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秋野·叨历史
聊历史,过日子,欢迎来到秋野叨历史,大家好我是秋野。
28.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前的布局
又到安庆咯,刚说过安庆这个地界儿要消停几天,结果这儿又打上了,为什么我们之前说没安庆什么事儿了,但是话音还没完就又打上了?
您听听下面的故事就明白了。
朱元璋带着自己的水军大部队来围攻安庆,可是这个地方一是地理环境好,二是陈友谅军队驻扎在这儿的部队确实战斗力强,三是安庆这里城防设施很完善,之前的多次战斗都没有对安庆的城墙造成很严重的破坏。
所以老朱的大部队打了好几次,愣是打不下来。那么这种时候老朱这边可就难受了,本来就是孤军深入,这下可还了得,再有几次要是攻不下来自己必然是吃不了兜着走。
正在这个时候,刘伯温再次站了出来,主张要朱元璋舍安庆不取,不打安庆了,这个地方此时对于朱元璋的战略意义已经没有那么大了。
这是为啥?其实也很简单,此时此刻,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战争关系已经不像是几年前那样是互相牵制的,啥叫互相牵制?就是不过多的交战,今儿你占我一块地盘,明儿我占你一块地盘儿,所以谁拿下了军事要地谁就占到了便宜。
但现在不一样,现在是只求一战,就要和你打一场决战,我们已经开始进入拼命的阶段了,具体的小的一城一池对于双方的战局影响已经不是那么大了,谁先拿下对方的大本营这会儿谁就是王,输了的就是一死。
所以刘伯温才会主张我们不要去管安庆了,不是说安庆不重要,只是此时此刻没那么重要了,只要我们先打败了陈友谅,安庆就根本不用打了,直接接手就可以。
所以,直接进攻陈友谅的老窝江州,就成为了上下统一的上上策。
一句话的记载叫做朱元璋从之,听取了刘伯温的建议,立刻率兵西上。
在途经小孤山时,陈友谅手下有两名大将一个叫傅友德、一个叫丁普郎主动率部投降了咱们老朱。
这是为啥?我们上期说过大将叫做赵普胜,这大哥是个非常厉害的人,但是因为陈友谅这个家伙疑心太重,怕赵将军和自己争权,于是就设计诱杀了赵将军,算是铲除了自己的心腹大患,但是这样的一种作为给他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就是徐寿辉的旧部开始与他离心离德了。
我们分析陈友谅一方的内部势力,其实是有两方的,一方是陈友谅自己的心腹,类似于张定边一类,我们姑且叫他们新派,还有一方面就是徐寿辉和彭莹玉留下的旧臣,大多都是彭莹玉的徒弟,普字辈的,普通的普,这些老人虽然人数不如新派多,但是个人在军中的影响力和对敌的战斗力都远不是那些新人可以比拟的。
这些旧臣的领袖人物就是赵普胜,您想啊,你陈友谅造反杀了我们的主公徐寿辉,又杀害了我们的大哥,我们凭什么要为你卖命?这没道理啊,所以,一旦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这几位大哥马上就不和你玩了,这付友德的丁普郎就是这样才投靠的朱元璋。
那朱元璋是早闻傅友德的大名,听说付友德来了那是大喜过望,立刻把他立为大将军,派他去江西劝说自己的的老朋友一起归附朱元璋。
所以刘伯温的计策加上付友德的接应,朱元璋这几步就迈的非常的扎实。
紧接着,由于朱元璋行动迅速,陈友谅根本不知道对方已经来到了江州,准备开始施行攻击了。
那是个怎样的场景?
就是,忽然之间,陈友谅发现朱元璋大型水师舰队出现在了江州城外,那江面上密麻麻一大片,你说是神兵天降也不为过。
陈友谅这方面仓猝间根本没办法集结出一只完整的军队,自己的小股势力还没接触到朱元璋的大船就已经被炮火给击沉了,没办法,他只得携妻带子率领自己的亲卫军逃奔武昌。
经此一役,陈友谅苦心经营多年的老根据地,一朝为朱元璋所据,原本比朱元璋强出许多的战斗力这一下子算是打回原形了。
再说老朱这边,大军乘胜追击,没做一刻的停留,逆江而上又攻克了蕲(qí)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等地。
不仅如此,形势逼人之下,为陈友谅守卫南昌的大将胡廷瑞也见风使舵,学着付友德的做法派人向朱元璋约降。
结果那自然是不废吹灰之力,南昌又入了朱元璋的版图。
虽然后双方又来来回回,有失有得,但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南昌仍为朱元璋牢牢掌握。
在这儿,我们还是要再说一句,此时的陈友谅并不是就没有一战之力了,虽然江州失守,但是陈友谅的有生力量并不在江州,而在武昌,经过江州一战,顶多算是被朱元璋占了一大块底盘,并没有伤筋动骨,只是说两人的战力从原来的陈友谅的汉军占绝对优势,变成了现在的势均力敌,谁也没办法短时间内就吃掉对方,换句话说,陈友谅手里原本有一手的好牌,但是现在一不小心被朱元璋把王炸被骗出去了,最终的谁赢谁输还不好说呢。
但是刚打了胜仗的朱元璋一方那是咄咄逼人啊,陈友谅频频招架,但还是显得有一点疲惫不堪,可是无论怎样,陈友谅还是赢多输少。
当陈友谅的水军开始慢慢取得胜利时,他的部下向他报告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镇守洪都的将领叛变了,投降了朱元璋,这个消息惊呆了陈友谅。
所谓洪都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洪都新府这个说法,这个地方对陈友谅太重要了,因为他的吴国首都在江洲(今江西九江),这两个地方有多近,去过江西的朋友应该知道,这相当于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安了个钉子。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陈友谅没有匆忙进攻,从他一贯的军事风格来看,他是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
可是这次的情况不同,他吸取了教训,要准备好一切再去作战,他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和朱元璋从至正二十一年打到至正二十二年,都是小打小闹,他没有这个心情和贫农朱元璋闹下去。
他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在此之前,先忍耐吧,朱元璋,你终究会露出破绽的。
他确实等到了这个机会。
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突然向朱元璋北边邻居韩林儿和刘福通发动了进攻,他攻击的是韩系红巾军的重要据点——安丰(今安徽寿县),更为致命的是,韩林儿和刘福通都在城中,一旦城破,他们就完了。
张士诚攻击韩林儿的原因很简单,他已经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357年)投降了元朝,现在他是正规的元朝政府军了。所以那个时候元朝廷最恨谁?那肯定是韩宋啊,所以张士诚顺理成章的去攻打了韩宋,顺带恢复了自己吴国的国号。
刘福通正在绝望之中,徐寿辉是红巾军系统的,可是他不在了,还能指望谁呢。
听到这儿您也明白了,只能靠朱元璋了,虽然自己没有把都元帅的位置封给他,但相信他还是能念在同是红巾军的面子上来救我的。
他向朱元璋送出了求救信,朱元璋收到了,他找来了刘伯温商量这件事,老刘没说话,反倒是先问朱元璋的意见,朱元璋认为一定要救,原因有二,其一,自己也是红巾军,而且韩林儿从名义上说还是自己的皇帝。其二最关键的是,安丰是应天的门户,如果安丰失守,应天也会必然受到威胁,唇亡齿寒的道理人人都懂。
这又是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而且作出这个决定的还是朱元璋本人,但刘伯温是反对的。
他能用什么理由反对呢?他没理由,一切仿佛都在老朱的掌握中。
再说真陈友谅这边,看到朱元璋去救韩林儿了,愤恨之下,陈友谅大整水军,命人制作上千艘巨舰,这个记载可能有一些的夸张,但是不影响我们解读历史,您可以当做参考,原文是这么说的。
这些战舰,皆高数丈,有好几丈那么高,丹漆涂饰,都刷了红漆,上下三屋,每层可以驰马,又置马栅于其间,还能在船里养马,您说大不大。
还有,楼船下方,“设板房为蔽,上下都有厚厚的楼板隔开着,置舻数十其中,里面还有几十艘小战船,上下人语不相闻,楼上楼下的人说话相互之间都听不到”,那就是古代版航空母舰啊。
更惊人的是,陈友谅巨船皆以铁皮包裹,极其坚实,我也不知道那个时候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铁皮,他们是怎么焊接的,反正就是大,而且是空前的大,比之前输给朱元璋的那些战船还要大的多。
书中记载他纠结六十万兵,我估计不一定有这么多,刨去三分之一也都还有四十万,这就比朱元璋所有的兵力加起来还要多了,当然,这也是陈友谅的所有家当了,尽载其家属官员,空国而来,您记着啊,是空国而来,直冲南昌,准备先拿下这一重城,说白了,陈友谅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鄱(pó)阳湖大战,即将开始。
如果您感觉秋野讲得还不错滴话,也请您多多点赞、分享和打赏,您的每一点支持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
秋野·叨历史
聊历史,过日子,欢迎来到秋野叨历史,大家好我是秋野。
28.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前的布局
又到安庆咯,刚说过安庆这个地界儿要消停几天,结果这儿又打上了,为什么我们之前说没安庆什么事儿了,但是话音还没完就又打上了?
您听听下面的故事就明白了。
朱元璋带着自己的水军大部队来围攻安庆,可是这个地方一是地理环境好,二是陈友谅军队驻扎在这儿的部队确实战斗力强,三是安庆这里城防设施很完善,之前的多次战斗都没有对安庆的城墙造成很严重的破坏。
所以老朱的大部队打了好几次,愣是打不下来。那么这种时候老朱这边可就难受了,本来就是孤军深入,这下可还了得,再有几次要是攻不下来自己必然是吃不了兜着走。
正在这个时候,刘伯温再次站了出来,主张要朱元璋舍安庆不取,不打安庆了,这个地方此时对于朱元璋的战略意义已经没有那么大了。
这是为啥?其实也很简单,此时此刻,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战争关系已经不像是几年前那样是互相牵制的,啥叫互相牵制?就是不过多的交战,今儿你占我一块地盘,明儿我占你一块地盘儿,所以谁拿下了军事要地谁就占到了便宜。
但现在不一样,现在是只求一战,就要和你打一场决战,我们已经开始进入拼命的阶段了,具体的小的一城一池对于双方的战局影响已经不是那么大了,谁先拿下对方的大本营这会儿谁就是王,输了的就是一死。
所以刘伯温才会主张我们不要去管安庆了,不是说安庆不重要,只是此时此刻没那么重要了,只要我们先打败了陈友谅,安庆就根本不用打了,直接接手就可以。
所以,直接进攻陈友谅的老窝江州,就成为了上下统一的上上策。
一句话的记载叫做朱元璋从之,听取了刘伯温的建议,立刻率兵西上。
在途经小孤山时,陈友谅手下有两名大将一个叫傅友德、一个叫丁普郎主动率部投降了咱们老朱。
这是为啥?我们上期说过大将叫做赵普胜,这大哥是个非常厉害的人,但是因为陈友谅这个家伙疑心太重,怕赵将军和自己争权,于是就设计诱杀了赵将军,算是铲除了自己的心腹大患,但是这样的一种作为给他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就是徐寿辉的旧部开始与他离心离德了。
我们分析陈友谅一方的内部势力,其实是有两方的,一方是陈友谅自己的心腹,类似于张定边一类,我们姑且叫他们新派,还有一方面就是徐寿辉和彭莹玉留下的旧臣,大多都是彭莹玉的徒弟,普字辈的,普通的普,这些老人虽然人数不如新派多,但是个人在军中的影响力和对敌的战斗力都远不是那些新人可以比拟的。
这些旧臣的领袖人物就是赵普胜,您想啊,你陈友谅造反杀了我们的主公徐寿辉,又杀害了我们的大哥,我们凭什么要为你卖命?这没道理啊,所以,一旦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这几位大哥马上就不和你玩了,这付友德的丁普郎就是这样才投靠的朱元璋。
那朱元璋是早闻傅友德的大名,听说付友德来了那是大喜过望,立刻把他立为大将军,派他去江西劝说自己的的老朋友一起归附朱元璋。
所以刘伯温的计策加上付友德的接应,朱元璋这几步就迈的非常的扎实。
紧接着,由于朱元璋行动迅速,陈友谅根本不知道对方已经来到了江州,准备开始施行攻击了。
那是个怎样的场景?
就是,忽然之间,陈友谅发现朱元璋大型水师舰队出现在了江州城外,那江面上密麻麻一大片,你说是神兵天降也不为过。
陈友谅这方面仓猝间根本没办法集结出一只完整的军队,自己的小股势力还没接触到朱元璋的大船就已经被炮火给击沉了,没办法,他只得携妻带子率领自己的亲卫军逃奔武昌。
经此一役,陈友谅苦心经营多年的老根据地,一朝为朱元璋所据,原本比朱元璋强出许多的战斗力这一下子算是打回原形了。
再说老朱这边,大军乘胜追击,没做一刻的停留,逆江而上又攻克了蕲(qí)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等地。
不仅如此,形势逼人之下,为陈友谅守卫南昌的大将胡廷瑞也见风使舵,学着付友德的做法派人向朱元璋约降。
结果那自然是不废吹灰之力,南昌又入了朱元璋的版图。
虽然后双方又来来回回,有失有得,但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南昌仍为朱元璋牢牢掌握。
在这儿,我们还是要再说一句,此时的陈友谅并不是就没有一战之力了,虽然江州失守,但是陈友谅的有生力量并不在江州,而在武昌,经过江州一战,顶多算是被朱元璋占了一大块底盘,并没有伤筋动骨,只是说两人的战力从原来的陈友谅的汉军占绝对优势,变成了现在的势均力敌,谁也没办法短时间内就吃掉对方,换句话说,陈友谅手里原本有一手的好牌,但是现在一不小心被朱元璋把王炸被骗出去了,最终的谁赢谁输还不好说呢。
但是刚打了胜仗的朱元璋一方那是咄咄逼人啊,陈友谅频频招架,但还是显得有一点疲惫不堪,可是无论怎样,陈友谅还是赢多输少。
当陈友谅的水军开始慢慢取得胜利时,他的部下向他报告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镇守洪都的将领叛变了,投降了朱元璋,这个消息惊呆了陈友谅。
所谓洪都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洪都新府这个说法,这个地方对陈友谅太重要了,因为他的吴国首都在江洲(今江西九江),这两个地方有多近,去过江西的朋友应该知道,这相当于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安了个钉子。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陈友谅没有匆忙进攻,从他一贯的军事风格来看,他是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
可是这次的情况不同,他吸取了教训,要准备好一切再去作战,他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和朱元璋从至正二十一年打到至正二十二年,都是小打小闹,他没有这个心情和贫农朱元璋闹下去。
他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在此之前,先忍耐吧,朱元璋,你终究会露出破绽的。
他确实等到了这个机会。
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突然向朱元璋北边邻居韩林儿和刘福通发动了进攻,他攻击的是韩系红巾军的重要据点——安丰(今安徽寿县),更为致命的是,韩林儿和刘福通都在城中,一旦城破,他们就完了。
张士诚攻击韩林儿的原因很简单,他已经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357年)投降了元朝,现在他是正规的元朝政府军了。所以那个时候元朝廷最恨谁?那肯定是韩宋啊,所以张士诚顺理成章的去攻打了韩宋,顺带恢复了自己吴国的国号。
刘福通正在绝望之中,徐寿辉是红巾军系统的,可是他不在了,还能指望谁呢。
听到这儿您也明白了,只能靠朱元璋了,虽然自己没有把都元帅的位置封给他,但相信他还是能念在同是红巾军的面子上来救我的。
他向朱元璋送出了求救信,朱元璋收到了,他找来了刘伯温商量这件事,老刘没说话,反倒是先问朱元璋的意见,朱元璋认为一定要救,原因有二,其一,自己也是红巾军,而且韩林儿从名义上说还是自己的皇帝。其二最关键的是,安丰是应天的门户,如果安丰失守,应天也会必然受到威胁,唇亡齿寒的道理人人都懂。
这又是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而且作出这个决定的还是朱元璋本人,但刘伯温是反对的。
他能用什么理由反对呢?他没理由,一切仿佛都在老朱的掌握中。
再说真陈友谅这边,看到朱元璋去救韩林儿了,愤恨之下,陈友谅大整水军,命人制作上千艘巨舰,这个记载可能有一些的夸张,但是不影响我们解读历史,您可以当做参考,原文是这么说的。
这些战舰,皆高数丈,有好几丈那么高,丹漆涂饰,都刷了红漆,上下三屋,每层可以驰马,又置马栅于其间,还能在船里养马,您说大不大。
还有,楼船下方,“设板房为蔽,上下都有厚厚的楼板隔开着,置舻数十其中,里面还有几十艘小战船,上下人语不相闻,楼上楼下的人说话相互之间都听不到”,那就是古代版航空母舰啊。
更惊人的是,陈友谅巨船皆以铁皮包裹,极其坚实,我也不知道那个时候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铁皮,他们是怎么焊接的,反正就是大,而且是空前的大,比之前输给朱元璋的那些战船还要大的多。
书中记载他纠结六十万兵,我估计不一定有这么多,刨去三分之一也都还有四十万,这就比朱元璋所有的兵力加起来还要多了,当然,这也是陈友谅的所有家当了,尽载其家属官员,空国而来,您记着啊,是空国而来,直冲南昌,准备先拿下这一重城,说白了,陈友谅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鄱(pó)阳湖大战,即将开始。
如果您感觉秋野讲得还不错滴话,也请您多多点赞、分享和打赏,您的每一点支持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