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秋野·叨历史
聊历史,过日子,欢迎来到秋野叨历史,大家好我是秋野。
25.破局的关键是什么?
朱元璋的困境不可谓不艰难,但他的手下此时此刻却都是一帮废物,这不可怕,可怕的是这帮废物都想自保,不想为国。
但朱元璋可不像你们这些哪都能去的谋士们啊,他此时就是众矢之的,是个大家都欲除之而后快的领袖级的人物啊,难道我朱元璋能去陈友谅那做一个“汉臣”?
陈友谅能容得下我?这不可能啊,只要我朱元璋失去了应天,那等待我的就是必死无疑。
朱元璋心里明白,所以他对这帮家伙无比的失望,但他也百感交集,看着这么多的所谓从龙之臣只知道为自己打算,而这个刚刚到自己手下干活的人却能站在主公的角度说出与城共存亡这样的话,实在是惊为天人。
那好?朱元璋自己难道就不怕么?
首先我们肯定的说,怕,他怕极了,要不然还要这么多的谋臣干啥?
是吧,朱元璋并不是没有畏惧感,但同时,他也最明白不过,如果陈友谅攻下了应天,自己多年奋斗的心血会毁之一旦,他也会像徐寿辉一样成为陈友谅皇位的垫脚石,不可能做和尚,不可能做农民,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再换个角度说,他当然也想一战歼灭陈友谅,他也想让这个讨厌的家伙从世界上消失,可是实在是做不到啊。
陈友谅太强大了,强大到那个时候的朱元璋根本无法战胜,陈友谅的战船就像洪水猛兽一般,会将朱元璋和他那弱小的水军瞬间吞没。
那就只能躲躲吧?
可是又能躲到哪里去呢,滁州?濠州?然后再像狗一样被人追来追去?最后又像狗一样被人杀死?
如果真的是这样,历史没有必要选择朱元璋,因为这样的朱元璋就是一个平常人,没什么值得我们研究的。所以朱元璋注定不是这样。
同时,刘基的话也给了他勇气,他那个时候可能在想,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尚有如此决心,我堂堂吴王又畏惧什么?
而且我本就一无所有,也是经过多少的艰难险阻才走到今天,难道就不敢放手一搏吗?
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朱元璋站了起来,用威严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斩钉截铁的吐出了四个字:此地决战!
这就是战略方向。
在确定了战略方向后,他召集谋士谈论如何对敌。
您记着,但凡到了这种时候,数不清的狗头军师们会提出一大堆建议,好的坏的都有,就看拿主意的人识不识货,这是个一本万利的工作,如果建议对了,而且被使用了,自己就会成为大功臣,如果没有被使用,事后也可以证明自己有先见之明,如果出的是坏主意,那也没关系,老婆不好找,老板还是好找的,换一个就是了。
这时就有谋士说,应该先攻下太平,然后以太平为屏障与陈友谅决战。
又有谋士说,应趁陈友谅立足未稳,马上出击与他决战,击敌半渡,可收全功。
书中说道,如果我们客观的来看,这两种主意似乎都不错,提出谋略的人也是很有见识的,但真的行得通吗?
朱元璋再度表现出了他的军事天才,这种天份将在今后的军事生涯中不断地帮助他。
朱元璋问计于刘基。刘基心沉气稳,说:“天道后举者胜。我军以逸待劳,何患不克!明公您宜开府库,固士心,倾至诚,伏兵伺陈击敌。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一举。”
这时原文记载哈,我们翻译一下,就是说老天爷啊,都是喜欢让后来者居上,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主动出击,四个字的做法乃是以逸待劳,在这个期间我们要做的就是开府库,多给大家粮食和银子,稳固军心,让大家看到咱的决心和诚意,然后再伺机埋伏陈友谅。成败在此一举。
他分析道,如果我们先出兵攻打太平是不行的,因为太平城坚固,不能保证一定能攻下来,即使攻下来后,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守住,陈友谅船大,他大可以像上一样将船靠在城墙上直接登程,之后,他就会一鼓作气攻克太平继而攻击应天,而那时朱元璋的主力部队已经极为疲劳,根本守不住应天,有理有据。
再说主动出击决战也,其实这个是不可取的,一句话的道理,以卵击石,因为舍弃坚城不守,贸然出击,一旦未能与敌军进行决战或是战败,整个战局就会马上陷入被动。
左也不行右也不行,那到底应该怎么做?
最后,他说出了自己的见解,用手指向了应天城外的龙湾:“就在这里,等他来犯。”
朱元璋和刘基的计划是这样的,首先考虑到自己的水军确实不如陈友谅,所以啊,他们决定把陈友谅诱上岸来,引他进入预定地点,再设伏打他。
刘基分析了陈友谅水军的进攻方向,认为陈友谅的水军一定会经过长江,进入秦淮河并直抵南京城墙之下,在这条水路上,战船唯一的阻碍是长江到南京西城墙的三叉江上的一座木制桥,这座桥的名字叫江东桥。
那ok,如果陈友谅走这条路,朱元璋的军队将直接面对汉军的可怕舰队,所以,决不能让陈友谅走这条路。
朱元璋为陈友谅的汉军选定的墓地是龙湾。龙湾有一大片的开阔地,汉军到了这儿就只能上岸,而自己的军队能利用当地的石灰山作屏蔽,随时可以在后面突袭汉军。
所以,这里是最好的伏击地点。
紧接着,朱元璋召集了他的高级将领们,这些人和他一起从濠州打到应天,个个身经百战,朱元璋充分地信任他们,在这些将领面前,朱元璋一扫之前的犹豫和踌(chóu)躇(chú),带着自信的表情宣布了他的计划。
首先,他指示驻守城正北方的邵(shào)荣(rónɡ)放弃阵地,因为他镇守的正是那个关键的地方——龙湾。
其次,他命令杨靖、赵德胜、常遇春、徐达带领部队埋伏在龙湾和南城,一旦汉军进入伏击圈就进行不间断的攻击。
最后,他本人带着预备队驻扎在西北面的狮子山,作为最后的决战力量。
“此次攻击,我为总指挥,当我挥舞红色旗帜时,即代表敌军已经到达,当我挥舞黄色旗帜时,你们就要全力进攻,决战只在此时!”
然而这个时候,徐达提出了疑问:如果陈友谅军不攻占龙湾,而直接从秦淮河攻击应天,那么这个肯定是计划是无法执行的,然后又怎么办?
这就是这个计划最重要的一环了,怎么让它生效?
您想,陈友谅带领的是水军,天然的他必定会走水路,凭什么放弃自己的优势去和朱元璋打陆地战呢。
听徐达说到这儿,朱元璋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狡黠的微笑,他指着将领中的一个人说道:“这就要靠你了。”
这个人叫康茂才。
这是一个战略意义上的阴谋,听过前文书的您应该还记得,我们在讲陈埜先之叛的时候提到过这个人,当时我们说这个人我们后面会细讲,等的就是这会儿了。
康茂才呢,原先是陈友谅手下大将,后来投奔朱元璋,但他仍在朱元璋的指示下与陈友谅有着秘密接触,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个两面间谍,是朱元璋埋在陈友谅身边的一颗棋子。
康茂才早已派人送信给陈友谅,说他将倒戈,建议陈友谅采取水路进攻,他将会在江东木桥与陈友谅回合,并将这座唯一阻挡水军前进的木头桥梁挪开,让陈友谅的水军经过秦淮河直抵南京城墙之下。
得知了这个消息的陈友谅那是大喜过望,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这个老同志这个时候会挺身站出来帮助自己,所以并不觉得是诈。
并表示一定会在胜利后重赏康茂才,在康茂才得到了陈友谅的回音后,朱元璋命令李善长带人连夜重造了一座大石桥。
而这座石桥将给予陈友谅最为沉重的精神打击。
如果您感觉秋野讲得还不错滴话,也请您多多点赞、分享和打赏,您的每一点支持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
秋野·叨历史
聊历史,过日子,欢迎来到秋野叨历史,大家好我是秋野。
25.破局的关键是什么?
朱元璋的困境不可谓不艰难,但他的手下此时此刻却都是一帮废物,这不可怕,可怕的是这帮废物都想自保,不想为国。
但朱元璋可不像你们这些哪都能去的谋士们啊,他此时就是众矢之的,是个大家都欲除之而后快的领袖级的人物啊,难道我朱元璋能去陈友谅那做一个“汉臣”?
陈友谅能容得下我?这不可能啊,只要我朱元璋失去了应天,那等待我的就是必死无疑。
朱元璋心里明白,所以他对这帮家伙无比的失望,但他也百感交集,看着这么多的所谓从龙之臣只知道为自己打算,而这个刚刚到自己手下干活的人却能站在主公的角度说出与城共存亡这样的话,实在是惊为天人。
那好?朱元璋自己难道就不怕么?
首先我们肯定的说,怕,他怕极了,要不然还要这么多的谋臣干啥?
是吧,朱元璋并不是没有畏惧感,但同时,他也最明白不过,如果陈友谅攻下了应天,自己多年奋斗的心血会毁之一旦,他也会像徐寿辉一样成为陈友谅皇位的垫脚石,不可能做和尚,不可能做农民,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再换个角度说,他当然也想一战歼灭陈友谅,他也想让这个讨厌的家伙从世界上消失,可是实在是做不到啊。
陈友谅太强大了,强大到那个时候的朱元璋根本无法战胜,陈友谅的战船就像洪水猛兽一般,会将朱元璋和他那弱小的水军瞬间吞没。
那就只能躲躲吧?
可是又能躲到哪里去呢,滁州?濠州?然后再像狗一样被人追来追去?最后又像狗一样被人杀死?
如果真的是这样,历史没有必要选择朱元璋,因为这样的朱元璋就是一个平常人,没什么值得我们研究的。所以朱元璋注定不是这样。
同时,刘基的话也给了他勇气,他那个时候可能在想,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尚有如此决心,我堂堂吴王又畏惧什么?
而且我本就一无所有,也是经过多少的艰难险阻才走到今天,难道就不敢放手一搏吗?
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朱元璋站了起来,用威严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斩钉截铁的吐出了四个字:此地决战!
这就是战略方向。
在确定了战略方向后,他召集谋士谈论如何对敌。
您记着,但凡到了这种时候,数不清的狗头军师们会提出一大堆建议,好的坏的都有,就看拿主意的人识不识货,这是个一本万利的工作,如果建议对了,而且被使用了,自己就会成为大功臣,如果没有被使用,事后也可以证明自己有先见之明,如果出的是坏主意,那也没关系,老婆不好找,老板还是好找的,换一个就是了。
这时就有谋士说,应该先攻下太平,然后以太平为屏障与陈友谅决战。
又有谋士说,应趁陈友谅立足未稳,马上出击与他决战,击敌半渡,可收全功。
书中说道,如果我们客观的来看,这两种主意似乎都不错,提出谋略的人也是很有见识的,但真的行得通吗?
朱元璋再度表现出了他的军事天才,这种天份将在今后的军事生涯中不断地帮助他。
朱元璋问计于刘基。刘基心沉气稳,说:“天道后举者胜。我军以逸待劳,何患不克!明公您宜开府库,固士心,倾至诚,伏兵伺陈击敌。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一举。”
这时原文记载哈,我们翻译一下,就是说老天爷啊,都是喜欢让后来者居上,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主动出击,四个字的做法乃是以逸待劳,在这个期间我们要做的就是开府库,多给大家粮食和银子,稳固军心,让大家看到咱的决心和诚意,然后再伺机埋伏陈友谅。成败在此一举。
他分析道,如果我们先出兵攻打太平是不行的,因为太平城坚固,不能保证一定能攻下来,即使攻下来后,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守住,陈友谅船大,他大可以像上一样将船靠在城墙上直接登程,之后,他就会一鼓作气攻克太平继而攻击应天,而那时朱元璋的主力部队已经极为疲劳,根本守不住应天,有理有据。
再说主动出击决战也,其实这个是不可取的,一句话的道理,以卵击石,因为舍弃坚城不守,贸然出击,一旦未能与敌军进行决战或是战败,整个战局就会马上陷入被动。
左也不行右也不行,那到底应该怎么做?
最后,他说出了自己的见解,用手指向了应天城外的龙湾:“就在这里,等他来犯。”
朱元璋和刘基的计划是这样的,首先考虑到自己的水军确实不如陈友谅,所以啊,他们决定把陈友谅诱上岸来,引他进入预定地点,再设伏打他。
刘基分析了陈友谅水军的进攻方向,认为陈友谅的水军一定会经过长江,进入秦淮河并直抵南京城墙之下,在这条水路上,战船唯一的阻碍是长江到南京西城墙的三叉江上的一座木制桥,这座桥的名字叫江东桥。
那ok,如果陈友谅走这条路,朱元璋的军队将直接面对汉军的可怕舰队,所以,决不能让陈友谅走这条路。
朱元璋为陈友谅的汉军选定的墓地是龙湾。龙湾有一大片的开阔地,汉军到了这儿就只能上岸,而自己的军队能利用当地的石灰山作屏蔽,随时可以在后面突袭汉军。
所以,这里是最好的伏击地点。
紧接着,朱元璋召集了他的高级将领们,这些人和他一起从濠州打到应天,个个身经百战,朱元璋充分地信任他们,在这些将领面前,朱元璋一扫之前的犹豫和踌(chóu)躇(chú),带着自信的表情宣布了他的计划。
首先,他指示驻守城正北方的邵(shào)荣(rónɡ)放弃阵地,因为他镇守的正是那个关键的地方——龙湾。
其次,他命令杨靖、赵德胜、常遇春、徐达带领部队埋伏在龙湾和南城,一旦汉军进入伏击圈就进行不间断的攻击。
最后,他本人带着预备队驻扎在西北面的狮子山,作为最后的决战力量。
“此次攻击,我为总指挥,当我挥舞红色旗帜时,即代表敌军已经到达,当我挥舞黄色旗帜时,你们就要全力进攻,决战只在此时!”
然而这个时候,徐达提出了疑问:如果陈友谅军不攻占龙湾,而直接从秦淮河攻击应天,那么这个肯定是计划是无法执行的,然后又怎么办?
这就是这个计划最重要的一环了,怎么让它生效?
您想,陈友谅带领的是水军,天然的他必定会走水路,凭什么放弃自己的优势去和朱元璋打陆地战呢。
听徐达说到这儿,朱元璋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狡黠的微笑,他指着将领中的一个人说道:“这就要靠你了。”
这个人叫康茂才。
这是一个战略意义上的阴谋,听过前文书的您应该还记得,我们在讲陈埜先之叛的时候提到过这个人,当时我们说这个人我们后面会细讲,等的就是这会儿了。
康茂才呢,原先是陈友谅手下大将,后来投奔朱元璋,但他仍在朱元璋的指示下与陈友谅有着秘密接触,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个两面间谍,是朱元璋埋在陈友谅身边的一颗棋子。
康茂才早已派人送信给陈友谅,说他将倒戈,建议陈友谅采取水路进攻,他将会在江东木桥与陈友谅回合,并将这座唯一阻挡水军前进的木头桥梁挪开,让陈友谅的水军经过秦淮河直抵南京城墙之下。
得知了这个消息的陈友谅那是大喜过望,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这个老同志这个时候会挺身站出来帮助自己,所以并不觉得是诈。
并表示一定会在胜利后重赏康茂才,在康茂才得到了陈友谅的回音后,朱元璋命令李善长带人连夜重造了一座大石桥。
而这座石桥将给予陈友谅最为沉重的精神打击。
如果您感觉秋野讲得还不错滴话,也请您多多点赞、分享和打赏,您的每一点支持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