬畏堂制”“朗润堂制” 等。

堂名款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私人定制瓷器的流行趋势。这些瓷器往往制作精美,体现了主人不俗的品味。不同的堂名款背后,蕴含着主人独特的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比如 “中和堂” 是圆明园内的建筑,康熙皇帝曾在此居住,传世品中写 “中和堂” 款的器物,主要为青花釉里红器,有盘、碗、碟、盆等,纹饰多为山水人物图,展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美感。

  1. 吉语款

吉语款理解起来就比较简单了,就是直接在瓷器底部书写吉祥话,像 “万寿无疆”,表达对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美好祝愿;“福寿康宁”,祈愿幸福、长寿、健康、安宁;“长命富贵”,期望生命长久、生活富贵等。这类款识不太正式,在民窑或者一些比较早期的瓷器上较为常见。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瓷器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在一件民窑烧制的青花瓷碗底部,写着 “福如东海” 的吉语款,虽然字体可能并不规整,但却充满了质朴的情感。

  1. 花押款(符号款)

花押款又称符号款,就比较神秘了,它的特点是不写字,而是在瓷器底部画个简单的符号,比如一片艾叶、一个灵芝、一只兔子、一个香炉,甚至只是一个圈儿。这种符号款在清代康熙时期特别多,尤其是在外销瓷上。关于花押款盛行的原因,学界有多种推测:一是避免僭越礼制(民窑禁用官窑年号款);二是作为不同窑口或作坊的标记;三是适应外销市场需求,或单纯追求装饰趣味与吉祥寓意。不过,这些符号具体代表什么意思,至今仍未完全弄明白,这也为花押款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引发着人们不断探索和猜测。在一只康熙时期的外销青花瓷盘底部,画着一个类似灵芝的符号,其独特的造型和神秘的寓意,让人不禁对当时的制瓷文化充满遐想。

皇家定制纹饰瓷器案例赏析

说了这么多款识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欣赏一下皇家定制纹饰的瓷器,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

(一)青花五彩龙凤纹碗

青花五彩龙凤纹碗作为清代御窑瓷器的瑰宝,历史悠久,艺术价值非凡。它的制作工艺很独特,将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这种青花五彩工艺可追溯至元代,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发展成熟,清代康熙时期达到新的艺术高峰,五彩龙凤纹碗便是这一时期创烧并备受欢迎的典范。

康熙五彩以精细画工和生动形象著称,改变了嘉靖、万历时期五彩瓷只重色彩、忽略形貌的粗犷风格。碗内壁以青花双圈为框,内绘一条红彩立龙,龙爪矫健有力,尽显皇家威严与尊贵。它凤凰颈部的表现,随时代变迁而有所不同:康熙、雍正时期,多采用矾红线条勾勒颈部,不绘羽毛,简洁大方;乾隆时期,羽毛颈与线条颈并存,增加了画面层次感和立体感;至清晚期,羽毛颈成为主流,更细腻地展现凤凰华美姿态。

在规格上,青花五彩龙凤纹碗大小各异,以适应不同使用场合。直径约 15 厘米的碗型最为常见,康熙朝还创造了五种不同规格的碗,口径从最小的 10.3 厘米到最大的 15.1 厘米不等。据《国朝宫史》记载,“常在…… 五彩红龙磁盘二…… 五彩红龙磁盘二…… 五彩红龙磁碗四”,这里的 “五彩红龙磁碗” 指的就是 “五彩龙凤纹碗”。从《清宫瓷器档案全集》中关于大运瓷器的记载可知,“五彩龙凤碗” 这一品种在历朝大运瓷器中始终存在,只是不同朝代名字有所不同。最初,此碗专为皇后宫中使用,象征皇后尊贵地位。自嘉庆十四年始,由于节令膳碗数量足够,御窑将原本用于烧制节令膳碗的窑位转而用于烧制五彩龙凤碗等其他大运瓷器品种,其中包括专为皇帝生辰定制的万寿无疆膳碗,进一步凸显了其在皇家御用瓷器中的重要地位。

在清代,尽管粉彩瓷器逐渐兴起并取代了五彩瓷器的部分市场地位,五彩瓷器数量急剧减少,但青花五彩龙凤纹碗与月令花神杯凭借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一直在官窑五彩瓷器中屹立不倒,沿袭制作至清末而不衰,成为清代瓷器中的一代名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珍贵见证。

(二)乾隆年制绿釉团龙弦纹瓶

乾隆年制绿釉团龙弦纹瓶诞生于 “康乾盛世” 的巅峰阶段,是乾隆时期官窑瓷器的杰出代表。当时国力强盛,制瓷工艺登峰造极,宫廷对瓷器的追求也达到了极致。

这件瓶子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制胎选用景德镇优质高岭土,经过粉碎、淘洗、沉淀、陈腐等工序,去除杂质,提高瓷土可塑性和稳定性。工匠运用拉坯、利坯等技法,精心塑造瓶身造型,常见的造型为撇口、短颈、丰肩、鼓腹、圈足,线条流畅优美,比例协调,尽显端庄稳重气质。

施釉环节决定了绿釉的色泽与质感,乾隆时期绿釉工艺精湛,种类丰富,尤以鲜艳明亮的孔雀绿釉、清新淡雅的松石绿釉(或称秋葵绿)等为代表。以孔雀绿釉为例,其釉料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烧制过程中,氧化铜与釉中其他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呈现出鲜艳明亮、犹如孔雀羽毛般的翠绿色泽。施釉时采用浸釉或浇釉方法,确保釉层均匀覆盖胎体,避免流釉、积釉等缺陷。

团龙纹的绘制与装饰是关键,画师以毛笔蘸取釉料或彩料,在瓶身精心绘制团龙图案,龙的造型严格遵循皇家规制,龙首高昂,龙须飘逸,龙身矫健,鳞片细密,每一笔都精准勾勒出龙的威严气势。绘制完成后,还需细致修整完善,确保图案清晰、线条流畅。弦纹则通过在坯体上刻划或堆塑而成,线条均匀规整,与团龙纹相互映衬,增添器物层次感与韵律感。最后,将装饰好的瓷瓶入窑高温烧制,在严格控制的窑温与气氛下,釉色充分呈现,纹饰与釉面完美融合。

在艺术特色上,它的造型、釉色与纹饰完美结合。造型上,瓶身线条优美流畅,撇口设计显端庄大气,丰肩鼓腹造型符合美学比例,增加稳重感,圈足提供稳定支撑,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对 “中和之美” 的追求,展现出皇家器物的威严庄重。绿釉运用赋予瓶身独特视觉魅力,鲜艳明亮的绿釉打破传统瓷器釉色单调,不同种类绿釉或清新淡雅,或浓艳瑰丽,在光线照射下,釉面光泽温润,质感独特,使器物宛如精心雕琢的美玉。团龙纹与弦纹搭配相得益彰,团龙纹作为主体纹饰,占据瓶身主要位置,彰显皇家风范,龙姿态矫健,富有动感;弦纹作为辅助纹饰,以简洁线条环绕瓶身,分割空间、增强节奏感,使团龙纹更突出,增添古朴雅致韵味。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文明·纹脉:瓷器纹饰三千年By ROA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