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鱼纹的起源可以远推至新石器时代,那是一个人类文明刚刚萌芽的时期。对于依水而居的原始先民来说,江河湖泊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水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则成为了他们重要的食物来源。鱼,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需的物质存在,更在漫长的岁月中,悄然融入了先民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陶器上,鱼纹作为最早的装饰纹样之一,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这些早期的鱼纹,或写实,或抽象,每一笔线条都蕴含着先民们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它们是原始艺术的珍贵结晶,记录了人类在懵懂时期对世界的探索与认知。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无疑是这一时期鱼纹图腾的杰出代表。这件彩陶盆高 16.5 厘米,口径 39.8 厘米,由细泥红陶精心制成。敞口卷唇的造型简洁而质朴,口沿处绘有间断黑彩带,宛如为陶盆戴上了一条神秘的项链。而真正令人称奇的,是陶盆内壁那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额头的左半部被涂成黑色,右半部则是黑色半弧形,仿佛是在诉说着某种古老的秘密。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仿佛穿越时空,与后人默默对视。嘴旁分置的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的外廓完美重合,再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共同构成了一个奇特而神秘的人鱼合体形象。头顶饰有尖状角形物,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这件人面鱼纹彩陶盆,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把解开远古文化谜团的钥匙。它的出现,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关于其寓意的猜想层出不穷,每一种说法都为这个神秘的图案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有学者认为,人面鱼纹可能是半坡氏族的图腾,是他们祖先或者保护神的象征。在远古时代,图腾对于一个氏族来说,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它是氏族的精神支柱,代表着氏族的起源和传承。半坡氏族将人面鱼纹绘制在彩陶盆上,或许是希望借助鱼的神秘力量,获得祖先的庇佑,保佑氏族的繁荣昌盛。
也有学者从原始巫术或萨满信仰的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人面鱼纹与祈求捕鱼丰收或者部落繁衍的仪式密切相关。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捕鱼的丰收直接关系到氏族的生存。而部落的繁衍,则是种族延续的关键。因此,人们通过绘制人面鱼纹,举行特定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自己的祈愿,希望能够获得神灵的恩赐,实现捕鱼的丰收和部落的繁荣。
还有一种观点从生殖崇拜的角度出发,认为鱼腹多子,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繁衍能力。在远古社会,人口的增长对于氏族的发展至关重要。鱼的强大繁殖能力,让先民们羡慕不已,他们将鱼视为生殖崇拜的对象,希望通过与鱼的结合,获得强大的繁衍力量,使氏族人口兴旺。
虽然关于人面鱼纹的寓意至今尚无定论,但这些猜想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鱼在当时人们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信仰的寄托,承载着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那个充满未知和神秘的远古时代,鱼纹图腾成为了人们与神灵沟通的桥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演变:从神圣到世俗的寓意流转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鱼纹的寓意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丰富,从远古时期神秘的图腾崇拜,逐渐走向世俗生活,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吉祥符号。这种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一)富贵有余:最朴素的生活祈愿在汉语中,“鱼” 与 “余” 谐音,这一巧妙的语言关联为鱼纹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农业社会,“有余” 的概念代表着丰收、富足,意味着生活有了保障,不仅能满足当下的需求,还有结余可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这种对生活的基本诉求,成为了鱼纹象征富贵有余的重要文化根源。
“鱼” 纹因此成为了祈求生活富裕、衣食无忧、财富有余最常见的图案之一。在逢年过节这样重要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吃鱼,说上一句 “年年有余”,这句简单而真挚的话语,承载着人们对来年丰衣足食的殷切期盼。这种对 “余” 的期盼,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瓷器装饰中,鱼纹与其他吉祥纹样的组合更是将这种寓意表现得淋漓尽致。鱼与莲花的搭配便是经典之作,“莲” 与 “连” 谐音,“鱼” 与 “余” 谐音,“连年有余” 的美好寓意通过这两种纹样的巧妙组合,以直观而生动的视觉形式呈现出来。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连年有余纹盘,盘心绘有一尾肥硕的鲤鱼,在摇曳的莲花间自在游弋。鲤鱼的形态逼真,鳞片清晰可见,仿佛在水中欢快地游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莲花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花瓣层层叠叠,舒展绽放,展现出清新雅致的气质。青花的色彩淡雅清新,与鱼和莲花的图案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整个画面构图饱满,疏密得当,线条流畅,寓意吉祥,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体现 。
(二)鲤鱼跳龙门:科举时代的励志华章“鲤鱼跳龙门” 的传说,为鱼纹增添了一抹励志的色彩,使其成为奋斗与成功的象征。相传,在黄河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的黄河峡谷),水流湍急,地势险要,普通的鱼难以通过。然而,那些勇敢坚毅的鲤鱼,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奋力向上跳跃,逆流拼搏,一旦成功跳过龙门,便能瞬间化身为龙,腾飞升天,实现华丽的蜕变。
这一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古代社会,与读书人的命运紧密相连。科举考试作为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普通读书人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的关键。其竞争之激烈,难度之高,丝毫不亚于鲤鱼跳龙门。无数寒门学子十年寒窗苦读,只为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实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梦想。因此,“鲤鱼跳龙门” 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比喻科举及第、功成名就、飞黄腾达的经典意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奋发图强,追求卓越。
在瓷器装饰中,描绘鲤鱼跳龙门的图案屡见不鲜。明代景德镇窑青花鲤鱼跳龙门纹碗,碗外壁以青花细腻地绘制出一幅鲤鱼跳龙门的生动场景。汹涌澎湃的波涛中,数尾鲤鱼奋力跳跃,它们身姿矫健,鱼鳍和鱼尾奋力摆动,展现出勇往直前的气势。龙门高耸,云雾缭绕,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整个画面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生动地展现了鲤鱼跳龙门时的紧张与激烈,也寄托了人们对学子们金榜题名、前程似锦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
(三)多元寓意:家族、爱情与自由的象征鱼纹的寓意丰富多元,除了富贵有余和鲤鱼跳龙门之外,还象征着多子多福、夫妻和谐以及自由自在。
鱼的繁殖能力极强,一次产卵数量众多,这一自然特性使得鱼成为子孙众多、家族兴旺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的繁衍昌盛至关重要,人们渴望家族人丁兴旺,香火不断。因此,鱼纹常常被用于表达对家族繁衍的美好祝愿,承载着人们对家族未来的殷切期望。
成双成对出现的鱼,常被用来象征夫妻恩爱、琴瑟和鸣、婚姻美满。古诗中常有 “鱼水之欢” 的说法,将夫妻关系比作鱼水相依,寓意着夫妻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美满。在一些传统的婚礼仪式中,也常常能看到鱼纹的身影,如在新人的婚床上摆放双鱼图案的刺绣枕头,或是在婚礼的装饰中使用鱼纹元素,以此祝福新人婚姻幸福,白头偕老。
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游动,这种灵动的姿态让人们联想到一种逍遥、闲适、不受束缚的生活状态或精神境界,暗合了道家 “逍遥游” 的思想。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压力所困扰,内心渴望着自由和宁静。鱼纹所代表的自由自在的寓意,正好满足了人们对这种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让人们在欣赏鱼纹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份心灵的慰藉和放松。
实例:瓷器上鱼纹的艺术演绎(一)定窑鱼纹:灵动之美与神奇传说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造白瓷闻名于世,其瓷器上的鱼纹装饰艺术别具一格,展现出灵动活泼的独特魅力。定瓷刻花鱼纹以双鱼为多见,另有少量单鱼、三鱼。
刻花单鱼常用于大碗的刻划装饰,为一弯肥美的大鲤鱼,线形简洁却生动传神。其嘴半张,目圆睁,勾形眼皮,一个锯齿状背鳍,两个瓣状腹鳍,分叉尾。单鱼鱼鳞用单线刀或双线刀或组线刀作斜网格状刻划,鳍及尾部的鱼骨则用双线刀顺势而出刻划。鱼周围随身形布满律动的水纹,还有简略几笔萱草随水波摇曳,显得格外清新恬淡。
定瓷刻花双鱼纹于盘(碗)心作圆形适合纹样刻划,四周或留白,或作等距竖线分隔;亦有双鱼布满盘(碗)内壁,其或相向而游,或反向而戏,皆灵动活跃。刻花三鱼纹较少见,为三只鱼头向心等距排列 。刻花双鱼纹、三鱼纹较单鱼纹形象更加简化,鱼翅、鱼尾只作外轮廓刻划,省却内部细节,或省却鱼翅;有的鱼鳞只依鱼身形用组线刀一排而下;甚而有省却全部鱼鳞,更有甚者鱼翅、鱼鳞全部省却,形象反而更空灵洒脱。
定窑刻花鱼纹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遇水游动”。传说定瓷刻花鱼纹器物注入清水后,其鱼纹即刻变成活鱼,在水里游动。这一传说在定窑遗址附近村民间广为流传,甚至有老辈人说其幼时或先祖 “亲见”。直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著《定窑研究》出版发行,才揭开了这一神奇现象的面纱。原来,定瓷刻花使刀为 “刀行形外,以线托形”,讲究线面宽窄和刻痕的深浅变化,烧成后,“釉层产生高温溶动,线面内釉色层次自然拉开,形成深与浅、浅与淡隐隐约约的色彩层次”,鱼纹则活灵活现,随着斟入清水的水面自然起伏而影像晃动,产生鱼随水游的错觉。这一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法,不仅展现了定窑工匠的高超技艺,也为定窑鱼纹瓷器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二)磁州窑鱼藻纹:雅俗共赏的生活画卷磁州窑作为北方著名的民窑,其鱼藻纹瓷器以独特的装饰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深受大众喜爱。磁州窑鱼藻纹起源于古代鱼符文化,该类题材的作品描绘的是游鱼与藻类植物的结合,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藻类在水中摇曳生姿,呈现出一副自由、灵动、和谐的画面,不仅令人陶醉其中,还代表着古代人们对繁荣、富饶和吉祥生活的愿望。
以磁州窑鱼藻纹钵为例,这件金・元时期的瓷器采用白地黑绘花的装饰技法,独具特色。钵内陆绘制一条从右往左游动的小鱼,鱼鳞清晰、鱼身偏细长,鱼尾摇曳摆动,鱼鳍和鱼尾往上翘,具有很强的动感和活力。鱼的上下绘制的水草,画面构图颇有中国画的意境。画师对水中游鱼、水藻动态的精确把握,笔画虽简而神韵翩然。
在构图上,这件鱼藻纹钵布局分为三层。第一部分为钵内底,以弦线绘同心圆边框,鱼纹作主饰纹、水藻作边饰纹绘制在圆内,水藻呈带状摇曳生姿,仿佛随水漂动;第二部分为钵内壁,饰对称水藻纹作辅助纹饰,与钵底游鱼遥相呼应;第三部分为钵靠近口沿位置,饰圆点作点缀装饰。整体简洁大气、对比明显,纹饰虽不繁复,但层次递进,主题分明,展现出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白地黑绘花是磁州窑瓷器中的精品,一般制作方法是匠师先给坯体上一层白色化妆土,使坯身整体呈白色,再用毛笔蘸含铁的颜料绘制纹样,白釉黑花对制作要求较高,绘制鱼纹需要在坯体未完全干燥之前完成,并且需要以较快的速度画出图案,一气呵成,因此这也考验了匠师们对制作过程的熟练程度。这种装饰技法使磁州窑鱼藻纹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了生活气息,同时又融入了中国画的韵味,体现了磁州窑工匠将纹饰画面与中国画紧密相连的艺术追求 。
(三)明代露胎红鱼折枝花纹青花卧足瓷盘:工艺与寓意的融合明代露胎红鱼折枝花纹青花卧足瓷盘,是一件将工艺与寓意完美融合的瓷器珍品,展现了明代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件瓷盘造型精巧,卧足设计使其在放置时更加平稳,同时也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盘心以青花绘制折枝花纹,枝叶繁茂,花朵娇艳,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展现出青花瓷器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最为独特的是,盘内两条红鱼以露胎的形式呈现,这种工艺手法在明代瓷器中较为少见。红鱼的形态栩栩如生,鱼身肥硕,鱼鳍和鱼尾灵动自然,仿佛在水中欢快地游动。露胎部分的胎质细腻,经过高温烧制后,呈现出一种温润的质感,与青花的蓝色相互映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红鱼更加醒目突出。
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鱼纹的起源可以远推至新石器时代,那是一个人类文明刚刚萌芽的时期。对于依水而居的原始先民来说,江河湖泊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水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则成为了他们重要的食物来源。鱼,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需的物质存在,更在漫长的岁月中,悄然融入了先民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陶器上,鱼纹作为最早的装饰纹样之一,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这些早期的鱼纹,或写实,或抽象,每一笔线条都蕴含着先民们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它们是原始艺术的珍贵结晶,记录了人类在懵懂时期对世界的探索与认知。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无疑是这一时期鱼纹图腾的杰出代表。这件彩陶盆高 16.5 厘米,口径 39.8 厘米,由细泥红陶精心制成。敞口卷唇的造型简洁而质朴,口沿处绘有间断黑彩带,宛如为陶盆戴上了一条神秘的项链。而真正令人称奇的,是陶盆内壁那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额头的左半部被涂成黑色,右半部则是黑色半弧形,仿佛是在诉说着某种古老的秘密。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仿佛穿越时空,与后人默默对视。嘴旁分置的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的外廓完美重合,再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共同构成了一个奇特而神秘的人鱼合体形象。头顶饰有尖状角形物,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这件人面鱼纹彩陶盆,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把解开远古文化谜团的钥匙。它的出现,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关于其寓意的猜想层出不穷,每一种说法都为这个神秘的图案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有学者认为,人面鱼纹可能是半坡氏族的图腾,是他们祖先或者保护神的象征。在远古时代,图腾对于一个氏族来说,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它是氏族的精神支柱,代表着氏族的起源和传承。半坡氏族将人面鱼纹绘制在彩陶盆上,或许是希望借助鱼的神秘力量,获得祖先的庇佑,保佑氏族的繁荣昌盛。
也有学者从原始巫术或萨满信仰的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人面鱼纹与祈求捕鱼丰收或者部落繁衍的仪式密切相关。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捕鱼的丰收直接关系到氏族的生存。而部落的繁衍,则是种族延续的关键。因此,人们通过绘制人面鱼纹,举行特定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自己的祈愿,希望能够获得神灵的恩赐,实现捕鱼的丰收和部落的繁荣。
还有一种观点从生殖崇拜的角度出发,认为鱼腹多子,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繁衍能力。在远古社会,人口的增长对于氏族的发展至关重要。鱼的强大繁殖能力,让先民们羡慕不已,他们将鱼视为生殖崇拜的对象,希望通过与鱼的结合,获得强大的繁衍力量,使氏族人口兴旺。
虽然关于人面鱼纹的寓意至今尚无定论,但这些猜想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鱼在当时人们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信仰的寄托,承载着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那个充满未知和神秘的远古时代,鱼纹图腾成为了人们与神灵沟通的桥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演变:从神圣到世俗的寓意流转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鱼纹的寓意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丰富,从远古时期神秘的图腾崇拜,逐渐走向世俗生活,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吉祥符号。这种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一)富贵有余:最朴素的生活祈愿在汉语中,“鱼” 与 “余” 谐音,这一巧妙的语言关联为鱼纹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农业社会,“有余” 的概念代表着丰收、富足,意味着生活有了保障,不仅能满足当下的需求,还有结余可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这种对生活的基本诉求,成为了鱼纹象征富贵有余的重要文化根源。
“鱼” 纹因此成为了祈求生活富裕、衣食无忧、财富有余最常见的图案之一。在逢年过节这样重要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吃鱼,说上一句 “年年有余”,这句简单而真挚的话语,承载着人们对来年丰衣足食的殷切期盼。这种对 “余” 的期盼,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瓷器装饰中,鱼纹与其他吉祥纹样的组合更是将这种寓意表现得淋漓尽致。鱼与莲花的搭配便是经典之作,“莲” 与 “连” 谐音,“鱼” 与 “余” 谐音,“连年有余” 的美好寓意通过这两种纹样的巧妙组合,以直观而生动的视觉形式呈现出来。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连年有余纹盘,盘心绘有一尾肥硕的鲤鱼,在摇曳的莲花间自在游弋。鲤鱼的形态逼真,鳞片清晰可见,仿佛在水中欢快地游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莲花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花瓣层层叠叠,舒展绽放,展现出清新雅致的气质。青花的色彩淡雅清新,与鱼和莲花的图案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整个画面构图饱满,疏密得当,线条流畅,寓意吉祥,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体现 。
(二)鲤鱼跳龙门:科举时代的励志华章“鲤鱼跳龙门” 的传说,为鱼纹增添了一抹励志的色彩,使其成为奋斗与成功的象征。相传,在黄河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的黄河峡谷),水流湍急,地势险要,普通的鱼难以通过。然而,那些勇敢坚毅的鲤鱼,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奋力向上跳跃,逆流拼搏,一旦成功跳过龙门,便能瞬间化身为龙,腾飞升天,实现华丽的蜕变。
这一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古代社会,与读书人的命运紧密相连。科举考试作为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普通读书人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的关键。其竞争之激烈,难度之高,丝毫不亚于鲤鱼跳龙门。无数寒门学子十年寒窗苦读,只为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实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梦想。因此,“鲤鱼跳龙门” 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比喻科举及第、功成名就、飞黄腾达的经典意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奋发图强,追求卓越。
在瓷器装饰中,描绘鲤鱼跳龙门的图案屡见不鲜。明代景德镇窑青花鲤鱼跳龙门纹碗,碗外壁以青花细腻地绘制出一幅鲤鱼跳龙门的生动场景。汹涌澎湃的波涛中,数尾鲤鱼奋力跳跃,它们身姿矫健,鱼鳍和鱼尾奋力摆动,展现出勇往直前的气势。龙门高耸,云雾缭绕,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整个画面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生动地展现了鲤鱼跳龙门时的紧张与激烈,也寄托了人们对学子们金榜题名、前程似锦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
(三)多元寓意:家族、爱情与自由的象征鱼纹的寓意丰富多元,除了富贵有余和鲤鱼跳龙门之外,还象征着多子多福、夫妻和谐以及自由自在。
鱼的繁殖能力极强,一次产卵数量众多,这一自然特性使得鱼成为子孙众多、家族兴旺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的繁衍昌盛至关重要,人们渴望家族人丁兴旺,香火不断。因此,鱼纹常常被用于表达对家族繁衍的美好祝愿,承载着人们对家族未来的殷切期望。
成双成对出现的鱼,常被用来象征夫妻恩爱、琴瑟和鸣、婚姻美满。古诗中常有 “鱼水之欢” 的说法,将夫妻关系比作鱼水相依,寓意着夫妻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美满。在一些传统的婚礼仪式中,也常常能看到鱼纹的身影,如在新人的婚床上摆放双鱼图案的刺绣枕头,或是在婚礼的装饰中使用鱼纹元素,以此祝福新人婚姻幸福,白头偕老。
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游动,这种灵动的姿态让人们联想到一种逍遥、闲适、不受束缚的生活状态或精神境界,暗合了道家 “逍遥游” 的思想。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压力所困扰,内心渴望着自由和宁静。鱼纹所代表的自由自在的寓意,正好满足了人们对这种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让人们在欣赏鱼纹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份心灵的慰藉和放松。
实例:瓷器上鱼纹的艺术演绎(一)定窑鱼纹:灵动之美与神奇传说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造白瓷闻名于世,其瓷器上的鱼纹装饰艺术别具一格,展现出灵动活泼的独特魅力。定瓷刻花鱼纹以双鱼为多见,另有少量单鱼、三鱼。
刻花单鱼常用于大碗的刻划装饰,为一弯肥美的大鲤鱼,线形简洁却生动传神。其嘴半张,目圆睁,勾形眼皮,一个锯齿状背鳍,两个瓣状腹鳍,分叉尾。单鱼鱼鳞用单线刀或双线刀或组线刀作斜网格状刻划,鳍及尾部的鱼骨则用双线刀顺势而出刻划。鱼周围随身形布满律动的水纹,还有简略几笔萱草随水波摇曳,显得格外清新恬淡。
定瓷刻花双鱼纹于盘(碗)心作圆形适合纹样刻划,四周或留白,或作等距竖线分隔;亦有双鱼布满盘(碗)内壁,其或相向而游,或反向而戏,皆灵动活跃。刻花三鱼纹较少见,为三只鱼头向心等距排列 。刻花双鱼纹、三鱼纹较单鱼纹形象更加简化,鱼翅、鱼尾只作外轮廓刻划,省却内部细节,或省却鱼翅;有的鱼鳞只依鱼身形用组线刀一排而下;甚而有省却全部鱼鳞,更有甚者鱼翅、鱼鳞全部省却,形象反而更空灵洒脱。
定窑刻花鱼纹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遇水游动”。传说定瓷刻花鱼纹器物注入清水后,其鱼纹即刻变成活鱼,在水里游动。这一传说在定窑遗址附近村民间广为流传,甚至有老辈人说其幼时或先祖 “亲见”。直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著《定窑研究》出版发行,才揭开了这一神奇现象的面纱。原来,定瓷刻花使刀为 “刀行形外,以线托形”,讲究线面宽窄和刻痕的深浅变化,烧成后,“釉层产生高温溶动,线面内釉色层次自然拉开,形成深与浅、浅与淡隐隐约约的色彩层次”,鱼纹则活灵活现,随着斟入清水的水面自然起伏而影像晃动,产生鱼随水游的错觉。这一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法,不仅展现了定窑工匠的高超技艺,也为定窑鱼纹瓷器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二)磁州窑鱼藻纹:雅俗共赏的生活画卷磁州窑作为北方著名的民窑,其鱼藻纹瓷器以独特的装饰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深受大众喜爱。磁州窑鱼藻纹起源于古代鱼符文化,该类题材的作品描绘的是游鱼与藻类植物的结合,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藻类在水中摇曳生姿,呈现出一副自由、灵动、和谐的画面,不仅令人陶醉其中,还代表着古代人们对繁荣、富饶和吉祥生活的愿望。
以磁州窑鱼藻纹钵为例,这件金・元时期的瓷器采用白地黑绘花的装饰技法,独具特色。钵内陆绘制一条从右往左游动的小鱼,鱼鳞清晰、鱼身偏细长,鱼尾摇曳摆动,鱼鳍和鱼尾往上翘,具有很强的动感和活力。鱼的上下绘制的水草,画面构图颇有中国画的意境。画师对水中游鱼、水藻动态的精确把握,笔画虽简而神韵翩然。
在构图上,这件鱼藻纹钵布局分为三层。第一部分为钵内底,以弦线绘同心圆边框,鱼纹作主饰纹、水藻作边饰纹绘制在圆内,水藻呈带状摇曳生姿,仿佛随水漂动;第二部分为钵内壁,饰对称水藻纹作辅助纹饰,与钵底游鱼遥相呼应;第三部分为钵靠近口沿位置,饰圆点作点缀装饰。整体简洁大气、对比明显,纹饰虽不繁复,但层次递进,主题分明,展现出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白地黑绘花是磁州窑瓷器中的精品,一般制作方法是匠师先给坯体上一层白色化妆土,使坯身整体呈白色,再用毛笔蘸含铁的颜料绘制纹样,白釉黑花对制作要求较高,绘制鱼纹需要在坯体未完全干燥之前完成,并且需要以较快的速度画出图案,一气呵成,因此这也考验了匠师们对制作过程的熟练程度。这种装饰技法使磁州窑鱼藻纹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了生活气息,同时又融入了中国画的韵味,体现了磁州窑工匠将纹饰画面与中国画紧密相连的艺术追求 。
(三)明代露胎红鱼折枝花纹青花卧足瓷盘:工艺与寓意的融合明代露胎红鱼折枝花纹青花卧足瓷盘,是一件将工艺与寓意完美融合的瓷器珍品,展现了明代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件瓷盘造型精巧,卧足设计使其在放置时更加平稳,同时也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盘心以青花绘制折枝花纹,枝叶繁茂,花朵娇艳,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展现出青花瓷器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最为独特的是,盘内两条红鱼以露胎的形式呈现,这种工艺手法在明代瓷器中较为少见。红鱼的形态栩栩如生,鱼身肥硕,鱼鳍和鱼尾灵动自然,仿佛在水中欢快地游动。露胎部分的胎质细腻,经过高温烧制后,呈现出一种温润的质感,与青花的蓝色相互映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红鱼更加醒目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