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秋野·叨历史
聊历史,过日子,欢迎来到秋野叨历史,大家好我是秋野。
18.你可知道人性又多黑暗?
这期,我们讲一点比较黑暗的东西,建议年龄偏小的朋友们在家长的陪同和引导下来听。
我们先说说为什么一定要讲这一段,因为这一段对陈友谅人性的描写非常的黑暗和真是,我们要读懂历史中这样一个疯狂的人物,了解他内心的真正想法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人性就是这样,有光明的一面就有黑暗的一面,只不过有的人把黑暗的一面压制住,不让他出来作祟,那这样的人我们一般把他们统称为圣人,如果有人把心里黑暗的一面完全的展现出来了,这样的人那就是十恶不赦之徒。
抛去这两种人不说,剩下的像我们这样的正常人就是始终在善与恶之间权衡,寻找平衡于秩序。
陈友谅显然就是偏向于听从自己内心黑暗面的人。
故事开始了,我们从明朝那些事儿给出的线索来扩展阅读。
当倪文俊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跑到陈友谅处时,陈友谅仍然装作友善的接待了他,为他准备了房间和换洗的衣服,陪他谈话,倪文俊顿感自己没有看错人,便把自己想要造反的内幕合盘托出,并且越说越气愤,留下了眼泪,陈友谅平静的看着他,问出了关键的一句话:
“赵普胜他们怎么样了?”
听到这话,倪文俊更是悲从心中起,“他们那几个人,你还不知道,都是徐寿辉死党,不过,我们联手,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好了,这就够了,我不用再问了。
一天之后,汉阳的徐寿辉收到了倪文俊的头颅。
这人的心思好可怕,倪文俊死也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人居然就这样把自己给杀掉了,并且死前还从自己的嘴里榨取了最后的有用信息。
所以我一直都觉得陈友谅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你都没有用了,留着就是一个祸害,你还是我多余的领导,所以我就把你杀了,并且没有一点负罪感。
陈友谅在杀掉倪文俊后,以所谓匡扶之功成为了天完国的第一重臣,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现了出来,最可怕的是他虽然心狠手辣、疑心很强,但是他居然有知人善任的能力,不仅如此,他还有极强的组织能力,更为难得的是,这家伙会带兵,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学来的,仿佛天才一般。
当年,汉高祖刘邦问过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告诉他只有十万,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兵不是越多越好,关键看在谁的手里,怎么使用,而陈友谅的能力远远不是十万兵可以包容的。
与他相比,天完的皇帝徐寿辉就差得太远了,这个人确实是个好人,但除了好人,他什么也不是,陈友谅每天看见徐寿辉高高在上的坐在宝座上就来气,这个废物为什么坐在上面,我还要向他请示,当这个念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时,思想中的图谋就将变成行动。
要除掉徐寿辉很容易,但之前一定要先解决他的那些明教兄弟,第一个就是赵普胜。
于是,不久后,赵普胜以图谋不轨的名义被杀掉,丁普郎和傅友德不是白痴,一看情形不对,就知道你陈友谅要图谋不轨啊,但是又不能直接告诉徐寿辉,那样就会得罪陈友谅,到了那个时候,你想溜都溜不掉了,于是,找了个机会就跑到朱元璋处继续当差去了。
此时的徐寿辉真正成为光杆司令,是陈友谅手中的棋子,于是在几乎所有的历史书中都出现了这么一段奇怪的描述: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
进攻,还是被人挟持的,做皇帝到了这个地步,还不如死了好。但是,基本没怎么做过恶的徐寿辉并不想死,他怎么舍得,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可能在想自己为啥这么可怜,明明啥事儿都没做错,为什么就连活下去都这么难,他把权力交给了陈友谅,只是希望活下去。
但是,陈友谅是属于那种“卧榻之前岂容他人酣睡”的人,他绝不会放过徐寿辉,不杀你,只是因为时机没到而已。
但是这一天终于还是被陈友谅盼来到了,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陈友谅率领十万军队顺江而下攻克朱元璋的采石,他邀请徐寿辉去采石城的五通庙拜神,徐寿辉一向对这些活动很是热衷。于是他应邀来到了庙里。
当他来到庙里时,陈友谅正站在窗前,身边站着两个卫士,外面下着很大的雨。
陈友谅没有理他,徐寿辉多少有些尴尬,他走到陈友谅身边,以一种近乎讨好的语气说道:“我们就要打下应天了,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陈友谅没有回头,只是淡淡的说:“可惜你看不到那一天了。”
徐寿辉懵了,他不是没有想过这一天的到来,但当它到来时,还是那么残酷。
两个人都不说话了。死一般的沉默。
徐寿辉的汗和眼泪都下来了,他心中的恐惧就像一只大手将他拖入无底深渊。
“我把皇位让给你,我做平章,你看这样行吗?”
陈友谅终于回头了,他用一种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徐寿辉,说出了他一生中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你是怎么在这个乱世上生存下来的?”
卫士上前,从预先准备好的铁锤打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徐寿辉倒下时最后看到的是陈友谅那冰冷的目光。
卫士们洗干了前任老板的血迹,布置好大殿,因为这里马上就要举行新皇帝的登基大典。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陈友谅在暴风雨中,于五通庙登基为帝,定国号为汉,天完政权玩完了。
这就是乱世的生存法则,徐寿辉,你不懂。
陈友谅虽然算是个不折不扣的不讲道义的人,但他却是一个敢做敢当的人,他的大汉国的年号是“大义”。
真是够狠,弑君夺位的人居然敢把自己的年号取名大义,这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这是一个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在他眼里,什么仁义道德都是狗屁,你们不是不耻于弑君的行为吗,道学先生们,我就做给你们看看,我的年号就叫大义!
诚然,这样的一个人是难于对付的,要对付这样的人,君子的做法是不行的,守规矩是不行的。
谁能够对抗这样一个可怕的人?张士诚不行,他没这个心思,刘福通不行,北伐开始了,察罕帖木儿或许可以,他是他没机会,他在阻止北伐,李思齐也不行,他得配合老察的计划,看来只有朱元璋了。
在朱元璋攻占应天后,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感觉到了这个对手的潜力。他们都是非常厉害的人,谁对他们威胁最大,他们的心里很清楚。虽然朱元璋还很弱小,但绝不能小看他。
但是陈友谅当时并未掌控天完国的政权,所以最先与朱元璋发生冲突的是张士诚,双方从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后,就没消停过,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朱元璋对张士诚极为头疼,自己只是占了点地盘,干嘛总和自己过不去,本来兵力已经不堪敷用,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六月,朱元璋的部将投降了张士诚,此时朱元璋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要和张士诚谈判,并写信给张士诚,大致内容是:我是贫苦农民,你是私盐贩子,大家都是苦人啊,干嘛非要打我呢,咱们两家和平相处吧,时不时去串个门不是很好吗。
朱元璋这样做是因为他已经和徐寿辉开战,两线作战非常不利于他,可张士诚也不是等闲之辈,看出了朱元璋的计谋,他回信给朱元璋,大意是:你是从哪里来的就滚回哪里去,我已经和徐寿辉约好,非灭了你不可。
谈不拢,那就打吧。
同年七月,张士诚大举进攻朱元璋控制的镇江,朱元璋早有准备,命令当时手下的王牌将领徐达和常遇春应战,大败张军于龙潭,然后猛将常遇春一路打过去,到了第二年(1357年)攻克了常州,之后在攻克宁国的战斗中,常遇春充分继承了夏侯敦受伤不下火线的精神,身中三箭(贯通伤)仍然坚持作战,又攻下了宁国。张士诚一败涂地。
其实张士诚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差,人数也多于朱元璋军,但却惨败,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结论。
下一期开始,我们就正式的回到主体历史,看看拿下应天之后,朱元璋又打了哪些硬仗。
如果您感觉秋野讲得还不错滴话,也请您多多点赞、分享和打赏,您的每一点支持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
秋野·叨历史
聊历史,过日子,欢迎来到秋野叨历史,大家好我是秋野。
18.你可知道人性又多黑暗?
这期,我们讲一点比较黑暗的东西,建议年龄偏小的朋友们在家长的陪同和引导下来听。
我们先说说为什么一定要讲这一段,因为这一段对陈友谅人性的描写非常的黑暗和真是,我们要读懂历史中这样一个疯狂的人物,了解他内心的真正想法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人性就是这样,有光明的一面就有黑暗的一面,只不过有的人把黑暗的一面压制住,不让他出来作祟,那这样的人我们一般把他们统称为圣人,如果有人把心里黑暗的一面完全的展现出来了,这样的人那就是十恶不赦之徒。
抛去这两种人不说,剩下的像我们这样的正常人就是始终在善与恶之间权衡,寻找平衡于秩序。
陈友谅显然就是偏向于听从自己内心黑暗面的人。
故事开始了,我们从明朝那些事儿给出的线索来扩展阅读。
当倪文俊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跑到陈友谅处时,陈友谅仍然装作友善的接待了他,为他准备了房间和换洗的衣服,陪他谈话,倪文俊顿感自己没有看错人,便把自己想要造反的内幕合盘托出,并且越说越气愤,留下了眼泪,陈友谅平静的看着他,问出了关键的一句话:
“赵普胜他们怎么样了?”
听到这话,倪文俊更是悲从心中起,“他们那几个人,你还不知道,都是徐寿辉死党,不过,我们联手,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好了,这就够了,我不用再问了。
一天之后,汉阳的徐寿辉收到了倪文俊的头颅。
这人的心思好可怕,倪文俊死也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人居然就这样把自己给杀掉了,并且死前还从自己的嘴里榨取了最后的有用信息。
所以我一直都觉得陈友谅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你都没有用了,留着就是一个祸害,你还是我多余的领导,所以我就把你杀了,并且没有一点负罪感。
陈友谅在杀掉倪文俊后,以所谓匡扶之功成为了天完国的第一重臣,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现了出来,最可怕的是他虽然心狠手辣、疑心很强,但是他居然有知人善任的能力,不仅如此,他还有极强的组织能力,更为难得的是,这家伙会带兵,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学来的,仿佛天才一般。
当年,汉高祖刘邦问过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告诉他只有十万,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兵不是越多越好,关键看在谁的手里,怎么使用,而陈友谅的能力远远不是十万兵可以包容的。
与他相比,天完的皇帝徐寿辉就差得太远了,这个人确实是个好人,但除了好人,他什么也不是,陈友谅每天看见徐寿辉高高在上的坐在宝座上就来气,这个废物为什么坐在上面,我还要向他请示,当这个念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时,思想中的图谋就将变成行动。
要除掉徐寿辉很容易,但之前一定要先解决他的那些明教兄弟,第一个就是赵普胜。
于是,不久后,赵普胜以图谋不轨的名义被杀掉,丁普郎和傅友德不是白痴,一看情形不对,就知道你陈友谅要图谋不轨啊,但是又不能直接告诉徐寿辉,那样就会得罪陈友谅,到了那个时候,你想溜都溜不掉了,于是,找了个机会就跑到朱元璋处继续当差去了。
此时的徐寿辉真正成为光杆司令,是陈友谅手中的棋子,于是在几乎所有的历史书中都出现了这么一段奇怪的描述: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
进攻,还是被人挟持的,做皇帝到了这个地步,还不如死了好。但是,基本没怎么做过恶的徐寿辉并不想死,他怎么舍得,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可能在想自己为啥这么可怜,明明啥事儿都没做错,为什么就连活下去都这么难,他把权力交给了陈友谅,只是希望活下去。
但是,陈友谅是属于那种“卧榻之前岂容他人酣睡”的人,他绝不会放过徐寿辉,不杀你,只是因为时机没到而已。
但是这一天终于还是被陈友谅盼来到了,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陈友谅率领十万军队顺江而下攻克朱元璋的采石,他邀请徐寿辉去采石城的五通庙拜神,徐寿辉一向对这些活动很是热衷。于是他应邀来到了庙里。
当他来到庙里时,陈友谅正站在窗前,身边站着两个卫士,外面下着很大的雨。
陈友谅没有理他,徐寿辉多少有些尴尬,他走到陈友谅身边,以一种近乎讨好的语气说道:“我们就要打下应天了,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陈友谅没有回头,只是淡淡的说:“可惜你看不到那一天了。”
徐寿辉懵了,他不是没有想过这一天的到来,但当它到来时,还是那么残酷。
两个人都不说话了。死一般的沉默。
徐寿辉的汗和眼泪都下来了,他心中的恐惧就像一只大手将他拖入无底深渊。
“我把皇位让给你,我做平章,你看这样行吗?”
陈友谅终于回头了,他用一种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徐寿辉,说出了他一生中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你是怎么在这个乱世上生存下来的?”
卫士上前,从预先准备好的铁锤打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徐寿辉倒下时最后看到的是陈友谅那冰冷的目光。
卫士们洗干了前任老板的血迹,布置好大殿,因为这里马上就要举行新皇帝的登基大典。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陈友谅在暴风雨中,于五通庙登基为帝,定国号为汉,天完政权玩完了。
这就是乱世的生存法则,徐寿辉,你不懂。
陈友谅虽然算是个不折不扣的不讲道义的人,但他却是一个敢做敢当的人,他的大汉国的年号是“大义”。
真是够狠,弑君夺位的人居然敢把自己的年号取名大义,这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这是一个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在他眼里,什么仁义道德都是狗屁,你们不是不耻于弑君的行为吗,道学先生们,我就做给你们看看,我的年号就叫大义!
诚然,这样的一个人是难于对付的,要对付这样的人,君子的做法是不行的,守规矩是不行的。
谁能够对抗这样一个可怕的人?张士诚不行,他没这个心思,刘福通不行,北伐开始了,察罕帖木儿或许可以,他是他没机会,他在阻止北伐,李思齐也不行,他得配合老察的计划,看来只有朱元璋了。
在朱元璋攻占应天后,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感觉到了这个对手的潜力。他们都是非常厉害的人,谁对他们威胁最大,他们的心里很清楚。虽然朱元璋还很弱小,但绝不能小看他。
但是陈友谅当时并未掌控天完国的政权,所以最先与朱元璋发生冲突的是张士诚,双方从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后,就没消停过,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朱元璋对张士诚极为头疼,自己只是占了点地盘,干嘛总和自己过不去,本来兵力已经不堪敷用,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六月,朱元璋的部将投降了张士诚,此时朱元璋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要和张士诚谈判,并写信给张士诚,大致内容是:我是贫苦农民,你是私盐贩子,大家都是苦人啊,干嘛非要打我呢,咱们两家和平相处吧,时不时去串个门不是很好吗。
朱元璋这样做是因为他已经和徐寿辉开战,两线作战非常不利于他,可张士诚也不是等闲之辈,看出了朱元璋的计谋,他回信给朱元璋,大意是:你是从哪里来的就滚回哪里去,我已经和徐寿辉约好,非灭了你不可。
谈不拢,那就打吧。
同年七月,张士诚大举进攻朱元璋控制的镇江,朱元璋早有准备,命令当时手下的王牌将领徐达和常遇春应战,大败张军于龙潭,然后猛将常遇春一路打过去,到了第二年(1357年)攻克了常州,之后在攻克宁国的战斗中,常遇春充分继承了夏侯敦受伤不下火线的精神,身中三箭(贯通伤)仍然坚持作战,又攻下了宁国。张士诚一败涂地。
其实张士诚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差,人数也多于朱元璋军,但却惨败,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结论。
下一期开始,我们就正式的回到主体历史,看看拿下应天之后,朱元璋又打了哪些硬仗。
如果您感觉秋野讲得还不错滴话,也请您多多点赞、分享和打赏,您的每一点支持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