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纹脉:瓷器纹饰三千年

《文明·纹脉:康熙十二月花神杯的艺术魅力》


Listen Later

康熙盛世下的御窑风华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瓷器发展长河中,《文明・纹脉》作为一档专注于中国瓷器纹饰的 100 集大型博客,正徐徐展开一幅跨越千年的瓷器纹饰艺术长卷,引领我们探寻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本集,我们将把目光聚焦于清代康熙时期的御窑珍品 —— 十二月花神杯,去领略其独特的风雅诗意与精湛绝伦的工艺之美。

康熙时期,社会呈现出一片繁荣稳定的景象,政治局势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迅速,为文化艺术的蓬勃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景德镇御窑厂在康熙皇帝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朝廷派遣了臧应选、郎廷极等一批专业且尽责的督陶官入驻御窑厂。这些督陶官不仅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还对陶瓷工艺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他们在任期间,积极推动御窑厂的技术创新与工艺改进,力求烧造出品质卓越、工艺精湛的瓷器。

在督陶官的严格监管与指导下,御窑厂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他们凭借着世代传承的高超技艺和对陶瓷艺术的执着追求,在御窑厂这片艺术的舞台上各显神通。他们不断探索新的制瓷技术和装饰工艺,将传统工艺与创新理念完美融合,使得御窑厂的瓷器制作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康熙御窑厂在继承前代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如对胎土的精细筛选和加工,使得瓷器的胎质更加细腻致密;对釉料的配方进行改良,使得釉色更加丰富多样、晶莹剔透;在烧制工艺上,通过对窑温、火候的精准控制,提高了瓷器的成品率和品质稳定性。这些技术进步为十二月花神杯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

花神杯的艺术构成

康熙十二月花神杯之所以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因其诞生于康熙盛世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更在于其独特的艺术构成。每一只花神杯都将诗、书、画、印完美融合于方寸之间,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制瓷工艺的高度结晶。

(一)精致器型与胎釉之美

花神杯的基本形制为撇口、深腹、圈足 ,造型小巧精致,线条优美流畅,给人一种灵动而优雅的感觉。撇口的设计使得杯子的开口较大,不仅方便使用,还增添了一份洒脱与大气;深腹则能够容纳适量的液体,满足实用需求的同时,也使得杯子在造型上更加饱满;圈足稳固而小巧,与整体器型相协调,使杯子放置平稳,同时也增添了一份精致感。这种独特的器型设计,既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又展现了清代瓷器造型的独特审美。

其胎体制作得极其轻薄,迎光看几乎能透亮,真正达到了 “薄如纸” 的境界。这种轻薄的胎体不仅体现了当时制瓷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也使得花神杯在使用时更加轻盈便捷。为了达到如此轻薄的效果,工匠们在胎土的选择和加工上可谓精益求精。他们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经过多次淘洗、沉淀,去除杂质,使得胎土细腻纯净。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凭借精湛的手工技艺,将胎体拉坯至极薄的程度,同时还要保证胎体的强度和均匀性,这无疑是对技艺的巨大考验。

花神杯的釉色洁白莹润,如同美玉一般,给人以温润、柔和的视觉感受。这种洁白的釉色不仅能够衬托出杯上纹饰的精美,还能营造出一种高雅、纯净的氛围。釉色的莹润得益于釉料的精心调配和烧制工艺的精准控制。工匠们在釉料中添加了适量的助熔剂和着色剂,使得釉料在烧制过程中能够均匀地覆盖在胎体表面,形成光滑细腻的釉层。在烧制过程中,通过对窑温、火候的精确把握,使得釉色达到最佳的呈现效果,最终呈现出如美玉般的质感。

(二)五彩花卉绘就自然风姿

杯子的一面,用康熙时期成熟的釉上五彩技法精心描绘当月最具代表性的时令花卉,有时也有纯青花绘制的版本。康熙时期的釉上五彩色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在花神杯上,画师们为了展现花卉的自然之美,特意追求一种淡雅柔和的效果,通过巧妙地调配色彩和运用笔触,使五彩在保持鲜艳度的同时,又呈现出柔和细腻的质感,与后来的粉彩有所不同。

以绘制牡丹花卉为例,画师先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牡丹的轮廓,线条流畅而富有变化,准确地表现出牡丹花瓣的舒展卷曲和叶片的形态。在设色时,运用多种色彩来表现牡丹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用鲜艳的红色表现牡丹的花瓣,通过色彩的浓淡变化来体现花瓣的阴阳向背;用绿色描绘叶片,绿色的深浅变化展现出叶片的生机与活力。画师还会添加一些黄色、粉色等色彩来点缀花蕊和花瓣的边缘,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逼真。每一片花瓣、每一片叶子的绘制都力求细腻传神,无论是花瓣的纹理、叶片的脉络,还是花朵的姿态、神韵,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将花卉的自然风姿完美地呈现在杯子之上,让人感受到花卉的生命力和自然之美。

(三)唐诗配画,诗意交融

杯子的另一面,用青花以极其娟秀工整的楷书题写一首与该花相关的唐诗,主要是五言或七言绝句。选用唐诗作为题诗内容,本身就体现了对中国诗歌黄金时代的尊崇。唐诗以其丰富的内涵、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在花神杯上题写唐诗,不仅为杯子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使得花卉与诗歌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诗句的内容和意境与所绘花卉的特性和文化寓意紧密相连。如四月牡丹所配诗句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春” ,这句诗描绘了牡丹在清晨的阳光下娇艳欲滴,花瓣上的露珠仿佛是金掌承露,傍晚时分,牡丹的香气弥漫,深深吸引着玉堂中的春色。诗句通过对牡丹的形态、香气和所处环境的描写,尽显牡丹作为花中之王的富贵与气度,与牡丹的花卉特性和文化寓意完美契合。这种诗与画的融合,使观赏者在欣赏花卉之美的同时,也能品味到诗歌的韵味,感受到文学与艺术相互交融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引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文化思考。

(四)钤印添雅,画龙点睛

在青花诗句的末尾,常常会用青花画一个小小的篆书 “赏” 字印章,意为鉴赏、欣赏。这个小小的印章虽然面积不大,但却在整个画面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画面构图的角度来看,“赏” 字印章的出现平衡了画面的布局。在花神杯上,一面是花卉绘画,另一面是长篇的诗句,诗句的文字较多,如果没有印章的点缀,画面可能会显得过于单调和失衡。而 “赏” 字印章的加入,使得画面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稳定,形成了一种对称美。印章的方形形状与诗句的长方形排列相互呼应,印章的青花颜色与诗句的青花颜色相统一,使整个画面的元素更加协调一致。

“赏” 字印章增添了浓浓的文人雅趣和品鉴意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印章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代表着身份、权威和鉴赏力。在书画作品中,钤印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印章的使用,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观念。在花神杯上,“赏” 字印章的出现,仿佛是古人在邀请观赏者一同鉴赏这精美的瓷器和其中蕴含的艺术之美,让人感受到一种文人雅士之间相互欣赏、交流的氛围。它也体现了康熙时期宫廷文化对文人趣味的追求和推崇,使得花神杯不仅仅是一件实用的瓷器,更是一件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十二花神的诗意对应

一月花神杯通常对应水仙,也有说法认为是迎春花 。水仙被视为凌波仙子,常配诗句 “春风弄玉来清画,夜月凌波上大堤” 。诗句描绘了水仙宛如仙女下凡,在春风的轻抚下,于月夜中在大堤上凌波微步的优雅姿态,将水仙的高洁、淡雅与灵动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水仙在寒冬腊月或早春时节开放,不畏严寒,其清新脱俗的形象象征着纯洁、高尚和吉祥如意,给人带来春天即将到来的希望。

二月花神杯对应的花卉常见为玉兰,也有说是杏花 。如配诗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这句诗描写了花朵金黄的花瓣和翠绿的花萼在春寒料峭中绽放,展现出其独特的风姿,在早春时节,玉兰或杏花率先开放,为大地带来生机与活力,玉兰象征着纯洁、高雅,杏花则寓意着幸福、美好,它们都代表着春天的气息和新生的希望。

三月花神杯以桃花为代表,配诗 “风花新社燕,时节旧春浓” 。诗句描绘了春风吹拂,桃花盛开,新燕归来的春日景象,生动地展现了春意盎然、桃红柳绿的烂漫春光。桃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爱情、美好和繁荣,盛开的桃花如粉色的云霞,点缀着大地,给人带来愉悦和美好的感受。

四月花神杯对应牡丹,“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春” 这句诗,尽显牡丹作为花中之王的富贵与气度。清晨,牡丹娇艳的花朵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仿佛是金掌承露,傍晚时分,牡丹的香气弥漫,深深吸引着玉堂中的春色。牡丹以其硕大的花朵、艳丽的色彩和浓郁的香气,被誉为 “国色天香”,象征着富贵、繁荣和昌盛,是吉祥美好的象征。

五月花神杯是石榴花,配诗 “露色浓华月,香风散馥腴” 。石榴花红似火,在五月的阳光下格外鲜艳夺目。这句诗描绘了石榴花在月光下色彩浓郁,香气四溢的美妙景象。石榴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其果实还象征着多子多福,“榴开百子” 的寓意深受人们喜爱,代表着家族的繁荣昌盛和人丁兴旺。

六月花神杯为荷花,“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这句诗歌颂了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 的冰清玉洁。荷花生长在淤泥之中,却能绽放出洁白无瑕的花朵,其清新脱俗的品质一直为文人墨客所赞颂。荷花是高洁、纯净的象征,也寓意着吉祥、如意和清廉,在佛教文化中,荷花更是神圣的象征,代表着超脱尘世的境界。

七月花神杯对应的花卉有兰花和秋葵两种说法,常见的配诗为 “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 。兰花生长在幽静的山谷中,花香清幽淡雅,具有 “王者之香” 的美誉,象征着君子的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兰花的花姿优美,香气宜人,给人一种高雅、清新的感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形象的代表。

八月花神杯以桂花为代表,配诗 “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八月中秋,桂花盛开,香气扑鼻,满树的桂花仿佛是秋天的使者,带来了丰收和团圆的喜悦。月中桂树的传说更为桂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寓意着 “蟾宫折桂”,象征着科举高中、仕途顺利和收获的喜悦。

九月花神杯对应菊花,“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香” 这句诗象征着菊花的隐逸高洁、延年益寿。菊花在深秋时节开放,不畏寒霜,其坚韧的品质和淡雅的花色深受文人喜爱。菊花是高洁、长寿的象征,也代表着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古代,人们常以菊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怀。

十月花神杯是芙蓉花,配诗 “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 。芙蓉花在晚秋绽放,花朵硕大,色彩艳丽,或红或白,或粉或紫,给人一种清丽脱俗的美感。诗句描绘了芙蓉花在雨后散发着清香,在晴烟中展现出美丽的色彩,寓意着美好、吉祥和繁荣。

十一月花神杯对应的是月季花,配诗 “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 。月季花花期长,从春天到冬天,几乎每个月都能看到它绽放的身影,象征着坚韧和长久。月季花的生命力顽强,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它都能持续绽放,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代表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十二月花神杯以梅花为代表,“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 这句诗表现了梅花傲雪凌霜、报春迎新的风骨。梅花在寒冬腊月独自绽放,其洁白的花朵在白雪的映衬下更加素雅,清幽的香气在寒风中飘散,给人带来春的气息。梅花是坚韧、高洁的象征,代表着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市场与审美视角下的传承启示(一)当代大众审美偏好洞察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大众对瓷器纹饰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瓷器纹饰的单一风格,而是更加追求独特性、创新性和文化内涵。从市场调研和相关研究数据来看,消费者对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瓷器纹饰依然情有独钟,但他们希望这些元素能够以新颖的形式呈现,与现代审美相融合。例如,龙凤、花鸟等传统图案在经过重新设计和演绎后,仍然受到广泛喜爱,因为它们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个性化、独特陶瓷产品的需求增长明显。消费者希望拥有独一无二、能够体现自己个性和品味的陶瓷制品。这一趋势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尤为突出,他们追求时尚、潮流,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创新设计和个性化元素的陶瓷产品。一些融合了现代艺术风格、流行文化元素或地域特色的瓷器纹饰,如将动漫形象、抽象艺术与传统瓷器纹饰相结合,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热烈追捧。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审美需求,还成为了他们展示个性和表达自我的方式。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文明·纹脉:瓷器纹饰三千年By ROA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