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纹脉:瓷器纹饰三千年

《文明·纹脉:植物纹饰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Listen Later

瓷器植物纹: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密码

在中国悠久灿烂的瓷器文化中,植物纹作为一种独特的装饰元素,宛如一条绚丽的丝带,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脉络。从早期原始瓷器上简单质朴的植物刻画,到唐宋时期瓷器植物纹的精美与多样,再到明清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植物纹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瓷器装饰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美化瓷器的图案,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审美观念以及社会寓意,成为了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独特钥匙。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寻瓷器植物纹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以及它在现代所带来的启示。

一、植物纹饰的文化密码

瓷器植物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密码,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些密码不仅揭示了古人的生活理想、道德追求和审美情趣,还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一)吉祥寓意的直观呈现

在瓷器植物纹中,吉祥寓意的表达最为直观且深入人心。古人巧妙地运用谐音、植物特征以及典故传说,将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具象化在瓷器之上 。比如白菜,因其谐音 “百财”,成为财富的象征,在清雍正粉彩碗上,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白菜的形态,寓意着富贵吉祥,希望拥有者能够财源广进 。佛手,与 “福” 音近,常被用来寓意福寿。清康熙时期的五彩佛手纹瓷器,色彩鲜艳,佛手形象生动,寄托着人们对幸福长寿的美好祈愿。

石榴多籽,象征多子多福,这一寓意在瓷器装饰中屡见不鲜。北齐南德王高延宗纳妃时,妃母宋氏以两个石榴相赠,祝愿子孙众多,此后石榴的这一象征意义便在文化中传承下来。在瓷器上,石榴常被描绘得果实累累,如清雍正斗彩加粉彩三多纹碗上的石榴纹饰,饱满圆润,寓意着家族的繁荣昌盛和子孙满堂。松树常青,代表长寿,在瓷器画面中,挺拔的松树往往成为长寿的象征符号,表达人们对健康长寿的向往 。

蟠桃献寿的典故也为瓷器植物纹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传说西王母所种蟠桃 “三千年一着子”,食之长生不老,这一传说使得蟠桃成为长寿的象征。在瓷器上,蟠桃常与其他吉祥元素组合,如清乾隆粉彩三多纹墩式碗,以蟠桃、佛手、石榴组成三多纹,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道德与人格的象征表达

植物纹不仅仅是吉祥寓意的载体,还被文人士大夫用来表达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理想,成为他们 “比德” 于物、借物言志的重要方式 。莲花,以其 “出淤泥而不染” 的特质,深受佛教和儒家的共同推崇,代表着纯洁与清廉。从南朝至清代,莲花纹在瓷器装饰中一直盛行不衰,无论是青花瓷上简洁的青花莲花图案,还是粉彩瓷中色彩绚丽的莲花纹饰,都展现了莲花的高洁之美,也反映了人们对纯洁品质的追求 。

岁寒三友 —— 松、竹、梅,是文人风骨的极致体现。松四季常青,象征着坚韧不拔;竹经冬不凋,寓意着君子之道;梅迎寒开花,展现出冰肌玉骨的高洁品质。这三种植物组合在一起,代表着在逆境中坚守气节、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明清官窑瓷中,岁寒三友纹是常用的纹饰之一,如明永乐青花 “岁寒三友” 缠枝四季花卉纹大盘,以青花绘就苍松、翠竹、冬梅,画面中苍松虬枝盘曲,翠竹清秀潇洒,冬梅破蕊怒放,展现出岁寒三友不畏严寒的精神风貌,也表达了文人雅士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

菊花,与陶渊明紧密相连,代表着淡泊名利、隐逸高洁的品质。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句,赋予了菊花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瓷器上,菊花纹常常以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呈现,如宋代磁州窑的白地黑花菊花纹瓷器,以黑色线条勾勒出菊花的形态,简洁而富有韵味,体现了菊花的隐逸之美,也表达了人们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 。兰花,虽在播客节目中未细讲,但也是瓷器植物纹中的重要题材,代表着君子之风。其清幽淡雅的气质,被视为君子品德的象征,在瓷器装饰中,兰花纹以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色彩展现其独特魅力,传达出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 。

(三)自然和谐的审美追求

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在瓷器植物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写实折枝花果、意境四季花鸟到抽象卷草缠枝,植物纹展现了中国人亲近自然、师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哲学思考 。写实折枝花果纹,注重对植物形态的逼真描绘,将自然界中花果的美丽瞬间凝固在瓷器之上。如明代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瓶身以青花绘制折枝花果,花果的形态、枝叶的脉络都描绘得细致入微,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花果的生机与活力,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观察力和精湛的绘画技艺 。

意境四季花鸟纹,则更注重营造一种意境,通过花鸟的组合,传达出四季的变化和自然的生机。在这类纹饰中,常常可以看到春天的桃花与飞燕、夏天的荷花与蜻蜓、秋天的菊花与大雁、冬天的梅花与喜鹊等组合,如清代粉彩四季花鸟纹瓷瓶,以细腻的粉彩描绘出四季花鸟的场景,色彩鲜艳,画面生动,让人在欣赏瓷器的同时,仿佛能感受到四季的更迭和自然的美好 。

抽象卷草缠枝纹,是对植物形态的抽象提炼,以流畅的线条和富有韵律的图案展现植物的生命力。它起源于汉代的卷云纹,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忍冬纹演变而来,在唐代达到鼎盛。卷草缠枝纹以其独特的 “S” 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连续图案,花草造型曲卷圆润,如唐代金银器上的卷草纹装饰,线条流畅,富有动感,体现了唐代艺术的华丽与大气。这种纹饰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赞美和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

(四)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瓷器植物纹也是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葡萄、石榴等外来植物的引入,以及卷草纹、宝相花等受西方或佛教艺术影响的图案,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强大的再创造能力 。葡萄原产于西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传入中国,因其果实饱满、藤蔓绵长,被赋予了多子多福、繁荣昌盛的寓意,在瓷器装饰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明永乐青花缠枝四季花卉葡萄海浪纹折沿大盘,盘心以青花绘制葡萄纹,葡萄颗粒饱满,藤蔓缠绕,展现出独特的异域风情。这件瓷器不仅是中国青花瓷器的珍品,也是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见证,当时中东地区的伊兹尼克陶器曾对其进行摹制,体现了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传播 。

石榴同样来自西域,其多籽的特征使其成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在瓷器上的纹饰也十分常见。从唐代开始,石榴纹就频繁出现在瓷器装饰中,如唐代长沙窑的青釉褐彩石榴纹执壶,以褐彩描绘石榴,色彩鲜艳,造型生动,展现了唐代瓷器的独特魅力 。

卷草纹最初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起源于地中海地区,随着希腊文化东传而流行,公元 1 世纪随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卷草纹呈现出 “S” 形波状骨架、纤细的叶瓣和回旋样式,受到当时社会多元文化融合的影响。此后,卷草纹逐渐汉化,叶瓣变得更长更纤细,向外延展,到隋唐时期,已经与本土元素融合,呈现出更加丰满、繁复而华丽的特点,常与其他植物纹样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独具特色的纹样之一 。

宝相花是一种象征性的花,它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石榴的特征,并进行了艺术处理,更符合人们对吉祥意念的审美需求。宝相花图案可能融合了西方或佛教艺术的影响,在隋唐时期的瓷器装饰中广泛出现,如唐代白瓷宝相花纹盘,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宝相花的形态,庄重而典雅,体现了当时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艺术成果 。

二、植物纹的瓷器风华:案例写真

(一)缠枝纹:连绵不绝的美好祈愿

缠枝纹,这一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纹饰,俗称 “缠枝花”,又名 “万寿藤” 。其基本构成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循环往复,变化无穷 。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 “生生不息” 之意,寓意吉庆 。缠枝纹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广泛应用于瓷器、雕刻、家具、漆器等各类艺术品中 。

缠枝牡丹纹是缠枝纹中的经典代表。牡丹,素有 “花中之王” 的美誉,象征着富贵荣华。在瓷器装饰中,缠枝牡丹纹以其饱满的花朵、繁复的枝叶展现出雍容华贵的气质 。明永乐时期的青花缠枝牡丹纹军持,便是这一纹饰的杰出代表。此军持撇口,圆唇,细颈,垂腹,腹下连以台座式托,上半部主体为玉壶春瓶式样 。通体青花装饰,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纹,牡丹花朵硕大,花瓣层层叠叠,枝叶缠绕其间,线条流畅,青花发色浓艳,泛有铁锈斑点,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军持原是伊斯兰教信徒做礼拜时饮水或净手的用器,这件瓷器将中国传统的缠枝牡丹纹与外来的器形相结合,体现了当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缠枝莲纹同样备受青睐。莲花,象征着纯洁、高雅,在佛教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缠枝莲纹以莲花为主体,配以缠绕的枝蔓,展现出清新脱俗的美感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的珍品 。此杯撇口深腹,大小适中,口沿处胎体较薄,顺口沿而下胎骨渐厚,执之手中,微微外撇的口沿与舒张的虎口相吻合,且杯的重心下移,放置稳当,故名压手杯 。杯心绘有双狮戏球纹,外环以缠枝莲纹,内壁口沿下绘一周卷草纹,外壁绘缠枝莲纹,青花色泽浓艳,纹饰精细,展现了永乐青花瓷器的高超工艺 。

在明代,缠枝纹瓷器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还大量外销至海外。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生产了许多具有西亚风格的瓷器,这些瓷器在造型和纹饰上都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元素 。如青花缠枝花纹背壶,造型模仿当时西亚伊斯兰地区黄铜器皿,壶呈俯卧的龟状,唇口,短颈,颈上部凸起弦纹一道,弦纹下置圆环小系,肩部对称置圆环形系 。通体施青白色釉,釉下青花装饰,青花发色浓艳,泛有铁锈斑点 。正面中心凸脐上以海水为地绘八角锦纹,八角星中心绘折枝莲纹,八个角内绘花叶纹,凸脐周围绘缠枝莲纹,外环以海水纹,壶之侧壁亦绘缠枝莲纹 。这件瓷器的缠枝莲纹叶子画成舒展的锯齿状,与我国传统的画法不同,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中国瓷器装饰的影响 。

(二)忍冬纹:跨越时空的坚韧象征

忍冬纹,又称卷纹草,是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以忍冬植物为母本 。忍冬亦称金银花、二花,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缠绕,忍历冬寒而不凋萎,故而得名 。因其越冬而不死,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后来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 。陶瓷装饰中的忍冬纹通常是一种以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互生于波曲状茎蔓两侧的图案 。

忍冬纹最初起源于古埃及,经由希腊传向印度,东汉时期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始见于魏晋浙江一带的青瓷上,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常与莲瓣纹相配用作主题纹饰,主要表现手法是刻划 。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发展还不甚成熟,只是简单的卷草组合排列而成,但已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南朝青釉刻花忍冬纹单柄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表现风格比较写实,壶身刻划的忍冬纹线条流畅,叶片舒展,为佛像营造出素洁高雅的形象 。

随着时间的推移,忍冬纹在不同朝代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隋代瓷器虽继续采用忍冬纹,但写实性已经减弱,图形和线条较注重概括和单纯 。到了唐代,忍冬纹瓷器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忍冬纹飘逸、精致,带有西域美感 。唐代的金银器中,忍冬纹的造型丰富,其侧视叶状的形象和结构脉络清晰,富有单纯、朴实的美感 。唐代的忍冬纹还常常与莲花纹、云气纹结合,进而形成了唐代典型的纹饰 —— 卷草纹(又称唐草纹) 。卷草纹以圆曲的 S 形最为常见,其造型更加繁复饱满,突出叶片的丰硕之感,具有美满之寓意 。

宋代,忍冬纹逐渐与缠枝纹等主流纹饰融合,整体造型更趋内敛雅致 。明清时,忍冬纹造型更趋细腻,更为注重细节的表现和结构繁复的堆砌 。清雍正时期的五彩忍冬纹盘,色彩鲜艳,忍冬纹的线条细腻流畅,构图严谨,展现了高超的绘画技艺和装饰效果 。此时的忍冬纹瓷器具有较好的观赏性,也是很有收藏价值的 。

(三)莲花纹:圣洁高雅的精神寄托

莲花纹,作为中国传统瓷器纹饰中的重要一员,从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 。莲花,以其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高洁品质,成为纯洁、高雅的象征,在佛教文化中更是具有崇高的地位,代表着神圣、吉祥和清净 。

在瓷器装饰中,莲花纹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宋代定窑白釉盘上的缠枝莲纹,堪称经典之作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天的河北省曲阳县,该地灵山白坩土含铅量高,烧制后呈白色,宋属定州,故名定窑 。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文明·纹脉:瓷器纹饰三千年By ROA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