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纹脉:瓷器纹饰三千年

《文明·纹脉:先秦纹饰:从对称到秩序》


Listen Later

从新石器时代走来:纹饰的溯源

在上一期节目里,我们一同踏入了新石器时代,将目光聚焦在那些陶器之上。它们表面刻划着最早的符号和纹样,虽然质朴,却满是先民们最初的创造力与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那些或简单或复杂的线条、图案,就像是一把把小小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远古时代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探祖先们的精神世界。

而今天,我们的文明探索之旅继续向前迈进,来到了一个更为波澜壮阔的时代 —— 中国的青铜时代,也就是夏、商、周这三个朝代。这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王权逐步建立,社会等级分明,还诞生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礼乐制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陶瓷上的花纹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陶瓷,在这一时期虽然比不上珍贵的青铜器那般高高在上,成为王权和神权的象征,但它依旧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并且在陪葬品中也占据着大量份额。有趣的是,当时的陶瓷在很多方面都在努力地模仿青铜器,无论是器物的造型,还是上面的纹饰,都能看到青铜器的影子。这也使得我们在解读夏商周时期的陶瓷纹饰时,常常需要将其与青铜器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相互参照,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奥秘。

青铜时代的纹饰之光

当我们提及商周时期,那些庄重威严、造型精美的青铜器总是率先跃入脑海。像司母戊鼎,其造型厚重雄浑,四足稳健地支撑起庞大的器身,鼎身的饕餮纹神秘而威严,线条刚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庄重;还有四羊方尊,那独特的造型,四个羊头栩栩如生,羊角弯曲优美,羊身上的纹饰细腻繁复,将青铜工艺的精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青铜器在当时不仅是实用的器具,更是承载着宗教与政治意义的礼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只有在祭祀、重大庆典等庄重场合才会被使用 。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陶瓷虽然在地位上无法与青铜器相媲美,但它在模仿青铜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纹饰风格。从造型上看,许多陶瓷器借鉴了青铜器的形态,如鼎形陶瓷器,模仿了青铜鼎的三足和双耳,虽材质不同,但神韵相似;纹饰方面,青铜器上常见的云雷纹、龙纹、饕餮纹等,也频繁出现在陶瓷之上。在一些商代的白陶瓿上,云雷纹以其规整的回旋线条,密密麻麻地布满器物表面,与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极为相似,仿佛将青铜器的神秘与庄重复制到了陶瓷之上。 这种模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陶瓷在发展过程中对当时主流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一种追随,也是其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研究青铜器与陶瓷纹饰之间的关联,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先秦时代的大门,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审美观念以及工艺技术。青铜器纹饰的庄重、威严,反映出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和人们对神灵、祖先的敬畏之情,而陶瓷纹饰对其的模仿,也体现了这种思想观念在民间的传播与影响 。通过对比二者的纹饰,我们可以看到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材质的器物如何展现出共同的文化内涵,以及工艺技术在不同领域的传承与发展。

对称之美:秩序的初绽

在先秦时期,对称成为了一种极为重要的审美原则,被人们广泛接受并高度重视。这种对对称的追求,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人们对大自然和自身的细致观察。我们人类自身,眼睛、耳朵、胳膊、腿等,皆是左右对称的结构,这种对称赋予了我们身体的平衡与协调,使其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活动 。再看自然界,太阳和满月,它们呈现出的圆形轮廓,给人一种和谐、稳定的感觉,仿佛是宇宙秩序的一种象征。

受此启发,先秦时期的人们将对称的美感融入到纹饰的创作之中。这种追求对称、平衡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当时的工艺制作和艺术创作之中。在陶瓷纹饰的设计上,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单个图案的设计,都常常遵循对称原则,以达到一种和谐、稳定的视觉效果。

与新石器时代那些较为自由、随性的花纹相比,商周时期的纹饰在追求对称的同时,图案也开始规范化发展。真正意义上相对固定、有规律可循的纹样逐渐形成,这些纹饰更加注重规范、重复和节奏感,从而构建起了一种独特的有秩序的美 。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这两种基本的图案绘制方法为例,二方连续就如同衣服花边、墙纸边框,一个图案单元沿着一个方向依次重复排列,产生出一种线性的韵律感;四方连续则像铺地砖一样,一个图案单元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无限重复延展,使器物表面布满规整有序的图案,营造出强烈的秩序感和整体感。在一些商周时期的陶瓷器物上,云雷纹以二方连续的方式环绕器物一周,形成规整的边框;而在大面积的器物表面,云雷纹又常以四方连续的方式铺满,密密麻麻,整齐划一,展现出独特的秩序之美 。

常见纹饰:神秘寓意的承载

云雷纹:神秘的回响

云雷纹是先秦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其通常由一圈圈、方方正正的回旋线条构成,形态与汉字 “回” 字颇为相似 。这些线条紧密排列,密密麻麻地布满器物表面,常作为背景图案或边框出现。在商代白陶瓿上,云雷纹的运用极为精妙,其模仿青铜器的效果几可乱真 。云雷纹的象征意义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它是天上滚滚雷声的具象化,以其规整的线条和密集的排列,仿佛在传递着大自然的强大力量;也有人觉得它象征着滋养万物的云和雨,云气的流动与雨水的润泽,通过这回旋的线条得以体现;还有人认为它仅仅是为了使器物表面更加丰富,增添庄重与神秘之感 。尽管我们难以确切知晓古人赋予它的真实含义,但它无疑是青铜器和早期陶瓷上最具代表性的 “底纹” 之一,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神秘气息和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

龙纹:权力的升腾

龙纹的发展源远流长,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初露端倪,当时的龙纹虽还只是一个 “小苗头”,形态较为质朴简单,却已展现出龙的基本特征 。到了商周时期,龙纹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其形象在青铜器和玉器上变得更加清晰、固定 。著名的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已具备了我们后来所熟悉的龙的基本形态,身形蜿蜒,龙角峥嵘,双目炯炯有神,展现出一种威严而神秘的气质 。

随着周代周天子自称 “天子”,龙与王权的联系愈发紧密 。《周易》中 “九五,飞龙在天” 的表述,将 “九五” 之位与皇帝相联系,龙纹也因此成为了权力、地位和神圣性的象征 。在许多周代的青铜鼎上,龙纹盘旋环绕,龙身矫健有力,仿佛在守护着鼎所承载的权力与尊严;战国时期的铜冰鉴上,龙纹同样充满力量感,它们或昂首怒目,或蜿蜒游动,彰显着使用者的高贵身份和无上权威 。这些龙纹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的直观体现,它们向世人展示着统治者的威严和神圣不可侵犯 。

几何纹与变形动物纹:技艺与探索

在先秦时期的原始青瓷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复杂精美的几何印纹,菱形、八角形、“井” 字形等图案,排列得整齐有序,展现出一种严谨的秩序之美 。这些几何纹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当时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更反映了人们对数学规律和几何美学的深刻理解 。

除了几何纹,还有一些变形动物纹也颇为常见,如蟠虺纹和蟠螭纹 。蟠虺纹由弯弯曲曲、相互缠绕的小蛇状线条构成,形态灵动活泼;蟠螭纹则是由类似小龙的图案组成,造型相对规整,更具威严感 。这两种纹饰在当时的青铜器和玉器上频繁出现,它们以独特的形态和布局,为器物增添了一份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这些复杂的几何和变形动物纹样,一方面是工匠们展示自身精湛手艺的绝佳方式,通过细腻的线条和巧妙的构图,将简单的图案组合成复杂而精美的纹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秩序、规律和宇宙奥秘的好奇与探索 。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 。

纹饰背后:时代的投影

当我们将商周时期陶瓷和青铜器上的花纹放在一起审视,便能发现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显著特征 。这些花纹普遍强调对称、重复与秩序,无论是云雷纹那规整的回旋线条,还是龙纹在器物上的有序排列,都体现出一种严谨的秩序感 。同时,像云雷纹、龙纹以及青铜器上极为重要的饕餮纹等,都带有神秘色彩和威慑力 。

这些纹饰特征并非偶然形成,而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 。商周时期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们对天、地、神灵和祖宗怀着深深的敬畏,祭祀和各种礼仪规矩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人们相信通过复杂的祭祀仪式能够与天地神灵、祖先进行沟通,获得庇佑和指引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器物上的花纹成为了这套 “规矩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标志,不同等级的人使用的器物纹饰有着严格的规定,彰显着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更是人们理解和构建心中宇宙秩序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些纹饰,人们试图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神灵祖先的尊崇,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

从沟通天地的角度来看,这些纹饰被认为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与神灵建立联系 。在祭祀仪式中,承载着这些纹饰的器物成为了沟通天地的媒介,人们相信通过它们可以传达自己的祈愿和敬意 。在庄重的祭祀场合,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其威严神秘的形象仿佛能够震慑一切邪祟,守护祭祀的神圣性,使祭祀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人与神的沟通 。

从巩固统治的层面而言,纹饰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等级制度 。统治阶层通过对纹饰的垄断和规定,强调自身的权威和统治的合法性 。龙纹作为王权的象征,只有周天子和贵族阶层才能在特定的器物上使用,普通百姓则被严格禁止,这使得龙纹成为了统治阶层维护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 。

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纹饰所体现的秩序感和仪式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它们让人们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遵守社会的规范和秩序 。当人们看到那些排列整齐、富有秩序感的纹饰时,内心也会受到感染,从而更加自觉地遵循社会的秩序 。

纹脉新语:秩序感的今思

商周时期的纹饰,以其对称的布局、重复的图案,展现出强烈的秩序感和仪式感 。这种秩序感,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美,更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认知的一种体现,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稳定、秩序以及人们对规则的尊崇 。

反观我们如今的生活,身处一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信息爆炸、社会快速发展,各种新思潮、新观念不断涌现,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着,有时甚至让人感到有些混乱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禁要思考:在现代设计中,我们还需要这种 “秩序感” 吗?

当我们看到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图案、左右对称的构图时,内心的感受因人而异 。有些人会觉得更加踏实、舒服,因为秩序感能带来一种稳定和可预测性,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种安全感 。就像在一个整洁有序的房间里,人们会感到心情愉悦,因为一切都井井有条,让人的内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而另一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设计有些呆板、缺乏创意,他们更追求独特、新颖的设计,认为打破秩序才能创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在艺术创作领域,一些先锋艺术家常常打破传统的秩序规则,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和思考 。

那么,那些古老的秩序原则,如对称、重复、网格,在今天的建筑、平面设计、服装图案甚至 App 界面设计里,它们是否依然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建筑设计中,许多著名的建筑都运用了对称的设计手法,如故宫,其建筑布局严格遵循对称原则,中轴线两侧的建筑相互对称,体现出庄重、威严的气势,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秩序与规范 ;在平面设计中,排版布局常常运用网格系统来实现元素的有序排列,使页面具有清晰的结构和良好的可读性 ;在服装图案设计中,重复的图案元素能够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增强服装的整体感和节奏感 ;在 App 界面设计中,整齐的图标排列、清晰的界面布局,也是秩序感的体现,能够让用户更方便、快捷地使用 App 。

这些古老的秩序原则,不仅存在于现代设计中,还为现代设计带来了诸多启发 。它们让我们明白,在追求创新和个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基本的秩序和规律 。通过合理运用对称、重复等秩序原则,我们可以创造出既具有美感又符合功能需求的设计作品 。对称可以实现视觉上的平衡与和谐,让设计更加稳定、庄重;重复能够增强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设计更具吸引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打破秩序,创造出一种紧张感和冲击力,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些广告设计中,设计师会故意打破常规的排版秩序,运用夸张的图形和独特的布局,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文明·纹脉:瓷器纹饰三千年By ROA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