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中国瓷器,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其纹饰丰富多样,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情感与审美。在这浩如烟海的瓷器纹饰中,婴戏图以其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温馨、纯真的光芒,成为人们心中那份对童年美好的永恒追忆。
一、婴戏图:古老瓷纹里的童趣密码婴戏图,作为中国人物画的一种独特类型,又称 “戏婴图”,以儿童游戏为主要描绘对象,将童真童趣展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丰富且形态有趣。其起源可追溯至久远的过去,最初,儿童形象在绘画中多作为陪衬角色出现,如在汉代的壁画和画像石中,虽已能看到儿童活泼可爱的身影,但婴戏图尚未形成独立的艺术形式。
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昌盛为艺术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婴戏图开始崭露头角,在墓室壁画和绘画作品中频繁出现,长沙窑瓷器上就有婴戏图的身影,这一时期的婴戏图虽仍处于从萌芽向独立过渡的阶段,但儿童形象已具有一定生活气息,展现出唐代儿童的生活片段,为后世婴戏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经五代的发展,婴戏图在绘画技巧和表现内容上都有了进一步提升,画家们对儿童形象的描绘更加准确,开始关注儿童户外活动、游戏等丰富姿态。而宋代,无疑是婴戏图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婴戏图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成为独立画科。
宋代的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流,画师们深入观察儿童的生活,将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表现得栩栩如生。苏汉臣便是这一时期婴戏图的杰出代表画家,他的作品如《秋庭戏婴图》,细腻地描绘了儿童在庭院中玩推枣磨游戏的场景,儿童的姿态生动,衣纹线条流畅,设色精丽,将儿童专注玩耍的神情和动作刻画得入木三分,背景的湖石、芙蓉花等环境描绘也十分精致,烘托出儿童生活的温馨惬意,展现了北宋时期高水准的绘画技巧,也代表了婴戏图在北宋时期从注重形式向注重神韵和生活情趣表达的转变。南宋时期,婴戏图继续发展并走向成熟,画面中儿童数量增多,场景更加复杂,游戏内容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推枣磨、弄花等,还有蹴鞠、放风筝等活动,画家们对儿童造型的把握更加精准,能够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的各种神态和动作,众多绘有婴戏图的扇面小品大量出现,深受市民喜爱。
在瓷器装饰领域,婴戏图也在宋代开始广泛流行。宋金时期,北方的磁州窑和定窑等窑口,将婴戏图大量运用在瓷枕等器物的装饰上,使得这一题材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流行程度,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艺术瑰宝。
二、宋金瓷枕:承载童梦的温润载体宋金时期,瓷枕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活器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瓷枕的起源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最初多为贵族阶层所用,随着制瓷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到了宋金时期,瓷枕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喜爱的生活用品。
从功能上看,瓷枕具有诸多实用价值。在炎热的夏日,瓷枕质地清凉,能够帮助人们消暑纳凉,带来一丝惬意的清凉之感。李清照在《醉花阴》中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瓷枕在夏日里给人带来的清凉体验。同时,瓷枕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古人认为使用瓷枕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 “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 的作用。此外,对于古代女性而言,瓷枕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它能够更好地支撑头部,避免弄乱复杂的发髻,保持发型的整齐。
宋金时期瓷枕的造型丰富多样,充满了艺术创造力。除了常见的长方形、方形、腰圆形等几何形状外,还有许多仿生造型,如虎形枕、狮形枕、孩儿枕等。虎形枕以其威风凛凛的造型和独特的文化寓意备受青睐,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力量、威严和辟邪,人们将虎的形象制作成瓷枕,既希望借助虎的力量驱邪避灾,又能为生活增添一份祥瑞之气。河南新乡博物馆藏的宋代白釉褐彩卧虎枕,胎体厚重,施白色化妆土,罩透明釉,釉面光洁润滑。瓷枕为卧虎形,体态丰满,肢爪向前平伸,头部俯伏其上,虎躯向右弯曲侧卧,尾向右盘至身前近腰部,虎头朝前,虎面威猛,双耳倒竖,双目圆睁,张牙露齿,虎背作椭圆形枕面,枕面周围以粗墨线饰边,枕面椭圆形开光,布局爽朗有致,内绘褐彩凤凰牡丹纹,凤凰头顶高冠,长尾后曳,呈现展翅欲飞状,左侧绘折枝牡丹,右侧绘一株古树,虎身施褐彩斑点绘以虎皮以及眼、眉、耳、须等,造型生动逼真,形态惟妙惟肖,体现出了宋金时期较高的瓷枕制造工艺。孩儿枕则以孩童的形象为蓝本,将儿童的天真可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如著名的宋代定窑白瓷孩儿枕,以孩儿伏卧在榻上的形象为造型,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看上去活泼可爱,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在材质方面,宋金时期的瓷枕主要采用陶瓷制作,不同窑口的瓷枕在质地和釉色上各具特色。磁州窑瓷枕多采用当地的优质陶土,胎质较为粗糙,但经过化妆土的处理和独特的装饰技法,呈现出质朴而富有韵味的艺术效果。其釉色以白地黑花最为常见,黑白对比强烈,线条简洁流畅,充满了民间艺术的活力与张力。定窑瓷枕则以烧制精美的白瓷而闻名,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温润如玉,宛如象牙般洁白纯净,给人一种高雅、精致的美感。定窑瓷枕常采用刻花、印花等装饰技法,在洁白的釉面上留下细腻的花纹,与瓷枕的材质相得益彰,尽显典雅之美。
宋金时期瓷枕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具有极高的普遍性,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宁静的乡村,瓷枕都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普通百姓家中,瓷枕是日常使用的睡眠用具,承载着人们对舒适生活的追求。而在文人雅士的书房或卧室中,瓷枕不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彰显品味和文化修养的艺术品。同时,瓷枕还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成为宋代商业繁荣的一个缩影。其制作工艺和装饰艺术也随着商品的流通传播到各地,对当时的陶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磁州窑:黑白世界里的童真烟火(一)艺术特色:简洁有力,生动奔放磁州窑作为宋金时期北方民窑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白地黑花装饰工艺而闻名于世。在婴戏图瓷枕的创作上,磁州窑展现出了简洁有力、生动奔放的艺术特色,成为了民间艺术的瑰宝。
磁州窑婴戏图瓷枕的制作工艺独特而精妙。首先,工匠们选用当地富含铁元素的瓷土作为胎体原料,这种瓷土质地较为粗糙,但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为瓷枕的成型提供了基础。随后,在胎体表面均匀地涂抹一层细腻的白色化妆土,这不仅能够掩盖胎体的粗糙质感,还为后续的绘画和装饰提供了一个洁白、光滑的底色。接着,画师们用毛笔蘸取富含铁元素的黑色颜料,在白色化妆土上精心绘制婴戏图。这些颜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会与瓷土和化妆土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独特的黑白对比效果。最后,将绘制好图案的瓷枕放入窑中,以高温烧制,使颜料与胎体紧密结合,形成坚固耐用、色彩鲜艳的瓷器。
在绘画技巧上,磁州窑的画师们堪称一绝。他们以简洁而有力的黑色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胖娃娃们稚拙可爱的形象和活泼好动的神态。这些线条粗细不一、疏密有致,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画师们善于运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如用粗线条描绘娃娃的身体轮廓,展现出其胖乎乎的可爱模样;用细线条勾勒娃娃的面部表情和服饰纹理,使形象更加生动逼真。同时,画师们还巧妙地运用线条的疏密变化来表现物体的光影和层次感,如在描绘娃娃的头发时,用密集的线条表现出头发的厚重感;在描绘衣服的褶皱时,用稀疏的线条表现出衣服的轻盈感。这种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运用,使磁州窑婴戏图瓷枕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磁州窑婴戏图瓷枕的画风奔放自由,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画师们不受传统绘画技法和形式的束缚,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和儿童的天真烂漫尽情地展现在瓷枕之上。他们以一种质朴、纯真的视角,描绘出儿童玩耍时的各种场景和动作,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在磁州窑婴戏图瓷枕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们奔跑时飞扬的衣角、嬉笑时夸张的表情、玩耍时专注的眼神,这些生动的画面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充满童趣的时代。这种奔放的画风,不仅展现了画师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儿童的喜爱,也使磁州窑婴戏图瓷枕成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生动写照。
(二)游戏场景:民间游戏,多彩童年磁州窑婴戏图中所描绘的儿童游戏场景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活情趣,生动地展现了宋代儿童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这些游戏场景不仅是儿童们娱乐的方式,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生动体现。
追跑打闹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流露,在磁州窑婴戏图中,常常能看到几个小孩儿互相追逐嬉戏的场景。他们有的你追我赶,玩着捉迷藏的游戏,一个孩子躲在树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观察着周围的动静,生怕被同伴发现;另一个孩子则四处寻找,眼睛睁得大大的,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脸上洋溢着紧张而兴奋的表情。有的孩子则在空旷的场地中尽情奔跑,他们的头发随风飘动,衣服也被风吹得鼓鼓的,仿佛要飞起来一样。这些追跑打闹的场景,展现了儿童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在磁州窑婴戏图中,儿童们还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进行各种有趣的 cosplay 游戏。有的孩子骑着 “竹马”,手持一根竹竿,当作自己的战马,威风凛凛地在庭院中奔跑,仿佛自己是一位英勇的大将军,正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有的孩子则学着街头艺人玩 “顶竿” 之类的杂耍,他们站在地上,双手努力地支撑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上还顶着各种小物件,他们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平衡,脸上露出专注而认真的神情。还有的孩子像模像样地拿着鱼竿在河边 “钓鱼”,他们静静地坐在河边,眼睛紧紧地盯着水面,手中的鱼竿一动不动,仿佛在等待着鱼儿上钩。这些 cosplay 大人的游戏场景,不仅展现了儿童们的模仿能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们的职业特点。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也是磁州窑婴戏图中常见的游戏场景。孩子们在蓝天白云下放飞 “风筝”,他们手中牵着风筝线,欢快地奔跑着,风筝在空中随风飘舞,越飞越高。有的孩子在池塘边摘下大大的荷叶顶在头上当雨伞,或者趴在水边学大人划船,他们在水中嬉戏玩耍,溅起一朵朵欢快的水花。还有的孩子聚在一起踢 “毽子”,他们灵活地用脚踢着毽子,毽子在空中上下翻飞,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这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游戏场景,展现了儿童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磁州窑婴戏图中的游戏场景还包括一些传统的民间游戏,如斗草、跳绳、荡秋千等。斗草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孩子们在草地上采集各种花草,然后互相比较花草的韧性和美观程度,看谁的花草更胜一筹。跳绳时,孩子们手持一根绳子,欢快地跳跃着,绳子在他们的脚下快速旋转,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荡秋千时,孩子们坐在秋千上,随着秋千的摆动,在空中荡来荡去,他们的笑声在空中回荡。这些传统民间游戏场景,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四、定窑:白瓷之上的雅致童乐(一)工艺技法:刻花印花,细腻雅致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精美的白瓷而闻名于世。在婴戏图的表现上,定窑运用独特的刻花和印花技法,展现出细腻、典雅的艺术风格,为瓷器装饰艺术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
中国瓷器,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其纹饰丰富多样,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情感与审美。在这浩如烟海的瓷器纹饰中,婴戏图以其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温馨、纯真的光芒,成为人们心中那份对童年美好的永恒追忆。
一、婴戏图:古老瓷纹里的童趣密码婴戏图,作为中国人物画的一种独特类型,又称 “戏婴图”,以儿童游戏为主要描绘对象,将童真童趣展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丰富且形态有趣。其起源可追溯至久远的过去,最初,儿童形象在绘画中多作为陪衬角色出现,如在汉代的壁画和画像石中,虽已能看到儿童活泼可爱的身影,但婴戏图尚未形成独立的艺术形式。
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昌盛为艺术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婴戏图开始崭露头角,在墓室壁画和绘画作品中频繁出现,长沙窑瓷器上就有婴戏图的身影,这一时期的婴戏图虽仍处于从萌芽向独立过渡的阶段,但儿童形象已具有一定生活气息,展现出唐代儿童的生活片段,为后世婴戏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经五代的发展,婴戏图在绘画技巧和表现内容上都有了进一步提升,画家们对儿童形象的描绘更加准确,开始关注儿童户外活动、游戏等丰富姿态。而宋代,无疑是婴戏图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婴戏图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成为独立画科。
宋代的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流,画师们深入观察儿童的生活,将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表现得栩栩如生。苏汉臣便是这一时期婴戏图的杰出代表画家,他的作品如《秋庭戏婴图》,细腻地描绘了儿童在庭院中玩推枣磨游戏的场景,儿童的姿态生动,衣纹线条流畅,设色精丽,将儿童专注玩耍的神情和动作刻画得入木三分,背景的湖石、芙蓉花等环境描绘也十分精致,烘托出儿童生活的温馨惬意,展现了北宋时期高水准的绘画技巧,也代表了婴戏图在北宋时期从注重形式向注重神韵和生活情趣表达的转变。南宋时期,婴戏图继续发展并走向成熟,画面中儿童数量增多,场景更加复杂,游戏内容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推枣磨、弄花等,还有蹴鞠、放风筝等活动,画家们对儿童造型的把握更加精准,能够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的各种神态和动作,众多绘有婴戏图的扇面小品大量出现,深受市民喜爱。
在瓷器装饰领域,婴戏图也在宋代开始广泛流行。宋金时期,北方的磁州窑和定窑等窑口,将婴戏图大量运用在瓷枕等器物的装饰上,使得这一题材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流行程度,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艺术瑰宝。
二、宋金瓷枕:承载童梦的温润载体宋金时期,瓷枕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活器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瓷枕的起源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最初多为贵族阶层所用,随着制瓷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到了宋金时期,瓷枕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喜爱的生活用品。
从功能上看,瓷枕具有诸多实用价值。在炎热的夏日,瓷枕质地清凉,能够帮助人们消暑纳凉,带来一丝惬意的清凉之感。李清照在《醉花阴》中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瓷枕在夏日里给人带来的清凉体验。同时,瓷枕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古人认为使用瓷枕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 “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 的作用。此外,对于古代女性而言,瓷枕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它能够更好地支撑头部,避免弄乱复杂的发髻,保持发型的整齐。
宋金时期瓷枕的造型丰富多样,充满了艺术创造力。除了常见的长方形、方形、腰圆形等几何形状外,还有许多仿生造型,如虎形枕、狮形枕、孩儿枕等。虎形枕以其威风凛凛的造型和独特的文化寓意备受青睐,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力量、威严和辟邪,人们将虎的形象制作成瓷枕,既希望借助虎的力量驱邪避灾,又能为生活增添一份祥瑞之气。河南新乡博物馆藏的宋代白釉褐彩卧虎枕,胎体厚重,施白色化妆土,罩透明釉,釉面光洁润滑。瓷枕为卧虎形,体态丰满,肢爪向前平伸,头部俯伏其上,虎躯向右弯曲侧卧,尾向右盘至身前近腰部,虎头朝前,虎面威猛,双耳倒竖,双目圆睁,张牙露齿,虎背作椭圆形枕面,枕面周围以粗墨线饰边,枕面椭圆形开光,布局爽朗有致,内绘褐彩凤凰牡丹纹,凤凰头顶高冠,长尾后曳,呈现展翅欲飞状,左侧绘折枝牡丹,右侧绘一株古树,虎身施褐彩斑点绘以虎皮以及眼、眉、耳、须等,造型生动逼真,形态惟妙惟肖,体现出了宋金时期较高的瓷枕制造工艺。孩儿枕则以孩童的形象为蓝本,将儿童的天真可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如著名的宋代定窑白瓷孩儿枕,以孩儿伏卧在榻上的形象为造型,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看上去活泼可爱,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在材质方面,宋金时期的瓷枕主要采用陶瓷制作,不同窑口的瓷枕在质地和釉色上各具特色。磁州窑瓷枕多采用当地的优质陶土,胎质较为粗糙,但经过化妆土的处理和独特的装饰技法,呈现出质朴而富有韵味的艺术效果。其釉色以白地黑花最为常见,黑白对比强烈,线条简洁流畅,充满了民间艺术的活力与张力。定窑瓷枕则以烧制精美的白瓷而闻名,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温润如玉,宛如象牙般洁白纯净,给人一种高雅、精致的美感。定窑瓷枕常采用刻花、印花等装饰技法,在洁白的釉面上留下细腻的花纹,与瓷枕的材质相得益彰,尽显典雅之美。
宋金时期瓷枕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具有极高的普遍性,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宁静的乡村,瓷枕都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普通百姓家中,瓷枕是日常使用的睡眠用具,承载着人们对舒适生活的追求。而在文人雅士的书房或卧室中,瓷枕不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彰显品味和文化修养的艺术品。同时,瓷枕还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成为宋代商业繁荣的一个缩影。其制作工艺和装饰艺术也随着商品的流通传播到各地,对当时的陶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磁州窑:黑白世界里的童真烟火(一)艺术特色:简洁有力,生动奔放磁州窑作为宋金时期北方民窑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白地黑花装饰工艺而闻名于世。在婴戏图瓷枕的创作上,磁州窑展现出了简洁有力、生动奔放的艺术特色,成为了民间艺术的瑰宝。
磁州窑婴戏图瓷枕的制作工艺独特而精妙。首先,工匠们选用当地富含铁元素的瓷土作为胎体原料,这种瓷土质地较为粗糙,但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为瓷枕的成型提供了基础。随后,在胎体表面均匀地涂抹一层细腻的白色化妆土,这不仅能够掩盖胎体的粗糙质感,还为后续的绘画和装饰提供了一个洁白、光滑的底色。接着,画师们用毛笔蘸取富含铁元素的黑色颜料,在白色化妆土上精心绘制婴戏图。这些颜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会与瓷土和化妆土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独特的黑白对比效果。最后,将绘制好图案的瓷枕放入窑中,以高温烧制,使颜料与胎体紧密结合,形成坚固耐用、色彩鲜艳的瓷器。
在绘画技巧上,磁州窑的画师们堪称一绝。他们以简洁而有力的黑色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胖娃娃们稚拙可爱的形象和活泼好动的神态。这些线条粗细不一、疏密有致,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画师们善于运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如用粗线条描绘娃娃的身体轮廓,展现出其胖乎乎的可爱模样;用细线条勾勒娃娃的面部表情和服饰纹理,使形象更加生动逼真。同时,画师们还巧妙地运用线条的疏密变化来表现物体的光影和层次感,如在描绘娃娃的头发时,用密集的线条表现出头发的厚重感;在描绘衣服的褶皱时,用稀疏的线条表现出衣服的轻盈感。这种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运用,使磁州窑婴戏图瓷枕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磁州窑婴戏图瓷枕的画风奔放自由,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画师们不受传统绘画技法和形式的束缚,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和儿童的天真烂漫尽情地展现在瓷枕之上。他们以一种质朴、纯真的视角,描绘出儿童玩耍时的各种场景和动作,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在磁州窑婴戏图瓷枕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们奔跑时飞扬的衣角、嬉笑时夸张的表情、玩耍时专注的眼神,这些生动的画面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充满童趣的时代。这种奔放的画风,不仅展现了画师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儿童的喜爱,也使磁州窑婴戏图瓷枕成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生动写照。
(二)游戏场景:民间游戏,多彩童年磁州窑婴戏图中所描绘的儿童游戏场景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活情趣,生动地展现了宋代儿童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这些游戏场景不仅是儿童们娱乐的方式,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生动体现。
追跑打闹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流露,在磁州窑婴戏图中,常常能看到几个小孩儿互相追逐嬉戏的场景。他们有的你追我赶,玩着捉迷藏的游戏,一个孩子躲在树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观察着周围的动静,生怕被同伴发现;另一个孩子则四处寻找,眼睛睁得大大的,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脸上洋溢着紧张而兴奋的表情。有的孩子则在空旷的场地中尽情奔跑,他们的头发随风飘动,衣服也被风吹得鼓鼓的,仿佛要飞起来一样。这些追跑打闹的场景,展现了儿童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在磁州窑婴戏图中,儿童们还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进行各种有趣的 cosplay 游戏。有的孩子骑着 “竹马”,手持一根竹竿,当作自己的战马,威风凛凛地在庭院中奔跑,仿佛自己是一位英勇的大将军,正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有的孩子则学着街头艺人玩 “顶竿” 之类的杂耍,他们站在地上,双手努力地支撑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上还顶着各种小物件,他们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平衡,脸上露出专注而认真的神情。还有的孩子像模像样地拿着鱼竿在河边 “钓鱼”,他们静静地坐在河边,眼睛紧紧地盯着水面,手中的鱼竿一动不动,仿佛在等待着鱼儿上钩。这些 cosplay 大人的游戏场景,不仅展现了儿童们的模仿能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们的职业特点。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也是磁州窑婴戏图中常见的游戏场景。孩子们在蓝天白云下放飞 “风筝”,他们手中牵着风筝线,欢快地奔跑着,风筝在空中随风飘舞,越飞越高。有的孩子在池塘边摘下大大的荷叶顶在头上当雨伞,或者趴在水边学大人划船,他们在水中嬉戏玩耍,溅起一朵朵欢快的水花。还有的孩子聚在一起踢 “毽子”,他们灵活地用脚踢着毽子,毽子在空中上下翻飞,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这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游戏场景,展现了儿童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磁州窑婴戏图中的游戏场景还包括一些传统的民间游戏,如斗草、跳绳、荡秋千等。斗草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孩子们在草地上采集各种花草,然后互相比较花草的韧性和美观程度,看谁的花草更胜一筹。跳绳时,孩子们手持一根绳子,欢快地跳跃着,绳子在他们的脚下快速旋转,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荡秋千时,孩子们坐在秋千上,随着秋千的摆动,在空中荡来荡去,他们的笑声在空中回荡。这些传统民间游戏场景,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四、定窑:白瓷之上的雅致童乐(一)工艺技法:刻花印花,细腻雅致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精美的白瓷而闻名于世。在婴戏图的表现上,定窑运用独特的刻花和印花技法,展现出细腻、典雅的艺术风格,为瓷器装饰艺术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