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纹脉:瓷器纹饰三千年

《文明·纹脉:莲纹在现代瓷器中的新发展》


Listen Later

莲影初映:文化长河中的莲荷意象

莲荷,这一自然花卉,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岁月的洗礼,从最初的自然审美对象,逐渐演变为承载着丰富精神内涵的象征符号,其意象的演变历程,犹如一部生动的文化史诗。

早在先秦时期,莲荷就已在文学作品中崭露头角。《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以扶苏树与荷花起兴,描绘出一幅美好的自然景象,荷花在此处虽未被赋予过多深刻寓意,却已彰显出其在古人审美中的独特地位,为后世莲荷意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屈原在《离骚》中写下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诗人以荷为衣,以莲为裳,借莲荷的高洁之态,展现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美好品质的追求,此时的莲荷,已开始承载文人的精神寄托,成为一种人格象征的萌芽。

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荷在文化中的寓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佛教认为,莲花生于淤泥之中,却能绽放出纯净美丽的花朵,这一独特的生长特性与佛教的修行理念不谋而合。它象征着即使身处五浊恶世、烦恼泥潭,通过修行,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纯净,最终证得圆满的觉悟。于是,莲花在佛教里代表着清净、智慧、解脱、慈悲,成为佛教中最重要、最神圣的象征之一。在佛教艺术中,无论是佛陀、菩萨的造像,还是壁画、唐卡等艺术形式,莲花宝座、莲花台座等元素随处可见,莲花成为佛教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教寓意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深入人心。

君子之风的奠定:《爱莲说》与士大夫精神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领域亦是百花齐放,理学思想开始兴起。然而,在这繁华背后,政治上的腐败现象却屡见不鲜,士大夫阶层中追名逐利之风盛行,许多人忘却初心,在世俗的泥沼中迷失自我。周敦颐,这位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怀,深感痛心。他期望凭借自己的文字,唤醒世人的良知,重塑道德的标杆 。

周敦颐的《爱莲说》应运而生,这篇仅百余字的短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文章开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作者先以陶渊明对菊的喜爱、世人对牡丹的热衷为铺垫,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出自己对莲的情有独钟,这种写法别具匠心,为后文对莲的赞美埋下伏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是全文的核心与精华所在。周敦颐用细腻且生动的笔触,将莲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与内在气质刻画得淋漓尽致。莲,从污浊的淤泥中生长出来,却能一尘不染,不被世俗的污垢所玷污;在清澈的水波中洗涤后,依然保持着质朴的本质,毫不妖媚做作。其茎干中空,象征着君子的谦虚与通达;外形笔直,彰显出正直不阿的品格;不攀附蔓延,不分叉旁逸,体现了独立自强、不结党营私的操守;香气清幽,随着微风飘散得越远越让人陶醉,宛如君子的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人;高高地挺立在水面上,洁净而庄严,只可让人远远地欣赏,而不可随意地亵渎玩弄,这是一种高贵而不可侵犯的气度。

在周敦颐的笔下,莲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自然花卉,而是成为了君子品格的完美化身。他在文章中总结道:“莲,花之君子者也” ,将莲与君子紧密相连,赋予了莲深刻的精神内涵。而牡丹被视为 “花之富贵者也” ,代表着世俗的富贵与奢华;菊花为 “花之隐逸者也” ,象征着避世隐居的超脱。通过这种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莲所代表的君子品格的独特与高尚。

《爱莲说》一经问世,便如春风拂面,迅速在文人阶层中引起强烈共鸣,对后世文人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后世众多文人墨客纷纷以莲荷自喻,或借莲荷赞美他人,留下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诗词、画作等艺术作品。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渌水曲》中写道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以荷花比喻美人,寓意高洁之意;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描绘出荷花的壮美,展现出君子般广阔的胸怀与不凡的气度 。在绘画领域,明代画家徐渭常以荷花入画,他的荷花作品笔墨恣肆,气势豪放,以荷喻己,表达自己不屈的精神;八大山人的墨荷独步古今,纯以笔墨取胜,其笔下的荷花高雅绝俗,充满逸气、清气和神仙气,简练的艺术语言背后,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宋瓷莲纹:技艺与意蕴的交融(一)各大窑口的莲纹特色

宋代,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名窑辈出,各具特色,莲纹在不同窑口的瓷器上也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装饰风格,成为宋代瓷器装饰艺术中的一抹亮丽风景。

耀州窑以刻花工艺闻名遐迩,其瓷器上的莲纹线条刚劲有力,犹如刀刻斧凿一般,充满了阳刚之气 。在耀州窑的刻花青瓷中,莲纹常常作为主体纹饰出现,占据器物的显著位置。工匠们运用犀利的刀法,在瓷坯上刻划出深浅不一的线条,将莲花的花瓣、花蕊、枝叶等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如一些耀州窑的莲纹碗,碗壁上刻划的莲瓣纹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莲瓣的边缘线条硬朗,仿佛能感受到其锋利的质感,每一片莲瓣都饱满而富有张力,宛如盛开的莲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这些莲纹不仅展现了工匠高超的技艺,更体现出一种硬朗、大气的风骨,与耀州窑瓷器整体的雄浑风格相得益彰。

定窑以烧制白瓷著称,其瓷器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温润如玉,在这样精美的瓷器上,莲纹的装饰显得更加典雅高贵。定窑莲纹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刻划、印花等工艺运用娴熟。定窑的刻划莲纹线条流畅自然,宛如行云流水,工匠们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莲花的柔美姿态,莲花的花瓣线条婉转流畅,富有韵律感,仿佛是大自然中真实莲花的生动写照。而印花工艺则使莲纹呈现出一种规整、对称的美感,图案清晰,布局严谨。在一些定窑的印花莲纹盘上,盘心的莲花与周围的枝叶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画面,莲花的花瓣层次分明,花蕊细腻精致,整体图案给人一种富丽堂皇而又不失清新雅致的感觉 。此外,定窑还常常将莲纹与婴戏图组合在一起,形成 “婴戏莲” 的图案,画面中,天真活泼的孩童在莲花丛中嬉戏玩耍,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童趣,为莲纹增添了一份灵动与活泼 。

磁州窑作为北方民间著名的窑系,其瓷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莲纹在磁州窑瓷器上的表现也别具一格,充满了写意与奔放的风格。磁州窑的工匠们以豪放的笔触和大胆的构思,将莲纹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情趣。在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器上,莲纹常常以简洁而夸张的线条呈现出来,线条粗细不一,富有变化,虽然看似随意,却能准确地抓住莲花的神韵 。例如,一些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罐上,莲纹的花瓣用粗线条勾勒,而花蕊则用细线条点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整个画面充满了张力。磁州窑的莲纹还常常与其他元素相结合,如莲池、水禽等,营造出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展现出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 。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闻名,其青瓷釉色温润如玉,如梅子青、粉青等,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龙泉窑瓷器上的莲纹与这种独特的釉色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温润、含蓄的美感。龙泉窑的莲瓣纹是其经典的装饰之一,常常模印或刻划在碗、盘的外壁,莲瓣纹线条柔和,造型优美,宛如层层叠叠的莲花宝座 。在一些龙泉窑的莲瓣纹碗上,莲瓣的形状修长而饱满,瓣面微微隆起,从碗口向下逐渐展开,给人一种舒展、大气的感觉。当光线照射在瓷器上时,釉色的光泽与莲纹的线条相互交融,使得莲纹仿佛在水中若隐若现,充满了诗意和韵味 。

(二)莲纹与宋代审美风尚

宋代莲纹的盛行,并非偶然,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风尚紧密相连,它是宋代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生动体现,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理学思想在宋代的盛行,对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莲纹的流行也深受其熏陶。理学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追求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倡导 “存天理,灭人欲”,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莲荷 “出淤泥而不染” 的高洁品质,与理学所倡导的道德观念高度契合,成为了理学家们所推崇的君子品格的象征。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莲纹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人们通过欣赏和使用带有莲纹的瓷器,来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向往 。

士大夫阶层在宋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更是审美风尚的引领者。士大夫们崇尚自然、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满足。莲荷所具有的清雅、高洁的气质,正好符合士大夫们的审美追求,因此,莲纹在士大夫阶层中备受青睐 。他们在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创作中,常常以莲荷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在他们的影响下,莲纹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文化符号,不仅在瓷器装饰中广泛应用,还渗透到了其他艺术领域,如纺织品、建筑装饰等 。

宋代市民文化的兴起,也为莲纹的流行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文化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对美的欣赏也更加多元化 。莲纹所具有的吉祥寓意和优美的造型,深受市民们的喜爱,它既满足了市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体现了他们对艺术的追求 。在宋代的民间工艺品中,如陶瓷、木雕、剪纸等,莲纹的应用非常广泛,成为了市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宋代追求含蓄、内敛、清雅的审美情趣,在莲纹的设计和表现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唐代的华丽、奔放不同,宋代的莲纹更加注重线条的简洁和流畅,造型的优美和含蓄,追求一种内在的韵味和意境 。宋代的莲纹常常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莲花的轮廓,而不追求过多的细节和装饰,通过留白等手法,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种简洁而含蓄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宋代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平淡而真实的美,一种能够触动心灵的美 。

莲纹与宋代整体文化氛围的契合之处,还体现在它与宋代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和交融上。宋代诗词中对莲荷的描写,如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不仅描绘了莲荷的美丽姿态,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些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也为莲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使得莲纹在瓷器装饰中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在绘画方面,宋代的花鸟画以细腻、写实著称,画家们对花卉的描绘注重表现其神韵和气质 。莲荷作为花鸟画中的常见题材,其在绘画中的表现手法和审美追求,也对莲纹在瓷器装饰中的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莲纹更加注重对莲花形态和神韵的捕捉和表现 。

后世传承与演变:莲纹的延续与创新

元明清时期,莲纹在瓷器装饰上继续绽放光彩,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演变,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面貌,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元代:缠枝莲纹的流行与风格转变

元代瓷器以青花和釉里红最为著名,缠枝莲纹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青花瓷上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元代缠枝莲纹继承了宋代缠枝莲纹茎蔓缠绕、花枝舒展的特点,但在造型和布局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审美韵味 。

在造型方面,元代缠枝莲纹的莲花形态更为饱满,花瓣呈麦粒状,前端似有麦芒,花瓣由宋代的肥大变为窄细,显得更加灵动飘逸 。花蕊的样式也更加丰富,有心形、圆形、石榴形等,其中石榴形花蕊又名海石榴花,为莲纹增添了几分异域风情 。莲叶的前半部分呈现规则的葫芦状,以青花勾画叶脉,使叶片更加生动逼真 。莲花的方向一反一正分布在枝条上,花朵的画法也一侧一正,出现元代青花缠枝莲同花异向的器物,这种同花异向纹饰绘画手法,在相同之中有所不同,不变之中有变化,使画面更加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此外,元代还流行一种同花同向的缠枝莲纹,即莲的画法一样,采用同一走向的缠枝法,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

在布局方面,元代缠枝莲纹注重画面的整体感和层次感,常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方式布满器物表面,使纹饰与器物的造型完美融合 。缠枝莲纹既可以作为主题纹饰装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如瓶、罐的腹部,盘、碗的内心等,也可以作为辅助纹饰装饰在器物的口沿、颈部、肩部、足部等,起到衬托和点缀的作用 。在一些大型器物上,缠枝莲纹常常与其他纹饰,如龙凤纹、麒麟纹、花鸟纹等相结合,形成更加复杂精美的图案,展现出元代瓷器装饰艺术的雄浑大气 。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文明·纹脉:瓷器纹饰三千年By ROA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