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在历史的长河中,瓷器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道纹饰,每一种图案,都宛如一把钥匙,开启着我们对往昔岁月的认知之门。而在这浩如烟海的瓷器纹饰世界里,有一些元素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家禽 —— 鸡、鸭、鹅。
《文明・纹脉》这档大型播客节目,宛如一位知识渊博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历史与文化的时空隧道,深入探寻中国瓷器纹饰背后的故事。本集,我们将跟随节目的脚步,聚焦鸡、鸭、鹅这三种家禽,解读它们如何从农家小院的寻常身影,摇身一变成为瓷器纹饰中的文化符号,传递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
“吉” 星高照之雄鸡在鸡、鸭、鹅这三种家禽中,鸡无疑是最受瞩目的存在。它以丰富的寓意、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瓷器纹饰中的常客,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一)谐音寓意:大吉大利在汉语中,“鸡” 与 “吉” 发音相同,这一简单而巧妙的谐音,赋予了鸡独特的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吉祥如意是人们最朴素、最美好的追求,而鸡因与 “吉” 谐音,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吉祥如意的象征。这种象征意义在民间习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过年时,贴窗花、画年画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活动,大公鸡的形象常常出现在这些作品中,人们用它来祈求新的一年 “大吉大利”。
在瓷器装饰领域,鸡与荔枝的搭配堪称经典。荔枝,其果实饱满、色泽鲜艳,本身就给人一种吉祥、美好的感觉。当它与公鸡一同出现在瓷器上时,“鸡” 与 “吉” 谐音,“荔” 与 “利” 谐音,“大吉大利” 的美好寓意便不言而喻。这种充满巧思的设计,既展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的智慧。 以清代粉彩公鸡荔枝纹盘为例,盘子的中央,一只羽毛鲜艳的公鸡昂首挺立,姿态矫健,仿佛在引吭高歌,周身羽毛以细腻的粉彩绘制,色彩丰富而艳丽,每一根羽毛都栩栩如生,展现出公鸡的勃勃生机。公鸡身旁,几串荔枝沉甸甸地垂落,果实圆润饱满,果皮的纹理和色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鲜嫩欲滴的感觉呼之欲出。整个画面构图饱满,色彩搭配和谐,公鸡的英武与荔枝的甜美相互映衬,将 “大吉大利” 的寓意生动地呈现出来。 这件瓷器不仅是一件实用的生活器具,更是一件承载着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它通过独特的纹饰设计,将人们对吉祥、美好的祈愿融入其中,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让后人在欣赏其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鸡冠象征:官上加官公鸡那高高耸立的鸡冠,不仅是其独特的外貌特征,更在文化层面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冠” 与 “官” 同音,这一谐音联想,使得公鸡与仕途、功名紧密相连。在古代社会,科举制度是读书人改变命运、实现抱负的重要途径,因此,与科举相关的寓意和象征备受人们关注。
当雄鸡与鸡冠花同时出现在瓷器纹饰中时,“官上加官” 的寓意便被巧妙地传达出来。鸡冠花,其花朵形状独特,如同公鸡的鸡冠,且颜色鲜艳,多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与 “官运亨通” 的美好愿景相契合。 明代青花雄鸡鸡冠花纹罐便是一件典型的作品。罐子的腹部,一只雄鸡昂首阔步,鸡冠高耸,红色的鸡冠在青花瓷的青蓝色调映衬下,格外醒目,仿佛燃烧的火焰,充满了活力与朝气。雄鸡身旁,几株鸡冠花肆意绽放,花朵硕大,花瓣层层叠叠,纹理清晰可见,与雄鸡的鸡冠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整个画面线条流畅,青花的色泽淡雅而温润,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雄鸡和鸡冠花的形态、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这样的瓷器纹饰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承载着他们对科举成功、仕途顺遂的殷切期望,成为了他们精神上的寄托。无论是作为书房中的摆件,还是在重要场合使用,这件瓷器都时刻提醒着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这种将谐音寓意与花卉元素相结合的设计手法,不仅丰富了瓷器纹饰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古人在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让瓷器不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器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五德之禽:君子风范鸡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 “文、武、勇、仁、信” 五种高尚品德,堪称 “禽中君子”。这一独特的文化观念,源于古人对鸡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头戴冠者文也”,公鸡那鲜红的鸡冠,高高耸立在头顶,如同古代文官所戴的帽子,端庄而威严,给人一种文雅、高贵的感觉。这种外在的形象特征,被古人视为文德的象征,寓意着鸡具有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品质。
“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鸡的爪子锋利有力,如同武器一般,这是其具备武力的体现。而公鸡在面对敌人时,毫不畏惧,敢于主动出击,奋力搏斗,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这种勇敢的精神被古人所推崇,成为了武德和勇德的象征。
“见食相呼者仁也”,鸡在发现食物时,不会独自享用,而是会呼唤同伴一起分享,这种行为体现了一种关爱他人、有福同享的仁爱精神,让古人看到了鸡身上的仁德。
“守时不失者信也”,公鸡每天都会准时打鸣报晓,无论风雨,从不失约,就像一位忠诚的守时者,为人们开启新的一天。这种守时的品质,被古人视为信德的体现,象征着诚实守信、遵守承诺。
许多文献都对鸡的 “五德” 进行了记载。《韩诗外传》中就有明确的描述:“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 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古人对鸡的高度赞誉,也表明了 “五德” 观念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鸡的 “五德” 观念,深刻影响了古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它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的榜样,激励着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在瓷器纹饰中,鸡的形象常常被用来传达这些美好的品德,使人们在欣赏瓷器之美的同时,也能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教育。 例如,在一件清代五彩鸡纹瓶上,绘制了一群鸡在庭院中觅食的场景。画面中,公鸡昂首挺胸,守护着母鸡和小鸡,展现出了勇敢和担当;母鸡则温柔慈爱,带领着小鸡们寻找食物,还不时地呼唤着它们,体现了仁爱和关怀;而小鸡们则活泼可爱,围绕在母鸡身边,听从它的指挥,展现出了对长辈的尊重和信任。整个画面生动地展现了鸡的 “五德”,也传达了一种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 这种将文化内涵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方式,使瓷器纹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它让后人在欣赏瓷器艺术的同时,也能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
(四)辟邪与报晓:光明使者在古代,公鸡打鸣被视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现象。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时,公鸡便会准时打鸣,它那嘹亮的声音,穿透寂静的夜空,宣告着黑夜的退去和光明的到来。这种与时间的紧密联系,使公鸡成为了光明的使者,代表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古人相信,黑暗中隐藏着各种妖魔鬼怪,而公鸡的打鸣能够驱散这些邪恶的力量,为人们带来祥瑞和安宁。许多神话传说和民俗故事都反映了这一观念。例如,在一些地方的传说中,公鸡是天神的使者,它的打鸣是传达天神旨意的声音,能够驱赶邪灵,保护人们的安全。还有传说中,黑夜中有许多邪灵和妖怪出没,它们害怕公鸡的鸣叫,当公鸡打鸣时,邪灵们会逃离,回到黑暗的角落。因此,公鸡被视为保护家园的守护者,打鸣的声音是驱赶邪恶的咒语。 基于这种信仰,鸡在民间信仰中被赋予了辟邪的作用。在一些传统习俗中,人们会在门窗上张贴画有鸡的图案,或者摆放鸡形的饰品,以祈求平安和吉祥。在春节期间,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剪窗花,其中就有公鸡的形象,贴在窗户上,寓意着驱邪避灾,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 公鸡报晓的文化寓意,还延伸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层面。它提醒着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努力,不要虚度光阴。“闻鸡起舞” 这个成语,就源于东晋时期祖逖和刘琨的故事,他们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来都成为了杰出的将领。这个成语激励着人们要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瓷器纹饰中,公鸡打鸣的形象也经常出现。比如,在一件明代五彩公鸡报晓图盘上,盘子的中心绘制了一只站在石头上的公鸡,它伸长脖子,张嘴打鸣,身上的羽毛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公鸡的周围,绘制了一轮初升的太阳,光芒四射,象征着光明的到来。整个画面构图简洁而生动,通过公鸡打鸣和太阳升起的形象,传达了光明战胜黑暗、希望战胜恐惧的美好寓意。 这种将自然现象与文化信仰相结合的设计,使瓷器纹饰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它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让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母鸡与家族:子孙满堂母鸡,虽然不像公鸡那样引人注目,但它在家族繁衍和家庭和睦的象征意义上,却有着独特的地位。在瓷器纹饰中,母鸡带领小鸡的图案,常常以 “教子图” 或 “阖家欢乐” 的主题出现,寓意着家庭和睦、子孙满堂、生生不息。
“教子图” 通常描绘了一只母鸡在细心地教导小鸡们生存技能,如觅食、躲避危险等。母鸡的眼神中充满了慈爱和关怀,它耐心地引导着小鸡,而小鸡们则紧紧地跟随着母鸡,认真地学习。这个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性,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观。
“阖家欢乐” 的图案则更加注重表现家庭的和谐与幸福。画面中,母鸡和一群毛茸茸的小鸡仔们在一起嬉戏玩耍,有的小鸡在啄米,有的在互相追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母鸡守护在小鸡们身边,给予它们温暖和保护,整个场景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和欢乐的氛围。
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无疑是这类瓷器中的经典之作。这件小巧玲珑的杯子,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纹饰而闻名于世。杯子的外壁,绘有一幅生动的 “阖家欢乐” 图:一只母鸡带着几只小鸡在草丛中觅食,母鸡身形丰满,羽毛细腻,它低头啄食,同时不忘关注着身边的小鸡,眼神中充满了慈爱;小鸡们则活泼可爱,它们有的紧紧依偎在母鸡身旁,有的好奇地四处张望,有的欢快地奔跑嬉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整个画面色彩鲜艳,柔和细腻,斗彩的工艺使得纹饰更加生动立体,富有层次感。 这件鸡缸杯之所以能够拍出天价,不仅因为它的制作工艺精湛,更因为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它所描绘的母鸡与小鸡的温馨场景,代表了古人对家庭和睦、子孙满堂的美好向往,这种情感跨越了时空,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它不仅仅是一件瓷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家庭价值观的重视和传承。 除了成化斗彩鸡缸杯,还有许多其他瓷器作品也采用了母鸡与小鸡的纹饰。比如清代粉彩教子图碗,碗的内壁绘制了一只母鸡和几只小鸡,母鸡正在教小鸡如何啄食,画面细腻入微,生动地展现了母鸡的耐心和小鸡的天真可爱。粉彩的色彩柔和鲜艳,给人一种温馨、祥和的感觉。 这些瓷器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母鸡与小鸡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传达了家庭和睦、子孙满堂的美好寓意。它们不仅是艺术的珍品,更是文化的瑰宝,让我们在欣赏其美丽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对家庭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案例分析:明清瓷器上的雄鸡百态明清时期,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鸡的形象在这一时期的瓷器上更是丰富多彩,成为了瓷器装饰中的重要元素。无论是青花、五彩还是粉彩等不同的工艺,都为雄鸡纹饰的呈现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
青花瓷以其清新淡雅的色调和独特的绘画风格而备受喜爱。明代永乐青花雄鸡纹梅瓶,堪称青花瓷中的经典之作。梅瓶的腹部,一只雄鸡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它的羽毛以细腻的青花线条勾勒,再用不同深浅的青花料渲染,层次分明,栩栩如生。雄鸡的眼睛炯炯有神,鸡冠鲜红,仿佛在凝视着远方,展现出一种自信和豪迈的气质。周围环绕着盛开的牡丹和繁茂的枝叶,牡丹象征着富贵,与雄鸡相结合,寓意着 “功名富贵”。整个画面构图简洁大气,青花的色泽浓艳而不失典雅,线条流畅自然,将雄鸡的神韵和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彩瓷则以其色彩丰富、鲜艳夺目而著称。清代康熙五彩雄鸡牡丹纹大盘,是五彩瓷中的代表作品。盘子的中心,一只五彩斑斓的雄鸡站立在岩石之上,它的羽毛由红、绿、黄、蓝、紫等多种色彩绘制而成,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雄鸡的姿态矫健,双翅微微张开,仿佛即将振翅高飞。身旁的牡丹盛开,花朵硕大,色彩艳丽,花瓣层层叠叠,细腻逼真。画面中还点缀着飞舞的蝴蝶和蜜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瓷器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道纹饰,每一种图案,都宛如一把钥匙,开启着我们对往昔岁月的认知之门。而在这浩如烟海的瓷器纹饰世界里,有一些元素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家禽 —— 鸡、鸭、鹅。
《文明・纹脉》这档大型播客节目,宛如一位知识渊博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历史与文化的时空隧道,深入探寻中国瓷器纹饰背后的故事。本集,我们将跟随节目的脚步,聚焦鸡、鸭、鹅这三种家禽,解读它们如何从农家小院的寻常身影,摇身一变成为瓷器纹饰中的文化符号,传递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
“吉” 星高照之雄鸡在鸡、鸭、鹅这三种家禽中,鸡无疑是最受瞩目的存在。它以丰富的寓意、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瓷器纹饰中的常客,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一)谐音寓意:大吉大利在汉语中,“鸡” 与 “吉” 发音相同,这一简单而巧妙的谐音,赋予了鸡独特的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吉祥如意是人们最朴素、最美好的追求,而鸡因与 “吉” 谐音,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吉祥如意的象征。这种象征意义在民间习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过年时,贴窗花、画年画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活动,大公鸡的形象常常出现在这些作品中,人们用它来祈求新的一年 “大吉大利”。
在瓷器装饰领域,鸡与荔枝的搭配堪称经典。荔枝,其果实饱满、色泽鲜艳,本身就给人一种吉祥、美好的感觉。当它与公鸡一同出现在瓷器上时,“鸡” 与 “吉” 谐音,“荔” 与 “利” 谐音,“大吉大利” 的美好寓意便不言而喻。这种充满巧思的设计,既展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的智慧。 以清代粉彩公鸡荔枝纹盘为例,盘子的中央,一只羽毛鲜艳的公鸡昂首挺立,姿态矫健,仿佛在引吭高歌,周身羽毛以细腻的粉彩绘制,色彩丰富而艳丽,每一根羽毛都栩栩如生,展现出公鸡的勃勃生机。公鸡身旁,几串荔枝沉甸甸地垂落,果实圆润饱满,果皮的纹理和色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鲜嫩欲滴的感觉呼之欲出。整个画面构图饱满,色彩搭配和谐,公鸡的英武与荔枝的甜美相互映衬,将 “大吉大利” 的寓意生动地呈现出来。 这件瓷器不仅是一件实用的生活器具,更是一件承载着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它通过独特的纹饰设计,将人们对吉祥、美好的祈愿融入其中,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让后人在欣赏其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鸡冠象征:官上加官公鸡那高高耸立的鸡冠,不仅是其独特的外貌特征,更在文化层面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冠” 与 “官” 同音,这一谐音联想,使得公鸡与仕途、功名紧密相连。在古代社会,科举制度是读书人改变命运、实现抱负的重要途径,因此,与科举相关的寓意和象征备受人们关注。
当雄鸡与鸡冠花同时出现在瓷器纹饰中时,“官上加官” 的寓意便被巧妙地传达出来。鸡冠花,其花朵形状独特,如同公鸡的鸡冠,且颜色鲜艳,多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与 “官运亨通” 的美好愿景相契合。 明代青花雄鸡鸡冠花纹罐便是一件典型的作品。罐子的腹部,一只雄鸡昂首阔步,鸡冠高耸,红色的鸡冠在青花瓷的青蓝色调映衬下,格外醒目,仿佛燃烧的火焰,充满了活力与朝气。雄鸡身旁,几株鸡冠花肆意绽放,花朵硕大,花瓣层层叠叠,纹理清晰可见,与雄鸡的鸡冠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整个画面线条流畅,青花的色泽淡雅而温润,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雄鸡和鸡冠花的形态、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这样的瓷器纹饰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承载着他们对科举成功、仕途顺遂的殷切期望,成为了他们精神上的寄托。无论是作为书房中的摆件,还是在重要场合使用,这件瓷器都时刻提醒着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这种将谐音寓意与花卉元素相结合的设计手法,不仅丰富了瓷器纹饰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古人在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让瓷器不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器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五德之禽:君子风范鸡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 “文、武、勇、仁、信” 五种高尚品德,堪称 “禽中君子”。这一独特的文化观念,源于古人对鸡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头戴冠者文也”,公鸡那鲜红的鸡冠,高高耸立在头顶,如同古代文官所戴的帽子,端庄而威严,给人一种文雅、高贵的感觉。这种外在的形象特征,被古人视为文德的象征,寓意着鸡具有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品质。
“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鸡的爪子锋利有力,如同武器一般,这是其具备武力的体现。而公鸡在面对敌人时,毫不畏惧,敢于主动出击,奋力搏斗,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这种勇敢的精神被古人所推崇,成为了武德和勇德的象征。
“见食相呼者仁也”,鸡在发现食物时,不会独自享用,而是会呼唤同伴一起分享,这种行为体现了一种关爱他人、有福同享的仁爱精神,让古人看到了鸡身上的仁德。
“守时不失者信也”,公鸡每天都会准时打鸣报晓,无论风雨,从不失约,就像一位忠诚的守时者,为人们开启新的一天。这种守时的品质,被古人视为信德的体现,象征着诚实守信、遵守承诺。
许多文献都对鸡的 “五德” 进行了记载。《韩诗外传》中就有明确的描述:“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 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古人对鸡的高度赞誉,也表明了 “五德” 观念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鸡的 “五德” 观念,深刻影响了古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它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的榜样,激励着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在瓷器纹饰中,鸡的形象常常被用来传达这些美好的品德,使人们在欣赏瓷器之美的同时,也能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教育。 例如,在一件清代五彩鸡纹瓶上,绘制了一群鸡在庭院中觅食的场景。画面中,公鸡昂首挺胸,守护着母鸡和小鸡,展现出了勇敢和担当;母鸡则温柔慈爱,带领着小鸡们寻找食物,还不时地呼唤着它们,体现了仁爱和关怀;而小鸡们则活泼可爱,围绕在母鸡身边,听从它的指挥,展现出了对长辈的尊重和信任。整个画面生动地展现了鸡的 “五德”,也传达了一种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 这种将文化内涵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方式,使瓷器纹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它让后人在欣赏瓷器艺术的同时,也能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
(四)辟邪与报晓:光明使者在古代,公鸡打鸣被视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现象。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时,公鸡便会准时打鸣,它那嘹亮的声音,穿透寂静的夜空,宣告着黑夜的退去和光明的到来。这种与时间的紧密联系,使公鸡成为了光明的使者,代表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古人相信,黑暗中隐藏着各种妖魔鬼怪,而公鸡的打鸣能够驱散这些邪恶的力量,为人们带来祥瑞和安宁。许多神话传说和民俗故事都反映了这一观念。例如,在一些地方的传说中,公鸡是天神的使者,它的打鸣是传达天神旨意的声音,能够驱赶邪灵,保护人们的安全。还有传说中,黑夜中有许多邪灵和妖怪出没,它们害怕公鸡的鸣叫,当公鸡打鸣时,邪灵们会逃离,回到黑暗的角落。因此,公鸡被视为保护家园的守护者,打鸣的声音是驱赶邪恶的咒语。 基于这种信仰,鸡在民间信仰中被赋予了辟邪的作用。在一些传统习俗中,人们会在门窗上张贴画有鸡的图案,或者摆放鸡形的饰品,以祈求平安和吉祥。在春节期间,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剪窗花,其中就有公鸡的形象,贴在窗户上,寓意着驱邪避灾,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 公鸡报晓的文化寓意,还延伸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层面。它提醒着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努力,不要虚度光阴。“闻鸡起舞” 这个成语,就源于东晋时期祖逖和刘琨的故事,他们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来都成为了杰出的将领。这个成语激励着人们要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瓷器纹饰中,公鸡打鸣的形象也经常出现。比如,在一件明代五彩公鸡报晓图盘上,盘子的中心绘制了一只站在石头上的公鸡,它伸长脖子,张嘴打鸣,身上的羽毛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公鸡的周围,绘制了一轮初升的太阳,光芒四射,象征着光明的到来。整个画面构图简洁而生动,通过公鸡打鸣和太阳升起的形象,传达了光明战胜黑暗、希望战胜恐惧的美好寓意。 这种将自然现象与文化信仰相结合的设计,使瓷器纹饰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它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让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母鸡与家族:子孙满堂母鸡,虽然不像公鸡那样引人注目,但它在家族繁衍和家庭和睦的象征意义上,却有着独特的地位。在瓷器纹饰中,母鸡带领小鸡的图案,常常以 “教子图” 或 “阖家欢乐” 的主题出现,寓意着家庭和睦、子孙满堂、生生不息。
“教子图” 通常描绘了一只母鸡在细心地教导小鸡们生存技能,如觅食、躲避危险等。母鸡的眼神中充满了慈爱和关怀,它耐心地引导着小鸡,而小鸡们则紧紧地跟随着母鸡,认真地学习。这个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性,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观。
“阖家欢乐” 的图案则更加注重表现家庭的和谐与幸福。画面中,母鸡和一群毛茸茸的小鸡仔们在一起嬉戏玩耍,有的小鸡在啄米,有的在互相追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母鸡守护在小鸡们身边,给予它们温暖和保护,整个场景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和欢乐的氛围。
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无疑是这类瓷器中的经典之作。这件小巧玲珑的杯子,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纹饰而闻名于世。杯子的外壁,绘有一幅生动的 “阖家欢乐” 图:一只母鸡带着几只小鸡在草丛中觅食,母鸡身形丰满,羽毛细腻,它低头啄食,同时不忘关注着身边的小鸡,眼神中充满了慈爱;小鸡们则活泼可爱,它们有的紧紧依偎在母鸡身旁,有的好奇地四处张望,有的欢快地奔跑嬉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整个画面色彩鲜艳,柔和细腻,斗彩的工艺使得纹饰更加生动立体,富有层次感。 这件鸡缸杯之所以能够拍出天价,不仅因为它的制作工艺精湛,更因为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它所描绘的母鸡与小鸡的温馨场景,代表了古人对家庭和睦、子孙满堂的美好向往,这种情感跨越了时空,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它不仅仅是一件瓷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家庭价值观的重视和传承。 除了成化斗彩鸡缸杯,还有许多其他瓷器作品也采用了母鸡与小鸡的纹饰。比如清代粉彩教子图碗,碗的内壁绘制了一只母鸡和几只小鸡,母鸡正在教小鸡如何啄食,画面细腻入微,生动地展现了母鸡的耐心和小鸡的天真可爱。粉彩的色彩柔和鲜艳,给人一种温馨、祥和的感觉。 这些瓷器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母鸡与小鸡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传达了家庭和睦、子孙满堂的美好寓意。它们不仅是艺术的珍品,更是文化的瑰宝,让我们在欣赏其美丽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对家庭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案例分析:明清瓷器上的雄鸡百态明清时期,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鸡的形象在这一时期的瓷器上更是丰富多彩,成为了瓷器装饰中的重要元素。无论是青花、五彩还是粉彩等不同的工艺,都为雄鸡纹饰的呈现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
青花瓷以其清新淡雅的色调和独特的绘画风格而备受喜爱。明代永乐青花雄鸡纹梅瓶,堪称青花瓷中的经典之作。梅瓶的腹部,一只雄鸡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它的羽毛以细腻的青花线条勾勒,再用不同深浅的青花料渲染,层次分明,栩栩如生。雄鸡的眼睛炯炯有神,鸡冠鲜红,仿佛在凝视着远方,展现出一种自信和豪迈的气质。周围环绕着盛开的牡丹和繁茂的枝叶,牡丹象征着富贵,与雄鸡相结合,寓意着 “功名富贵”。整个画面构图简洁大气,青花的色泽浓艳而不失典雅,线条流畅自然,将雄鸡的神韵和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彩瓷则以其色彩丰富、鲜艳夺目而著称。清代康熙五彩雄鸡牡丹纹大盘,是五彩瓷中的代表作品。盘子的中心,一只五彩斑斓的雄鸡站立在岩石之上,它的羽毛由红、绿、黄、蓝、紫等多种色彩绘制而成,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雄鸡的姿态矫健,双翅微微张开,仿佛即将振翅高飞。身旁的牡丹盛开,花朵硕大,色彩艳丽,花瓣层层叠叠,细腻逼真。画面中还点缀着飞舞的蝴蝶和蜜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