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在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岁寒三友 —— 松、竹、梅,宛如三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们不仅仅是三种普通的植物,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精神寓意,成为了文人风骨的象征,历经千年而不衰。
松,四季常青,身姿挺拔,无论严寒酷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姿态。大雪纷飞时,厚厚的积雪压在松枝上,松树却依然挺直脊梁,不屈不挠。正如陈毅元帅所写:“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松树的这种坚韧不拔、刚正不阿的品质,正是文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在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时,文人希望能像松树一样,保持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低头。松树寿命极长,常被视为长寿的象征,这也反映了文人对生命永恒和精神不朽的向往。
竹,中空外直,有节且坚韧。它的中空象征着谦虚,意味着文人应具备虚怀若谷的胸怀,不断接纳新的知识和思想。而竹节则代表着气节和操守,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竹子在风雨中摇曳却不易折断,展现出刚柔并济的特性,这也是文人在处世中所追求的境界 —— 既要有坚定的原则,又要懂得灵活应变。竹子生长迅速,充满生机与活力,体现了文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的这句名言,充分表达了文人对竹子的喜爱和推崇,将其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梅,在寒冬腊月独自绽放,花朵娇艳,香气清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梅花不畏严寒、傲雪凌霜的品质,正是文人在逆境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写照。梅花的开放,象征着希望和新生,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春天总会到来。同时,梅花的高洁脱俗、隐逸淡泊,也体现了文人对功名利禄的淡薄,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许多文人以梅自喻,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从文化根源上看,岁寒三友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紧密相连。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在困境中坚守正义和原则,这与松、竹、梅所象征的坚韧、正直、气节等品质相契合。道家追求自然、无为和自由,岁寒三友在自然环境中自在生长,不刻意迎合世俗,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境界。
大约从宋代开始,文人士大夫们将松、竹、梅并称为 “岁寒三友”,并把它们视为理想人格 ——“君子” 的化身。在那个时期,社会动荡,政治环境复杂,文人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岁寒三友的精神内涵,为他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他们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对岁寒三友的赞美和敬仰,同时也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溯源:岁寒三友入瓷之始岁寒三友作为一个组合,在瓷器上的出现与文人画和文人审美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大约在宋元时期,随着文人阶层对自然和文化的独特理解,岁寒三友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并开始出现在瓷器装饰中。
在宋代,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瓷窑遍布各地,瓷器的种类和装饰手法也日益丰富。此时,文人画盛行,画家们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精神追求,岁寒三友这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题材自然受到他们的青睐。虽然目前明确标注为宋代且完整呈现 “岁寒三友” 组合的陶瓷器物较少,但在一些注重雅致风格的窑口,如龙泉窑的青瓷和景德镇的青白瓷上,可能已经开始尝试用刻划或者模印的方式,含蓄地表现松、竹、梅的局部特征或组合。这些早期的尝试,为后来岁寒三友纹饰在瓷器上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元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青花瓷的出现更是为瓷器装饰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这个时期,岁寒三友纹饰在瓷器上的表现更加成熟和多样化。元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青花色泽和绘画风格,将岁寒三友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此时的松、竹、梅纹整体风格粗犷豪放、层次丰富,松树的枝干粗壮,树皮采用鱼鳞皴绘法,松针有的呈折扇扇骨状,有的呈细长马尾状;竹身挺拔,竹节之间留有空白,竹叶一般呈 “个” 字形或是倒 “人” 字形;梅花最大的特点是有花无叶,有五瓣、单瓣等绘法,花叶边常有一圈留白 。在构图上,元代的松、竹、梅都单独成样,相互之间不会有过多的穿插,瓷绘基本采用在泥坯上直接作画的拓涂法,使得此时的松竹梅纹基本都是用的没骨画法,加上青料易于晕散的特性,花瓣、枝叶只有明暗深浅,色彩没有什么层次,有时还会出现料色不均的情况。这些特点反映了元代瓷器绘画的独特风格和时代特征。
早期岁寒三友在瓷器上的 “出镜率” 相对较低,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方面,这种高度提炼的、象征性的文人主题,在早期更多地是在水墨画中表现,因为水墨画更能自由地表达文人的情感和意境。而瓷器制作是一种工艺性较强的艺术形式,要在瓷器上完美呈现岁寒三友的神韵和意境,需要工匠们具备较高的绘画技巧和艺术修养,这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宋元时期,瓷器的主要消费群体可能更倾向于一些传统的、寓意吉祥的纹饰,如牡丹、莲花等,这些纹饰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和文化需求。岁寒三友这种具有浓厚文人气息的纹饰,可能在当时还没有成为主流的装饰题材。
明清风华:官窑瓷器上的岁寒三友(一)明代官窑:风格演变与文化内涵进入明代,随着官窑制度的完善和陶瓷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岁寒三友纹饰在瓷器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其风格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洪武时期,作为明代官窑瓷器的开端,岁寒三友纹饰在此时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的瓷器造型古朴敦厚,纹饰线条较为粗壮豪放。以著名的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为例,该瓶采用釉里红的制作工艺,釉里红发色略显黑灰,这与当时的烧制技术尚不成熟有关 。瓶身主题图案展现了松、竹、梅 “岁寒三友”,夹杂着芭蕉、山石和其他花卉图案。松树树干呈鳞皮状,松针细密;竹干笔法生动,竹叶叠压成林;梅花着重于花朵的轮廓线和留白,使其更加立体和精致 。整体线条清晰而精致,呈现出清新和自然之美 。这件梅瓶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明洪武釉里红带盖梅瓶,被视为国宝级文物,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从文化内涵上看,洪武时期的岁寒三友纹饰,一方面继承了宋元以来文人对其精神内涵的推崇,象征着高洁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另一方面,作为官窑瓷器的纹饰,也可能蕴含着新王朝对自身品格和统治理念的一种隐喻,展现出一种在历经战乱后建立新秩序的坚韧与自信。
永宣时期,明代官窑瓷器迎来了一个辉煌的阶段,岁寒三友纹饰也呈现出与洪武时期不同的风格。此时的瓷器造型更加规整,胎质细腻,釉面肥厚滋润。青花成为主流的装饰工艺,永宣青花以其独特的青花色泽和绘画风格而闻名,所用青料为进口的 “苏泥勃青”,烧成后的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深入胎骨,色重处青花下凹,呈现出点点的黑疵斑痕,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在岁寒三友纹饰的表现上,线条更加流畅细腻,画面布局更加合理,注重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营造 。如故宫博物院藏的青花松竹梅纹盘,盘心环以青花双圈,内绘松、竹、梅、山石、灵芝等纹饰,外壁绘庭园景色,远方仙山云气缥缈,近有悠闲的贵妇等人物凭栏而立,以山水、杨柳等景物相衬 。宣德朝御窑厂还经常在盘心绘画松竹梅,外壁装饰各类人物,尤以仕女为主,包括秉烛夜游、蕉叶题诗、焚香拜月、仙女乘鹤等,还有不少其他人物典故 。这种搭配方式使当时的纹饰种类多样,进一步推动了 “岁寒三友” 在明代御厂中的大量应用 。从文化内涵来看,永宣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岁寒三友纹饰与人物、山水等元素相结合,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和文人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这些纹饰也可能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寓意,象征着国家在统治者的治理下,如岁寒三友般坚韧不拔,繁荣昌盛。
成化时期,瓷器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永宣时期的雄浑大气转向了精致典雅。成化斗彩的出现,为岁寒三友纹饰的表现带来了新的技法和风格 。斗彩是在青花勾勒轮廓的基础上,再以釉上彩填绘,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柔和 。成化斗彩岁寒三友纹饰的线条纤细流畅,色彩淡雅清新,注重细节的描绘 。例如成化青花岁寒三友高足杯,杯身上的松、竹、梅以细腻的线条勾勒,青花发色淡雅,釉上彩的点缀使画面更加生动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成化皇帝的个人喜好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成化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艺术追求精致、优雅的审美情趣,成化斗彩岁寒三友纹饰正是这种审美观念的体现 。它不仅传承了岁寒三友的文化内涵,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成化时期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和文人雅士的审美品味 。
在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岁寒三友 —— 松、竹、梅,宛如三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们不仅仅是三种普通的植物,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精神寓意,成为了文人风骨的象征,历经千年而不衰。
松,四季常青,身姿挺拔,无论严寒酷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姿态。大雪纷飞时,厚厚的积雪压在松枝上,松树却依然挺直脊梁,不屈不挠。正如陈毅元帅所写:“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松树的这种坚韧不拔、刚正不阿的品质,正是文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在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时,文人希望能像松树一样,保持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低头。松树寿命极长,常被视为长寿的象征,这也反映了文人对生命永恒和精神不朽的向往。
竹,中空外直,有节且坚韧。它的中空象征着谦虚,意味着文人应具备虚怀若谷的胸怀,不断接纳新的知识和思想。而竹节则代表着气节和操守,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竹子在风雨中摇曳却不易折断,展现出刚柔并济的特性,这也是文人在处世中所追求的境界 —— 既要有坚定的原则,又要懂得灵活应变。竹子生长迅速,充满生机与活力,体现了文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的这句名言,充分表达了文人对竹子的喜爱和推崇,将其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梅,在寒冬腊月独自绽放,花朵娇艳,香气清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梅花不畏严寒、傲雪凌霜的品质,正是文人在逆境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写照。梅花的开放,象征着希望和新生,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春天总会到来。同时,梅花的高洁脱俗、隐逸淡泊,也体现了文人对功名利禄的淡薄,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许多文人以梅自喻,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从文化根源上看,岁寒三友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紧密相连。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在困境中坚守正义和原则,这与松、竹、梅所象征的坚韧、正直、气节等品质相契合。道家追求自然、无为和自由,岁寒三友在自然环境中自在生长,不刻意迎合世俗,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境界。
大约从宋代开始,文人士大夫们将松、竹、梅并称为 “岁寒三友”,并把它们视为理想人格 ——“君子” 的化身。在那个时期,社会动荡,政治环境复杂,文人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岁寒三友的精神内涵,为他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他们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对岁寒三友的赞美和敬仰,同时也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溯源:岁寒三友入瓷之始岁寒三友作为一个组合,在瓷器上的出现与文人画和文人审美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大约在宋元时期,随着文人阶层对自然和文化的独特理解,岁寒三友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并开始出现在瓷器装饰中。
在宋代,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瓷窑遍布各地,瓷器的种类和装饰手法也日益丰富。此时,文人画盛行,画家们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精神追求,岁寒三友这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题材自然受到他们的青睐。虽然目前明确标注为宋代且完整呈现 “岁寒三友” 组合的陶瓷器物较少,但在一些注重雅致风格的窑口,如龙泉窑的青瓷和景德镇的青白瓷上,可能已经开始尝试用刻划或者模印的方式,含蓄地表现松、竹、梅的局部特征或组合。这些早期的尝试,为后来岁寒三友纹饰在瓷器上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元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青花瓷的出现更是为瓷器装饰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这个时期,岁寒三友纹饰在瓷器上的表现更加成熟和多样化。元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青花色泽和绘画风格,将岁寒三友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此时的松、竹、梅纹整体风格粗犷豪放、层次丰富,松树的枝干粗壮,树皮采用鱼鳞皴绘法,松针有的呈折扇扇骨状,有的呈细长马尾状;竹身挺拔,竹节之间留有空白,竹叶一般呈 “个” 字形或是倒 “人” 字形;梅花最大的特点是有花无叶,有五瓣、单瓣等绘法,花叶边常有一圈留白 。在构图上,元代的松、竹、梅都单独成样,相互之间不会有过多的穿插,瓷绘基本采用在泥坯上直接作画的拓涂法,使得此时的松竹梅纹基本都是用的没骨画法,加上青料易于晕散的特性,花瓣、枝叶只有明暗深浅,色彩没有什么层次,有时还会出现料色不均的情况。这些特点反映了元代瓷器绘画的独特风格和时代特征。
早期岁寒三友在瓷器上的 “出镜率” 相对较低,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方面,这种高度提炼的、象征性的文人主题,在早期更多地是在水墨画中表现,因为水墨画更能自由地表达文人的情感和意境。而瓷器制作是一种工艺性较强的艺术形式,要在瓷器上完美呈现岁寒三友的神韵和意境,需要工匠们具备较高的绘画技巧和艺术修养,这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宋元时期,瓷器的主要消费群体可能更倾向于一些传统的、寓意吉祥的纹饰,如牡丹、莲花等,这些纹饰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和文化需求。岁寒三友这种具有浓厚文人气息的纹饰,可能在当时还没有成为主流的装饰题材。
明清风华:官窑瓷器上的岁寒三友(一)明代官窑:风格演变与文化内涵进入明代,随着官窑制度的完善和陶瓷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岁寒三友纹饰在瓷器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其风格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洪武时期,作为明代官窑瓷器的开端,岁寒三友纹饰在此时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的瓷器造型古朴敦厚,纹饰线条较为粗壮豪放。以著名的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为例,该瓶采用釉里红的制作工艺,釉里红发色略显黑灰,这与当时的烧制技术尚不成熟有关 。瓶身主题图案展现了松、竹、梅 “岁寒三友”,夹杂着芭蕉、山石和其他花卉图案。松树树干呈鳞皮状,松针细密;竹干笔法生动,竹叶叠压成林;梅花着重于花朵的轮廓线和留白,使其更加立体和精致 。整体线条清晰而精致,呈现出清新和自然之美 。这件梅瓶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明洪武釉里红带盖梅瓶,被视为国宝级文物,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从文化内涵上看,洪武时期的岁寒三友纹饰,一方面继承了宋元以来文人对其精神内涵的推崇,象征着高洁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另一方面,作为官窑瓷器的纹饰,也可能蕴含着新王朝对自身品格和统治理念的一种隐喻,展现出一种在历经战乱后建立新秩序的坚韧与自信。
永宣时期,明代官窑瓷器迎来了一个辉煌的阶段,岁寒三友纹饰也呈现出与洪武时期不同的风格。此时的瓷器造型更加规整,胎质细腻,釉面肥厚滋润。青花成为主流的装饰工艺,永宣青花以其独特的青花色泽和绘画风格而闻名,所用青料为进口的 “苏泥勃青”,烧成后的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深入胎骨,色重处青花下凹,呈现出点点的黑疵斑痕,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在岁寒三友纹饰的表现上,线条更加流畅细腻,画面布局更加合理,注重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营造 。如故宫博物院藏的青花松竹梅纹盘,盘心环以青花双圈,内绘松、竹、梅、山石、灵芝等纹饰,外壁绘庭园景色,远方仙山云气缥缈,近有悠闲的贵妇等人物凭栏而立,以山水、杨柳等景物相衬 。宣德朝御窑厂还经常在盘心绘画松竹梅,外壁装饰各类人物,尤以仕女为主,包括秉烛夜游、蕉叶题诗、焚香拜月、仙女乘鹤等,还有不少其他人物典故 。这种搭配方式使当时的纹饰种类多样,进一步推动了 “岁寒三友” 在明代御厂中的大量应用 。从文化内涵来看,永宣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岁寒三友纹饰与人物、山水等元素相结合,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和文人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这些纹饰也可能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寓意,象征着国家在统治者的治理下,如岁寒三友般坚韧不拔,繁荣昌盛。
成化时期,瓷器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永宣时期的雄浑大气转向了精致典雅。成化斗彩的出现,为岁寒三友纹饰的表现带来了新的技法和风格 。斗彩是在青花勾勒轮廓的基础上,再以釉上彩填绘,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柔和 。成化斗彩岁寒三友纹饰的线条纤细流畅,色彩淡雅清新,注重细节的描绘 。例如成化青花岁寒三友高足杯,杯身上的松、竹、梅以细腻的线条勾勒,青花发色淡雅,釉上彩的点缀使画面更加生动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成化皇帝的个人喜好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成化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艺术追求精致、优雅的审美情趣,成化斗彩岁寒三友纹饰正是这种审美观念的体现 。它不仅传承了岁寒三友的文化内涵,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成化时期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和文人雅士的审美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