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秋野·叨历史
聊历史,过日子,欢迎来到秋野叨历史,大家好我是秋野。
26.康茂才挡陈友谅
上期我们说道朱元璋正苦于无计可用,这时,有人提议朱元璋先收太平以牵制敌方,有人建议朱元璋自己亲自指挥出应天御敌,但都被朱元璋所拒,我们也详细的分析了原因。
朱元璋这位爷没读过什么兵书,但属于那种天生有感觉的军事家,他说:“太平城濠(háo)堑(qiàn)深固,如果当时陈友谅没有巨舰,不能水上进攻,太平根本不会陷落。那么我们现在去围城,又没大船,又没涨水,根本就不可能短时间拿下。而且,贼军水军十倍于我军,我们把大部队都放在坚城之下,那是进不能取,退不及援,肯定吃大亏的。
如果我自己出城逆敌,敌军以偏师牵制住我,牵着我们主力的鼻子四处兜圈,陈友谅必定会以水军顺流而下直奔应天,最多半天就可以抵达城下了。到了那个时候,即使我们的步兵骑兵能够即时回援,也是长途奔袭,早就已经精疲力竭,这可是兵法大忌,所以也使不得。”
于是才有了京剧中的那出大戏《挡谅》,全称就是《康茂才挡陈友谅》,也叫《战士台》或者《江东桥》,我们说几句题外话,我们现在听到的《挡谅》是相声演员郭德纲老师所创作的太平歌词,他在曲中增加了京剧西皮流水的唱腔。2004年北京相声大会中被年仅12岁的张云雷首先演唱,到了现在这一两年张云雷简直已经火的不行了,爱他的观众都爱的不行了,有的叫他辫儿哥哥,也有的叫他二爷,张云雷也唱了好多的小曲小调,像什么《探清水河》啊、《照花台》啊等等等等,04年之后北京相声大会就逐渐变成了现在的德云社雏形,由郭德纲、张文顺等领衔。
扯远了,说回主体历史。
定计之后,朱元璋并没有着急着先去布防,您看看老朱是怎么处理细节的。
他先派出胡大海直捣广信(今江西上饶)用来牵制陈友谅的大后方,让陈友谅先忙碌起来,然后才招康茂才前来议事。
老康啊是先前降而复叛的那位陈埜先属下的重要将领。朱元璋知道这层关系,也知道他投靠自己之前和陈友谅的关系一直相当的不错。
于是开门见山的说道:“听说你一直和陈友谅关系不错,如今我们给他准备了一个上好的墓地,我很想让他来快些。需要你假装充当他的内应,派人捎信给他约他速来,最好让他兵分三道来击,那样才好呢,以弱其势。”
康茂才自然是答应下了,但是仍旧有些摸不着头脑,就问朱元璋:“我家中有个门子,从前一直在陈友谅家中做事,让他送信,对方肯定没有疑心……不过,我们如今多数人都害怕汉军到来,主公为何要引诱对方来找我们打?”
朱元璋笑了笑说道:“你也知道,情况再发展下去,陈友谅必和张士诚联手,如果真让这两位谋合了,我们拿啥来对付他们?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破陈友谅,让他们先瓦解一个,这样张士诚一听说我们打败了陈友谅,按照他的性格一定是闻之胆颤,咱是不是一举两得?”
老康马上就明白了,大呼妙计,二话不说是依计行事。
没多久,康茂才将写好的书信交给自家的的门子,门子将信顺利的送入了陈友谅军队中,老陈得书后大喜过望,问:“康公如今在哪呢?”
门子回答道:“我家主人正提军守护江东桥呢。”
陈友谅又问:“那桥是什么质地的?”
门子再答:“是木桥”。
陈友谅喜形于色,赏了银子,说道:“你回去告诉你家康公,我很快就去那里,到达后则高呼‘老康’二字,让他闻呼而出。”
门子回来后,康茂才马上报知朱元璋:“那贼人入套了!”
朱元璋接下来就忙命李善长派人把江东桥木板拆掉,一夜之间,把木桥改成了铁石桥。同时,听说陈友谅一军打探过新河口方面的道路,老朱派大将赵德胜在新河两岸筑虎口新城。
于是,朱元璋动员所有的人马,命常遇春、冯胜等人率精军三万埋伏在石灰山,徐达邓愈等人屯兵于金陵城南门外,杨璟(jǐng)驻兵在大胜港,张德胜等人率水军等在龙湾关外,老朱本人亲统大军在卢龙山等待陈友谅的前来。
他命令持旗信号兵拿着红黄两种颜色的旗子埋伏于在卢龙山的左右,下令“敌军要是来了,就举红旗;等时机到了的时候,我就下令举黄旗,代表着全军出击。”
朱元璋这边算是安顿好了,我们来看看陈友谅这边是怎么入瓮(wènɡ)的。
我们以前说过,陈友谅这个大哥打仗不太喜欢事先规划,向来都是指哪打哪,也不管你兵力够不够,说打你就打你,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没人知道你下一步要干嘛,连你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往往都会出奇制胜,但是这样也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如果被对手精心设计,牵着鼻子走了,你可能到死都不会发现,还只会怪自己运气不好,这次老陈可能就是这样。
陈友谅自恃着有康茂才这等大将做内应,人马船只又多,于是乎,顺着老朱给自己安排的路子,果然引水军浩浩荡荡杀下,直进大胜港。
这港湾内个河道可不一样,那是又窄狭又弯曲,又有朱元璋大将杨璟等人严阵以待,所以只能一波一波的发船,而且每拔只能有三船并进,急得陈友谅跳脚,大哥觉得实在太慢。
一想,算了,也懒得分兵了,他马上从大胜港掉头,出长江之上,径直扬帆前往江东桥。
不一会儿到了江东桥,按照原本的计划,陈友谅想利用自己这边船队大的优势,一下子撞毁木桥直行,但是到了切近却发现桥身是大石砌成,还绕以铁环,并且新灌了铁水,自己的木船根本不可能撞开。
陈友谅大惊失色,慌乱之中想起了自己和康茂才定下的那句暗号,于是忙急呼叫“老康”,希望自己的“内线”康茂才能够出来接应。
但是喊了半天,根本没人应声,陈友谅这才突然意识到自己中计了。
直闯不行,那迂回呢?
也不行,迂回半日,费了老鼻子劲,没找到合适的河道,陈友谅只能下令舰队再次掉头,直趋龙江,这大半天算是白费了。
他们绕了半天道,却都是呆在在船上,所以好在体力并没怎么消耗,只是苦了开船的人。
到了龙湾,靠岸后,一万多精兵飞身下船,在滩头立栅栏,准备结阵进攻。
此时身在卢龙山中的朱元璋看得那是一清二楚,马上下令举旗。
红旗扬起,诸军进入警备状态。
等陈友谅全员下船以后,朱元璋下令击鼓举旗,黄旗飘扬,老朱的大军争相发起进攻,冲下山与陈友谅汉军厮杀在一起,你死我活。正相持间,又一轮鼓声响起,山前黄旗又起,常遇春带着伏兵忽现,大将徐达率部杀至,张德胜的水师也按时赶到了。
在这样的内外合击之下,陈友谅刚刚登岸的兵士根本招架不住,争相往岸边的船上跑,打算驾船逃跑。
但老天爷此时明显是站在朱元璋这边的,河水退潮了,无数巨舰搁浅,这一战下来,陈友谅的汉兵被杀、落水溺死的无计其数,仅被俘虏的就有近万人,又有巨舰百余艘、战船数百艘,皆为朱元璋所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就和当年的蛮子海牙一样,坐在指挥船上的陈友谅见势不妙,忙乘小船逃走。
朱元璋没有鸣金收兵,而是下令诸将急追。
一路追至采石,陈友谅纠结残兵败将,再次与朱元璋军大战,但最终被廖永忠、华云龙等人打得大败。
在朱元璋军队乘胜之下,陈友谅的太平守军也吓得是斗志全无,随着陈友谅残余的水军一路褪去了。
朱元璋也顺势收复了太平城。
汲取上次太平城西南城墙太靠近河道的经验教训,常遇春派人改筑城墙,往后移二十余步重筑,以免敌方的巨舰可以直接停泊在城头上。
到此为止龙湾战役大捷,朱元璋为最终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决战奠定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前奏。
之后发生了什么?我们下期接着聊。
如果您感觉秋野讲得还不错滴话,也请您多多点赞、分享和打赏,您的每一点支持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
秋野·叨历史
聊历史,过日子,欢迎来到秋野叨历史,大家好我是秋野。
26.康茂才挡陈友谅
上期我们说道朱元璋正苦于无计可用,这时,有人提议朱元璋先收太平以牵制敌方,有人建议朱元璋自己亲自指挥出应天御敌,但都被朱元璋所拒,我们也详细的分析了原因。
朱元璋这位爷没读过什么兵书,但属于那种天生有感觉的军事家,他说:“太平城濠(háo)堑(qiàn)深固,如果当时陈友谅没有巨舰,不能水上进攻,太平根本不会陷落。那么我们现在去围城,又没大船,又没涨水,根本就不可能短时间拿下。而且,贼军水军十倍于我军,我们把大部队都放在坚城之下,那是进不能取,退不及援,肯定吃大亏的。
如果我自己出城逆敌,敌军以偏师牵制住我,牵着我们主力的鼻子四处兜圈,陈友谅必定会以水军顺流而下直奔应天,最多半天就可以抵达城下了。到了那个时候,即使我们的步兵骑兵能够即时回援,也是长途奔袭,早就已经精疲力竭,这可是兵法大忌,所以也使不得。”
于是才有了京剧中的那出大戏《挡谅》,全称就是《康茂才挡陈友谅》,也叫《战士台》或者《江东桥》,我们说几句题外话,我们现在听到的《挡谅》是相声演员郭德纲老师所创作的太平歌词,他在曲中增加了京剧西皮流水的唱腔。2004年北京相声大会中被年仅12岁的张云雷首先演唱,到了现在这一两年张云雷简直已经火的不行了,爱他的观众都爱的不行了,有的叫他辫儿哥哥,也有的叫他二爷,张云雷也唱了好多的小曲小调,像什么《探清水河》啊、《照花台》啊等等等等,04年之后北京相声大会就逐渐变成了现在的德云社雏形,由郭德纲、张文顺等领衔。
扯远了,说回主体历史。
定计之后,朱元璋并没有着急着先去布防,您看看老朱是怎么处理细节的。
他先派出胡大海直捣广信(今江西上饶)用来牵制陈友谅的大后方,让陈友谅先忙碌起来,然后才招康茂才前来议事。
老康啊是先前降而复叛的那位陈埜先属下的重要将领。朱元璋知道这层关系,也知道他投靠自己之前和陈友谅的关系一直相当的不错。
于是开门见山的说道:“听说你一直和陈友谅关系不错,如今我们给他准备了一个上好的墓地,我很想让他来快些。需要你假装充当他的内应,派人捎信给他约他速来,最好让他兵分三道来击,那样才好呢,以弱其势。”
康茂才自然是答应下了,但是仍旧有些摸不着头脑,就问朱元璋:“我家中有个门子,从前一直在陈友谅家中做事,让他送信,对方肯定没有疑心……不过,我们如今多数人都害怕汉军到来,主公为何要引诱对方来找我们打?”
朱元璋笑了笑说道:“你也知道,情况再发展下去,陈友谅必和张士诚联手,如果真让这两位谋合了,我们拿啥来对付他们?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破陈友谅,让他们先瓦解一个,这样张士诚一听说我们打败了陈友谅,按照他的性格一定是闻之胆颤,咱是不是一举两得?”
老康马上就明白了,大呼妙计,二话不说是依计行事。
没多久,康茂才将写好的书信交给自家的的门子,门子将信顺利的送入了陈友谅军队中,老陈得书后大喜过望,问:“康公如今在哪呢?”
门子回答道:“我家主人正提军守护江东桥呢。”
陈友谅又问:“那桥是什么质地的?”
门子再答:“是木桥”。
陈友谅喜形于色,赏了银子,说道:“你回去告诉你家康公,我很快就去那里,到达后则高呼‘老康’二字,让他闻呼而出。”
门子回来后,康茂才马上报知朱元璋:“那贼人入套了!”
朱元璋接下来就忙命李善长派人把江东桥木板拆掉,一夜之间,把木桥改成了铁石桥。同时,听说陈友谅一军打探过新河口方面的道路,老朱派大将赵德胜在新河两岸筑虎口新城。
于是,朱元璋动员所有的人马,命常遇春、冯胜等人率精军三万埋伏在石灰山,徐达邓愈等人屯兵于金陵城南门外,杨璟(jǐng)驻兵在大胜港,张德胜等人率水军等在龙湾关外,老朱本人亲统大军在卢龙山等待陈友谅的前来。
他命令持旗信号兵拿着红黄两种颜色的旗子埋伏于在卢龙山的左右,下令“敌军要是来了,就举红旗;等时机到了的时候,我就下令举黄旗,代表着全军出击。”
朱元璋这边算是安顿好了,我们来看看陈友谅这边是怎么入瓮(wènɡ)的。
我们以前说过,陈友谅这个大哥打仗不太喜欢事先规划,向来都是指哪打哪,也不管你兵力够不够,说打你就打你,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没人知道你下一步要干嘛,连你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往往都会出奇制胜,但是这样也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如果被对手精心设计,牵着鼻子走了,你可能到死都不会发现,还只会怪自己运气不好,这次老陈可能就是这样。
陈友谅自恃着有康茂才这等大将做内应,人马船只又多,于是乎,顺着老朱给自己安排的路子,果然引水军浩浩荡荡杀下,直进大胜港。
这港湾内个河道可不一样,那是又窄狭又弯曲,又有朱元璋大将杨璟等人严阵以待,所以只能一波一波的发船,而且每拔只能有三船并进,急得陈友谅跳脚,大哥觉得实在太慢。
一想,算了,也懒得分兵了,他马上从大胜港掉头,出长江之上,径直扬帆前往江东桥。
不一会儿到了江东桥,按照原本的计划,陈友谅想利用自己这边船队大的优势,一下子撞毁木桥直行,但是到了切近却发现桥身是大石砌成,还绕以铁环,并且新灌了铁水,自己的木船根本不可能撞开。
陈友谅大惊失色,慌乱之中想起了自己和康茂才定下的那句暗号,于是忙急呼叫“老康”,希望自己的“内线”康茂才能够出来接应。
但是喊了半天,根本没人应声,陈友谅这才突然意识到自己中计了。
直闯不行,那迂回呢?
也不行,迂回半日,费了老鼻子劲,没找到合适的河道,陈友谅只能下令舰队再次掉头,直趋龙江,这大半天算是白费了。
他们绕了半天道,却都是呆在在船上,所以好在体力并没怎么消耗,只是苦了开船的人。
到了龙湾,靠岸后,一万多精兵飞身下船,在滩头立栅栏,准备结阵进攻。
此时身在卢龙山中的朱元璋看得那是一清二楚,马上下令举旗。
红旗扬起,诸军进入警备状态。
等陈友谅全员下船以后,朱元璋下令击鼓举旗,黄旗飘扬,老朱的大军争相发起进攻,冲下山与陈友谅汉军厮杀在一起,你死我活。正相持间,又一轮鼓声响起,山前黄旗又起,常遇春带着伏兵忽现,大将徐达率部杀至,张德胜的水师也按时赶到了。
在这样的内外合击之下,陈友谅刚刚登岸的兵士根本招架不住,争相往岸边的船上跑,打算驾船逃跑。
但老天爷此时明显是站在朱元璋这边的,河水退潮了,无数巨舰搁浅,这一战下来,陈友谅的汉兵被杀、落水溺死的无计其数,仅被俘虏的就有近万人,又有巨舰百余艘、战船数百艘,皆为朱元璋所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就和当年的蛮子海牙一样,坐在指挥船上的陈友谅见势不妙,忙乘小船逃走。
朱元璋没有鸣金收兵,而是下令诸将急追。
一路追至采石,陈友谅纠结残兵败将,再次与朱元璋军大战,但最终被廖永忠、华云龙等人打得大败。
在朱元璋军队乘胜之下,陈友谅的太平守军也吓得是斗志全无,随着陈友谅残余的水军一路褪去了。
朱元璋也顺势收复了太平城。
汲取上次太平城西南城墙太靠近河道的经验教训,常遇春派人改筑城墙,往后移二十余步重筑,以免敌方的巨舰可以直接停泊在城头上。
到此为止龙湾战役大捷,朱元璋为最终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决战奠定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前奏。
之后发生了什么?我们下期接着聊。
如果您感觉秋野讲得还不错滴话,也请您多多点赞、分享和打赏,您的每一点支持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