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菊花,作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其丰富的寓意历经千年的沉淀与传承,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菊花与隐逸精神的紧密联系,可追溯至东晋时期的陶渊明。陶渊明,这位 “隐逸诗人之宗”,“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决然地辞官归隐田园,过上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的质朴生活 。他的诗作中,菊花的身影频繁出现,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宛如一幅静谧的田园画卷,诗人在东篱之下悠然采菊,不经意间抬头,远处的南山悠然映入眼帘,那份摆脱尘世纷扰、与自然相融的平和心境跃然纸上。自此,菊花便与陶渊明所代表的隐逸、避世、不慕荣利的精神紧密相连,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向往归隐田园、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后世诸多文人,但凡心向归隐、鄙弃官场俗务者,几乎无一不对菊花钟爱有加。例如唐代诗人元稹在《菊花》中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中尽显对菊花的偏爱,而这种偏爱背后,正是对陶渊明所代表的隐逸精神的追慕。
不畏秋霜、独立寒秋的特性,让菊花被视为高尚、坚贞品格的象征。它不与百花在温暖的春天争奇斗艳,却选择在秋风萧瑟、万物凋零的时节傲然绽放,以自己独特的风姿展现着坚韧与不屈,彰显着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傲骨与气节。正如郑思肖的《寒菊》所云:“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此诗以菊花自喻,表达了诗人坚守气节、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菊花也因此成为了高洁傲岸品格的生动写照。
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还被赋予了长寿的美好寓意。一方面,“菊” 与 “九” 同音,而九九重阳节就有赏菊、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菊花能耐寒晚凋,生命力顽强,古人相信饮用菊花酒、菊花茶能够延年益寿、清心明目。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曾写道:“岁往月来,忽逢九月九日。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百草无有射地而生,惟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祝彭祖之寿。” 从中足以看出,早在古代,人们就已将菊花与长寿紧密联系在一起 ,并将其作为表达对长寿祝福的美好象征 。
从先秦时期屈原的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菊花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信念,到魏晋时期陶渊明赋予菊花隐逸自得、与世无争的品格,再到唐宋时期文人对菊花文化内涵的继承与丰富,菊花的寓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情感和精神追求。
菊影初现:瓷器菊花纹的早期形态菊花纹在瓷器装饰上的应用,最早可追溯至五代时期,虽然目前发现的实物较少,但已初现端倪,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期的菊花纹瓷器,造型古朴简约,线条流畅自然,展现出一种质朴的美感 。例如,一些菊花纹盘,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菊花的轮廓,花瓣形态较为简单,却不失灵动之态 ,虽尚未形成成熟的装饰风格,但已能看出古人对菊花这一题材的关注和喜爱 。
进入宋代,瓷器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菊花纹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宋代瓷器的装饰题材丰富多样,花卉纹饰备受青睐,其中菊花纹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之一 。这一时期,菊花纹被大量应用于陶瓷装饰,涉及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等众多名窑 ,装饰技法更是种类繁多,刻划花、剔花、印花、剪纸贴花等技法纷纷登场 。
宋金时期耀州窑瓷器上的菊花纹饰,风格独特,可分为两类 。一类菊花呈近似三角形状,左右对称,花瓣有下垂感,花心由一大二小三个半圆组成,中间的半圆之上还有一半圆,凸显花蕊的高耸状 ,这种类型在北宋早期的刻花瓷器中数量较多 ,如青釉刻花菊纹瓶、青釉刻花菊纹唾盂等 ;另一类菊花呈扁圆形,圆形花心,周围一圈均匀的小花瓣 ,如甘肃华池县出土的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折枝菊纹盖盒,盒盖上雕刻的菊花极具立体感 。北宋中后期,近似三角形的菊花纹饰也成为了印花装饰的重要题材 ,安徽合肥市出土的耀州窑青釉印花缠枝菊纹碗,碗心模印花瓣朝一个方向旋转的菊花,周围分布三朵三角形菊花,每两朵菊花之间有一朵侧面菊花,其纹饰与窑址出土的缠枝菊纹印花模完全吻合 。
定窑作为北方重要的白瓷窑场,在北宋中后期发明了覆烧法,大大提高了烧造效率 。其印花装饰中的菊花纹饰与耀州窑三角形菊花类似,多出现于一类印花碗上 ,一般碗心为一团花,周围均匀分布三朵或四朵略呈三角形的菊花 。与耀州窑不同的是,定窑菊花纹饰的三角形菊花花心为以三个扇形花蕊组成的三叉形,花的顶端正中有三个小叶,且两朵正面菊花之间没有侧面菊花 。
北宋时期的越窑,在唐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其菊花纹饰和耀州窑三角形菊花类似,分粗细两类 。细者如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越窑青釉划花缠枝菊纹花口盘,盘心划出均匀分布的三朵菊花,花形略呈三角形,花心处连花蕊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粗者同样略呈三角形,花心小而简单,多为交叉的长条 。
景德镇窑在北宋时烧制出精美的青白瓷,温润如玉,人称 “饶玉” 。其菊花纹饰多见两类 ,一类是近似三角形的菊花,如江西省金溪县北宋大观三年墓出土的两件青白釉刻划折枝菊纹花口碗,碗心刻划菊花三朵,两朵为正面三角形菊花,花心较为简单,形似蜡烛火焰,另一朵为侧面菊花 ;另一类如故宫博物院藏的青白釉印花折枝菊花纹碟,内心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菊花五朵,菊花为扁圆形,圆形花心内有方格纹,花心周围有一圈均匀的菊瓣 。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功烧出了粉青和梅子青,达到了我国青瓷烧造史上的又一巅峰 。四川遂宁窖藏出土的青釉菊纹奁式炉,外壁贴塑缠枝菊纹,菊花为扁圆形,圆形花心内有方格纹,花心周围有一圈均匀的菊瓣 ,展现出龙泉窑独特的工艺特色和审美风格 。
磁州窑作为北方重要的民间窑场,其白地剔花、珍珠地划花、白地黑花等工艺影响广泛,形成了磁州窑系 。在磁州窑系的诸多纹饰中,菊花纹饰也较为常见 。首都博物馆藏磁州窑珍珠地划花枕、三门峡宋墓出土的鲁山窑珍珠地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当阳峪窑白地剔花花卉纹罐等器物上,都有大朵的菊花纹饰,其菊花样式与定窑的三角形菊花类似,花心为三个花蕊组成的三叉戟状,但花卉顶端没有定窑的三片小叶 ,体现出民间窑场质朴豪放的艺术风格 。
宋代瓷器上的菊花纹,整体呈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纹样秀丽,线条灵动流畅 ,着重突出了清新典雅的艺术感官特色 ,这与宋代文人阶层崇尚简约、素洁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宋人深受理学和禅宗思想的影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种审美倾向反映在瓷器装饰上,使得菊花纹在宋代瓷器上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成为了宋代瓷器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宋风雅韵:菊花纹的崭露头角(一)工艺与审美融合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瓷器工艺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为菊花纹在瓷器上的表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刻花、剔花、印花等多种装饰技法在宋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技法与菊花纹的结合,创造出了清新典雅的艺术风格 。
刻花工艺在宋代瓷器装饰中广泛应用 ,工匠们以刀为笔,在瓷器坯体上刻划出菊花的轮廓和细节 。线条刚劲有力,深浅有致,通过线条的变化表现出菊花的形态和神韵 。如耀州窑的青釉刻花菊纹瓶,瓶身刻划的菊花花瓣饱满,线条流畅,从花心向四周伸展,宛如一朵盛开在秋日的菊花 ,给人以简洁而富有生气的美感 。这种刻花工艺不仅展现了工匠精湛的技艺,更凸显了菊花纹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
剔花工艺则是在坯体上先施一层化妆土,然后在上面刻划出菊花图案,再将图案以外的化妆土剔去,露出下层的胎体 ,形成深浅对比强烈的装饰效果 。这种工艺使得菊花纹更加醒目,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磁州窑的白地剔花菊花纹罐,以白色化妆土为底,黑色胎体为衬托,剔刻出的菊花纹黑白分明,简洁大气 ,体现出民间艺术质朴豪放的风格 。
印花工艺在宋代也十分流行 ,它通过模具将菊花纹印在瓷器坯体上 ,具有生产效率高、纹饰规整的特点 。定窑的印花菊花纹瓷器,纹饰细腻精美,菊花的形态栩栩如生 。如定窑印花菊纹碗,碗心模印的菊花,花瓣排列整齐,花心清晰可见 ,周围环绕着一圈枝叶,整个画面布局严谨,疏密得当 ,展现出一种精致典雅的美感 。
宋代文人阶层崇尚简约、素洁的审美观念,这对瓷器装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菊花纹以其淡雅的气质、简洁的形态,与宋代文人的审美追求不谋而合 。在宋代瓷器上,菊花纹常常以简洁的线条和素雅的色彩呈现,不追求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效果 ,体现出一种清新自然、宁静致远的意境 。这种审美风格不仅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也使得菊花纹在宋代瓷器上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成为宋代瓷器装饰的经典纹样之一 。
(二)名窑中的菊花风采宋代的定窑、耀州窑等名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烧制出了众多带有菊花纹的精美瓷器 ,这些瓷器不仅是实用的器具,更是艺术的珍品 。
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白瓷而闻名 。定窑瓷器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温润如玉,其菊花纹瓷器在装饰上独具特色 。定窑的菊花纹多采用印花工艺,纹饰清晰,线条流畅 。如前文提到的定窑印花菊纹碗,碗心的菊花呈圆形,花瓣以细密的线条勾勒,层次分明 ,花心以简洁的图案表示,周围环绕的枝叶也刻画得细致入微 。定窑瓷器上的菊花纹还常常与其他花卉、动物等纹饰组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 ,如菊花与牡丹组合,寓意富贵吉祥 ;菊花与鸳鸯组合,寓意爱情美满 。这些组合纹饰不仅丰富了瓷器的装饰内容,也赋予了瓷器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
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其瓷器以刻花和印花装饰最为突出 。耀州窑的菊花纹瓷器,风格豪放大气,富有立体感 。在北宋早期,耀州窑的刻花菊花纹瓷器数量较多 ,其菊花纹呈近似三角形状,左右对称,花瓣有下垂感 ,花心由一大二小三个半圆组成,中间的半圆之上还有一半圆,凸显花蕊的高耸状 。这种独特的菊花纹造型,在青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生动逼真 。如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纹瓶,瓶身刻划的菊花大而饱满,花瓣的线条刚劲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北宋中后期,耀州窑的印花菊花纹瓷器逐渐增多 ,其菊花纹多为缠枝菊,纹饰繁复精美 。安徽合肥市出土的耀州窑青釉印花缠枝菊纹碗,碗心模印的菊花花瓣朝一个方向旋转,周围分布三朵三角形菊花,每两朵菊花之间有一朵侧面菊花 ,整个纹饰布局严谨,富有韵律感 。
除了定窑和耀州窑,宋代的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等名窑也烧制了大量带有菊花纹的瓷器 ,它们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宋代瓷器菊花纹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景德镇窑的青白瓷温润如玉,其菊花纹瓷器多采用刻划花和印花工艺 ,纹饰清新淡雅 ;龙泉窑的青瓷以釉色之美著称,其菊花纹瓷器多采用贴塑工艺,菊花纹立体感强,与青釉相得益彰 ;磁州窑的瓷器以民间生活为题材,其菊花纹瓷器多采用白地黑花、珍珠地划花等工艺 ,纹饰质朴豪放,充满生活气息 。这些名窑的菊花纹瓷器,不仅展示了宋代瓷器工艺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文化内涵 ,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 。
元韵新风:菊花纹的风格变革(一)多元文化的交融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其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这对瓷器菊花纹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古族作为统治民族,带来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其豪放、粗犷的性格特点在瓷器装饰中有所体现 。同时,元代与西域等地的交流频繁,伊斯兰文化也对瓷器装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元青花中的菊花纹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
蒙古族文化崇尚自然、质朴,追求宏大、豪放的审美风格 。在瓷器装饰中,常常运用大面积的图案和鲜明的色彩,以展现出雄浑大气的艺术效果 。菊花纹在元代瓷器上,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其造型更加简洁大气,线条更加流畅奔放 ,不再像宋代那样注重细节的刻画,而是更加强调整体的气势和韵律 。例如,一些元代青花瓷瓶上的菊花纹,花瓣宽大,形态舒展,给人以豪放不羁的感觉 。
菊花,作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其丰富的寓意历经千年的沉淀与传承,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菊花与隐逸精神的紧密联系,可追溯至东晋时期的陶渊明。陶渊明,这位 “隐逸诗人之宗”,“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决然地辞官归隐田园,过上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的质朴生活 。他的诗作中,菊花的身影频繁出现,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宛如一幅静谧的田园画卷,诗人在东篱之下悠然采菊,不经意间抬头,远处的南山悠然映入眼帘,那份摆脱尘世纷扰、与自然相融的平和心境跃然纸上。自此,菊花便与陶渊明所代表的隐逸、避世、不慕荣利的精神紧密相连,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向往归隐田园、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后世诸多文人,但凡心向归隐、鄙弃官场俗务者,几乎无一不对菊花钟爱有加。例如唐代诗人元稹在《菊花》中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中尽显对菊花的偏爱,而这种偏爱背后,正是对陶渊明所代表的隐逸精神的追慕。
不畏秋霜、独立寒秋的特性,让菊花被视为高尚、坚贞品格的象征。它不与百花在温暖的春天争奇斗艳,却选择在秋风萧瑟、万物凋零的时节傲然绽放,以自己独特的风姿展现着坚韧与不屈,彰显着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傲骨与气节。正如郑思肖的《寒菊》所云:“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此诗以菊花自喻,表达了诗人坚守气节、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菊花也因此成为了高洁傲岸品格的生动写照。
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还被赋予了长寿的美好寓意。一方面,“菊” 与 “九” 同音,而九九重阳节就有赏菊、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菊花能耐寒晚凋,生命力顽强,古人相信饮用菊花酒、菊花茶能够延年益寿、清心明目。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曾写道:“岁往月来,忽逢九月九日。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百草无有射地而生,惟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祝彭祖之寿。” 从中足以看出,早在古代,人们就已将菊花与长寿紧密联系在一起 ,并将其作为表达对长寿祝福的美好象征 。
从先秦时期屈原的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菊花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信念,到魏晋时期陶渊明赋予菊花隐逸自得、与世无争的品格,再到唐宋时期文人对菊花文化内涵的继承与丰富,菊花的寓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情感和精神追求。
菊影初现:瓷器菊花纹的早期形态菊花纹在瓷器装饰上的应用,最早可追溯至五代时期,虽然目前发现的实物较少,但已初现端倪,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期的菊花纹瓷器,造型古朴简约,线条流畅自然,展现出一种质朴的美感 。例如,一些菊花纹盘,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菊花的轮廓,花瓣形态较为简单,却不失灵动之态 ,虽尚未形成成熟的装饰风格,但已能看出古人对菊花这一题材的关注和喜爱 。
进入宋代,瓷器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菊花纹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宋代瓷器的装饰题材丰富多样,花卉纹饰备受青睐,其中菊花纹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之一 。这一时期,菊花纹被大量应用于陶瓷装饰,涉及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等众多名窑 ,装饰技法更是种类繁多,刻划花、剔花、印花、剪纸贴花等技法纷纷登场 。
宋金时期耀州窑瓷器上的菊花纹饰,风格独特,可分为两类 。一类菊花呈近似三角形状,左右对称,花瓣有下垂感,花心由一大二小三个半圆组成,中间的半圆之上还有一半圆,凸显花蕊的高耸状 ,这种类型在北宋早期的刻花瓷器中数量较多 ,如青釉刻花菊纹瓶、青釉刻花菊纹唾盂等 ;另一类菊花呈扁圆形,圆形花心,周围一圈均匀的小花瓣 ,如甘肃华池县出土的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折枝菊纹盖盒,盒盖上雕刻的菊花极具立体感 。北宋中后期,近似三角形的菊花纹饰也成为了印花装饰的重要题材 ,安徽合肥市出土的耀州窑青釉印花缠枝菊纹碗,碗心模印花瓣朝一个方向旋转的菊花,周围分布三朵三角形菊花,每两朵菊花之间有一朵侧面菊花,其纹饰与窑址出土的缠枝菊纹印花模完全吻合 。
定窑作为北方重要的白瓷窑场,在北宋中后期发明了覆烧法,大大提高了烧造效率 。其印花装饰中的菊花纹饰与耀州窑三角形菊花类似,多出现于一类印花碗上 ,一般碗心为一团花,周围均匀分布三朵或四朵略呈三角形的菊花 。与耀州窑不同的是,定窑菊花纹饰的三角形菊花花心为以三个扇形花蕊组成的三叉形,花的顶端正中有三个小叶,且两朵正面菊花之间没有侧面菊花 。
北宋时期的越窑,在唐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其菊花纹饰和耀州窑三角形菊花类似,分粗细两类 。细者如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越窑青釉划花缠枝菊纹花口盘,盘心划出均匀分布的三朵菊花,花形略呈三角形,花心处连花蕊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粗者同样略呈三角形,花心小而简单,多为交叉的长条 。
景德镇窑在北宋时烧制出精美的青白瓷,温润如玉,人称 “饶玉” 。其菊花纹饰多见两类 ,一类是近似三角形的菊花,如江西省金溪县北宋大观三年墓出土的两件青白釉刻划折枝菊纹花口碗,碗心刻划菊花三朵,两朵为正面三角形菊花,花心较为简单,形似蜡烛火焰,另一朵为侧面菊花 ;另一类如故宫博物院藏的青白釉印花折枝菊花纹碟,内心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菊花五朵,菊花为扁圆形,圆形花心内有方格纹,花心周围有一圈均匀的菊瓣 。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功烧出了粉青和梅子青,达到了我国青瓷烧造史上的又一巅峰 。四川遂宁窖藏出土的青釉菊纹奁式炉,外壁贴塑缠枝菊纹,菊花为扁圆形,圆形花心内有方格纹,花心周围有一圈均匀的菊瓣 ,展现出龙泉窑独特的工艺特色和审美风格 。
磁州窑作为北方重要的民间窑场,其白地剔花、珍珠地划花、白地黑花等工艺影响广泛,形成了磁州窑系 。在磁州窑系的诸多纹饰中,菊花纹饰也较为常见 。首都博物馆藏磁州窑珍珠地划花枕、三门峡宋墓出土的鲁山窑珍珠地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当阳峪窑白地剔花花卉纹罐等器物上,都有大朵的菊花纹饰,其菊花样式与定窑的三角形菊花类似,花心为三个花蕊组成的三叉戟状,但花卉顶端没有定窑的三片小叶 ,体现出民间窑场质朴豪放的艺术风格 。
宋代瓷器上的菊花纹,整体呈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纹样秀丽,线条灵动流畅 ,着重突出了清新典雅的艺术感官特色 ,这与宋代文人阶层崇尚简约、素洁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宋人深受理学和禅宗思想的影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种审美倾向反映在瓷器装饰上,使得菊花纹在宋代瓷器上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成为了宋代瓷器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宋风雅韵:菊花纹的崭露头角(一)工艺与审美融合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瓷器工艺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为菊花纹在瓷器上的表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刻花、剔花、印花等多种装饰技法在宋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技法与菊花纹的结合,创造出了清新典雅的艺术风格 。
刻花工艺在宋代瓷器装饰中广泛应用 ,工匠们以刀为笔,在瓷器坯体上刻划出菊花的轮廓和细节 。线条刚劲有力,深浅有致,通过线条的变化表现出菊花的形态和神韵 。如耀州窑的青釉刻花菊纹瓶,瓶身刻划的菊花花瓣饱满,线条流畅,从花心向四周伸展,宛如一朵盛开在秋日的菊花 ,给人以简洁而富有生气的美感 。这种刻花工艺不仅展现了工匠精湛的技艺,更凸显了菊花纹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
剔花工艺则是在坯体上先施一层化妆土,然后在上面刻划出菊花图案,再将图案以外的化妆土剔去,露出下层的胎体 ,形成深浅对比强烈的装饰效果 。这种工艺使得菊花纹更加醒目,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磁州窑的白地剔花菊花纹罐,以白色化妆土为底,黑色胎体为衬托,剔刻出的菊花纹黑白分明,简洁大气 ,体现出民间艺术质朴豪放的风格 。
印花工艺在宋代也十分流行 ,它通过模具将菊花纹印在瓷器坯体上 ,具有生产效率高、纹饰规整的特点 。定窑的印花菊花纹瓷器,纹饰细腻精美,菊花的形态栩栩如生 。如定窑印花菊纹碗,碗心模印的菊花,花瓣排列整齐,花心清晰可见 ,周围环绕着一圈枝叶,整个画面布局严谨,疏密得当 ,展现出一种精致典雅的美感 。
宋代文人阶层崇尚简约、素洁的审美观念,这对瓷器装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菊花纹以其淡雅的气质、简洁的形态,与宋代文人的审美追求不谋而合 。在宋代瓷器上,菊花纹常常以简洁的线条和素雅的色彩呈现,不追求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效果 ,体现出一种清新自然、宁静致远的意境 。这种审美风格不仅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也使得菊花纹在宋代瓷器上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成为宋代瓷器装饰的经典纹样之一 。
(二)名窑中的菊花风采宋代的定窑、耀州窑等名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烧制出了众多带有菊花纹的精美瓷器 ,这些瓷器不仅是实用的器具,更是艺术的珍品 。
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白瓷而闻名 。定窑瓷器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温润如玉,其菊花纹瓷器在装饰上独具特色 。定窑的菊花纹多采用印花工艺,纹饰清晰,线条流畅 。如前文提到的定窑印花菊纹碗,碗心的菊花呈圆形,花瓣以细密的线条勾勒,层次分明 ,花心以简洁的图案表示,周围环绕的枝叶也刻画得细致入微 。定窑瓷器上的菊花纹还常常与其他花卉、动物等纹饰组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 ,如菊花与牡丹组合,寓意富贵吉祥 ;菊花与鸳鸯组合,寓意爱情美满 。这些组合纹饰不仅丰富了瓷器的装饰内容,也赋予了瓷器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
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其瓷器以刻花和印花装饰最为突出 。耀州窑的菊花纹瓷器,风格豪放大气,富有立体感 。在北宋早期,耀州窑的刻花菊花纹瓷器数量较多 ,其菊花纹呈近似三角形状,左右对称,花瓣有下垂感 ,花心由一大二小三个半圆组成,中间的半圆之上还有一半圆,凸显花蕊的高耸状 。这种独特的菊花纹造型,在青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生动逼真 。如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纹瓶,瓶身刻划的菊花大而饱满,花瓣的线条刚劲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北宋中后期,耀州窑的印花菊花纹瓷器逐渐增多 ,其菊花纹多为缠枝菊,纹饰繁复精美 。安徽合肥市出土的耀州窑青釉印花缠枝菊纹碗,碗心模印的菊花花瓣朝一个方向旋转,周围分布三朵三角形菊花,每两朵菊花之间有一朵侧面菊花 ,整个纹饰布局严谨,富有韵律感 。
除了定窑和耀州窑,宋代的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等名窑也烧制了大量带有菊花纹的瓷器 ,它们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宋代瓷器菊花纹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景德镇窑的青白瓷温润如玉,其菊花纹瓷器多采用刻划花和印花工艺 ,纹饰清新淡雅 ;龙泉窑的青瓷以釉色之美著称,其菊花纹瓷器多采用贴塑工艺,菊花纹立体感强,与青釉相得益彰 ;磁州窑的瓷器以民间生活为题材,其菊花纹瓷器多采用白地黑花、珍珠地划花等工艺 ,纹饰质朴豪放,充满生活气息 。这些名窑的菊花纹瓷器,不仅展示了宋代瓷器工艺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文化内涵 ,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 。
元韵新风:菊花纹的风格变革(一)多元文化的交融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其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这对瓷器菊花纹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古族作为统治民族,带来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其豪放、粗犷的性格特点在瓷器装饰中有所体现 。同时,元代与西域等地的交流频繁,伊斯兰文化也对瓷器装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元青花中的菊花纹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
蒙古族文化崇尚自然、质朴,追求宏大、豪放的审美风格 。在瓷器装饰中,常常运用大面积的图案和鲜明的色彩,以展现出雄浑大气的艺术效果 。菊花纹在元代瓷器上,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其造型更加简洁大气,线条更加流畅奔放 ,不再像宋代那样注重细节的刻画,而是更加强调整体的气势和韵律 。例如,一些元代青花瓷瓶上的菊花纹,花瓣宽大,形态舒展,给人以豪放不羁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