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秋野·叨历史
聊历史,过日子,欢迎来到秋野叨历史,大家好我是秋野。
24.朱元璋的囚徒困境
上期我们说道,攻得太平城,陈友谅就觉的这位“徐皇帝”再无用处,没用了,于是派自己这边的壮士用铁锺把他的大脑袋给砸碎了,胡乱抛尸完事。“天完”政权,这下真的彻底完了。
然后,陈友谅在采石矶一带的五通庙,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自己当上了皇帝,国号“汉”,改元为大义。
怎么说呢……这位陈皇帝啊,称帝太心急,那些个所谓的“群臣”立于江边,行礼的时候就显得非常草率。
不仅如此,正在举行仪式的过程中还突遇大雨,您想想那个场景,一大群人站在雨里看着自家的主公登基,那场面真的是狼狈不堪。
再说最早拥立徐寿辉当“皇帝”的那位邹普胜,如今反成为陈友谅的“太师”。张必先成为了陈友谅的“丞相”,那位张定边担任了“太尉”。然后,他率军回到了老窝江州。
到了老窝后,你就能看出他的野心有多大了,他马上遣使送信给张士诚,约定共同讨伐朱元璋。
那您是了解张士诚的,我呸,我才不要呢,闲的没事儿了我跟你一起玩过家家,没空没空,所以,好死不死的没有应承。
那这下陈友谅这边就有点尴尬了,他也没想到张士诚这么胆小,所以啊,臊么搭眼的在江州修整了几天,最后,陈友谅引大军东下,决定不和你扯那些花花肠子了,我直扑建康,看你怎么办。
这建康就是金陵啊,身体健康的健康,去掉单立人儿,建康,现在叫南京啊,以前还叫建业,事业的业,或者一个事业的业加一个耳朵旁那个邺,所以您在书中啊,看到什么金陵啊、应天啊、集庆啊、建康啊、建邺啊、江宁啊什么的,其实都是南京,古称很多。
在元末最后一位皇帝妥欢帖木儿登机之前,这里叫做建康,或者叫健康路,路是元朝时候的行政区域划分的制度,后来妥欢帖木儿先在这儿被封为怀王,又登基称帝,这就是两重喜庆合在一处了,集合在了一起,所以元顺帝登基之后把建康路改为了集庆路。
朱元璋在1356年,也就是至正十六年,拿下了集庆路,就把这里改为了应天府。他的名称有一个这样的延续,我们一般按照限定词的不同,比如说什么什么城的时候就会用金陵城这样的说法,显得雅致,再说行政规划的时候就会说应天府,因为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占领了这个地方,但您只要知道这是一个地方就行了,我们有必要根据场景语境的变化来做调整。
比如现在,我们再说回金陵城中,那是人心大骇啊,一听说陈友谅真的要来了,朱元璋手下人也有不少心意摇动的,有主张投降的,有主张逃走的的,有主张占据着紫金山死守的,众说纷纭,那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人心惶惶啊。
这个时候,终于轮到刘基刘伯温出场了,故事是这样的。
我们还是提取《明朝那些事儿》和《纵欲的困惑》两本书中的记载揉在一起来说。
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朱元璋的部下胡大海攻下了处州,这人儿我们现在很熟了,是个厉害的将领,在拿下了处州后不久,他听说附近有几个隐士很有才能,胡大海是一个爱惜人才的将领啊,于是他便派人去请这几个人儿。
那您想所谓隐士嘛,哪是你说找就能找的到的?那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啊,别人已经吃完午饭,他还在洗脸的那种人,其实未必真有本事,只是文采好而已,不见得会治国,但不管如何,大家认为在这种时候多拉一个人下水总是好的,朋友多了好行道嘛。
这几位隐士的名字分别是叶琛(chēn)、章溢(yì)和我们这一期的主角刘基。
前两个人接到邀请,立刻就来了,你说是屁颠屁颠的也不过分,事实情况就是这样的,可是最后的这个刘基是怎么请都请不来。
胡大海就觉得这家伙架子太大,就不想再去请了,觉得烦,可这时候身边就有人对他说了,说啊,这叶琛和章溢请不请其实无所谓的,这俩人不是重点,请他们是为了让他们出面去请刘基,是不是?
那为啥这个刘基一定要请?嘿嘿,您还记不记得我们前几期说的?他会啥?算卦啊!说白了,这家伙他懂天文学。
今天的人们对天文学的有兴趣那是家常便饭的事儿,买两本书您就会了,可放在当时,那这可真是一项了不起的本事,不是什么人都能学的,属于帝王之学的一种,地上的君王们觉得辽阔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虚荣,便把自己的命运和天上的星星联系在一起,出生的时候是天星下凡,即位时候是紫微星闪耀,被人夺位是异星夺宫,死的时候的是流星落地。
总而言之,都和星星有关,懂这门学问的何止是人才,简直是奇才。
那个时候星象天文和占卜啊、八卦啊什么的这就相当于现在的量子力学和宇宙社会学一样,又牛又玄乎,是最尖端的学问。
于是胡大海就上报朱元璋,朱元璋肯定是感兴趣极了,立马就便派了一个叫孙炎的人来召刘基,但刘基就是不给面子,逼急了就回赠了一把宝剑给孙炎,这是一个很不友好的举动,而孙炎眼见使命不能完成,也急了,撕下了温情的面具,对刘基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这把剑应该应该献给天子,天子用剑专门斩杀那些不听话的人,原文记载是,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
那刘基这会儿也明白了,眼前这个亏吃不得,后面再说,于是乖乖的去朱元璋的手下干活。但当时的朱元璋其实对他的真实能力并不了解,不知道他究竟点的什么天赋符文,只把他看成算命先生之类的角色。
所以我有时候也在想啊,刘伯温那么能掐会算,他是不是早就已经算到了自己在跟随朱元璋建功立业后会不得好死,自己这一家人都会受到牵连,所以他才这么不愿意去投靠老朱,是不是太玄乎了……
但无论怎样,金子总会发光的。
当太平失守的消息传到应天后,朱元璋召集他的谋士们商量对策,在会议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大部分主张逃跑,另外一部分主张退守紫金山,但这两部分人在一个问题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放弃应天。
这些平日自吹神机妙算的谋士在此时露出了他们的真面目,除了痛骂常遇春外,他们做的事情也只是吹嘘汉军的强大,太平如何失守,自己的军队质量如何差等等。
总而言之,就一句话,绝不能战,战则必亡。
但这些都不是朱元璋想要的答案,朱元璋非常失望的看着这些人,他知道这些家伙中的大部分人都打好了包裹,给老婆孩子准备了逃跑的车辆,随时准备投靠新的老板,然后在他摔跤倒地的时候再踩上一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从来都是这些人的特长。
但是此时,他看到了脸色阴晴不定的刘基,似乎有话要说,他开口问道:“刘基,你有话说?说吧。”
刘基的那些同僚们停止了议论,看着刘基,自从这个人到了朱元璋手下担任谋士后,沉默寡言,也没有出过什么主意,大家不怎么瞧得起他,只是因为此人脾气很好,从不发火,人缘倒还不差。
刘基站了起来,长时间的等待和倾听已经消磨了他所有的耐心,他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不再是一个好好先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刘伯温!
他用轻蔑的眼光俯视着这些平日自视甚高的所谓才子们,用一种几乎歇斯底里的语气大声说道:“那些说要投降和逃跑的人应该立刻杀掉!你们就这么胆怯吗!现在敌人虽然强大,但却骄横,只要我们诱敌深入,使用伏兵攻击,打败陈友谅是很容易的!一味只想着逃跑的人,难道也有脸自称为臣吗?!”
他训斥了那些懦弱的人,并详细分析了局势,告诉所有的人,陈友谅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周围的人被他惊呆了,愣愣的看着他。
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说出了只有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上才能看到的一个问题:如果我朱元璋失去了应天,还能去哪里呢?
后面又发生了什么?我们下期接着聊。
如果您感觉秋野讲得还不错滴话,也请您多多点赞、分享和打赏,您的每一点支持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
秋野·叨历史
聊历史,过日子,欢迎来到秋野叨历史,大家好我是秋野。
24.朱元璋的囚徒困境
上期我们说道,攻得太平城,陈友谅就觉的这位“徐皇帝”再无用处,没用了,于是派自己这边的壮士用铁锺把他的大脑袋给砸碎了,胡乱抛尸完事。“天完”政权,这下真的彻底完了。
然后,陈友谅在采石矶一带的五通庙,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自己当上了皇帝,国号“汉”,改元为大义。
怎么说呢……这位陈皇帝啊,称帝太心急,那些个所谓的“群臣”立于江边,行礼的时候就显得非常草率。
不仅如此,正在举行仪式的过程中还突遇大雨,您想想那个场景,一大群人站在雨里看着自家的主公登基,那场面真的是狼狈不堪。
再说最早拥立徐寿辉当“皇帝”的那位邹普胜,如今反成为陈友谅的“太师”。张必先成为了陈友谅的“丞相”,那位张定边担任了“太尉”。然后,他率军回到了老窝江州。
到了老窝后,你就能看出他的野心有多大了,他马上遣使送信给张士诚,约定共同讨伐朱元璋。
那您是了解张士诚的,我呸,我才不要呢,闲的没事儿了我跟你一起玩过家家,没空没空,所以,好死不死的没有应承。
那这下陈友谅这边就有点尴尬了,他也没想到张士诚这么胆小,所以啊,臊么搭眼的在江州修整了几天,最后,陈友谅引大军东下,决定不和你扯那些花花肠子了,我直扑建康,看你怎么办。
这建康就是金陵啊,身体健康的健康,去掉单立人儿,建康,现在叫南京啊,以前还叫建业,事业的业,或者一个事业的业加一个耳朵旁那个邺,所以您在书中啊,看到什么金陵啊、应天啊、集庆啊、建康啊、建邺啊、江宁啊什么的,其实都是南京,古称很多。
在元末最后一位皇帝妥欢帖木儿登机之前,这里叫做建康,或者叫健康路,路是元朝时候的行政区域划分的制度,后来妥欢帖木儿先在这儿被封为怀王,又登基称帝,这就是两重喜庆合在一处了,集合在了一起,所以元顺帝登基之后把建康路改为了集庆路。
朱元璋在1356年,也就是至正十六年,拿下了集庆路,就把这里改为了应天府。他的名称有一个这样的延续,我们一般按照限定词的不同,比如说什么什么城的时候就会用金陵城这样的说法,显得雅致,再说行政规划的时候就会说应天府,因为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占领了这个地方,但您只要知道这是一个地方就行了,我们有必要根据场景语境的变化来做调整。
比如现在,我们再说回金陵城中,那是人心大骇啊,一听说陈友谅真的要来了,朱元璋手下人也有不少心意摇动的,有主张投降的,有主张逃走的的,有主张占据着紫金山死守的,众说纷纭,那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人心惶惶啊。
这个时候,终于轮到刘基刘伯温出场了,故事是这样的。
我们还是提取《明朝那些事儿》和《纵欲的困惑》两本书中的记载揉在一起来说。
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朱元璋的部下胡大海攻下了处州,这人儿我们现在很熟了,是个厉害的将领,在拿下了处州后不久,他听说附近有几个隐士很有才能,胡大海是一个爱惜人才的将领啊,于是他便派人去请这几个人儿。
那您想所谓隐士嘛,哪是你说找就能找的到的?那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啊,别人已经吃完午饭,他还在洗脸的那种人,其实未必真有本事,只是文采好而已,不见得会治国,但不管如何,大家认为在这种时候多拉一个人下水总是好的,朋友多了好行道嘛。
这几位隐士的名字分别是叶琛(chēn)、章溢(yì)和我们这一期的主角刘基。
前两个人接到邀请,立刻就来了,你说是屁颠屁颠的也不过分,事实情况就是这样的,可是最后的这个刘基是怎么请都请不来。
胡大海就觉得这家伙架子太大,就不想再去请了,觉得烦,可这时候身边就有人对他说了,说啊,这叶琛和章溢请不请其实无所谓的,这俩人不是重点,请他们是为了让他们出面去请刘基,是不是?
那为啥这个刘基一定要请?嘿嘿,您还记不记得我们前几期说的?他会啥?算卦啊!说白了,这家伙他懂天文学。
今天的人们对天文学的有兴趣那是家常便饭的事儿,买两本书您就会了,可放在当时,那这可真是一项了不起的本事,不是什么人都能学的,属于帝王之学的一种,地上的君王们觉得辽阔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虚荣,便把自己的命运和天上的星星联系在一起,出生的时候是天星下凡,即位时候是紫微星闪耀,被人夺位是异星夺宫,死的时候的是流星落地。
总而言之,都和星星有关,懂这门学问的何止是人才,简直是奇才。
那个时候星象天文和占卜啊、八卦啊什么的这就相当于现在的量子力学和宇宙社会学一样,又牛又玄乎,是最尖端的学问。
于是胡大海就上报朱元璋,朱元璋肯定是感兴趣极了,立马就便派了一个叫孙炎的人来召刘基,但刘基就是不给面子,逼急了就回赠了一把宝剑给孙炎,这是一个很不友好的举动,而孙炎眼见使命不能完成,也急了,撕下了温情的面具,对刘基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这把剑应该应该献给天子,天子用剑专门斩杀那些不听话的人,原文记载是,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
那刘基这会儿也明白了,眼前这个亏吃不得,后面再说,于是乖乖的去朱元璋的手下干活。但当时的朱元璋其实对他的真实能力并不了解,不知道他究竟点的什么天赋符文,只把他看成算命先生之类的角色。
所以我有时候也在想啊,刘伯温那么能掐会算,他是不是早就已经算到了自己在跟随朱元璋建功立业后会不得好死,自己这一家人都会受到牵连,所以他才这么不愿意去投靠老朱,是不是太玄乎了……
但无论怎样,金子总会发光的。
当太平失守的消息传到应天后,朱元璋召集他的谋士们商量对策,在会议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大部分主张逃跑,另外一部分主张退守紫金山,但这两部分人在一个问题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放弃应天。
这些平日自吹神机妙算的谋士在此时露出了他们的真面目,除了痛骂常遇春外,他们做的事情也只是吹嘘汉军的强大,太平如何失守,自己的军队质量如何差等等。
总而言之,就一句话,绝不能战,战则必亡。
但这些都不是朱元璋想要的答案,朱元璋非常失望的看着这些人,他知道这些家伙中的大部分人都打好了包裹,给老婆孩子准备了逃跑的车辆,随时准备投靠新的老板,然后在他摔跤倒地的时候再踩上一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从来都是这些人的特长。
但是此时,他看到了脸色阴晴不定的刘基,似乎有话要说,他开口问道:“刘基,你有话说?说吧。”
刘基的那些同僚们停止了议论,看着刘基,自从这个人到了朱元璋手下担任谋士后,沉默寡言,也没有出过什么主意,大家不怎么瞧得起他,只是因为此人脾气很好,从不发火,人缘倒还不差。
刘基站了起来,长时间的等待和倾听已经消磨了他所有的耐心,他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不再是一个好好先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刘伯温!
他用轻蔑的眼光俯视着这些平日自视甚高的所谓才子们,用一种几乎歇斯底里的语气大声说道:“那些说要投降和逃跑的人应该立刻杀掉!你们就这么胆怯吗!现在敌人虽然强大,但却骄横,只要我们诱敌深入,使用伏兵攻击,打败陈友谅是很容易的!一味只想着逃跑的人,难道也有脸自称为臣吗?!”
他训斥了那些懦弱的人,并详细分析了局势,告诉所有的人,陈友谅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周围的人被他惊呆了,愣愣的看着他。
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说出了只有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上才能看到的一个问题:如果我朱元璋失去了应天,还能去哪里呢?
后面又发生了什么?我们下期接着聊。
如果您感觉秋野讲得还不错滴话,也请您多多点赞、分享和打赏,您的每一点支持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