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在历史的长河中,瓷器不仅是实用的器具,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而瓷器上的纹饰,犹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每一笔每一划都勾勒出时代的风貌与人们的精神世界。《文明・纹脉》这一大型播客节目,宛如一位智慧的向导,以陶瓷纹饰为针,精心穿引着三千年文明之线 ,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画卷。它将 “器物纹样” 转化为一门生动的、可感知、可应用、可对话的文明通识课,重塑了大众对中华美学的深层理解,为设计师开启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宝库,更为整个行业注入了将传统转译为现代的强大生命力。
在众多引人入胜的节目内容中,第 34 集 “花鸟相闻 —— 瓷画里的生机与吉祥” 格外夺目。花鸟纹饰,作为瓷器纹饰中的经典题材,绝非仅仅是对自然景致的简单描绘,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艺术追求以及浓厚的情感寄托。这一集深入探寻了花鸟纹饰在瓷器上的独特魅力,从花与鸟组合的内在逻辑,到经典的吉祥花鸟组合,再到充满生机的花鸟草虫图,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一纹饰所蕴含的生机与吉祥寓意,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诗意与美好的瓷画世界,激发起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无限热爱与探索欲望。
一、花与鸟:自然共鸣下的艺术组合(一)自然的和谐奏鸣在大自然的宏大舞台上,花与鸟是最为亲密的伙伴。春日,繁花似锦,五彩斑斓的花朵将世界装点得如诗如画,此时,鸟儿们也从南方归来,在枝头欢快地跳跃、鸣唱,为这烂漫的春光增添了灵动的音符。夏日,池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散发出淡雅的清香,引得蜻蜓、鹭鸟等水鸟在其周围嬉戏、觅食,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秋日,累累硕果挂满枝头,吸引着众多鸟儿前来啄食,它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为丰收的季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即使是在寒冬,当大地被白雪覆盖,枝头的梅花傲雪绽放,寒鸦、喜鹊等鸟儿也会偶尔停歇其上,为寂静的冬日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
花与鸟的共生,是生命的共鸣,是大自然的馈赠。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演绎着生命的奇迹。描绘花鸟,便是对这生命之美、自然和谐的最高赞颂,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二)艺术构图的巧妙平衡从绘画构图的角度来看,花卉与飞鸟的组合堪称天作之合。花卉,以其婀娜的姿态、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纹理,为画面提供了相对静态的背景,犹如一首优美乐章中的沉稳低音,奠定了画面的基调。而飞鸟,则以其灵动的身姿、轻盈的翅膀和活泼的动态,为画面注入了鲜活的灵气,恰似乐章中的高音旋律,跳跃而欢快。一静一动,相互映衬,使得画面富有节奏感和生命力。
在许多经典的花鸟画中,画家们巧妙地运用了这种动静对比的手法。例如,画家会将一朵盛开的牡丹置于画面中心,其硕大的花朵、繁复的花瓣和鲜艳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一种静态的美。而在牡丹的枝头,一只轻盈的小鸟正展翅欲飞,它的动态与牡丹的静态形成鲜明对比,使整个画面瞬间活跃起来。小鸟的小巧与牡丹的硕大、小鸟的灵动与牡丹的端庄,相互衬托,让画面更加丰富、均衡,充满了艺术感染力。这种构图方式,不仅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追求 “气韵生动” 的美学境界。
(三)文化寓意的深厚寄托在中国文化的广袤海洋中,花与鸟都被赋予了丰富而美好的寓意,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牡丹,国色天香,被誉为 “花中之王”,象征着富贵、繁荣与昌盛,其雍容华贵的姿态,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梅花,凌霜傲雪,以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和高洁的气节,成为了坚韧、高洁的象征,激励着人们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兰花,清幽淡雅,生长于深山幽谷之中,不与百花争艳,象征着高雅、纯洁和君子之风,体现了人们对高尚品德的推崇和敬仰。
鸟类同样寓意深刻。喜鹊,因其欢快的叫声和喜庆的形象,被视为吉祥、幸福的使者,每当它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仿佛都在传递着喜讯,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欢乐。鸳鸯,雌雄相伴,形影不离,是忠贞爱情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仙鹤,身姿优雅,寿命长久,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长寿、高雅的象征,常被用来祝福长辈健康长寿、生活美满。
当花与鸟组合在一起时,它们的寓意相互交融,产生了 “1+1>2” 的效果,表达出更丰富、更圆满的吉祥祝福。比如,“喜鹊登梅”,喜鹊的报喜与梅花的高洁相结合,寓意着喜事降临、好运当头,给人带来无限的喜悦和期待。“松鹤延年”,松树的常青与仙鹤的长寿相呼应,传达出对健康长寿、生命常青的美好祝愿,是对长辈最真挚的关怀和敬意。“鸳鸯戏莲(荷)”,鸳鸯的恩爱与莲花的纯洁、“莲”“荷” 的谐音寓意相结合,象征着夫妻恩爱、永结同心、和和美美,为婚庆等场合增添了浪漫而温馨的氛围。这些经典的花鸟组合,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期望,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二、经典 “CP”:瓷器上的吉祥符号(一)喜鹊登梅:喜上眉梢的期盼“喜鹊登梅”,这一经典的花鸟组合,犹如一首欢快的迎春曲,奏响了喜庆与吉祥的旋律。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喜鹊是当之无愧的 “报喜鸟”,其清脆悦耳的叫声,仿佛是在传递着喜讯,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与希望。而梅花,作为 “岁寒三友” 之一,不仅以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寒冬中傲然绽放,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更因其谐音 “眉毛” 的 “眉”,为这一组合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韵味。
当喜鹊轻盈地落在梅花枝头,一幅充满诗意与浪漫的画面便跃然眼前,“喜上眉梢” 的美好寓意也随之而生。这一图案,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民间百姓的喜爱,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吉祥图案之一。在各种喜庆的场合,如春节、婚礼、乔迁之喜等,我们都能看到 “喜鹊登梅” 图案的身影,它或出现在瓷器、刺绣、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品上,或被绘制在门窗、墙壁等建筑装饰上,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
清同治五彩喜鹊梅花纹瓷盘,便是这一吉祥图案的杰出代表。该瓷盘呈花瓣形状,造型独特,古朴典雅。盘内主体纹饰为喜鹊梅花纹,梅花以粉彩晕染,花瓣由浅红到深红渐变,层次分明,仿佛能让人闻到梅花的芬芳。一只可爱的喜鹊伫立在枝头,墨线勾勒出它的羽毛,并辅以白彩提亮腹部,栩栩如生,灵动鲜活,仿佛正欢快地歌唱,向人们传递着喜讯。喜鹊身旁的枝干以褐彩勾描,树下几株牡丹争相开放,整个画面充满了盎然生机,欣欣向荣。不仅如此,盘子外壁还饰有三组缠枝花卉纹,圈足饰一周海水纹,底部书写的篆书 “大清同治年制” 表明了它的生产年代,彰显了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
(二)松鹤延年:长寿安康的祝愿松树,四季常青,身姿挺拔,无论严寒酷暑,都坚守着自己的姿态,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品质。它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寓意着生命的永恒与不朽。在传统文化中,松树还常常与 “岁寒三友” 中的竹、梅相提并论,体现了其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
仙鹤,身姿优雅,举止端庄,常常被视为仙人的坐骑,因此也被赋予了长寿、高雅的象征意义。古人云:“鹤寿千年”,在人们的心目中,仙鹤是长寿的象征,它的出现,仿佛带来了生命的祝福和美好的期许。同时,仙鹤的高雅气质也让人们对其充满了敬仰之情,它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高洁纯净的精神境界。
“松鹤延年” 这一图案,将松树的长寿与仙鹤的高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致远、充满祥和之气的画面。画面中,仙鹤或悠然地立于苍劲的松下,或轻盈地盘旋于松顶,其姿态安详,与松树的沉稳相得益彰。这一图案,不仅是对健康长寿、永葆青春活力的美好祝福,更是对生命常青的向往和追求 。
清光绪粉彩松鹤延年图鹿头尊,造型古朴大气,线条流畅优美。尊身以粉彩绘制松鹤延年图,松树挺拔苍劲,松针茂密,仿佛能感受到其坚韧的生命力。仙鹤身姿矫健,羽毛洁白如雪,或引颈长鸣,或展翅欲飞,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整个画面色彩鲜艳,层次分明,将松鹤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充分体现了 “松鹤延年” 这一吉祥图案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
(三)鸳鸯戏莲:爱情甜蜜的象征鸳鸯,这种美丽的水鸟,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形影不离,它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和相互陪伴,成为了忠贞爱情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鸳鸯被视为爱情的使者,代表着夫妻之间的恩爱与和谐。古人常以鸳鸯来比喻夫妻,如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莲花,又称荷花,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其纯洁、高雅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誉。同时,“莲” 谐音 “连理” 的 “连”,“荷” 谐音 “和美” 的 “和”,这使得莲花在爱情寓意上更添了一份美好。莲花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它的盛开,仿佛是爱情的绽放,给人以温馨、浪漫的感觉。
“鸳鸯戏莲(荷)” 的图案,将鸳鸯的恩爱与莲花的纯洁完美融合,画面中,一对色彩斑斓的鸳鸯在荷塘中嬉戏,它们时而相互追逐,时而并肩而行,姿态亲昵。周围的莲叶层层叠叠,荷花娇艳欲滴,有的盛开,有的含苞待放,为鸳鸯营造了一个浪漫而温馨的家园。这一图案,不仅象征着夫妻恩爱、永结同心、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还寓意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有时,画面中还会画上莲蓬,因其多籽,更增添了 “连生贵子” 的美好祝福,使其成为婚庆题材中不可或缺的浪漫元素 。
清康熙斗彩莲池鸳鸯纹碗,便是 “鸳鸯戏莲” 图案的经典之作。该碗口径 19.1cm,高 8.2cm,碗型规整,胎质细腻。通体施白釉,釉面光亮微闪青,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外壁以斗彩技法绘莲池鸳鸯纹,以青花勾勒图案边缘,入窑烧成后再填矾红、绿、黄等色,二次入窑低温烘烧而成。外壁四周为对称装饰,四束莲花向外绽放,配以两对鸳鸯游弋其中,画面繁而不密,呈色雅而不艳,生动地展现了鸳鸯戏莲的温馨场景。口沿内壁饰梵文一周,外壁近足处装饰两周弦纹,为整个碗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庄重的气息。碗底双圈内书 “大明嘉靖年制” 楷书款,从写法上辨识,应为康熙年间的寄托款,这也使得该碗更具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
三、自然野趣:瓷器上的花鸟大观园(一)传承绘画传统的花鸟草虫图“花鸟草虫图”,宛如一座桥梁,紧密地连接着中国绘画与瓷器艺术,是对中国绘画中花鸟画传统的忠实继承与精彩演绎。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源远流长、极其重要的门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岩画中,就已出现了花鸟的雏形,虽然线条简洁、造型古朴,但却透露出人类早期对自然的敬畏与好奇。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鸟形象在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纹饰、秦汉时期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中逐渐丰富多样,造型也愈发趋于写实,展现出当时人们对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和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
到了唐宋时期,花鸟画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正式独立成科,并迅速走向成熟与繁荣。唐代,国力强盛,文化艺术蓬勃发展,花鸟画受到宫廷贵族的喜爱,成为了屏风、幛壁及团扇上的重要装饰题材。画家薛稷以画鹤著称,其笔下的鹤姿态优雅、神韵非凡,为花鸟画注入了新的活力;边鸾则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被誉为 “花鸟画之祖”,他擅长运用色彩,写实功力非凡,尤其擅长画花鸟折枝,这种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部分的技法,对后世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五代时期,花鸟画呈现出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的两大风格流派。黄筌供职于宫廷,其绘画风格华丽细腻,注重色彩的渲染和形态的写实,多描绘宫廷中的奇花异鸟,画面充满富贵之气;徐熙身为江南布衣,其作品则以自然中的花鸟为题材,笔墨简洁,意境深远,展现出一种清新质朴的野逸之美。这两种风格相互辉映,共同推动了花鸟画的发展,对后世花鸟画的风格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两宋时期,花鸟画达到了鼎盛阶段。皇家画院的设立,为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平台。宋徽宗赵佶,这位杰出的花鸟画艺术家,以其对花鸟画的热爱和极高的创作要求,引领了宋代花鸟画的发展潮流。他注重细节和意境的表达,使得宋代花鸟画在写实技巧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画家们通过对花鸟的细致观察,将其瞬间的姿态、神情捕捉下来,赋予画面以生动的气韵。同时,宋代花鸟画在构图上也更加讲究,注重画面的整体美感和意境的营造,一些作品以折枝花卉的形式展现,简洁而富有韵味,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觉。
在历史的长河中,瓷器不仅是实用的器具,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而瓷器上的纹饰,犹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每一笔每一划都勾勒出时代的风貌与人们的精神世界。《文明・纹脉》这一大型播客节目,宛如一位智慧的向导,以陶瓷纹饰为针,精心穿引着三千年文明之线 ,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画卷。它将 “器物纹样” 转化为一门生动的、可感知、可应用、可对话的文明通识课,重塑了大众对中华美学的深层理解,为设计师开启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宝库,更为整个行业注入了将传统转译为现代的强大生命力。
在众多引人入胜的节目内容中,第 34 集 “花鸟相闻 —— 瓷画里的生机与吉祥” 格外夺目。花鸟纹饰,作为瓷器纹饰中的经典题材,绝非仅仅是对自然景致的简单描绘,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艺术追求以及浓厚的情感寄托。这一集深入探寻了花鸟纹饰在瓷器上的独特魅力,从花与鸟组合的内在逻辑,到经典的吉祥花鸟组合,再到充满生机的花鸟草虫图,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一纹饰所蕴含的生机与吉祥寓意,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诗意与美好的瓷画世界,激发起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无限热爱与探索欲望。
一、花与鸟:自然共鸣下的艺术组合(一)自然的和谐奏鸣在大自然的宏大舞台上,花与鸟是最为亲密的伙伴。春日,繁花似锦,五彩斑斓的花朵将世界装点得如诗如画,此时,鸟儿们也从南方归来,在枝头欢快地跳跃、鸣唱,为这烂漫的春光增添了灵动的音符。夏日,池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散发出淡雅的清香,引得蜻蜓、鹭鸟等水鸟在其周围嬉戏、觅食,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秋日,累累硕果挂满枝头,吸引着众多鸟儿前来啄食,它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为丰收的季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即使是在寒冬,当大地被白雪覆盖,枝头的梅花傲雪绽放,寒鸦、喜鹊等鸟儿也会偶尔停歇其上,为寂静的冬日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
花与鸟的共生,是生命的共鸣,是大自然的馈赠。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演绎着生命的奇迹。描绘花鸟,便是对这生命之美、自然和谐的最高赞颂,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二)艺术构图的巧妙平衡从绘画构图的角度来看,花卉与飞鸟的组合堪称天作之合。花卉,以其婀娜的姿态、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纹理,为画面提供了相对静态的背景,犹如一首优美乐章中的沉稳低音,奠定了画面的基调。而飞鸟,则以其灵动的身姿、轻盈的翅膀和活泼的动态,为画面注入了鲜活的灵气,恰似乐章中的高音旋律,跳跃而欢快。一静一动,相互映衬,使得画面富有节奏感和生命力。
在许多经典的花鸟画中,画家们巧妙地运用了这种动静对比的手法。例如,画家会将一朵盛开的牡丹置于画面中心,其硕大的花朵、繁复的花瓣和鲜艳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一种静态的美。而在牡丹的枝头,一只轻盈的小鸟正展翅欲飞,它的动态与牡丹的静态形成鲜明对比,使整个画面瞬间活跃起来。小鸟的小巧与牡丹的硕大、小鸟的灵动与牡丹的端庄,相互衬托,让画面更加丰富、均衡,充满了艺术感染力。这种构图方式,不仅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追求 “气韵生动” 的美学境界。
(三)文化寓意的深厚寄托在中国文化的广袤海洋中,花与鸟都被赋予了丰富而美好的寓意,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牡丹,国色天香,被誉为 “花中之王”,象征着富贵、繁荣与昌盛,其雍容华贵的姿态,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梅花,凌霜傲雪,以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和高洁的气节,成为了坚韧、高洁的象征,激励着人们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兰花,清幽淡雅,生长于深山幽谷之中,不与百花争艳,象征着高雅、纯洁和君子之风,体现了人们对高尚品德的推崇和敬仰。
鸟类同样寓意深刻。喜鹊,因其欢快的叫声和喜庆的形象,被视为吉祥、幸福的使者,每当它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仿佛都在传递着喜讯,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欢乐。鸳鸯,雌雄相伴,形影不离,是忠贞爱情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仙鹤,身姿优雅,寿命长久,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长寿、高雅的象征,常被用来祝福长辈健康长寿、生活美满。
当花与鸟组合在一起时,它们的寓意相互交融,产生了 “1+1>2” 的效果,表达出更丰富、更圆满的吉祥祝福。比如,“喜鹊登梅”,喜鹊的报喜与梅花的高洁相结合,寓意着喜事降临、好运当头,给人带来无限的喜悦和期待。“松鹤延年”,松树的常青与仙鹤的长寿相呼应,传达出对健康长寿、生命常青的美好祝愿,是对长辈最真挚的关怀和敬意。“鸳鸯戏莲(荷)”,鸳鸯的恩爱与莲花的纯洁、“莲”“荷” 的谐音寓意相结合,象征着夫妻恩爱、永结同心、和和美美,为婚庆等场合增添了浪漫而温馨的氛围。这些经典的花鸟组合,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期望,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二、经典 “CP”:瓷器上的吉祥符号(一)喜鹊登梅:喜上眉梢的期盼“喜鹊登梅”,这一经典的花鸟组合,犹如一首欢快的迎春曲,奏响了喜庆与吉祥的旋律。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喜鹊是当之无愧的 “报喜鸟”,其清脆悦耳的叫声,仿佛是在传递着喜讯,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与希望。而梅花,作为 “岁寒三友” 之一,不仅以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寒冬中傲然绽放,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更因其谐音 “眉毛” 的 “眉”,为这一组合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韵味。
当喜鹊轻盈地落在梅花枝头,一幅充满诗意与浪漫的画面便跃然眼前,“喜上眉梢” 的美好寓意也随之而生。这一图案,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民间百姓的喜爱,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吉祥图案之一。在各种喜庆的场合,如春节、婚礼、乔迁之喜等,我们都能看到 “喜鹊登梅” 图案的身影,它或出现在瓷器、刺绣、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品上,或被绘制在门窗、墙壁等建筑装饰上,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
清同治五彩喜鹊梅花纹瓷盘,便是这一吉祥图案的杰出代表。该瓷盘呈花瓣形状,造型独特,古朴典雅。盘内主体纹饰为喜鹊梅花纹,梅花以粉彩晕染,花瓣由浅红到深红渐变,层次分明,仿佛能让人闻到梅花的芬芳。一只可爱的喜鹊伫立在枝头,墨线勾勒出它的羽毛,并辅以白彩提亮腹部,栩栩如生,灵动鲜活,仿佛正欢快地歌唱,向人们传递着喜讯。喜鹊身旁的枝干以褐彩勾描,树下几株牡丹争相开放,整个画面充满了盎然生机,欣欣向荣。不仅如此,盘子外壁还饰有三组缠枝花卉纹,圈足饰一周海水纹,底部书写的篆书 “大清同治年制” 表明了它的生产年代,彰显了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
(二)松鹤延年:长寿安康的祝愿松树,四季常青,身姿挺拔,无论严寒酷暑,都坚守着自己的姿态,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品质。它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寓意着生命的永恒与不朽。在传统文化中,松树还常常与 “岁寒三友” 中的竹、梅相提并论,体现了其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
仙鹤,身姿优雅,举止端庄,常常被视为仙人的坐骑,因此也被赋予了长寿、高雅的象征意义。古人云:“鹤寿千年”,在人们的心目中,仙鹤是长寿的象征,它的出现,仿佛带来了生命的祝福和美好的期许。同时,仙鹤的高雅气质也让人们对其充满了敬仰之情,它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高洁纯净的精神境界。
“松鹤延年” 这一图案,将松树的长寿与仙鹤的高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致远、充满祥和之气的画面。画面中,仙鹤或悠然地立于苍劲的松下,或轻盈地盘旋于松顶,其姿态安详,与松树的沉稳相得益彰。这一图案,不仅是对健康长寿、永葆青春活力的美好祝福,更是对生命常青的向往和追求 。
清光绪粉彩松鹤延年图鹿头尊,造型古朴大气,线条流畅优美。尊身以粉彩绘制松鹤延年图,松树挺拔苍劲,松针茂密,仿佛能感受到其坚韧的生命力。仙鹤身姿矫健,羽毛洁白如雪,或引颈长鸣,或展翅欲飞,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整个画面色彩鲜艳,层次分明,将松鹤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充分体现了 “松鹤延年” 这一吉祥图案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
(三)鸳鸯戏莲:爱情甜蜜的象征鸳鸯,这种美丽的水鸟,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形影不离,它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和相互陪伴,成为了忠贞爱情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鸳鸯被视为爱情的使者,代表着夫妻之间的恩爱与和谐。古人常以鸳鸯来比喻夫妻,如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莲花,又称荷花,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其纯洁、高雅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誉。同时,“莲” 谐音 “连理” 的 “连”,“荷” 谐音 “和美” 的 “和”,这使得莲花在爱情寓意上更添了一份美好。莲花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它的盛开,仿佛是爱情的绽放,给人以温馨、浪漫的感觉。
“鸳鸯戏莲(荷)” 的图案,将鸳鸯的恩爱与莲花的纯洁完美融合,画面中,一对色彩斑斓的鸳鸯在荷塘中嬉戏,它们时而相互追逐,时而并肩而行,姿态亲昵。周围的莲叶层层叠叠,荷花娇艳欲滴,有的盛开,有的含苞待放,为鸳鸯营造了一个浪漫而温馨的家园。这一图案,不仅象征着夫妻恩爱、永结同心、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还寓意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有时,画面中还会画上莲蓬,因其多籽,更增添了 “连生贵子” 的美好祝福,使其成为婚庆题材中不可或缺的浪漫元素 。
清康熙斗彩莲池鸳鸯纹碗,便是 “鸳鸯戏莲” 图案的经典之作。该碗口径 19.1cm,高 8.2cm,碗型规整,胎质细腻。通体施白釉,釉面光亮微闪青,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外壁以斗彩技法绘莲池鸳鸯纹,以青花勾勒图案边缘,入窑烧成后再填矾红、绿、黄等色,二次入窑低温烘烧而成。外壁四周为对称装饰,四束莲花向外绽放,配以两对鸳鸯游弋其中,画面繁而不密,呈色雅而不艳,生动地展现了鸳鸯戏莲的温馨场景。口沿内壁饰梵文一周,外壁近足处装饰两周弦纹,为整个碗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庄重的气息。碗底双圈内书 “大明嘉靖年制” 楷书款,从写法上辨识,应为康熙年间的寄托款,这也使得该碗更具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
三、自然野趣:瓷器上的花鸟大观园(一)传承绘画传统的花鸟草虫图“花鸟草虫图”,宛如一座桥梁,紧密地连接着中国绘画与瓷器艺术,是对中国绘画中花鸟画传统的忠实继承与精彩演绎。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源远流长、极其重要的门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岩画中,就已出现了花鸟的雏形,虽然线条简洁、造型古朴,但却透露出人类早期对自然的敬畏与好奇。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鸟形象在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纹饰、秦汉时期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中逐渐丰富多样,造型也愈发趋于写实,展现出当时人们对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和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
到了唐宋时期,花鸟画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正式独立成科,并迅速走向成熟与繁荣。唐代,国力强盛,文化艺术蓬勃发展,花鸟画受到宫廷贵族的喜爱,成为了屏风、幛壁及团扇上的重要装饰题材。画家薛稷以画鹤著称,其笔下的鹤姿态优雅、神韵非凡,为花鸟画注入了新的活力;边鸾则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被誉为 “花鸟画之祖”,他擅长运用色彩,写实功力非凡,尤其擅长画花鸟折枝,这种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部分的技法,对后世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五代时期,花鸟画呈现出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的两大风格流派。黄筌供职于宫廷,其绘画风格华丽细腻,注重色彩的渲染和形态的写实,多描绘宫廷中的奇花异鸟,画面充满富贵之气;徐熙身为江南布衣,其作品则以自然中的花鸟为题材,笔墨简洁,意境深远,展现出一种清新质朴的野逸之美。这两种风格相互辉映,共同推动了花鸟画的发展,对后世花鸟画的风格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两宋时期,花鸟画达到了鼎盛阶段。皇家画院的设立,为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平台。宋徽宗赵佶,这位杰出的花鸟画艺术家,以其对花鸟画的热爱和极高的创作要求,引领了宋代花鸟画的发展潮流。他注重细节和意境的表达,使得宋代花鸟画在写实技巧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画家们通过对花鸟的细致观察,将其瞬间的姿态、神情捕捉下来,赋予画面以生动的气韵。同时,宋代花鸟画在构图上也更加讲究,注重画面的整体美感和意境的营造,一些作品以折枝花卉的形式展现,简洁而富有韵味,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