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在历史的长河中,丝绸之路宛如一条璀璨的纽带,连接起了东西方文明。沿着这条古老的通道,无数的商品、文化与思想相互交流、融合。葡萄与石榴,这两种原产于西域的植物,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了它们的东行之旅。
葡萄,这种如今在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水果,其老家位于遥远的中亚和西亚地区。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这里所提到的 “蒲陶”,便是葡萄。公元前 138 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旨在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这一去,不仅带回了关于西域的重要情报,还将葡萄的种子引入了中原地区 。从此,葡萄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
石榴的原产地同样在中亚、波斯一带,即古代的安石国。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榴” 是波斯语 “小粒” 的音译,安石榴就是指 “来自安石国的小颗粒果实”。它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两汉或魏晋时期 。与葡萄相比,石榴的引入虽稍晚,但同样在这片土地上迅速传播开来。
葡萄与石榴的传入,不仅仅是两种植物的迁移,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它们丰富了中国的物产种类,为人们的饮食生活增添了新的元素。葡萄不仅可以鲜食,还被用于酿酒,其酿制的葡萄酒逐渐成为中国酒文化的一部分;石榴则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它们的引入也为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与元素,为后续在瓷器等工艺美术品上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籽” 念成真:多子寓意的文化生根当葡萄与石榴跨越千山万水,在华夏大地扎根之后,它们那独特的外形特征,与中国人内心深处对家族繁衍、子孙昌盛的渴望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被赋予了 “多子多福” 的美好寓意 。
葡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其成串的果实,一嘟噜一嘟噜,果实累累。一根藤蔓之上,能够结出数量众多的葡萄粒,这种景象对于重视人丁兴旺、家族繁盛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 “多子” 概念最为形象、直观的展现。而且,葡萄的藤蔓蜿蜒曲折,不断延伸,与葫芦的藤蔓一样,有着连绵不断的寓意,谐音 “万代” 。这一串串沉甸甸、饱满圆润的果实,在象征多子的同时,也寓意着丰收、富足以及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在古人眼中,葡萄就像是家族繁荣的象征,每一颗果实都代表着家族的一个成员,众多的果实则预示着家族人丁的兴旺发达。
石榴的外形同样独特,圆圆的果实宛如一个神秘的宝盒 。当它成熟时,常常会自然裂开,露出里面密密麻麻、挨挨挤挤、晶莹剔透的籽粒,这些籽粒就如同红宝石一般闪闪发光 。“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石榴的这种特征,简直就是 “多子” 愿望最生动、最无可辩驳的视觉呈现。因此,中国民间有 “石榴开(或笑)百子” 的说法,将其视为祈求子孙满堂、人丁兴旺最灵验的吉祥物之一。在传统观念里,家族的延续至关重要,石榴的多籽正好契合了人们对家族人丁繁衍的期盼,寓意着家族能够子孙昌盛,绵延不绝。
这种因外形特征而被赋予的寓意,在中国的民俗文化和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体现 。在民俗方面,石榴被视为祝吉生子的吉祥瓜果,在古时民间订婚或者嫁娶时,有着互赠石榴的风俗 。人们认为,赠送石榴能够为新人带来多子多福的好运,寓意着新的家庭能够子孙满堂,家族兴旺。在一些地区的婚礼上,新娘的服饰或婚房装饰中常常会出现石榴图案,以此来表达对新人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子孙绵延的美好祝愿 。在传统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中,葡萄和石榴的元素也频繁出现 。画家们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葡萄的果实累累和石榴的 “榴开百子”,将这些美好的寓意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使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
在文学作品中,葡萄和石榴也常常被用来寄托 “多子多福” 的寓意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石榴》中写道:“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 生动地描绘出了石榴树枝条婀娜、果实繁多、籽粒鲜美的特点,从侧面体现了石榴 “多子” 的意象 。刘禹锡的《葡萄歌》中 “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描绘了葡萄繁花似锦、果实如珍珠般紧密相连的景象,展现出葡萄的繁茂与多子 。这些诗句不仅赞美了葡萄和石榴的美丽,更传达出了人们对多子多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瓷上风华:永宣青花中的葡萄与石榴当葡萄与石榴的吉祥寓意深入人心,它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瓷器装饰的重要题材 。在明代永乐、宣德年间,葡萄和石榴纹饰在青花瓷上达到了艺术表现的巅峰,成为了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经典之作 。
永宣青花葡萄纹,常常出现在大盘的盘心,或是执壶、扁瓶等器物之上 。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永乐青花葡萄纹折沿盘为例,此盘撇口,折沿,弧腹,圈足,砂底 。器身以青花绘制纹饰,胎质细腻洁白,釉汁莹润亮青 。口沿绘一周海水浪涛纹,内外壁均饰十二朵缠枝花卉,勾画婉转流畅 。盘心主题纹饰为折枝葡萄图,所绘葡萄藤蔓绵绵,硕果累累,布局疏朗而饱满 。每一颗葡萄果粒都圆润欲滴,仿佛还带着清晨的露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 。葡萄藤蔓卷曲有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叶片的绘制也十分写实,正反向背、叶脉筋络都清晰可辨 。画工们运用纯熟的青花分水技法,用不同层次的蓝色巧妙地表现出葡萄的立体感和光泽感 。再加上永宣青花特有的浓艳深沉的发色以及自然形成的 “铁锈斑”,使得整个画面既清新又凝重,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丰收的喜悦 ,让人看后不禁垂涎欲滴 。
永宣青花石榴纹同样经典,常常采用 “折枝” 的画法 ,即描绘一枝带有叶子、花朵和果实的石榴枝条 。如明宣德青花折枝石榴花纹大盘,盘心绘制的折枝石榴纹极为精彩 。画面中既有鲜艳盛开的石榴花,虽是以蓝色表现,却姿态婀娜,尽显生机;又有饱满的石榴果,有的还咧嘴开口,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籽粒,呈现出 “开口笑” 的模样 。这种花果并存的画面,寓意着 “花开富贵,果结多子”,象征着家族既兴旺发达,又能子孙昌盛 。在细节处理上,这一时期的石榴纹对花瓣的层次、果实的形态、叶片的筋脉都刻画入微 。花瓣的层次丰富,从外到内逐渐过渡,展现出花朵的娇艳;果实的形态饱满圆润,立体感十足;叶片的筋脉清晰可见,仿佛能够感受到生命的脉络 ,充分展现了永宣官窑瓷器严谨的画风和高超的技艺 。
永宣时期对葡萄和石榴纹饰的偏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从文化寓意的角度来看,这两种纹饰所蕴含的 “多子多福”“家族昌盛” 的吉祥寓意,与宫廷祈求国泰民安、皇室兴旺的需求高度契合 。在封建王朝,皇室的繁衍昌盛被视为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象征,因此这些寓意美好的纹饰自然备受青睐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而言,葡萄藤蔓的缠绕和果实的圆润多粒,以及石榴花果并存的繁茂景象,都非常适合用青花料的线条和晕染来表现 。青花料的特性使得画工们能够通过细腻的线条勾勒和丰富的色彩层次,将这些纹饰的生动形态和美好寓意完美地呈现出来 ,充分展示了当时制瓷技术的高峰和画工的精湛水平 。此外,永宣时期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进一步融合 。葡萄和石榴作为来自西域的植物,其纹饰的流行也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繁荣,为瓷器装饰带来了新的元素和风格 。
纹饰流变:从古代到现代的传承葡萄与石榴纹饰在瓷器上的应用,自其出现以来,历经多个朝代,不断演变发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变化 ,同时在当代瓷器中也展现出了创新的表现形式 。
唐代是葡萄与石榴纹饰在瓷器装饰领域崭露头角的时期 。这一时期,瓷器制作工艺有了显著的发展,纹饰题材也日益丰富 。葡萄与石榴纹饰开始出现在唐三彩陶器上,多与宝相花、莲花等其他纹饰相配 ,采用模印贴花或刻花施彩的手法 。其形象通常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饱满的石榴果,或是花苞之中满是石榴籽 ,葡萄则以藤蔓缠绕、果实成串的形象出现 。这些纹饰的色彩鲜艳,造型生动,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体现了当时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此时的葡萄与石榴纹饰,不仅具有装饰性,还承载了一定的吉祥寓意,为后世纹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宋代,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葡萄与石榴纹饰在瓷器上的表现也更加精致 。定窑白釉盘面上的印花海石榴纹,线条微微凸起,具有浅浮雕之美 。工匠们通过细腻的刻画,将石榴的形态和质感生动地展现出来 ,使纹饰更具立体感和艺术感染力 。葡萄纹在宋代瓷器上也有出现,多以缠枝葡萄的形式呈现,藤蔓蜿蜒曲折,果实圆润饱满 ,画面布局疏密得当,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 。这一时期的纹饰注重写实,追求自然之美,反映了宋代文人雅士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
元代,青花瓷的兴起为葡萄与石榴纹饰的表现提供了新的载体 。元青花主要用于出口中亚、西亚伊斯兰教流行地区,而葡萄与石榴正是这些地区喜爱的纹样,所以在元青花上,葡萄纹和石榴纹占有较大的比例 。元青花上的葡萄纹,果实勾勒中间填料,留白如鱼目,有五个尖细叶片,果实较大而饱满,以青花勾线填色,周围留白,叶片较为写实,叶脉细密,藤蔓缠绕,质感较强 。石榴纹多作为辅助纹样装饰在器物的肩部或其他部位 ,其画法多为勾边填色留白,另有留白凸印的装饰方法 ,构图较为饱满,纹饰内容丰富,装饰手法多样 。元代的葡萄与石榴纹饰,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草原文化元素,线条更加粗犷豪放,色彩对比强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明代,制瓷业迎来了又一个高峰,葡萄与石榴纹饰在瓷器上的应用更加广泛,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明早期的官窑瓷器继承了元青花的传统,有很多以葡萄和石榴为主的纹样 ,其寓意依然延续了吉祥 “瑞果” 的性质 。明永乐官窑的葡萄纹饰,藤蔓缠绕极为清晰明快,果实圆润,叶片有反侧之分,叶尖较为平圆 ,勾线后填色,留有少许白边,立体感较强 。宣德官窑的葡萄纹饰有继承永乐遗风,但画法不尽相同,注重果实的填色而轻勾线,果实的层次感不及永乐明显 ,这一时期的画法为双勾填色,并留有少量的空白 ,构图有永乐风格,但青料晕散较永乐时期更为严重 。在石榴纹方面,明代的石榴纹逐渐采取折枝花卉的形式与其他花果一起出现在瓷器的纹饰中 ,画面中既有鲜艳的石榴花,又有饱满的石榴果,寓意着 “花开富贵,果结多子” 。成化、弘治时期,官窑葡萄纹器较多,以斗彩较为常见,青花轮廓线清晰而流畅,填彩明快,画工细腻真实,绘画笔法流畅,勾线轻软,填色有深浅色阶 。嘉万官窑的葡萄纹无论是叶片还是果实,均以夸张的手法加以表现,勾、点、染并用 ,也就是以青花勾线,叶尖点装饰浓重的青花,余者淡青灰渲染,并有细密对称的叶脉,主叶下葡萄果实较尖 ,勾线渲染之后以重点点饰,缠绕的枝蔓夸张变形 。明代民窑瓷器上的葡萄纹,从成化开始大量出现,到明后期广泛流行 ,其寓意与官窑有所不同,受到文人画的影响,开始强调葡萄的枝、叶、果、蔓等多个方面,以彰显正人君子的品德 。
清代,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葡萄与石榴纹饰在瓷器上的表现更加细腻、生动,寓意也更为丰富 。清代早期,葡萄与石榴纹饰仍有明显的晚明风格,悬垂的藤蔓极为清晰,趋向写实 。康熙时期,瓷器上的葡萄纹常与松鼠搭配,形成 “松鼠葡萄纹” 。葡萄果实堆叠繁密,象征着五谷大获丰收,成串的葡萄还有 “多” 的含义 ;鼠在十二时辰中为子,喻 “子” 之意 ,葡萄与松鼠合寓为 “多子”“丰收”“富贵”,寓意 “多子多福”“子孙万代” 的吉祥祈愿 。这一时期的 “松鼠葡萄纹” 绘画细腻,色彩鲜艳,画面生动有趣 。雍正时期,斗彩葡萄纹饰继承了康熙时期五色葡萄的画法,但描绘更为细致,叶片的写实味道浓郁 ,藤蔓极为流畅清晰,叶片写实,并有青花勾脉,果实饱满,绘工较前朝更为精湛 。乾隆时期,官窑葡萄纹饰构图饱满,层次丰满,绘工精湛细腻 ,葡萄纹饰藤蔓缠绕,叶片巧妙地利用深浅之别,浅淡者填色较满,深色者留有白边,表现出果实累累的层次感 。在石榴纹方面,清代还出现了以石榴、佛手、仙桃为组合的 “福寿三多” 纹,寓多子、多福、多寿之意 ,多见于青花、粉彩瓷瓶上 ,图案绘制写实,绽开的石榴露出红白相间的石榴籽,色泽鲜亮明丽,画法工细,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
在历史的长河中,丝绸之路宛如一条璀璨的纽带,连接起了东西方文明。沿着这条古老的通道,无数的商品、文化与思想相互交流、融合。葡萄与石榴,这两种原产于西域的植物,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了它们的东行之旅。
葡萄,这种如今在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水果,其老家位于遥远的中亚和西亚地区。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这里所提到的 “蒲陶”,便是葡萄。公元前 138 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旨在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这一去,不仅带回了关于西域的重要情报,还将葡萄的种子引入了中原地区 。从此,葡萄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
石榴的原产地同样在中亚、波斯一带,即古代的安石国。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榴” 是波斯语 “小粒” 的音译,安石榴就是指 “来自安石国的小颗粒果实”。它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两汉或魏晋时期 。与葡萄相比,石榴的引入虽稍晚,但同样在这片土地上迅速传播开来。
葡萄与石榴的传入,不仅仅是两种植物的迁移,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它们丰富了中国的物产种类,为人们的饮食生活增添了新的元素。葡萄不仅可以鲜食,还被用于酿酒,其酿制的葡萄酒逐渐成为中国酒文化的一部分;石榴则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它们的引入也为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与元素,为后续在瓷器等工艺美术品上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籽” 念成真:多子寓意的文化生根当葡萄与石榴跨越千山万水,在华夏大地扎根之后,它们那独特的外形特征,与中国人内心深处对家族繁衍、子孙昌盛的渴望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被赋予了 “多子多福” 的美好寓意 。
葡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其成串的果实,一嘟噜一嘟噜,果实累累。一根藤蔓之上,能够结出数量众多的葡萄粒,这种景象对于重视人丁兴旺、家族繁盛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 “多子” 概念最为形象、直观的展现。而且,葡萄的藤蔓蜿蜒曲折,不断延伸,与葫芦的藤蔓一样,有着连绵不断的寓意,谐音 “万代” 。这一串串沉甸甸、饱满圆润的果实,在象征多子的同时,也寓意着丰收、富足以及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在古人眼中,葡萄就像是家族繁荣的象征,每一颗果实都代表着家族的一个成员,众多的果实则预示着家族人丁的兴旺发达。
石榴的外形同样独特,圆圆的果实宛如一个神秘的宝盒 。当它成熟时,常常会自然裂开,露出里面密密麻麻、挨挨挤挤、晶莹剔透的籽粒,这些籽粒就如同红宝石一般闪闪发光 。“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石榴的这种特征,简直就是 “多子” 愿望最生动、最无可辩驳的视觉呈现。因此,中国民间有 “石榴开(或笑)百子” 的说法,将其视为祈求子孙满堂、人丁兴旺最灵验的吉祥物之一。在传统观念里,家族的延续至关重要,石榴的多籽正好契合了人们对家族人丁繁衍的期盼,寓意着家族能够子孙昌盛,绵延不绝。
这种因外形特征而被赋予的寓意,在中国的民俗文化和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体现 。在民俗方面,石榴被视为祝吉生子的吉祥瓜果,在古时民间订婚或者嫁娶时,有着互赠石榴的风俗 。人们认为,赠送石榴能够为新人带来多子多福的好运,寓意着新的家庭能够子孙满堂,家族兴旺。在一些地区的婚礼上,新娘的服饰或婚房装饰中常常会出现石榴图案,以此来表达对新人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子孙绵延的美好祝愿 。在传统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中,葡萄和石榴的元素也频繁出现 。画家们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葡萄的果实累累和石榴的 “榴开百子”,将这些美好的寓意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使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
在文学作品中,葡萄和石榴也常常被用来寄托 “多子多福” 的寓意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石榴》中写道:“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 生动地描绘出了石榴树枝条婀娜、果实繁多、籽粒鲜美的特点,从侧面体现了石榴 “多子” 的意象 。刘禹锡的《葡萄歌》中 “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描绘了葡萄繁花似锦、果实如珍珠般紧密相连的景象,展现出葡萄的繁茂与多子 。这些诗句不仅赞美了葡萄和石榴的美丽,更传达出了人们对多子多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瓷上风华:永宣青花中的葡萄与石榴当葡萄与石榴的吉祥寓意深入人心,它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瓷器装饰的重要题材 。在明代永乐、宣德年间,葡萄和石榴纹饰在青花瓷上达到了艺术表现的巅峰,成为了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经典之作 。
永宣青花葡萄纹,常常出现在大盘的盘心,或是执壶、扁瓶等器物之上 。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永乐青花葡萄纹折沿盘为例,此盘撇口,折沿,弧腹,圈足,砂底 。器身以青花绘制纹饰,胎质细腻洁白,釉汁莹润亮青 。口沿绘一周海水浪涛纹,内外壁均饰十二朵缠枝花卉,勾画婉转流畅 。盘心主题纹饰为折枝葡萄图,所绘葡萄藤蔓绵绵,硕果累累,布局疏朗而饱满 。每一颗葡萄果粒都圆润欲滴,仿佛还带着清晨的露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 。葡萄藤蔓卷曲有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叶片的绘制也十分写实,正反向背、叶脉筋络都清晰可辨 。画工们运用纯熟的青花分水技法,用不同层次的蓝色巧妙地表现出葡萄的立体感和光泽感 。再加上永宣青花特有的浓艳深沉的发色以及自然形成的 “铁锈斑”,使得整个画面既清新又凝重,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丰收的喜悦 ,让人看后不禁垂涎欲滴 。
永宣青花石榴纹同样经典,常常采用 “折枝” 的画法 ,即描绘一枝带有叶子、花朵和果实的石榴枝条 。如明宣德青花折枝石榴花纹大盘,盘心绘制的折枝石榴纹极为精彩 。画面中既有鲜艳盛开的石榴花,虽是以蓝色表现,却姿态婀娜,尽显生机;又有饱满的石榴果,有的还咧嘴开口,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籽粒,呈现出 “开口笑” 的模样 。这种花果并存的画面,寓意着 “花开富贵,果结多子”,象征着家族既兴旺发达,又能子孙昌盛 。在细节处理上,这一时期的石榴纹对花瓣的层次、果实的形态、叶片的筋脉都刻画入微 。花瓣的层次丰富,从外到内逐渐过渡,展现出花朵的娇艳;果实的形态饱满圆润,立体感十足;叶片的筋脉清晰可见,仿佛能够感受到生命的脉络 ,充分展现了永宣官窑瓷器严谨的画风和高超的技艺 。
永宣时期对葡萄和石榴纹饰的偏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从文化寓意的角度来看,这两种纹饰所蕴含的 “多子多福”“家族昌盛” 的吉祥寓意,与宫廷祈求国泰民安、皇室兴旺的需求高度契合 。在封建王朝,皇室的繁衍昌盛被视为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象征,因此这些寓意美好的纹饰自然备受青睐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而言,葡萄藤蔓的缠绕和果实的圆润多粒,以及石榴花果并存的繁茂景象,都非常适合用青花料的线条和晕染来表现 。青花料的特性使得画工们能够通过细腻的线条勾勒和丰富的色彩层次,将这些纹饰的生动形态和美好寓意完美地呈现出来 ,充分展示了当时制瓷技术的高峰和画工的精湛水平 。此外,永宣时期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进一步融合 。葡萄和石榴作为来自西域的植物,其纹饰的流行也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繁荣,为瓷器装饰带来了新的元素和风格 。
纹饰流变:从古代到现代的传承葡萄与石榴纹饰在瓷器上的应用,自其出现以来,历经多个朝代,不断演变发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变化 ,同时在当代瓷器中也展现出了创新的表现形式 。
唐代是葡萄与石榴纹饰在瓷器装饰领域崭露头角的时期 。这一时期,瓷器制作工艺有了显著的发展,纹饰题材也日益丰富 。葡萄与石榴纹饰开始出现在唐三彩陶器上,多与宝相花、莲花等其他纹饰相配 ,采用模印贴花或刻花施彩的手法 。其形象通常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饱满的石榴果,或是花苞之中满是石榴籽 ,葡萄则以藤蔓缠绕、果实成串的形象出现 。这些纹饰的色彩鲜艳,造型生动,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体现了当时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此时的葡萄与石榴纹饰,不仅具有装饰性,还承载了一定的吉祥寓意,为后世纹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宋代,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葡萄与石榴纹饰在瓷器上的表现也更加精致 。定窑白釉盘面上的印花海石榴纹,线条微微凸起,具有浅浮雕之美 。工匠们通过细腻的刻画,将石榴的形态和质感生动地展现出来 ,使纹饰更具立体感和艺术感染力 。葡萄纹在宋代瓷器上也有出现,多以缠枝葡萄的形式呈现,藤蔓蜿蜒曲折,果实圆润饱满 ,画面布局疏密得当,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 。这一时期的纹饰注重写实,追求自然之美,反映了宋代文人雅士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
元代,青花瓷的兴起为葡萄与石榴纹饰的表现提供了新的载体 。元青花主要用于出口中亚、西亚伊斯兰教流行地区,而葡萄与石榴正是这些地区喜爱的纹样,所以在元青花上,葡萄纹和石榴纹占有较大的比例 。元青花上的葡萄纹,果实勾勒中间填料,留白如鱼目,有五个尖细叶片,果实较大而饱满,以青花勾线填色,周围留白,叶片较为写实,叶脉细密,藤蔓缠绕,质感较强 。石榴纹多作为辅助纹样装饰在器物的肩部或其他部位 ,其画法多为勾边填色留白,另有留白凸印的装饰方法 ,构图较为饱满,纹饰内容丰富,装饰手法多样 。元代的葡萄与石榴纹饰,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草原文化元素,线条更加粗犷豪放,色彩对比强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明代,制瓷业迎来了又一个高峰,葡萄与石榴纹饰在瓷器上的应用更加广泛,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明早期的官窑瓷器继承了元青花的传统,有很多以葡萄和石榴为主的纹样 ,其寓意依然延续了吉祥 “瑞果” 的性质 。明永乐官窑的葡萄纹饰,藤蔓缠绕极为清晰明快,果实圆润,叶片有反侧之分,叶尖较为平圆 ,勾线后填色,留有少许白边,立体感较强 。宣德官窑的葡萄纹饰有继承永乐遗风,但画法不尽相同,注重果实的填色而轻勾线,果实的层次感不及永乐明显 ,这一时期的画法为双勾填色,并留有少量的空白 ,构图有永乐风格,但青料晕散较永乐时期更为严重 。在石榴纹方面,明代的石榴纹逐渐采取折枝花卉的形式与其他花果一起出现在瓷器的纹饰中 ,画面中既有鲜艳的石榴花,又有饱满的石榴果,寓意着 “花开富贵,果结多子” 。成化、弘治时期,官窑葡萄纹器较多,以斗彩较为常见,青花轮廓线清晰而流畅,填彩明快,画工细腻真实,绘画笔法流畅,勾线轻软,填色有深浅色阶 。嘉万官窑的葡萄纹无论是叶片还是果实,均以夸张的手法加以表现,勾、点、染并用 ,也就是以青花勾线,叶尖点装饰浓重的青花,余者淡青灰渲染,并有细密对称的叶脉,主叶下葡萄果实较尖 ,勾线渲染之后以重点点饰,缠绕的枝蔓夸张变形 。明代民窑瓷器上的葡萄纹,从成化开始大量出现,到明后期广泛流行 ,其寓意与官窑有所不同,受到文人画的影响,开始强调葡萄的枝、叶、果、蔓等多个方面,以彰显正人君子的品德 。
清代,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葡萄与石榴纹饰在瓷器上的表现更加细腻、生动,寓意也更为丰富 。清代早期,葡萄与石榴纹饰仍有明显的晚明风格,悬垂的藤蔓极为清晰,趋向写实 。康熙时期,瓷器上的葡萄纹常与松鼠搭配,形成 “松鼠葡萄纹” 。葡萄果实堆叠繁密,象征着五谷大获丰收,成串的葡萄还有 “多” 的含义 ;鼠在十二时辰中为子,喻 “子” 之意 ,葡萄与松鼠合寓为 “多子”“丰收”“富贵”,寓意 “多子多福”“子孙万代” 的吉祥祈愿 。这一时期的 “松鼠葡萄纹” 绘画细腻,色彩鲜艳,画面生动有趣 。雍正时期,斗彩葡萄纹饰继承了康熙时期五色葡萄的画法,但描绘更为细致,叶片的写实味道浓郁 ,藤蔓极为流畅清晰,叶片写实,并有青花勾脉,果实饱满,绘工较前朝更为精湛 。乾隆时期,官窑葡萄纹饰构图饱满,层次丰满,绘工精湛细腻 ,葡萄纹饰藤蔓缠绕,叶片巧妙地利用深浅之别,浅淡者填色较满,深色者留有白边,表现出果实累累的层次感 。在石榴纹方面,清代还出现了以石榴、佛手、仙桃为组合的 “福寿三多” 纹,寓多子、多福、多寿之意 ,多见于青花、粉彩瓷瓶上 ,图案绘制写实,绽开的石榴露出红白相间的石榴籽,色泽鲜亮明丽,画法工细,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