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秋野·叨历史
聊历史,过日子,欢迎来到秋野叨历史,大家好我是秋野。
21.刘伯温出世
我们上一期说道了一个叫做张明鉴的将领,这家伙是个没地地道道的狠人,张明鉴原本和缪大亨一样,都是为了自保而起义的,虽然历史上没有这个人单独的记载,但是在别人传中这人可是有着浓重的一笔,尤其在缪大亨的人生中。
公元1645年,清军南下攻打扬州城,那时的兵部尚书史可法率领扬州城的百姓力阻清军,可仍旧无法抵挡住清军的进攻。
由于扬州城内守将和百姓的激烈抵抗,清军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为了泄愤,遂对扬州城展开了十日不封刀的大屠杀,最终使这座曾经富饶繁华的城池尸横遍野,被屠戮者达数十万之多。
这就是历史非常著名的上的扬州十日。但你以为这就是扬州最悲惨的历史了么?
当然不是,类似这样的浩劫对于扬州城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就在元末至正年间,一股起义军就占据了扬州城,在朱元璋攻克扬州之后,扬州城中百姓只剩下十八户,那么多的人都去哪了?
答案是被这支起义军给煮熟吃了。
这支毫无人性的起义军来自淮西,这支起义军的统领就叫张明鉴,因为将士都头裹青布,所以这支部队被人们称为“青衣军”,也因为张明鉴自己擅用长枪,将士们也一起有样学样的跟着使用长枪,也被称为“长枪军”。
这支起义军自淮西起兵,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过的城镇都恨透了这帮人。
在张明鉴准备攻打扬州城时,被当时镇守扬州城的元朝藩王镇南王孛罗普化招降,就这样青衣军从一支叛军,成了正规军驻守扬州。
但是你以为这样的一群人能听你的话?这可是一帮来自地狱的恶魔啊,怎么可能接受一个守将的指挥?
果然,没过多久,这支军纪极差的军队造反了,原因就是因为缺粮。当时,张明鉴由于缺粮,就纵容手下吃人,连孛罗普化都看不惯张明鉴的行为,但又没法处理。
没多久,张明鉴又找到镇南王孛罗普化密谋反叛元朝廷,然后一路南下攻城抢粮。
那作为朝廷正牌王爷的孛罗普化自然不愿意,疯了?我过得好好的凭啥就跟你跑去造反?
结果这一下搞得张明鉴恼羞成怒,起兵造反,将扬州城占为己有,孛罗普化无奈之下弃城逃离。
我们简单评价张明鉴这个人,其实您能感觉得出来,他也没有什么韬略,即使占据了扬州城他也只是据守,没有出兵争夺领地,所以在他的意识形态里没有称霸一方的想法。
而且由于没有后勤供给,扬州城内的粮草越来越少,张明鉴手下的士兵饿了就去街上宰杀百姓回营煮了吃,而且就先拿女人和孩子下手。
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问自己身边的大将,有没有人愿意去把这个青军头子拿下。
缪大亨走上前来说:“我愿意前往!”
这时,朱元璋的侄儿李文忠也站了出来,表示愿跟随缪大亨一同前去。那朱元璋知自己这侄儿李文忠年幼,所以没让他去,只答应让他带兵策应池州。
说是为了解救城中百姓,其实更主要的是为了占领扬州扩充领地,其次还可以收纳张明鉴帐下的兵马。朱元璋采纳了缪大亨的建议,所以派遣缪大亨出兵攻打扬州城。
不久后,扬州城就被缪大亨率领的军队围的如同铁桶一般,张明鉴不敢与缪大亨对抗,最后选择了投降。
那张明鉴之后的下场呢?朱元璋知道这个家伙不能留,这样一个嗜杀成性的人,杀害了几乎整城的老百姓啊,简直毫无人性,谁知道他以后会不会伤害我们这边的人?
所以,老朱以屠戮百姓的罪名杀了张明鉴,可是降将马世熊却说自己没有听张明鉴的指挥。后来事实证明也确实是这样,马将军他不但没有杀害百姓,而且还收养了当地的孙氏做义女。
朱元璋面见了这个孙氏女孩儿,感觉她气质非常好,长得还好看,于是就有点喜欢这个女孩儿。
再到后来,当朱元璋得知孙氏父母双亡时,顿时产生了怜悯之心,于是让她暂时居住在扬州。事后,朱元璋嘉奖了马世熊将军,并纳了这个孙氏女孩儿为妾,也算是皆大欢喜。
此战过后,朱元璋不仅将扬州城纳入了自己的势力版图,还收纳数万张明鉴手下的青衣军。
据《元史》中记载,扬州路的人口原本有二十多万户,而到了朱元璋占领扬州后派人统计扬州城的户籍人口,所剩人口竟只有18户,其余的多被张明鉴及其部下给煮着吃了,这简直就是扬州百姓最黑暗的一段时间。
接下来,时间来到了至正二十年(1360年)的三月,如果拍成电影的话这个地方应该会有一个镜头的快速切换,刷~~~
这时,出现了了一位穿着青衣的中年男子,慢慢走进了金陵城。
其实他是一名青田名士,而且是被朱元璋亲自邀请到金陵城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
在整个元末明初的这段时间内,他和李善长就是整个文人集团的代表,天下读书人的标杆。
我们先仔细介绍一下这个人,刘伯温啊,本名是叫刘基,基础的基,字伯温,所以才被称为刘伯温,他是浙江青田人,所以在有的影视作品或者书中也被称之为刘青田。青田这个位置处于浙江东部,非常的富庶与和平,历朝历代这个地方都是出才子出大儒的好地方,学霸也多,所以从这里出来的做官的人也被称为浙东派,或者浙东学派,刘伯温在元末明初这个时间段上就是浙东派的领袖人物。
再到后来刘伯温与李善长的不和睦,也多出于两者隶属派别的不一样,李善长和朱元璋是老乡,都属于淮西派。
刘基小时候就天资聪明,而且喜欢学习,由于父亲就是个读书人,所以受到父亲的启蒙,小小年纪学会了识字。
小刘基的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就是七行一起读,咱也不知道他大脑中装了一个怎么样的CPU,反正处理速度就是快。
12岁那年他就考中秀才,顺理成章的被乡间父老称为"神童",那可不?12岁出了一个大学生当然是神童了。
元泰定帝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府学读书,跟着老师学习春秋经。这《春秋》大家都知道,是一部非常晦涩难懂、言简义深,它一点都不言简意赅,很难读懂,尤其一个孩子,一般就只是捧书诵读。
但是这就体现出刘基的不同了,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给大家讲述自己的看法,虽然我觉得这地方说的实在是太夸张了,但是……这可是史书中记载啊,可见有时候史书也忒不靠谱了……
好吧,不管真假我们接着往下说,老师见到刘伯温能这么厉害,那也是大为惊讶,那肯定,这就是个怪物啊,所以就以为他曾经读过春秋,于是乎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结果毫无例外,刘基都能过目不忘,还能讲解一下。
那这下轮到老师佩服了,这明显能耐比老师还大了,于是老师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厚厚的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估计也是在学府实在没啥可学的了,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程朱理学,接受当时最为正规的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bì)阴(yīn)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事实也证明郑先生说的是没错的,刘伯温确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读书人人人都在向往的对象,但是我估计他也完全没想到,老刘家再往后十代人都没有再入朝为官了。
也不知道这样的结局究竟是好是坏。
秋野叨历史,咱们下期接着唠。
如果您感觉秋野讲得还不错滴话,也请您多多点赞、分享和打赏,您的每一点支持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
秋野·叨历史
聊历史,过日子,欢迎来到秋野叨历史,大家好我是秋野。
21.刘伯温出世
我们上一期说道了一个叫做张明鉴的将领,这家伙是个没地地道道的狠人,张明鉴原本和缪大亨一样,都是为了自保而起义的,虽然历史上没有这个人单独的记载,但是在别人传中这人可是有着浓重的一笔,尤其在缪大亨的人生中。
公元1645年,清军南下攻打扬州城,那时的兵部尚书史可法率领扬州城的百姓力阻清军,可仍旧无法抵挡住清军的进攻。
由于扬州城内守将和百姓的激烈抵抗,清军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为了泄愤,遂对扬州城展开了十日不封刀的大屠杀,最终使这座曾经富饶繁华的城池尸横遍野,被屠戮者达数十万之多。
这就是历史非常著名的上的扬州十日。但你以为这就是扬州最悲惨的历史了么?
当然不是,类似这样的浩劫对于扬州城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就在元末至正年间,一股起义军就占据了扬州城,在朱元璋攻克扬州之后,扬州城中百姓只剩下十八户,那么多的人都去哪了?
答案是被这支起义军给煮熟吃了。
这支毫无人性的起义军来自淮西,这支起义军的统领就叫张明鉴,因为将士都头裹青布,所以这支部队被人们称为“青衣军”,也因为张明鉴自己擅用长枪,将士们也一起有样学样的跟着使用长枪,也被称为“长枪军”。
这支起义军自淮西起兵,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过的城镇都恨透了这帮人。
在张明鉴准备攻打扬州城时,被当时镇守扬州城的元朝藩王镇南王孛罗普化招降,就这样青衣军从一支叛军,成了正规军驻守扬州。
但是你以为这样的一群人能听你的话?这可是一帮来自地狱的恶魔啊,怎么可能接受一个守将的指挥?
果然,没过多久,这支军纪极差的军队造反了,原因就是因为缺粮。当时,张明鉴由于缺粮,就纵容手下吃人,连孛罗普化都看不惯张明鉴的行为,但又没法处理。
没多久,张明鉴又找到镇南王孛罗普化密谋反叛元朝廷,然后一路南下攻城抢粮。
那作为朝廷正牌王爷的孛罗普化自然不愿意,疯了?我过得好好的凭啥就跟你跑去造反?
结果这一下搞得张明鉴恼羞成怒,起兵造反,将扬州城占为己有,孛罗普化无奈之下弃城逃离。
我们简单评价张明鉴这个人,其实您能感觉得出来,他也没有什么韬略,即使占据了扬州城他也只是据守,没有出兵争夺领地,所以在他的意识形态里没有称霸一方的想法。
而且由于没有后勤供给,扬州城内的粮草越来越少,张明鉴手下的士兵饿了就去街上宰杀百姓回营煮了吃,而且就先拿女人和孩子下手。
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问自己身边的大将,有没有人愿意去把这个青军头子拿下。
缪大亨走上前来说:“我愿意前往!”
这时,朱元璋的侄儿李文忠也站了出来,表示愿跟随缪大亨一同前去。那朱元璋知自己这侄儿李文忠年幼,所以没让他去,只答应让他带兵策应池州。
说是为了解救城中百姓,其实更主要的是为了占领扬州扩充领地,其次还可以收纳张明鉴帐下的兵马。朱元璋采纳了缪大亨的建议,所以派遣缪大亨出兵攻打扬州城。
不久后,扬州城就被缪大亨率领的军队围的如同铁桶一般,张明鉴不敢与缪大亨对抗,最后选择了投降。
那张明鉴之后的下场呢?朱元璋知道这个家伙不能留,这样一个嗜杀成性的人,杀害了几乎整城的老百姓啊,简直毫无人性,谁知道他以后会不会伤害我们这边的人?
所以,老朱以屠戮百姓的罪名杀了张明鉴,可是降将马世熊却说自己没有听张明鉴的指挥。后来事实证明也确实是这样,马将军他不但没有杀害百姓,而且还收养了当地的孙氏做义女。
朱元璋面见了这个孙氏女孩儿,感觉她气质非常好,长得还好看,于是就有点喜欢这个女孩儿。
再到后来,当朱元璋得知孙氏父母双亡时,顿时产生了怜悯之心,于是让她暂时居住在扬州。事后,朱元璋嘉奖了马世熊将军,并纳了这个孙氏女孩儿为妾,也算是皆大欢喜。
此战过后,朱元璋不仅将扬州城纳入了自己的势力版图,还收纳数万张明鉴手下的青衣军。
据《元史》中记载,扬州路的人口原本有二十多万户,而到了朱元璋占领扬州后派人统计扬州城的户籍人口,所剩人口竟只有18户,其余的多被张明鉴及其部下给煮着吃了,这简直就是扬州百姓最黑暗的一段时间。
接下来,时间来到了至正二十年(1360年)的三月,如果拍成电影的话这个地方应该会有一个镜头的快速切换,刷~~~
这时,出现了了一位穿着青衣的中年男子,慢慢走进了金陵城。
其实他是一名青田名士,而且是被朱元璋亲自邀请到金陵城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
在整个元末明初的这段时间内,他和李善长就是整个文人集团的代表,天下读书人的标杆。
我们先仔细介绍一下这个人,刘伯温啊,本名是叫刘基,基础的基,字伯温,所以才被称为刘伯温,他是浙江青田人,所以在有的影视作品或者书中也被称之为刘青田。青田这个位置处于浙江东部,非常的富庶与和平,历朝历代这个地方都是出才子出大儒的好地方,学霸也多,所以从这里出来的做官的人也被称为浙东派,或者浙东学派,刘伯温在元末明初这个时间段上就是浙东派的领袖人物。
再到后来刘伯温与李善长的不和睦,也多出于两者隶属派别的不一样,李善长和朱元璋是老乡,都属于淮西派。
刘基小时候就天资聪明,而且喜欢学习,由于父亲就是个读书人,所以受到父亲的启蒙,小小年纪学会了识字。
小刘基的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就是七行一起读,咱也不知道他大脑中装了一个怎么样的CPU,反正处理速度就是快。
12岁那年他就考中秀才,顺理成章的被乡间父老称为"神童",那可不?12岁出了一个大学生当然是神童了。
元泰定帝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府学读书,跟着老师学习春秋经。这《春秋》大家都知道,是一部非常晦涩难懂、言简义深,它一点都不言简意赅,很难读懂,尤其一个孩子,一般就只是捧书诵读。
但是这就体现出刘基的不同了,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给大家讲述自己的看法,虽然我觉得这地方说的实在是太夸张了,但是……这可是史书中记载啊,可见有时候史书也忒不靠谱了……
好吧,不管真假我们接着往下说,老师见到刘伯温能这么厉害,那也是大为惊讶,那肯定,这就是个怪物啊,所以就以为他曾经读过春秋,于是乎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结果毫无例外,刘基都能过目不忘,还能讲解一下。
那这下轮到老师佩服了,这明显能耐比老师还大了,于是老师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厚厚的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估计也是在学府实在没啥可学的了,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程朱理学,接受当时最为正规的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bì)阴(yīn)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事实也证明郑先生说的是没错的,刘伯温确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读书人人人都在向往的对象,但是我估计他也完全没想到,老刘家再往后十代人都没有再入朝为官了。
也不知道这样的结局究竟是好是坏。
秋野叨历史,咱们下期接着唠。
如果您感觉秋野讲得还不错滴话,也请您多多点赞、分享和打赏,您的每一点支持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