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秋野·叨历史
聊历史,过日子,欢迎来到秋野叨历史,大家好我是秋野。
22.决战前夕
这一期我们来接着聊刘伯温。
刘伯温这人啊,非常的厉害,博览群书,诸子百是家无一不窥(kuī),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那是十分精通,也有“神通子”这样的江湖嚇号,通是通过的通。
讲一个小故事啊,有一次,刘伯温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shè)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据传说,刘伯温死后把这本书一分为二分别赠于朱元璋和徐达),他心念一动,要不我去寻寻宝?于是便探秘覆船山,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他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
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嗯……这段您看您自己怎么评价了,正史中的野史,您也不用当真,把它当做一个可以丰富人物性格的故事就好啦。
紧接着,时间到了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就考中进士,但是元末那个时候,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别说你一个进士,就是个当官的都没事儿可做,你一个刚考完试的学生谁能重用你?所以,刘伯温考了一个没有什么用的功名,在家闲居了整整三年。
至元二年(1336年),三年后,刘伯温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你别看朝廷就给了他一个八品的小小芝麻官,刘伯温的的心里那真是乐开了花啊,所以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在当时那样的黑暗腐朽,人吃人的官僚系统中,这样利国利民的官员很容易受到老百姓的爱戴,于是他很快就做出了政绩。
刘伯温常常深入乡间,体察民情,有一次,他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又骗人钱财,又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
刘伯温这种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作风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在任官的这五年内,刘伯温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也绝不宽宥(yòu)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zhāi)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正直吧?但您换个角度想想,这为人啊,这样是行不通的,尤其还是在官场上,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和一些官员对他那是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最好能整死你,但是刘伯温运气还是不错,他的长官及部属们非常的信任他的为人,这才免于祸患。
但是,刘伯温在高安这个地方肯定是待不下去了,也加上他对这个政府和朝廷确实是失望了,怎么办?那也就只好辞官不做了。
辞官后,刘伯温返回了青田陪伴父母,但是没过多久,一年后的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又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也是个小官,但是兼任行省考试官。所以手里多多少少有点实权,按照正常官场的运行制度,这样好好的干几年一定会飞黄腾达的,但是,那样就不是耿直的刘伯温了,后来啊,又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所以给他许多责难,吃了不少苦头,所以他也只好上书辞职,这一次任期还不到一年。
这一休息,刘伯温就休息了整整三年,至正六年(1346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
这段时间,他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们走动走动,这应该是他人生中最惬意自由的一段时光了。
至正八年(1348年),刘伯温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名字叫做刘琏(liǎn),也许就是为了纪念在丹徒的那一段美好的日子,后来刘琏因为牵扯到了著名的胡惟庸案子中,被胁迫最终坠井而亡。
这是后话,我们讲到胡惟庸案的时候再细说。
说回刘伯温,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又是非常舒适和惬意的四年。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天完政权的徐寿辉率军攻陷了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基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青田。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那个时候的元朝左丞相是帖里帖木儿,他的想法是招安方国珍,但是刘伯温认为方国珍兄弟是首犯,而且还是头目一类的人物,书中记载,刘伯温当时的原话是“不诛无以惩后”。
但是,方国珍重金贿赂了官府,最终被和平招安,并授以官职,不仅如此,还反过头来谴责刘伯温作威作福?
这玩意儿谁受得了?于是,刘伯温一怒之下辞官回家不干了,用这样的方式来表对元朝廷腐败昏聩(kuì)的不满。
这一次,才是真正伤透了刘伯温的心,原本对朝廷还有的一点希望和期许,这下也彻底的消失了,我们可想而知一个人在他信念崩塌时候的那种内心的痛苦和纠结。
于是,刘伯温选择了在家教孩子,写文章,不做官了,而这一休息就是整整八年,这也正是朱元璋成长的八年时间,刘伯温一直在等着他。
先说说朱元璋这边,当他击败了张士诚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徐寿辉身上,但他明白,自己真正的对手并不是那个虚有其表的徐寿辉,而是他背后那巨大阴影——陈友谅。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出的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者,第一个决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个决定让他避开了天下人的注意,当其他农民起义领袖帝王思想膨胀,扯张虎皮做大旗,锅里没几两米就敢开几千人的饭时,朱元璋充分利用了时间,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
另一个决策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中间拿谁开刀,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应该说这个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朱元璋在此时体现了他的天才的战略眼光。
在实际决策中,不受他人,特别是多数人的意见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当许多人众口一辞时,很多人都会从大流,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而朱元璋用他的智慧告诉了人们,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数人一边的。
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喜欢坐山观虎斗,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但有远见,并且好生事段。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这就是朱元璋在最终天下格局还没有固定的时候就已经看到的天下形势,凭什么朱元璋能当皇帝?就凭这一点!
可是那个时候,对于朱元璋来说,打败陈友谅目前来看也是个非常艰难的任务,只能避其锋芒,要不然一开始就被别人干掉了,后来还打个屁啊。
但是无论怎么躲避,决战这一天终究会到来,这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共识。
陈友谅部与朱元璋部对最早的“接触”,是元顺帝至正十七年的年底(1357年)的事情。
当时,常遇春、廖永安等人率军自铜陵进攻池州,杀天完将领洪元帅,拿下了城池。
陈友谅那个时候刚刚杀了倪文俊,兼并了他的部队后,一路进击,接连下江西隆兴、瑞州等地,并且派遣部下猛将赵普胜率军开始猛攻池州。
赵普胜原来是巢湖的水贼,曾归附过朱元璋,后来又叛去徐寿辉那儿了。这大哥外号“双刀赵”,骁勇能战,一直以安庆为大本营。攻克池州后,他又进袭太平。朱元璋恼怒,急遣徐达等人突袭赵普胜的栅江大营,并夺回池州。
朱元璋深忌赵普胜勇武,派人携重金入陈友谅处行离间计,使其亲信陈说赵普胜有自立之心,想自己当皇帝。
赵普胜自己当然不知道这些情况,每次接待陈友谅来使,皆扬扬自得大夸自己的功劳,很有“舍吾其谁”的架式。陈友谅正疑他,听使人如此说,终定杀心。于是,他以会师为名,从江州领大军忽至安庆。赵普胜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派人驾船,亲自带了烧羊美酒去迎接老陈。两舟交会,陈友谅一脸笑容现于船头,赵普胜连忙跨身上前见礼。老赵刚一低头,精光一闪,脑袋就掉在自己双脚之间,好端端一名悍将就这样身首异处,那我问你,之后看你怎么打?
如果您感觉秋野讲得还不错滴话,也请您多多点赞、分享和打赏,您的每一点支持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
秋野·叨历史
聊历史,过日子,欢迎来到秋野叨历史,大家好我是秋野。
22.决战前夕
这一期我们来接着聊刘伯温。
刘伯温这人啊,非常的厉害,博览群书,诸子百是家无一不窥(kuī),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那是十分精通,也有“神通子”这样的江湖嚇号,通是通过的通。
讲一个小故事啊,有一次,刘伯温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shè)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据传说,刘伯温死后把这本书一分为二分别赠于朱元璋和徐达),他心念一动,要不我去寻寻宝?于是便探秘覆船山,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他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
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嗯……这段您看您自己怎么评价了,正史中的野史,您也不用当真,把它当做一个可以丰富人物性格的故事就好啦。
紧接着,时间到了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就考中进士,但是元末那个时候,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别说你一个进士,就是个当官的都没事儿可做,你一个刚考完试的学生谁能重用你?所以,刘伯温考了一个没有什么用的功名,在家闲居了整整三年。
至元二年(1336年),三年后,刘伯温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你别看朝廷就给了他一个八品的小小芝麻官,刘伯温的的心里那真是乐开了花啊,所以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在当时那样的黑暗腐朽,人吃人的官僚系统中,这样利国利民的官员很容易受到老百姓的爱戴,于是他很快就做出了政绩。
刘伯温常常深入乡间,体察民情,有一次,他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又骗人钱财,又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
刘伯温这种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作风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在任官的这五年内,刘伯温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也绝不宽宥(yòu)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zhāi)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正直吧?但您换个角度想想,这为人啊,这样是行不通的,尤其还是在官场上,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和一些官员对他那是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最好能整死你,但是刘伯温运气还是不错,他的长官及部属们非常的信任他的为人,这才免于祸患。
但是,刘伯温在高安这个地方肯定是待不下去了,也加上他对这个政府和朝廷确实是失望了,怎么办?那也就只好辞官不做了。
辞官后,刘伯温返回了青田陪伴父母,但是没过多久,一年后的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又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也是个小官,但是兼任行省考试官。所以手里多多少少有点实权,按照正常官场的运行制度,这样好好的干几年一定会飞黄腾达的,但是,那样就不是耿直的刘伯温了,后来啊,又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所以给他许多责难,吃了不少苦头,所以他也只好上书辞职,这一次任期还不到一年。
这一休息,刘伯温就休息了整整三年,至正六年(1346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
这段时间,他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们走动走动,这应该是他人生中最惬意自由的一段时光了。
至正八年(1348年),刘伯温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名字叫做刘琏(liǎn),也许就是为了纪念在丹徒的那一段美好的日子,后来刘琏因为牵扯到了著名的胡惟庸案子中,被胁迫最终坠井而亡。
这是后话,我们讲到胡惟庸案的时候再细说。
说回刘伯温,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又是非常舒适和惬意的四年。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天完政权的徐寿辉率军攻陷了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基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青田。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那个时候的元朝左丞相是帖里帖木儿,他的想法是招安方国珍,但是刘伯温认为方国珍兄弟是首犯,而且还是头目一类的人物,书中记载,刘伯温当时的原话是“不诛无以惩后”。
但是,方国珍重金贿赂了官府,最终被和平招安,并授以官职,不仅如此,还反过头来谴责刘伯温作威作福?
这玩意儿谁受得了?于是,刘伯温一怒之下辞官回家不干了,用这样的方式来表对元朝廷腐败昏聩(kuì)的不满。
这一次,才是真正伤透了刘伯温的心,原本对朝廷还有的一点希望和期许,这下也彻底的消失了,我们可想而知一个人在他信念崩塌时候的那种内心的痛苦和纠结。
于是,刘伯温选择了在家教孩子,写文章,不做官了,而这一休息就是整整八年,这也正是朱元璋成长的八年时间,刘伯温一直在等着他。
先说说朱元璋这边,当他击败了张士诚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徐寿辉身上,但他明白,自己真正的对手并不是那个虚有其表的徐寿辉,而是他背后那巨大阴影——陈友谅。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出的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者,第一个决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个决定让他避开了天下人的注意,当其他农民起义领袖帝王思想膨胀,扯张虎皮做大旗,锅里没几两米就敢开几千人的饭时,朱元璋充分利用了时间,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
另一个决策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中间拿谁开刀,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应该说这个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朱元璋在此时体现了他的天才的战略眼光。
在实际决策中,不受他人,特别是多数人的意见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当许多人众口一辞时,很多人都会从大流,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而朱元璋用他的智慧告诉了人们,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数人一边的。
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喜欢坐山观虎斗,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但有远见,并且好生事段。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这就是朱元璋在最终天下格局还没有固定的时候就已经看到的天下形势,凭什么朱元璋能当皇帝?就凭这一点!
可是那个时候,对于朱元璋来说,打败陈友谅目前来看也是个非常艰难的任务,只能避其锋芒,要不然一开始就被别人干掉了,后来还打个屁啊。
但是无论怎么躲避,决战这一天终究会到来,这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共识。
陈友谅部与朱元璋部对最早的“接触”,是元顺帝至正十七年的年底(1357年)的事情。
当时,常遇春、廖永安等人率军自铜陵进攻池州,杀天完将领洪元帅,拿下了城池。
陈友谅那个时候刚刚杀了倪文俊,兼并了他的部队后,一路进击,接连下江西隆兴、瑞州等地,并且派遣部下猛将赵普胜率军开始猛攻池州。
赵普胜原来是巢湖的水贼,曾归附过朱元璋,后来又叛去徐寿辉那儿了。这大哥外号“双刀赵”,骁勇能战,一直以安庆为大本营。攻克池州后,他又进袭太平。朱元璋恼怒,急遣徐达等人突袭赵普胜的栅江大营,并夺回池州。
朱元璋深忌赵普胜勇武,派人携重金入陈友谅处行离间计,使其亲信陈说赵普胜有自立之心,想自己当皇帝。
赵普胜自己当然不知道这些情况,每次接待陈友谅来使,皆扬扬自得大夸自己的功劳,很有“舍吾其谁”的架式。陈友谅正疑他,听使人如此说,终定杀心。于是,他以会师为名,从江州领大军忽至安庆。赵普胜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派人驾船,亲自带了烧羊美酒去迎接老陈。两舟交会,陈友谅一脸笑容现于船头,赵普胜连忙跨身上前见礼。老赵刚一低头,精光一闪,脑袋就掉在自己双脚之间,好端端一名悍将就这样身首异处,那我问你,之后看你怎么打?
如果您感觉秋野讲得还不错滴话,也请您多多点赞、分享和打赏,您的每一点支持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