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纹脉:瓷器纹饰三千年

《文明·纹脉:宋元龙纹:风格演变与文化内涵》


Listen Later

引言:龙纹与时代脉络

龙,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图腾,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贯穿了华夏历史的漫长岁月。从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历代帝王将其作为皇权象征,龙的每一次演变,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痕迹。它不仅是一种神秘的文化符号,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审美观念与历史记忆。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时代都赋予龙纹独特的风格与内涵。先秦时期,龙的形象质朴可爱,纹样线条简单;商周时期,龙纹威严庄重,多用于青铜器;秦汉时期,龙纹逐步定型,躯体矫健,颈部修长;魏晋至隋唐,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佛教的传入,龙纹设计达到全新高度,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风格更加华丽丰满、博大清新 。

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宋元时期,这一时期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得龙纹迎来了又一次戏剧性的变革。宋辽金时期,南北对峙,文化碰撞,宋代文化昌盛却军事薄弱,辽、金则各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元代,蒙古铁骑建立起庞大帝国,东西方交流空前繁荣。在这样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龙纹在瓷器等载体上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密码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宋元龙纹的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

一、宋代龙纹:文韵中的力量彰显

(一)宋龙的总体风格与时代背景

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其文化昌盛,艺术成就斐然。赵宋统治者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的理念,造就了文官政治的格局,使得文化学术蓬勃发展,诗词、绘画、书法、哲学等领域大家辈出 。然而,有宋一代在军事上却长期受制于北方游牧民族,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南宋与金、元抗衡,这种政治局势对宋代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宋代的龙纹也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宋代龙纹在瓷器上的表现相对稀少,这反映了宋人谨慎的态度。马未都先生提到,宋代陶瓷上龙纹不多见,体现出宋人低调、谨慎的社会心态 。但一旦龙纹出现,便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宋代龙纹注重写实,造型严谨规范,龙身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美感。此时的龙纹,不再像唐代龙纹那样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而是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磁州窑龙纹的独特形态

磁州窑作为宋代北方民间瓷窑的代表,其龙纹具有独特的形态和艺术魅力。日本白鹤美术馆收藏的磁州窑龙纹梅瓶以及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磁州窑长颈瓶,是磁州窑龙纹的典型代表。这些瓷器上的龙纹,一反汉唐灵动之风,给人以扑面而来的厚重感。

磁州窑龙纹的龙头大颈粗,体壮如熊,四肢粗硕,趾甲如刀,满身密布鳞片,呈现出一种敦实、有力的形象。其角以独角显现,与唐代常见的双角龙不同,这种独角龙形象似乎蕴含着某种社会学含义 ,为龙纹增添了神秘色彩。龙身蜿蜒盘旋,充满张力,前爪一扬一收,力度感十足,仿佛即将腾飞,营造出紧张的氛围。飘动的龙须和脊翅,更是为龙纹增添了威猛与霸气 。瓶身的龙鳞纹样剔划得细致入微,每一片龙鳞都清晰可见,排列有序,彰显出匠人们精湛的工艺水平。

磁州窑龙纹的独特形态,与宋代磁州窑的民间属性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磁州窑扎根民间,其瓷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间艺术特色。磁州窑所在的北方地区,民风淳朴、豪放,这种地域文化特质也反映在龙纹的创作中,使得磁州窑龙纹呈现出独特的力量感和质朴之美。

(三)宋龙在其他载体上的表现及寓意

除了瓷器,宋代龙纹还在绘画、金银器等多种载体上有所呈现,且各具特色。在绘画领域,宋代画家以精湛的技艺描绘龙纹,赋予其生动的姿态和丰富的情感。陈容是宋代画龙的名家,他的龙画作品气势磅礴,龙的形象栩栩如生,或腾云驾雾,或翻江倒海,展现出龙的威严与神秘。这些绘画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蕴含着宋代文人对龙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代金银器上的龙纹制作精美,工艺精湛,多采用錾刻、镂空等技法,展现出龙纹的华丽与精致。如一些宋代金银器上的龙纹,线条细腻流畅,龙身的装饰繁复精美,体现了宋代高超的金银器制作工艺。这些金银器上的龙纹,往往作为皇室贵族的用品装饰,象征着权力、尊贵和吉祥。

宋代龙纹在不同载体上的表现,都与宋代的文化、社会心理紧密相连。龙纹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宋代人们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追求,它既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精致细腻,又反映了人们对力量、权威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辽代金代龙纹:碰撞中的传承与演变

(一)辽代龙纹:神秘的陶瓷缺席与其他领域的繁荣

辽代,这个由契丹人建立的北方政权,在公元 10 世纪至 12 世纪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长期对峙 。辽代的文化艺术独具特色,既保留了契丹民族的游牧文化传统,又吸收了中原汉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在辽代的文化艺术中,龙纹是一个重要的装饰元素。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辽代陶瓷上的龙纹极为罕见,几乎难觅踪迹 。辽代瓷器烧造水平并不低,辽三彩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在众多的辽代陶瓷制品中,龙纹装饰却寥寥无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辽代其他材质文物上的龙纹却极为丰富。耶律羽之墓出土的文物,为我们展现了辽代龙纹在金银器、铜镜等领域的精彩呈现 。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鎏金银砚盒,盒盖上錾刻着一条升龙,龙身雄劲有力,从波涛中腾起,龙须飘逸,三朵缠枝莲穿绕龙身,其中一朵莲枝被衔于龙嘴,莲花盛开在龙首之上,花蕊处刻有 “万岁台” 三字 。同墓出土的龙纹铜镜,半球钮,龙体壮硕,与宋龙有相似之处,但细颈双角,又与唐镜龙纹接近 。龙身矫健,龙口大张,作吞珠状,龙爪苍劲有力,龙身遍布鳞饰,展现出龙的威严与力量 。

这些金银器、铜镜上的龙纹,造型多样,工艺精湛,体现了辽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审美观念。辽代龙纹在继承唐龙某些特点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龙纹体态较为壮硕,线条刚劲有力,具有一种雄浑大气的美感。

那么,为何辽代陶瓷上龙纹如此罕见呢?有学者推测,这或许并非技术原因,而是辽代贵族对龙纹的特殊态度所致 。在辽代贵族眼中,龙可能是一种极其神圣、与皇家正统紧密相连的符号,承载着天命神授的寓意 。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将龙纹运用在金银等贵重材料制作的器物上,以彰显龙纹的尊贵与皇家的威严,而陶瓷相对来说,被认为不具备承载龙纹的 “资格”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辽三彩龙纹盘,是辽代陶瓷龙纹的少数例子之一,但从工艺上看,其制作显得较为随意,远不及金银器上的龙纹精致,这似乎也从侧面印证了陶瓷并非辽代龙纹的主要表现载体这一观点 。

(二)金代龙纹:继承与发展

金代,由女真族建立,其文化深受汉族影响,在艺术领域,金代龙纹在继承宋龙和辽龙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与演变,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金代定窑印花龙纹盘是金代龙纹的典型代表,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均有收藏 。与宋代龙纹相比,金代定窑印花龙纹盘上的龙纹保留了北宋龙纹粗硕的总体态势,但其身形已趋向于健美 。龙纹依然是独角三爪,满身密布细鳞,鬣毛如旗般飘扬 。其线条更加流畅、优美,不再像宋龙那样粗壮敦实,而是多了几分灵动与飘逸 。龙纹的布局也更具设计感,开始走向成熟的装饰风格 。龙纹在盘中的位置、姿态以及与周围纹饰的搭配,都经过精心设计,呈现出一种和谐、对称的美感 。这种变化表明,金代龙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装饰性和艺术性,体现了金代艺术对审美追求的提升 。

从文化内涵上看,金代龙纹的演变与金代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金代统治者积极吸收汉族文化,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在这种文化融合的背景下,金代龙纹既保留了女真族的勇猛、强悍的民族气质,又融入了汉族文化中龙纹的祥瑞、尊贵之意 。金代皇帝完颜亮曾写诗咏龙:“蛟龙潜匿隐苍波,且与虾蟆作混合,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 。” 这首诗中蕴含的野心和等待爆发的力量感,与金代龙纹所展现出的自信和进取精神相契合,也可看作是金代龙纹的一个生动注脚 。它反映了金代统治者渴望强大、追求霸业的雄心壮志,以及金代在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心理 。

三、元代龙纹:草原雄风下的霸气新生

(一)元青花龙纹的惊艳登场

元代,这个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元代,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陶瓷品种 —— 青花瓷横空出世,惊艳了世界 。青花瓷的诞生,与元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元代统治者重视商业和手工业,积极推动东西方的交流,使得元代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波斯的钴料(苏麻离青)与景德镇成熟的制瓷技术完美结合,孕育出了元青花这朵陶瓷艺术的奇葩 。

元青花龙纹,以其独特的形象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元代龙纹的典型代表。马未都先生总结元青花龙的形象特点为:脖子细长(细颈),头比较小(小头),身体像蟒蛇一样矫健有力(蟒身),身上是细密的鱼鳞(鱼鳞),爪子变得极其锋利尖锐(利爪),鬃毛飞扬(长鬣),四肢舒展 。这种形象与宋代磁州窑龙纹的 “壮汉” 形象截然不同,元青花龙更像是一个 “精干的武士”,充满了力量与速度感 。

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龙纹大盘、扁壶,以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云龙纹梅瓶等,都是元青花龙纹的经典之作 。在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龙纹大盘上,龙纹在深邃亮丽的蓝色青花背景下翻腾、穿梭 。龙身矫健,线条流畅,鳞片细密,每一片都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元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龙的眼神凶猛,张牙舞爪,充满了攻击性和威慑力,仿佛要冲破画面,展现出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 。其角如鹿角般优美而刚劲,向后伸展,增添了龙的威严与神秘 。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云龙纹梅瓶,瓶身修长,造型优美 。龙纹在瓶身蜿蜒盘旋,与周围的云纹相互映衬,仿佛在云海中遨游 。龙的姿态强劲有力,动感十足,回首、张嘴、吐舌头、亮出锋利的爪子,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其鬃毛随风飘扬,更显龙的潇洒与豪迈 。整个画面布局合理,疏密得当,青花的蓝色与白色相互映衬,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充分展现了元青花龙纹的独特魅力 。

(二)元代龙纹在其他瓷器品种上的表现

元代的龙纹不仅在青花瓷上大放异彩,在其他瓷器品种上也有丰富的表现,展现出元代龙纹在不同载体上的独特艺术魅力。

枢府釉白瓷,又称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白瓷 。枢府釉白瓷上常以模印的方式装饰龙纹 。河北省保定市出土的元枢府釉印花龙纹盘,模印清晰,胎薄体轻 。盘上的双龙姿势随意,一龙尾有火珠,一龙尾无火珠,两龙并不呼应,构图新奇独特 。这种随意的构图方式,与元青花龙纹的严谨、规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元代龙纹在不同瓷器品种上的多样性 。

龙泉窑在南宋以后渐渐衰退,但到了元代,龙纹装饰却变得常见起来 。元代龙泉窑龙纹以 “露胎贴花” 工艺最为独特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龙泉窑青釉露胎龙纹大盘,模印清晰,装饰感极强 。盘上的龙纹露胎部分呈褐色,在青釉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龙纹姿态矫健强悍,仿佛在青釉的海洋中破浪前行,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命力 。此外,龙泉窑的一些模印龙纹瓷器,龙纹线条流畅,造型生动,也体现了元代龙泉窑龙纹的艺术特色 。

磁州窑在元代也烧造了不少龙纹大罐,其画风更加粗犷 。元代磁州窑龙纹大罐上的龙纹,线条简洁有力,不拘小节,充满了民间艺术的质朴与豪放 。龙的形象更加夸张,身体扭曲,姿态张扬,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野性美 。这种粗犷的画风,与磁州窑的民间属性相契合,反映了元代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

(三)元代龙纹风格成因探究

元代龙纹风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从政治方面来看,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蒙古族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了广大地区,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这种强大的政治实力和扩张性,反映在龙纹上,就表现为龙纹的凶猛、霸气和充满攻击性 。元龙的形象,如细颈小头、蟒身利爪、鬃毛飞扬等,都展现出一种勇往直前、不可阻挡的气势,与元代统治者的雄心壮志相契合 。

在经济上,元代重视商业和手工业,积极推动对外贸易 。东西方的交流空前繁荣,大量的外来文化和技术传入中国 。青花瓷的诞生,就是元代经济文化交流的产物 。来自波斯的钴料(苏麻离青),为元青花龙纹带来了鲜艳夺目、对比强烈的色彩效果,使其更适合表现充满张力的题材 。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文明·纹脉:瓷器纹饰三千年By ROA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