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岁寒三友”—— 松、竹、梅,以其独特的自然属性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经久不衰的主题。这一组合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 ,林景熙在《五云梅舍记》中写道:“即其后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三友。” 彼时,南宋覆亡,林景熙作为遗民,借松竹梅表达自己的风骨和气节,“岁寒三友” 也自此承载了文人阶层对坚韧、正直与高洁品质的追求。
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在万物凋零的寒冬,依然郁郁葱葱,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着坚贞不屈与长寿永年。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栽松二首》中写道:“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 通过描绘小松的成长,表达了对坚韧精神的赞美 。竹子,中空外直,宁折不弯,生长迅速且用途广泛,其虚心劲节的形态被视为谦虚、有节、坚韧不拔的象征。清代郑燮的《竹石》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更是生动展现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坚守自我的高风亮节 。梅花,在冰天雪地中独自绽放,花色艳丽,香气袭人,它不惧严寒的特性寓意着高洁和坚韧,是逆境中坚守气节的代表。宋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将梅花的孤独坚韧与高洁自守刻画得淋漓尽致 。
从先秦时期孔子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们对松竹抗寒品质的赞颂,再到唐代梅花与松竹并列被诗人咏叹,“岁寒三友” 的组合在文人文化中不断发展演变。南宋以后,以 “岁寒三友” 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大量涌现,如赵孟坚的《岁寒三友图》等,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文化符号在文人群体中的传播。在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滋养下,“岁寒三友” 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与文人所追求的高雅情趣、独立人格以及对道德的坚守高度契合,成为他们表达自身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寒三友” 的象征意义逐渐从文人阶层向社会各阶层扩展,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审美观念之中。这一充满文人气息的主题,也开始在陶瓷装饰领域崭露头角,尤其是在代表着最高工艺水平和审美标准的明清官窑瓷器上,“岁寒三友” 纹饰迎来了属于它的辉煌时期,成为了中国陶瓷文化中一抹独特而亮丽的色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探寻其在明清官窑中的精彩呈现。
初登御瓷:明代官窑中的岁寒三友洪武之始:古韵遗风展新姿明代建立后,景德镇官窑体系逐步确立,“岁寒三友” 纹饰也正式登上官窑瓷器的舞台。洪武时期,作为明代官窑的开端,瓷器制作尚保留着元代的遗风 。这一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多见于青花和釉里红瓷器,器型以玉壶春瓶、执壶、梅瓶等大型器物为主。
在纹饰构图上,洪武官窑的 “岁寒三友” 延续了元代布局疏朗的特点,画面留有较大空间 。以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玉壶春瓶为例,其腹部主体纹饰为松竹梅,衬以山石、芭蕉、灵芝纹 ,纹饰虽丰富,但并不显得繁杂,各元素之间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在画法上,线条虽不及元代硬朗,却有洒脱之势,采用勾线填色的技法,使纹饰富有层次感 。如松针呈扇形,极具时代特征,松干遒劲有力;梅花勾边填色并留白,花分五瓣,有细线勾蕊,生动地表现出梅花的娇艳;竹枝细长而洒脱,竹叶肥腴,展现出竹子的挺拔与生机 。这些特征体现了洪武时期官窑瓷器在继承元代工艺的基础上,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也为 “岁寒三友” 纹饰在明代官窑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永宣风华:青花为骨绘君子永乐、宣德时期是明代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苏麻离青” 料的使用,使得青花发色浓艳,常常带有铁锈斑,为 “岁寒三友” 纹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这一时期,“岁寒三友” 纹饰在官窑瓷器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常见于盘、碗、高足杯等器物。
永乐官窑的 “岁寒三友” 纹饰构图疏朗,线条流畅,画面留白较大 。松树不及洪武时期粗壮,松针更趋圆形,显得圆润饱满;梅枝瘦劲,花朵五瓣,勾边填色,展现出梅花的坚韧;竹枝更瘦,竹叶长而尖,增添了几分灵动 。纹饰布局上讲究穿插,层次较为丰富,如在盘心绘制松竹梅时,往往通过枝干的交错、花朵的疏密来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宣德官窑的 “岁寒三友” 纹饰器型更为齐全,构图和画法因器物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盘内纹饰常以折枝形式表现,碗壁纹饰多以散点式构图,纹样具有程式化的特点 。竹叶根部多留白,松针为圆形但针叶较前朝稀疏,梅花花蕊较少 。宣德青花松竹梅纹香炉,腹部绘怪石松竹梅纹,松干粗壮,上有鱼鳞状点饰,松针圆形;梅枝遒劲,梅花分五瓣;竹枝节短,竹叶尖而大,勾线填色,叶根部留有空白,通体纹饰细腻生动,青花色泽的浓淡变化,使其具有水墨画渲染的韵味 。永宣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不仅展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更体现了当时官窑瓷器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将 “岁寒三友” 的君子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成弘之后:延续与风格演变成化、弘治时期,官窑瓷器的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注重细腻的描绘和淡雅的色调 。这一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瓷器,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成化青花岁寒三友纹碗采用 “平等青” 料,发色淡雅柔和,如淡墨渲染 。碗身纹饰中,松针以浓青勾勒,枝干用淡青皴染,竹节间以青料晕出阴阳向背,梅花则以留白表现花瓣的通透感,单一青料通过笔触轻重展现出丰富的层次变化,形成 “青花见笔、浓淡相宜” 的独特艺术效果 。碗的造型遵循成化官窑的经典范式,敞口微撇,腹线呈柔和弧线收至圈足,比例协调适度,便于持握与观赏 。纹饰布局上,松、竹、梅常呈三角形分布,松居左,竹居右,梅枝从下方斜出穿插,形成视觉上的动态平衡,空白处偶见青花书写的诗句,将瓷器转化为可把玩的文人 “案头清供”,进一步强化了其文化属性 。弘治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瓷器在风格上与成化相近,延续了淡雅清新的特点,但在细节上也有一些变化,如纹饰的线条更加纤细,画面更加简洁 。成弘之后,“岁寒三友” 纹饰在明代官窑瓷器中持续发展,虽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但始终保持着其高雅的艺术格调,成为明代官窑瓷器装饰中的经典题材之一。
彩韵流转:清代官窑里的三友新貌康熙刚健:五彩演绎三友情清代康熙时期,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五彩瓷以其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而盛行一时 。在这一背景下,“岁寒三友” 纹饰在五彩瓷器上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展现出康熙朝雄健、刚强的时代气息。
康熙五彩的 “硬”,体现在其色彩的运用上 。翠绿色的竹叶,如同翡翠般鲜艳夺目,与苍劲的松干形成鲜明对比 。松干常以墨彩或赭石色描绘,墨彩的深沉、赭石色的古朴,将松树的苍劲有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梅花则用鲜艳的红色或白色点缀,红色的热烈、白色的纯净,使梅花更显娇艳 。在康熙五彩岁寒三友纹碗中,松针以浓绿描绘,每一根都清晰可见,富有质感;竹枝用翠绿色勾勒,挺拔有力,竹叶的翻转和疏密变化,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梅花以矾红绘制,花朵饱满,花蕊细腻,红白相间,与松竹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热烈而不失高雅的氛围 。这种色彩的强烈对比和鲜明表现,使 “岁寒三友” 纹饰充满了视觉冲击力,体现了康熙时期瓷器制作追求华丽、大气的风格特点 。
雍正柔雅:粉彩绘就细腻章雍正时期,粉彩技术达到了巅峰,这一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在粉彩瓷器上展现出与康熙五彩截然不同的风格,更加注重细节和质感的表达,呈现出一种温润、典雅、和谐的美感,与雍正皇帝秀雅、柔和的审美取向高度契合。
雍正粉彩的 “柔”,首先体现在色彩的晕染上 。松针的层次、竹叶的翻转、梅瓣的娇嫩,都通过细腻的色彩过渡得以生动展现 。以雍正粉彩岁寒三友图玉壶春瓶为例,松针从深绿到浅绿,自然过渡,每一层松针都仿佛有了立体感,仿佛能感受到松树的茂密 ;竹叶的正面和背面用不同的绿色调表现,正面翠绿,背面浅绿,中间以淡淡的黄色过渡,生动地表现出竹叶在风中的姿态 ;梅瓣则用粉色和白色层层晕染,花瓣的边缘用极细的线条勾勒,花蕊用黄色点染,使梅花显得娇艳欲滴,仿佛散发着阵阵清香 。在纹饰布局上,雍正粉彩 “岁寒三友” 更加注重画面的和谐与平衡,松竹梅的排列疏密得当,留白恰到好处,给人以清新、雅致的视觉感受 。整个画面犹如一幅精美的工笔画,将 “岁寒三友” 的高洁品质与细腻的艺术表现完美融合,展现出雍正官窑瓷器的独特魅力 。
乾隆繁工:极致工巧寓意深乾隆时期,瓷器制作追求极致的工巧和繁复,“岁寒三友” 纹饰也不例外 。这一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常常被描绘得极其精细、规整,并且融入到更加复杂的、带有吉祥寓意的组合图案中,体现了乾隆朝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在乾隆官窑瓷器上,“岁寒三友” 纹饰的线条更加精细流畅,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刻画 。松针的形状、竹叶的脉络、梅花的花瓣纹理,都清晰可见,展现出高超的绘画技巧 。乾隆青花釉里红岁寒三友纹碗,碗身绘有松竹梅,松针以青花细致描绘,釉里红绘制的梅花鲜艳夺目,与青花的蓝色相互映衬,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 。竹枝的线条流畅自然,竹叶的形态各异,疏密有致,展现出竹子的生机勃勃 。乾隆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还常常与各种祥瑞图案一同出现,如蝙蝠(象征福)、鹿(象征禄)、寿桃(象征寿)等,组合成寓意丰富的吉祥图案 。在百鹿尊上,“岁寒三友” 与群鹿、灵芝、寿山福海等图案相结合,寓意着江山永固、福寿安康 。这种将 “岁寒三友” 与多种祥瑞元素融合的设计,不仅丰富了纹饰的内涵,也体现了乾隆时期对吉祥寓意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由于过于追求工整和繁复,这一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有时也会显得略微有些程式化,缺乏一些灵动和自然的韵味 。
晚清余晖:传承中的坚守与变晚清时期,虽然国力渐衰,但官窑瓷器的制作依然延续着传统的工艺和风格 。同光宣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瓷器,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也展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同治时期,“岁寒三友” 纹饰瓷器在制作上相对较为粗糙,但依然保留了传统的绘画风格 。红地粉彩松竹梅诗句盖罐,以红釉为地,上绘粉彩松竹梅,并题有诗句 。其色彩较为鲜艳,但绘画笔触略显稚嫩,釉彩的层次感也不如康雍乾时期丰富 。光绪时期,官窑瓷器的制作有所恢复,“岁寒三友” 纹饰瓷器的质量也有所提高 。青花岁寒三友纹碗,造型端庄,胎体细腻,施釉莹润 。外壁通景绘松竹梅,画意清高,布局饱满,笔触精道 。青花发色浓淡相宜,既有对传统青花工艺的继承,又在绘画技法上有所创新,融入了一些民间绘画的元素,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宣统时期,虽然官窑瓷器的烧造数量不多,但 “岁寒三友” 纹饰瓷器依然保持着较高的艺术水准 。青花松竹梅纹碗,线条流畅,画面简洁,青花发色淡雅,体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 ,展现了官窑瓷器在末代王朝余晖中的坚守与传承 。
寓意探寻:纹饰背后的政治与文化密码儒家德范:高洁品格的宣扬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明清时期,“岁寒三友” 所象征的君子气节与儒家道德标准高度契合 。松树的四季常青、坚韧不拔,象征着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对正义的坚守 。《论语・子罕》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将松柏的耐寒特性与君子在困境中坚守操守的品质相类比 。竹子的虚心劲节,体现了儒家倡导的谦虚谨慎、有节有度的为人准则 。郑燮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是生动地展现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坚守自我的精神,与儒家 “士不可不弘毅” 的担当精神相呼应 。梅花的傲雪凌霜、高洁自守,象征着儒家所推崇的清高和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陆游的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了梅花即使遭遇挫折,依然保持高洁品质的精神,这正是儒家 “穷则独善其身” 思想的体现 。
明清官窑瓷器作为皇室的御用之物,承载着宣扬统治阶级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在瓷器上绘制 “岁寒三友” 纹饰,统治者通过这一方式向臣民传递出对高尚品德的推崇,塑造自己作为道德楷模的形象 。这种象征意义不仅体现在瓷器的装饰上,更融入到了宫廷礼仪和文化活动中,成为一种无形的文化符号,强化了儒家道德观念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 。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岁寒三友”—— 松、竹、梅,以其独特的自然属性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经久不衰的主题。这一组合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 ,林景熙在《五云梅舍记》中写道:“即其后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三友。” 彼时,南宋覆亡,林景熙作为遗民,借松竹梅表达自己的风骨和气节,“岁寒三友” 也自此承载了文人阶层对坚韧、正直与高洁品质的追求。
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在万物凋零的寒冬,依然郁郁葱葱,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着坚贞不屈与长寿永年。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栽松二首》中写道:“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 通过描绘小松的成长,表达了对坚韧精神的赞美 。竹子,中空外直,宁折不弯,生长迅速且用途广泛,其虚心劲节的形态被视为谦虚、有节、坚韧不拔的象征。清代郑燮的《竹石》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更是生动展现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坚守自我的高风亮节 。梅花,在冰天雪地中独自绽放,花色艳丽,香气袭人,它不惧严寒的特性寓意着高洁和坚韧,是逆境中坚守气节的代表。宋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将梅花的孤独坚韧与高洁自守刻画得淋漓尽致 。
从先秦时期孔子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们对松竹抗寒品质的赞颂,再到唐代梅花与松竹并列被诗人咏叹,“岁寒三友” 的组合在文人文化中不断发展演变。南宋以后,以 “岁寒三友” 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大量涌现,如赵孟坚的《岁寒三友图》等,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文化符号在文人群体中的传播。在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滋养下,“岁寒三友” 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与文人所追求的高雅情趣、独立人格以及对道德的坚守高度契合,成为他们表达自身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寒三友” 的象征意义逐渐从文人阶层向社会各阶层扩展,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审美观念之中。这一充满文人气息的主题,也开始在陶瓷装饰领域崭露头角,尤其是在代表着最高工艺水平和审美标准的明清官窑瓷器上,“岁寒三友” 纹饰迎来了属于它的辉煌时期,成为了中国陶瓷文化中一抹独特而亮丽的色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探寻其在明清官窑中的精彩呈现。
初登御瓷:明代官窑中的岁寒三友洪武之始:古韵遗风展新姿明代建立后,景德镇官窑体系逐步确立,“岁寒三友” 纹饰也正式登上官窑瓷器的舞台。洪武时期,作为明代官窑的开端,瓷器制作尚保留着元代的遗风 。这一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多见于青花和釉里红瓷器,器型以玉壶春瓶、执壶、梅瓶等大型器物为主。
在纹饰构图上,洪武官窑的 “岁寒三友” 延续了元代布局疏朗的特点,画面留有较大空间 。以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玉壶春瓶为例,其腹部主体纹饰为松竹梅,衬以山石、芭蕉、灵芝纹 ,纹饰虽丰富,但并不显得繁杂,各元素之间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在画法上,线条虽不及元代硬朗,却有洒脱之势,采用勾线填色的技法,使纹饰富有层次感 。如松针呈扇形,极具时代特征,松干遒劲有力;梅花勾边填色并留白,花分五瓣,有细线勾蕊,生动地表现出梅花的娇艳;竹枝细长而洒脱,竹叶肥腴,展现出竹子的挺拔与生机 。这些特征体现了洪武时期官窑瓷器在继承元代工艺的基础上,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也为 “岁寒三友” 纹饰在明代官窑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永宣风华:青花为骨绘君子永乐、宣德时期是明代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苏麻离青” 料的使用,使得青花发色浓艳,常常带有铁锈斑,为 “岁寒三友” 纹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这一时期,“岁寒三友” 纹饰在官窑瓷器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常见于盘、碗、高足杯等器物。
永乐官窑的 “岁寒三友” 纹饰构图疏朗,线条流畅,画面留白较大 。松树不及洪武时期粗壮,松针更趋圆形,显得圆润饱满;梅枝瘦劲,花朵五瓣,勾边填色,展现出梅花的坚韧;竹枝更瘦,竹叶长而尖,增添了几分灵动 。纹饰布局上讲究穿插,层次较为丰富,如在盘心绘制松竹梅时,往往通过枝干的交错、花朵的疏密来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宣德官窑的 “岁寒三友” 纹饰器型更为齐全,构图和画法因器物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盘内纹饰常以折枝形式表现,碗壁纹饰多以散点式构图,纹样具有程式化的特点 。竹叶根部多留白,松针为圆形但针叶较前朝稀疏,梅花花蕊较少 。宣德青花松竹梅纹香炉,腹部绘怪石松竹梅纹,松干粗壮,上有鱼鳞状点饰,松针圆形;梅枝遒劲,梅花分五瓣;竹枝节短,竹叶尖而大,勾线填色,叶根部留有空白,通体纹饰细腻生动,青花色泽的浓淡变化,使其具有水墨画渲染的韵味 。永宣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不仅展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更体现了当时官窑瓷器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将 “岁寒三友” 的君子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成弘之后:延续与风格演变成化、弘治时期,官窑瓷器的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注重细腻的描绘和淡雅的色调 。这一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瓷器,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成化青花岁寒三友纹碗采用 “平等青” 料,发色淡雅柔和,如淡墨渲染 。碗身纹饰中,松针以浓青勾勒,枝干用淡青皴染,竹节间以青料晕出阴阳向背,梅花则以留白表现花瓣的通透感,单一青料通过笔触轻重展现出丰富的层次变化,形成 “青花见笔、浓淡相宜” 的独特艺术效果 。碗的造型遵循成化官窑的经典范式,敞口微撇,腹线呈柔和弧线收至圈足,比例协调适度,便于持握与观赏 。纹饰布局上,松、竹、梅常呈三角形分布,松居左,竹居右,梅枝从下方斜出穿插,形成视觉上的动态平衡,空白处偶见青花书写的诗句,将瓷器转化为可把玩的文人 “案头清供”,进一步强化了其文化属性 。弘治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瓷器在风格上与成化相近,延续了淡雅清新的特点,但在细节上也有一些变化,如纹饰的线条更加纤细,画面更加简洁 。成弘之后,“岁寒三友” 纹饰在明代官窑瓷器中持续发展,虽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但始终保持着其高雅的艺术格调,成为明代官窑瓷器装饰中的经典题材之一。
彩韵流转:清代官窑里的三友新貌康熙刚健:五彩演绎三友情清代康熙时期,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五彩瓷以其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而盛行一时 。在这一背景下,“岁寒三友” 纹饰在五彩瓷器上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展现出康熙朝雄健、刚强的时代气息。
康熙五彩的 “硬”,体现在其色彩的运用上 。翠绿色的竹叶,如同翡翠般鲜艳夺目,与苍劲的松干形成鲜明对比 。松干常以墨彩或赭石色描绘,墨彩的深沉、赭石色的古朴,将松树的苍劲有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梅花则用鲜艳的红色或白色点缀,红色的热烈、白色的纯净,使梅花更显娇艳 。在康熙五彩岁寒三友纹碗中,松针以浓绿描绘,每一根都清晰可见,富有质感;竹枝用翠绿色勾勒,挺拔有力,竹叶的翻转和疏密变化,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梅花以矾红绘制,花朵饱满,花蕊细腻,红白相间,与松竹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热烈而不失高雅的氛围 。这种色彩的强烈对比和鲜明表现,使 “岁寒三友” 纹饰充满了视觉冲击力,体现了康熙时期瓷器制作追求华丽、大气的风格特点 。
雍正柔雅:粉彩绘就细腻章雍正时期,粉彩技术达到了巅峰,这一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在粉彩瓷器上展现出与康熙五彩截然不同的风格,更加注重细节和质感的表达,呈现出一种温润、典雅、和谐的美感,与雍正皇帝秀雅、柔和的审美取向高度契合。
雍正粉彩的 “柔”,首先体现在色彩的晕染上 。松针的层次、竹叶的翻转、梅瓣的娇嫩,都通过细腻的色彩过渡得以生动展现 。以雍正粉彩岁寒三友图玉壶春瓶为例,松针从深绿到浅绿,自然过渡,每一层松针都仿佛有了立体感,仿佛能感受到松树的茂密 ;竹叶的正面和背面用不同的绿色调表现,正面翠绿,背面浅绿,中间以淡淡的黄色过渡,生动地表现出竹叶在风中的姿态 ;梅瓣则用粉色和白色层层晕染,花瓣的边缘用极细的线条勾勒,花蕊用黄色点染,使梅花显得娇艳欲滴,仿佛散发着阵阵清香 。在纹饰布局上,雍正粉彩 “岁寒三友” 更加注重画面的和谐与平衡,松竹梅的排列疏密得当,留白恰到好处,给人以清新、雅致的视觉感受 。整个画面犹如一幅精美的工笔画,将 “岁寒三友” 的高洁品质与细腻的艺术表现完美融合,展现出雍正官窑瓷器的独特魅力 。
乾隆繁工:极致工巧寓意深乾隆时期,瓷器制作追求极致的工巧和繁复,“岁寒三友” 纹饰也不例外 。这一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常常被描绘得极其精细、规整,并且融入到更加复杂的、带有吉祥寓意的组合图案中,体现了乾隆朝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在乾隆官窑瓷器上,“岁寒三友” 纹饰的线条更加精细流畅,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刻画 。松针的形状、竹叶的脉络、梅花的花瓣纹理,都清晰可见,展现出高超的绘画技巧 。乾隆青花釉里红岁寒三友纹碗,碗身绘有松竹梅,松针以青花细致描绘,釉里红绘制的梅花鲜艳夺目,与青花的蓝色相互映衬,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 。竹枝的线条流畅自然,竹叶的形态各异,疏密有致,展现出竹子的生机勃勃 。乾隆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还常常与各种祥瑞图案一同出现,如蝙蝠(象征福)、鹿(象征禄)、寿桃(象征寿)等,组合成寓意丰富的吉祥图案 。在百鹿尊上,“岁寒三友” 与群鹿、灵芝、寿山福海等图案相结合,寓意着江山永固、福寿安康 。这种将 “岁寒三友” 与多种祥瑞元素融合的设计,不仅丰富了纹饰的内涵,也体现了乾隆时期对吉祥寓意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由于过于追求工整和繁复,这一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有时也会显得略微有些程式化,缺乏一些灵动和自然的韵味 。
晚清余晖:传承中的坚守与变晚清时期,虽然国力渐衰,但官窑瓷器的制作依然延续着传统的工艺和风格 。同光宣时期的 “岁寒三友” 纹饰瓷器,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也展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同治时期,“岁寒三友” 纹饰瓷器在制作上相对较为粗糙,但依然保留了传统的绘画风格 。红地粉彩松竹梅诗句盖罐,以红釉为地,上绘粉彩松竹梅,并题有诗句 。其色彩较为鲜艳,但绘画笔触略显稚嫩,釉彩的层次感也不如康雍乾时期丰富 。光绪时期,官窑瓷器的制作有所恢复,“岁寒三友” 纹饰瓷器的质量也有所提高 。青花岁寒三友纹碗,造型端庄,胎体细腻,施釉莹润 。外壁通景绘松竹梅,画意清高,布局饱满,笔触精道 。青花发色浓淡相宜,既有对传统青花工艺的继承,又在绘画技法上有所创新,融入了一些民间绘画的元素,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宣统时期,虽然官窑瓷器的烧造数量不多,但 “岁寒三友” 纹饰瓷器依然保持着较高的艺术水准 。青花松竹梅纹碗,线条流畅,画面简洁,青花发色淡雅,体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 ,展现了官窑瓷器在末代王朝余晖中的坚守与传承 。
寓意探寻:纹饰背后的政治与文化密码儒家德范:高洁品格的宣扬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明清时期,“岁寒三友” 所象征的君子气节与儒家道德标准高度契合 。松树的四季常青、坚韧不拔,象征着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对正义的坚守 。《论语・子罕》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将松柏的耐寒特性与君子在困境中坚守操守的品质相类比 。竹子的虚心劲节,体现了儒家倡导的谦虚谨慎、有节有度的为人准则 。郑燮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是生动地展现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坚守自我的精神,与儒家 “士不可不弘毅” 的担当精神相呼应 。梅花的傲雪凌霜、高洁自守,象征着儒家所推崇的清高和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陆游的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了梅花即使遭遇挫折,依然保持高洁品质的精神,这正是儒家 “穷则独善其身” 思想的体现 。
明清官窑瓷器作为皇室的御用之物,承载着宣扬统治阶级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在瓷器上绘制 “岁寒三友” 纹饰,统治者通过这一方式向臣民传递出对高尚品德的推崇,塑造自己作为道德楷模的形象 。这种象征意义不仅体现在瓷器的装饰上,更融入到了宫廷礼仪和文化活动中,成为一种无形的文化符号,强化了儒家道德观念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