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AI演讲

【我的AI演讲 67】破局芯片封锁,在 AI 时代拥抱协同共赢


Listen Later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破局芯片封锁,在 AI 时代拥抱协同共赢》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在AI时代背景下,关乎全球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要话题。

上周四,英伟达CEO黄仁勋紧急访华的消息引发全球关注。他在北京受到重要领导的接见,并与中国科技企业深入交流。就在此前一天,美国国会启动了对英伟达的调查,要求其披露对11个亚洲国家客户的详细信息,同时将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H20芯片永久纳入出口管制清单,导致英伟达计提55亿美元库存减值损失,股价单日暴跌超10%。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美国试图通过硬件封锁维持技术优势的战略困境。

一、硬件封锁:短视的困兽之斗

从2022年10月美国将A100、H100列入对华出口管制清单,到2023年升级限制标准迫使英伟达推出H20,再到如今连H20都被全面封杀,美国的芯片封锁政策不断加码。但这种基于地缘政治思维的打压,在AI时代早已不合时宜。

在云计算和开源生态的浪潮下,AI技术的扩散早已突破硬件限制。2024年初,当美国政府终于意识到中国企业可通过租用海外云服务训练大模型时,距离2022年首次芯片限制已过去一年多时间。即便如此,这也仅是绕过限制的路径之一。DeepSeek等中国企业通过开源社区协作,在算法优化和模型训练上取得突破,其推理引擎和FlashMLA代码库的开源贡献,正是全球技术协同的典范。

更重要的是,AI能力的核心不仅在于算力。模型算法、训练数据和人才流动的全球化特征,使得任何试图通过硬件封锁遏制技术发展的努力都显得徒劳。正如黄仁勋所言:“中国是推动人工智能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科研人员在AI领域的全球论文占比已超过半数,这种知识流动的浪潮岂是几道禁令能阻挡的?

二、自我削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美国的芯片封锁政策正在反噬自身竞争力。作为全球最大的技术和数字服务输出国,美国在知识产权、软件服务等领域拥有显著优势,2024年服务贸易顺差高达2930亿美元。但频繁的行政干预正在破坏这一优势。

当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切断技术出口时,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更让全球客户对美国技术的可靠性产生疑虑。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已公开反对过度管制,警告此举将迫使盟友转向中国技术生态。更关键的是,AI产业的软硬件协同特性决定了,美国软件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市场的硬件支撑。中国庞大的数据资源和领先的应用场景,本可为美国软件提供打磨升级的机会,但封锁政策正在扼杀这种可能。

英伟达的遭遇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H20芯片,虽在算力上有所降级,却凭借性价比占据市场,2024年四季度环比增长率达50%。然而,美国政府的禁令不仅导致英伟达损失超百亿美元营收,更将中国市场拱手让给华为等本土企业,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终将削弱美国在全球AI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三、协同共赢: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随着AI技术向应用化和服务化转型,全球协同的产业生态已成为必然趋势。DeepSeek的崛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开源社区的集体智慧和全球技术协作的成果。正如新华网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研讨会上强调的,“全球协同的AI产业生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黄仁勋此次访华,正是这种趋势的生动体现。他脱下标志性的皮衣,换上西装,传递出英伟达对中国市场的诚意。中国政府明确表示欢迎包括英伟达在内的外资企业深耕中国,强调“互信与合作”是共赢之道。这种务实态度,与美国政府的政治操弄形成鲜明对比。

从法雷奥深圳工厂的 “工业互联网+AI”实践,到宝安打造的智能制造业生态,中国正在通过开放合作推动技术创新。而美国若继续固守“科技冷战”思维,不仅将失去中国市场,更会被全球技术进步的浪潮所抛弃。

结语

在AI重塑世界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技术封锁维护霸权的做法,都如同螳臂当车。历史已经证明,开放合作才是科技进步的永恒主题。黄仁勋的北京之行,不仅是企业求生的本能选择,更是对全球化趋势的深刻洞察。让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变革,在协作中构建人类共享的智能未来。

好的,谢谢大家!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我的AI演讲By 一个讲AI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