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分享一下,AI 时代的电影业。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2025年奥斯卡颁奖礼上,那位有着忧郁眼神的影帝专业户阿德里安·布罗迪,时隔22年再次捧起小金人。正当我们准备为他献上掌声时,制片方突然宣布:"其实我们给布罗迪的匈牙利口音做了AI美颜哦!"
这就好比你在高级餐厅享用完牛排,主厨冲出来说"这块肉其实是3D打印的",瞬间让整个宴会厅炸开了锅。有人痛斥"这是作弊",有人高喊"收回奖杯",仿佛AI给口音做了个微整形,就玷污了表演艺术的圣殿。
但是各位,这不过是艺术界"技术恐惧症"的又一次发作。就像每次有新技术出现时,总有人跳出来扮演道德卫士:
1997年《泰坦尼克号》用数字技术复刻沉船,影评人集体痛骂"计算机谋杀了电影艺术"——好像当年用木头搭模型才是真艺术;
2009年《阿凡达》狂揽27亿美元票房,却被批为"特效傀儡"——看来观众们都是花钱看傀儡的傻子;
2023年好莱坞编剧大罢工反对AI,结果现在连网飞都开始用AI写《权力的游戏》同人剧本了。
最讽刺的是2003年《指环王》,用AI生成数万虚拟士兵时没人质疑,表情捕捉技术创造的"咕噜"成了影史经典。等到了2023年《瞬息全宇宙》用Runway AI生成多元宇宙,大家反而集体鼓掌——合着这技术恐惧症还是看人下菜碟?
所以问题来了:当AI开始给演员的口音修图,给编剧的剧本润色,甚至给龙套演员换脸时,我们到底在恐惧什么?是怕技术抢了饭碗,还是怕戳破了"纯手工艺术"的皇帝新衣?
要我说,这纯属茶杯里的风暴。各位不妨看看新加坡的"新生水"项目:60%市民曾坚决反对喝净化污水,但当他们真正口渴时,91%的人端起杯子就喝——毕竟透明液体看起来和矿泉水没区别嘛。
就像《粗野派》里布罗迪的表演,观众为之落泪是因为他演出了历史洪流中的人性挣扎,而不是AI修过的匈牙利语有多标准。难不成我们以后颁奖前得先给演员做技术测谎:"请问您本次表演含AI量超过0.5%了吗?"
事实上,技术从来都是艺术的解放者:
当成龙大哥不再需要直接从七楼往下跳,当小李子不用真的在冰河里泡三个小时,当不会说匈牙利语的演员也能演好匈牙利人——这不正是技术带来的民主化吗?就像当年达芬奇要是会PS,蒙娜丽莎的微笑说不定还能更神秘些。
那些嚷嚷着"AI破坏艺术纯洁性"的人,大概也会批判数码相机让摄影师失业,或者怒斥电吉他毁掉了真正的音乐。但现实是,王家卫用GoPro拍出了《重庆森林》,漫威用虚拟制片创造了瓦坎达,连莎士比亚要是有ChatGPT,可能早就写完《哈姆雷特2》了。
说到底,艺术的本质是情感共鸣而非技术洁癖。我们不会因为《泰坦尼克号》的沉船是数字造的就不为爱情流泪,不会因为咕噜是电脑生成的就不为他的挣扎动容。就像没人会在喝星巴克时追问:"这杯拿铁里的咖啡因是天然提取还是人工合成?"
当工具足够成熟,它就会像空气般隐形。未来的观众只会记得《粗野派》带来的心灵震撼,而不会纠结某个音节是否经过AI调校。毕竟连我们每天用的滤镜都在悄悄美化现实,怎么轮到电影艺术用点技术手段就要上道德法庭?
所以朋友们,与其做那个对着AI张牙舞爪的螳螂,不如学学新加坡人喝新生水的智慧。当电影行业开始"逆向适应",把AI变成创作的无形底座时,或许我们会发现:原来最大的艺术革命,就藏在技术带来的平凡进步里。
好的,谢谢大家!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分享一下,AI 时代的电影业。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2025年奥斯卡颁奖礼上,那位有着忧郁眼神的影帝专业户阿德里安·布罗迪,时隔22年再次捧起小金人。正当我们准备为他献上掌声时,制片方突然宣布:"其实我们给布罗迪的匈牙利口音做了AI美颜哦!"
这就好比你在高级餐厅享用完牛排,主厨冲出来说"这块肉其实是3D打印的",瞬间让整个宴会厅炸开了锅。有人痛斥"这是作弊",有人高喊"收回奖杯",仿佛AI给口音做了个微整形,就玷污了表演艺术的圣殿。
但是各位,这不过是艺术界"技术恐惧症"的又一次发作。就像每次有新技术出现时,总有人跳出来扮演道德卫士:
1997年《泰坦尼克号》用数字技术复刻沉船,影评人集体痛骂"计算机谋杀了电影艺术"——好像当年用木头搭模型才是真艺术;
2009年《阿凡达》狂揽27亿美元票房,却被批为"特效傀儡"——看来观众们都是花钱看傀儡的傻子;
2023年好莱坞编剧大罢工反对AI,结果现在连网飞都开始用AI写《权力的游戏》同人剧本了。
最讽刺的是2003年《指环王》,用AI生成数万虚拟士兵时没人质疑,表情捕捉技术创造的"咕噜"成了影史经典。等到了2023年《瞬息全宇宙》用Runway AI生成多元宇宙,大家反而集体鼓掌——合着这技术恐惧症还是看人下菜碟?
所以问题来了:当AI开始给演员的口音修图,给编剧的剧本润色,甚至给龙套演员换脸时,我们到底在恐惧什么?是怕技术抢了饭碗,还是怕戳破了"纯手工艺术"的皇帝新衣?
要我说,这纯属茶杯里的风暴。各位不妨看看新加坡的"新生水"项目:60%市民曾坚决反对喝净化污水,但当他们真正口渴时,91%的人端起杯子就喝——毕竟透明液体看起来和矿泉水没区别嘛。
就像《粗野派》里布罗迪的表演,观众为之落泪是因为他演出了历史洪流中的人性挣扎,而不是AI修过的匈牙利语有多标准。难不成我们以后颁奖前得先给演员做技术测谎:"请问您本次表演含AI量超过0.5%了吗?"
事实上,技术从来都是艺术的解放者:
当成龙大哥不再需要直接从七楼往下跳,当小李子不用真的在冰河里泡三个小时,当不会说匈牙利语的演员也能演好匈牙利人——这不正是技术带来的民主化吗?就像当年达芬奇要是会PS,蒙娜丽莎的微笑说不定还能更神秘些。
那些嚷嚷着"AI破坏艺术纯洁性"的人,大概也会批判数码相机让摄影师失业,或者怒斥电吉他毁掉了真正的音乐。但现实是,王家卫用GoPro拍出了《重庆森林》,漫威用虚拟制片创造了瓦坎达,连莎士比亚要是有ChatGPT,可能早就写完《哈姆雷特2》了。
说到底,艺术的本质是情感共鸣而非技术洁癖。我们不会因为《泰坦尼克号》的沉船是数字造的就不为爱情流泪,不会因为咕噜是电脑生成的就不为他的挣扎动容。就像没人会在喝星巴克时追问:"这杯拿铁里的咖啡因是天然提取还是人工合成?"
当工具足够成熟,它就会像空气般隐形。未来的观众只会记得《粗野派》带来的心灵震撼,而不会纠结某个音节是否经过AI调校。毕竟连我们每天用的滤镜都在悄悄美化现实,怎么轮到电影艺术用点技术手段就要上道德法庭?
所以朋友们,与其做那个对着AI张牙舞爪的螳螂,不如学学新加坡人喝新生水的智慧。当电影行业开始"逆向适应",把AI变成创作的无形底座时,或许我们会发现:原来最大的艺术革命,就藏在技术带来的平凡进步里。
好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