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开启瓷器吉祥果纹之旅
在悠悠华夏文明的长河中,瓷器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审美意趣。《文明・纹脉》这一 100 集大型博客,犹如一把精妙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中国瓷器纹饰世界的大门,引领我们深入探寻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每一集都聚焦于不同的瓷器纹饰主题,从古老的龙凤纹到灵动的花鸟纹,从质朴的几何纹到寓意深远的吉祥纹,无一不展现着古人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本集,我们将目光投向 “佳果满枝头 —— 桃荔枇杷佛手:吉祥果纹大观”。桃、荔、枇杷、佛手,这些看似寻常的水果,在瓷器的世界里,却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它们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而是化作了吉祥的象征,通过精美的纹饰,将美好的祝福与期许,永久地镌刻在瓷器之上,历经岁月流转,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揭开这些吉祥果纹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领略中国瓷器纹饰独特的艺术魅力 。
仙桃:长寿的象征符号
(一)神话溯源:西王母蟠桃的传说
在中国浩渺如烟的神话传说体系中,西王母与她的蟠桃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成为了桃子象征长寿寓意的根源所在。传说,在那高耸入云、神秘莫测的昆仑山上,居住着掌管女仙的西王母 。她的蟠桃园中,桃树非凡间俗品,每一棵都承载着岁月的神奇力量。这些桃树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成熟,如此漫长的生长周期,赋予了果实超凡的灵性。
古籍《山海经》中对西王母形象的记载,虽带有神秘诡异色彩,但也侧面烘托出她在神话世界里的独特地位。而关于蟠桃园的描述,更是引发了无数人的遐想。在诸多故事版本中,吃了西王母蟠桃园里的仙桃,便能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这种神奇的功效,让仙桃成为了人们对长寿渴望的寄托。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一经典情节,更是将蟠桃园的传说推向了大众视野。孙悟空被玉帝派去管理蟠桃园,面对满园成熟、香气四溢的仙桃,他难以抵挡诱惑,尽情偷吃。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孙悟空的叛逆性格,也让西王母的蟠桃园以及仙桃的神奇功效,在民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它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强化了桃子与长寿之间的紧密联系,使这种寓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
除了《西游记》,在其他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中,也常常能看到西王母蟠桃的身影。例如,传说汉代名臣东方朔,曾三次偷得仙桃。这些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不断丰富着桃子作为长寿象征的文化内涵,使其逐渐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被人们广泛接受和传承 。
(二)瓷器上的寿桃纹饰
瓷器上的寿桃纹饰,宛如一部部无声的史书,生动地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风尚、工艺水平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唐宋时期的萌芽初绽,到明清时期的繁盛辉煌,寿桃纹饰在瓷器的舞台上,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发展历程。
唐宋时期,瓷器装饰艺术逐渐兴起,寿桃纹饰开始崭露头角。在唐代长沙窑的瓷器上,偶尔能见到以寿桃为题材的简单绘画,虽然线条质朴、构图简洁,但已初现寿桃纹饰的雏形。这些早期的寿桃图案,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自然元素的描绘,尚未完全形成固定的吉祥寓意,但为后世寿桃纹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代,瓷器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寿桃纹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磁州窑的工匠们,以其独特的白地黑花工艺,将寿桃形象生动地呈现在瓷器之上。他们用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寿桃的轮廓,再以浓郁的黑色颜料填充,使寿桃在洁白的瓷胎上显得格外醒目。此时的寿桃纹饰,不仅注重形态的描绘,还开始融入一些吉祥寓意,常与其他花卉、瑞兽等图案组合,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
明清时期,寿桃纹饰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随着制瓷技术的日益精湛,寿桃纹饰在瓷器上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无论是造型、色彩还是构图,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造型方面,寿桃不仅作为纹饰绘制在瓷器表面,还被巧妙地运用到瓷器的器型设计中。例如,清代的桃式洗、桃形壶等,将寿桃的形状与实用器完美结合,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富有艺术美感。这些器物的造型逼真,从桃尖到桃身的曲线,再到细腻的纹理,都被工匠们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让人看到了真实的桃子。
色彩上,明清时期的寿桃纹饰更是绚丽多彩。青花瓷以其幽蓝的色调,描绘出寿桃的清新淡雅;粉彩瓷则以丰富的色彩层次,展现出寿桃的娇艳欲滴。在粉彩瓷器中,寿桃的颜色从淡粉到深红,过渡自然,再加上细腻的渲染技法,使寿桃的质感和立体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清雍正时期的粉彩福寿纹橄榄瓶,瓶身绘制的寿桃饱满圆润,色彩鲜艳,与周围的蝙蝠、灵芝等图案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吉祥喜庆的氛围 。
构图上,明清瓷器上的寿桃纹饰讲究对称与平衡,追求一种和谐的美感。常见的有折枝式构图,将一枝带有寿桃的桃枝斜插于瓷器之上,枝干蜿蜒曲折,寿桃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枝头,给人一种灵动而自然的感觉;还有满花式构图,整个瓷器表面布满了寿桃、桃花和枝叶,画面丰富饱满,寓意着繁荣昌盛、多福多寿。
寿桃纹饰还常常与其他元素组合出现,共同传达出丰富的吉祥寓意。与象征福气的蝙蝠组合,形成 “福寿双全” 的美好寓意;与 “寿” 字搭配,直接点明长寿主题;和寿星佬、麻姑等长寿神仙一同出现,则强化了对长寿的祈愿 。在清乾隆时期的白套红玻璃桃蝠纹瓶上,红色的寿桃与粉色的蝙蝠相互交织,在白色玻璃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生动地诠释了 “福寿双全” 的寓意 。
谐音寓意的果韵:荔枝、枇杷、柿子
(一)荔枝:利与子的美好祈愿
荔枝,这种原产于中国南方的佳果,以其鲜艳的色泽、清甜的口感,在水果王国中独树一帜。在古代,荔枝的种植和传播受到地域限制,使其成为一种相对珍稀的水果,备受人们珍视。唐代诗人杜牧的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生动地描绘了荔枝作为贡品,被快马加鞭送往长安,以博杨贵妃欢心的场景,足见其在当时的珍贵程度 。
荔枝的吉祥寓意,主要源于其谐音。“荔” 与 “利” 同音,代表着利润、利益、顺利等美好含义,寓意着事业有成、财运亨通;“荔” 有时也通 “立”,可指 “立刻”“建功立业”,象征着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而 “枝” 的发音与 “子” 相近,又让荔枝纹与 “早立子嗣”“多子多福” 的祈愿紧密相连,承载着人们对家族繁衍、子孙昌盛的期盼 。
荔枝纹在瓷器上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从早期的简单勾勒到后期的细腻描绘,从单一的荔枝图案到与其他元素的巧妙组合,无不展现出工匠们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在明代永乐宣德年间,荔枝纹成为官窑瓷器上常见的装饰图案之一 。这一时期的瓷器,常采用苏麻离青钴料绘制,这种进口钴料在高温还原焰中呈现出宝石般的湛蓝,浓艳处凝聚黑褐色锡光结晶斑,深入胎骨,形成独特的 “铁锈斑” 效果,为荔枝纹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明永乐青花荔枝纹盘,盘心主体纹饰为一株折枝荔枝,果实以双勾填色技法绘成,果壳皴裂处留白,模拟荔枝成熟时的自然肌理 。枝叶以中锋勾勒,叶脉细如发丝,边缘以钴料浓淡渲染出阴阳向背,灵动如生。内壁环绕缠枝莲纹,花瓣层叠如浪,花蕊以点染法表现,与盘心荔枝形成主次呼应。外壁则饰以缠枝番莲纹,藤蔓蜿蜒间融入波斯纹样元素,展现出永乐瓷器 “中西合璧” 的独特审美 。
清代的荔枝纹瓷器,在工艺和造型上更加精益求精,呈现出华丽细腻的风格。清乾隆年制的粉彩荔枝纹题诗鼻烟壶,以细腻的粉彩工艺描绘出荔枝的形态,色彩鲜艳,层次分明。荔枝果实饱满,色泽从浅粉到深红过渡自然,果壳上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能感受到其新鲜的质感。壶身还题有诗句,将文学与绘画艺术完美融合,增添了文化韵味 。清雍正时期的粉彩荔枝纹玉壶春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瓶身的荔枝纹采用粉彩绘制,色调柔和,富有立体感。荔枝与枝叶相互映衬,画面生动逼真,展现出雍正时期瓷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
(二)枇杷:金黄寓意富贵
枇杷,作为一种常绿乔木的果实,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果实呈金黄色,圆润饱满,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仿佛是大自然精心打造的黄金珍宝 。这种灿烂的颜色,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黄金、财富,使其成为富贵、财运的象征 。枇杷的 “杷” 字里面有个 “巴”,也有 “期盼、紧靠” 的意思,或许也寄托了人们盼望富贵紧随的愿望 。
枇杷纹在瓷器纹饰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其叶片通常呈长椭圆形,边缘带有锯齿状,脉络清晰,绘制时工匠们会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叶片的轮廓和脉络,再以不同深浅的绿色颜料渲染,表现出叶片的层次感和质感。枇杷果实多为圆形,色泽外深而内浅,以黄色颜料为主色调,点染出果实的饱满和光泽 。在布局上,枇杷纹常常与鸟雀组合,构成生动有趣的画面,增添了生活气息和灵动之感 。
在明清时期,枇杷纹作为瓷器装饰纹样之一,虽不像其他一些纹饰那样广泛流行,但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瓷器艺术的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明永乐时期,见有单独以枇杷为纹饰的器物,也有与雀鸟组合成完整画面的盘类器物 。永乐枇杷纹饰的典型特征是叶片细长,开裂较多,果实圆形,色泽外深而内浅 。例如,青花开光枇杷纹执壶,器腹菱形开光内绘有折枝枇杷纹,叶片细长而卷曲,边缘开锯齿状纹裂,展现出永乐时期枇杷纹的独特风格 。
明宣德时期,官窑见有剔枇杷纹器物,具有浅浮雕的质感 。从器型上看,宣德时期的枇杷纹执壶比永乐器型略轻薄,壶颈略为消瘦 。在纹饰的画法上,永乐勾线较细,层次感较强,而宣德勾线较粗,略为平淡一些 。如青花枇杷纹盘,盘心绘有青花枇杷纹饰,花叶细长,锯齿状边缘十分明显,勾线填色,内有叶筋 。果实小而圆润,勾线填色,内有浓郁的五角形点饰,绘工细腻,色彩纯正 。
开启瓷器吉祥果纹之旅
在悠悠华夏文明的长河中,瓷器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审美意趣。《文明・纹脉》这一 100 集大型博客,犹如一把精妙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中国瓷器纹饰世界的大门,引领我们深入探寻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每一集都聚焦于不同的瓷器纹饰主题,从古老的龙凤纹到灵动的花鸟纹,从质朴的几何纹到寓意深远的吉祥纹,无一不展现着古人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本集,我们将目光投向 “佳果满枝头 —— 桃荔枇杷佛手:吉祥果纹大观”。桃、荔、枇杷、佛手,这些看似寻常的水果,在瓷器的世界里,却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它们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而是化作了吉祥的象征,通过精美的纹饰,将美好的祝福与期许,永久地镌刻在瓷器之上,历经岁月流转,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揭开这些吉祥果纹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领略中国瓷器纹饰独特的艺术魅力 。
仙桃:长寿的象征符号
(一)神话溯源:西王母蟠桃的传说
在中国浩渺如烟的神话传说体系中,西王母与她的蟠桃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成为了桃子象征长寿寓意的根源所在。传说,在那高耸入云、神秘莫测的昆仑山上,居住着掌管女仙的西王母 。她的蟠桃园中,桃树非凡间俗品,每一棵都承载着岁月的神奇力量。这些桃树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成熟,如此漫长的生长周期,赋予了果实超凡的灵性。
古籍《山海经》中对西王母形象的记载,虽带有神秘诡异色彩,但也侧面烘托出她在神话世界里的独特地位。而关于蟠桃园的描述,更是引发了无数人的遐想。在诸多故事版本中,吃了西王母蟠桃园里的仙桃,便能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这种神奇的功效,让仙桃成为了人们对长寿渴望的寄托。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一经典情节,更是将蟠桃园的传说推向了大众视野。孙悟空被玉帝派去管理蟠桃园,面对满园成熟、香气四溢的仙桃,他难以抵挡诱惑,尽情偷吃。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孙悟空的叛逆性格,也让西王母的蟠桃园以及仙桃的神奇功效,在民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它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强化了桃子与长寿之间的紧密联系,使这种寓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
除了《西游记》,在其他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中,也常常能看到西王母蟠桃的身影。例如,传说汉代名臣东方朔,曾三次偷得仙桃。这些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不断丰富着桃子作为长寿象征的文化内涵,使其逐渐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被人们广泛接受和传承 。
(二)瓷器上的寿桃纹饰
瓷器上的寿桃纹饰,宛如一部部无声的史书,生动地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风尚、工艺水平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唐宋时期的萌芽初绽,到明清时期的繁盛辉煌,寿桃纹饰在瓷器的舞台上,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发展历程。
唐宋时期,瓷器装饰艺术逐渐兴起,寿桃纹饰开始崭露头角。在唐代长沙窑的瓷器上,偶尔能见到以寿桃为题材的简单绘画,虽然线条质朴、构图简洁,但已初现寿桃纹饰的雏形。这些早期的寿桃图案,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自然元素的描绘,尚未完全形成固定的吉祥寓意,但为后世寿桃纹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代,瓷器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寿桃纹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磁州窑的工匠们,以其独特的白地黑花工艺,将寿桃形象生动地呈现在瓷器之上。他们用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寿桃的轮廓,再以浓郁的黑色颜料填充,使寿桃在洁白的瓷胎上显得格外醒目。此时的寿桃纹饰,不仅注重形态的描绘,还开始融入一些吉祥寓意,常与其他花卉、瑞兽等图案组合,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
明清时期,寿桃纹饰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随着制瓷技术的日益精湛,寿桃纹饰在瓷器上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无论是造型、色彩还是构图,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造型方面,寿桃不仅作为纹饰绘制在瓷器表面,还被巧妙地运用到瓷器的器型设计中。例如,清代的桃式洗、桃形壶等,将寿桃的形状与实用器完美结合,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富有艺术美感。这些器物的造型逼真,从桃尖到桃身的曲线,再到细腻的纹理,都被工匠们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让人看到了真实的桃子。
色彩上,明清时期的寿桃纹饰更是绚丽多彩。青花瓷以其幽蓝的色调,描绘出寿桃的清新淡雅;粉彩瓷则以丰富的色彩层次,展现出寿桃的娇艳欲滴。在粉彩瓷器中,寿桃的颜色从淡粉到深红,过渡自然,再加上细腻的渲染技法,使寿桃的质感和立体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清雍正时期的粉彩福寿纹橄榄瓶,瓶身绘制的寿桃饱满圆润,色彩鲜艳,与周围的蝙蝠、灵芝等图案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吉祥喜庆的氛围 。
构图上,明清瓷器上的寿桃纹饰讲究对称与平衡,追求一种和谐的美感。常见的有折枝式构图,将一枝带有寿桃的桃枝斜插于瓷器之上,枝干蜿蜒曲折,寿桃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枝头,给人一种灵动而自然的感觉;还有满花式构图,整个瓷器表面布满了寿桃、桃花和枝叶,画面丰富饱满,寓意着繁荣昌盛、多福多寿。
寿桃纹饰还常常与其他元素组合出现,共同传达出丰富的吉祥寓意。与象征福气的蝙蝠组合,形成 “福寿双全” 的美好寓意;与 “寿” 字搭配,直接点明长寿主题;和寿星佬、麻姑等长寿神仙一同出现,则强化了对长寿的祈愿 。在清乾隆时期的白套红玻璃桃蝠纹瓶上,红色的寿桃与粉色的蝙蝠相互交织,在白色玻璃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生动地诠释了 “福寿双全” 的寓意 。
谐音寓意的果韵:荔枝、枇杷、柿子
(一)荔枝:利与子的美好祈愿
荔枝,这种原产于中国南方的佳果,以其鲜艳的色泽、清甜的口感,在水果王国中独树一帜。在古代,荔枝的种植和传播受到地域限制,使其成为一种相对珍稀的水果,备受人们珍视。唐代诗人杜牧的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生动地描绘了荔枝作为贡品,被快马加鞭送往长安,以博杨贵妃欢心的场景,足见其在当时的珍贵程度 。
荔枝的吉祥寓意,主要源于其谐音。“荔” 与 “利” 同音,代表着利润、利益、顺利等美好含义,寓意着事业有成、财运亨通;“荔” 有时也通 “立”,可指 “立刻”“建功立业”,象征着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而 “枝” 的发音与 “子” 相近,又让荔枝纹与 “早立子嗣”“多子多福” 的祈愿紧密相连,承载着人们对家族繁衍、子孙昌盛的期盼 。
荔枝纹在瓷器上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从早期的简单勾勒到后期的细腻描绘,从单一的荔枝图案到与其他元素的巧妙组合,无不展现出工匠们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在明代永乐宣德年间,荔枝纹成为官窑瓷器上常见的装饰图案之一 。这一时期的瓷器,常采用苏麻离青钴料绘制,这种进口钴料在高温还原焰中呈现出宝石般的湛蓝,浓艳处凝聚黑褐色锡光结晶斑,深入胎骨,形成独特的 “铁锈斑” 效果,为荔枝纹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明永乐青花荔枝纹盘,盘心主体纹饰为一株折枝荔枝,果实以双勾填色技法绘成,果壳皴裂处留白,模拟荔枝成熟时的自然肌理 。枝叶以中锋勾勒,叶脉细如发丝,边缘以钴料浓淡渲染出阴阳向背,灵动如生。内壁环绕缠枝莲纹,花瓣层叠如浪,花蕊以点染法表现,与盘心荔枝形成主次呼应。外壁则饰以缠枝番莲纹,藤蔓蜿蜒间融入波斯纹样元素,展现出永乐瓷器 “中西合璧” 的独特审美 。
清代的荔枝纹瓷器,在工艺和造型上更加精益求精,呈现出华丽细腻的风格。清乾隆年制的粉彩荔枝纹题诗鼻烟壶,以细腻的粉彩工艺描绘出荔枝的形态,色彩鲜艳,层次分明。荔枝果实饱满,色泽从浅粉到深红过渡自然,果壳上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能感受到其新鲜的质感。壶身还题有诗句,将文学与绘画艺术完美融合,增添了文化韵味 。清雍正时期的粉彩荔枝纹玉壶春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瓶身的荔枝纹采用粉彩绘制,色调柔和,富有立体感。荔枝与枝叶相互映衬,画面生动逼真,展现出雍正时期瓷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
(二)枇杷:金黄寓意富贵
枇杷,作为一种常绿乔木的果实,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果实呈金黄色,圆润饱满,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仿佛是大自然精心打造的黄金珍宝 。这种灿烂的颜色,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黄金、财富,使其成为富贵、财运的象征 。枇杷的 “杷” 字里面有个 “巴”,也有 “期盼、紧靠” 的意思,或许也寄托了人们盼望富贵紧随的愿望 。
枇杷纹在瓷器纹饰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其叶片通常呈长椭圆形,边缘带有锯齿状,脉络清晰,绘制时工匠们会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叶片的轮廓和脉络,再以不同深浅的绿色颜料渲染,表现出叶片的层次感和质感。枇杷果实多为圆形,色泽外深而内浅,以黄色颜料为主色调,点染出果实的饱满和光泽 。在布局上,枇杷纹常常与鸟雀组合,构成生动有趣的画面,增添了生活气息和灵动之感 。
在明清时期,枇杷纹作为瓷器装饰纹样之一,虽不像其他一些纹饰那样广泛流行,但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瓷器艺术的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明永乐时期,见有单独以枇杷为纹饰的器物,也有与雀鸟组合成完整画面的盘类器物 。永乐枇杷纹饰的典型特征是叶片细长,开裂较多,果实圆形,色泽外深而内浅 。例如,青花开光枇杷纹执壶,器腹菱形开光内绘有折枝枇杷纹,叶片细长而卷曲,边缘开锯齿状纹裂,展现出永乐时期枇杷纹的独特风格 。
明宣德时期,官窑见有剔枇杷纹器物,具有浅浮雕的质感 。从器型上看,宣德时期的枇杷纹执壶比永乐器型略轻薄,壶颈略为消瘦 。在纹饰的画法上,永乐勾线较细,层次感较强,而宣德勾线较粗,略为平淡一些 。如青花枇杷纹盘,盘心绘有青花枇杷纹饰,花叶细长,锯齿状边缘十分明显,勾线填色,内有叶筋 。果实小而圆润,勾线填色,内有浓郁的五角形点饰,绘工细腻,色彩纯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