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秋野·叨历史
聊历史,过日子,欢迎来到秋野叨历史,大家好我是秋野。
29.朱元璋的赌徒心理
上一期节目咱们讲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就是韩林儿被张士诚一通揍,眼看自己要完,情急之下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在自家内部开了个小会,他问刘伯温该不该去救,这一期的前半部分我们就主要分析一下刘伯温不同意的原因。
刘伯温与朱元璋针锋相对,对朱元璋提出必须要救的理由作出了逐条批驳。
首先,刘伯温认为韩林儿和刘伯通此时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去救他们,不救出来还好,万一要是运气好救出来了怎么处理?
我们拼尽全力才建立起来的应天府的基业,他们来了以后到底归谁?从道义上说也好,从情理上讲人家韩林儿才是正牌的皇帝啊,而且刘福通的军事才能一点也不比朱元璋差,万里有个一这事儿没处理好,双方起了矛盾,金陵城内瞬间就会被一分为二,那个时候别说大陈友谅了,自己家里那点破事儿都处理不干净,陈友谅再想要击败我们那就跟玩儿一样。
其次,不说救不救得出来,安丰失守是小事,如果陈友谅趁着你出去救驾的机会,突然发兵来犯,那又该怎么办?
这个真真是难于抉择啊,但是朱元璋经过苦苦的思考,决定还是采取自己的意见,出兵安丰。
刘伯温这个人虽有眼光,但是平时很随和,但这一次确实十分少有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他拉住朱元璋的衣袖,不让他走,一定要他放弃进攻安丰的计划。
朱元璋您了解,他是一个很顽固的人,长久以来,他的感觉都是对的,这次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感觉。
从这件事情上您各位再看刘伯温,就会发现此人确是奇才,不但懂得天文地理,就连厚黑学水平也丝毫不低于陈友谅。
所以他非常的明白,想要保全朱元璋的名声,此话怎讲?因为啊,朱元璋未来一定是要当皇帝的,这早就是朱元璋系统内部上上下下都打成共识的一件事儿。那这会儿你突然间把韩林儿弄来算怎么一回事儿?这不是自己和自己找别扭么?按照现在的话讲,朱元璋在做这个事情的决定上是真的不如刘伯温有大局观。
这个时候,您再回头回忆一下韩林儿的死,有没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小明王的死绝对不一般,也不应该一般。
而刘伯温也早早就看到了这一切将会发生,历史学家有这样的一个猜测,当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韩林儿回应天的时候,意外溺死于瓜步,可能就是朱元璋实在是觉得自己就回来的这个人没办法处理了,就派人悄悄弄沉了船,淹死了韩林儿。
也有说法是朱元璋不是想害死韩林儿,是廖永忠自己下的命令,所以最后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廖永忠要比其他地位和他一样的大将封的爵位要低很多,当然,这只是我们对于历史的种种推测,并不是过度解读,因为有的时候历史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的多,说不定下令让廖永忠杀死韩林儿的就是刘伯温本人呢?
Ok,这个咱们先放一边,先说此时此刻,刘伯温想要朱元璋避免未来弑君的恶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君主自己死掉。
刘伯温的与诸葛亮齐名的名声果然不是白白得来的。而朱元璋当时在厚黑学这方面的水平明显远不如刘伯温。
最终,朱元璋终于还是率领他的大军出发了。而大错就此铸成。
与三年前他站在狮子山上看着陈友谅一样,此时陈友谅也在看着他。
陈友谅报复你朱元璋的机会终于到来!
他朱元璋去了安丰,陈友谅对朱元璋的行动了如指掌,但令人费解的是,他居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居然就是静静的看着,没有向应天方向发出一兵一卒?
他为什么不珍惜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是一个难解之谜。
后来的军事分析家们往往以他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来解释,然而根据当年明月先生的猜测,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我们来看一下明月是怎么说的。
作为陈友谅的忠实同盟,张士诚在此时攻击安丰本来就带着威胁应天的意味。在之后的战争进程中,他还会给朱元璋设计一个圈套,一个大大的圈套。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的三月初一,朱元璋出发救援安丰,他此行的战果可能是:
1、安丰解围成功,韩林儿和刘福通得救,他将获得巨大的威望,韩林儿从此成为他的傀儡。
2、安丰失守,韩林儿和刘福通死去,自己将不受任何人管辖。
三月十三日,朱元璋到达了安丰,并且得到了他最后的战果,这个战果是: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但是韩林儿却于乱军中被他救了出来。
这是一个让朱元璋哭笑不得的结果,不但没有守住门户,反而多了个累赘。
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张更大的罗网已经向他张开。
陈友谅正在饶有兴趣的看着朱元璋的表演,并准备着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老陈觉得,安丰还不够远,远远不够,这里不是一个理想的地点,必须找一个更远的地方让朱元璋耗尽他的全部力量,然后再与他决战。
他心想,南昌背弃了我,我却没有攻击南昌,不是我不想,只是时机还未到,在此之前,我陈友谅只能忍耐。但是,再过不久,当你朱元璋被那张罗网困住的时候,就是我出击的那一刻,南昌,必须是我的。
所以,此时他对朱元璋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他不想只是赶走朱元璋了,他要杀了朱元璋,让你永远的倒在我的铁蹄之下
敢于与我陈友谅为敌,不服从我的人,只有灭亡一途!
这就是内心已经完全扭曲的陈友谅,但这并不代表着这家伙仅仅是丧心病狂,您还记得上回书么?他打造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战舰群,换句话说就是古代航空母舰编队,倾全国之力要弄死你,可真不是说说而已,陈友谅活着来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再说朱元璋这边,他带着失望的情绪踏上了回应天的路,看着身边的这个韩林儿,真的不知该如何是好,也可能会后悔没听刘伯温的话。
与此同时,张士诚的军队也并未就此罢手,在朱元璋撤退的路上,他们组成小股武装对朱元璋的数万大军不停的进行骚扰。这种不打不逃的游击战术让朱元璋很是恼火,于是他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进攻庐州!在张士诚的配合之下,朱元璋终于钻入了陈友谅设计的圈套,你别看陈友谅是个平时打仗随性的人,真当他有一天冷静下来开始仔细谋划的时候,活脱脱的一个军事奇才,难怪历史上会有他如此浓重的一笔。
我们说说庐州,不是四川那个泸州老窖的泸州啊,是今天的安徽合肥,一个广字头下面一个户,这个庐州,不是三点水的那个泸州。
这座城池非常坚固,而且有张士诚的重兵把守,朱元璋的打算很明显,他攻下了庐州,就打开了通往张士诚老巢江浙一带的道路,这也可以算是此来徒劳无功的一种补偿。
但徐达坚决反对他的主张。在朱元璋的营帐中,徐达反复陈述着他的主张,救援安丰已经是失策,而现在进攻庐州,坚城之下,必然难克,如果陈友谅此时出兵,必有不测之祸。
但是朱元璋却不以为然,自己出军安丰,陈友谅毫无动静,他觉得此人见识不过如此,文中记载是四个字的评语,有何可惧?
但是,尽管这样,徐达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朱元璋突然大喝一声,打断了徐达,他的眼中燃烧着怒火,此行不但毫无建树,还给自己弄来个不清不楚的领导。如此狼狈,回去有啥面目见刘伯温,怎么解释?所以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庐州拿下来,补偿自己的损失,所以就像投资一样,有时候不知道及时的止损,可比亏了还可怕,这是一种异常的心态,它会把人引上歧途。
然而与此同时,被朱元璋认为毫无见识的陈友谅正在他的行宫里,最后一次打量着他的王宫,在他身后,站着汉军的所有高级将领。
陈友谅其实一刻也没有闲着,在这里的几十个日夜里,他已经动员了这个最强大战争机器里所有的潜力,组成了六十万大军,将乘着无敌的战舰,对朱元璋发起最后的攻击!
再也不用忍耐了,朱元璋,你的末日到了!
他端起了酒碗,对着他的将领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此次出征,我军空国而攻,是取不留后路,破釜沉舟之意!此战有进无退,有生无死!荡平朱逆,只在一役,天下必为我大汉所有!”
他一饮而尽,将酒碗碎之于地。
两支军队,从不同起点,向着不同的目标出征了,但他们终将到达那宿命中的战场,迎接最后的决战!
如果您感觉秋野讲得还不错滴话,也请您多多点赞、分享和打赏,您的每一点支持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
秋野·叨历史
聊历史,过日子,欢迎来到秋野叨历史,大家好我是秋野。
29.朱元璋的赌徒心理
上一期节目咱们讲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就是韩林儿被张士诚一通揍,眼看自己要完,情急之下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在自家内部开了个小会,他问刘伯温该不该去救,这一期的前半部分我们就主要分析一下刘伯温不同意的原因。
刘伯温与朱元璋针锋相对,对朱元璋提出必须要救的理由作出了逐条批驳。
首先,刘伯温认为韩林儿和刘伯通此时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去救他们,不救出来还好,万一要是运气好救出来了怎么处理?
我们拼尽全力才建立起来的应天府的基业,他们来了以后到底归谁?从道义上说也好,从情理上讲人家韩林儿才是正牌的皇帝啊,而且刘福通的军事才能一点也不比朱元璋差,万里有个一这事儿没处理好,双方起了矛盾,金陵城内瞬间就会被一分为二,那个时候别说大陈友谅了,自己家里那点破事儿都处理不干净,陈友谅再想要击败我们那就跟玩儿一样。
其次,不说救不救得出来,安丰失守是小事,如果陈友谅趁着你出去救驾的机会,突然发兵来犯,那又该怎么办?
这个真真是难于抉择啊,但是朱元璋经过苦苦的思考,决定还是采取自己的意见,出兵安丰。
刘伯温这个人虽有眼光,但是平时很随和,但这一次确实十分少有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他拉住朱元璋的衣袖,不让他走,一定要他放弃进攻安丰的计划。
朱元璋您了解,他是一个很顽固的人,长久以来,他的感觉都是对的,这次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感觉。
从这件事情上您各位再看刘伯温,就会发现此人确是奇才,不但懂得天文地理,就连厚黑学水平也丝毫不低于陈友谅。
所以他非常的明白,想要保全朱元璋的名声,此话怎讲?因为啊,朱元璋未来一定是要当皇帝的,这早就是朱元璋系统内部上上下下都打成共识的一件事儿。那这会儿你突然间把韩林儿弄来算怎么一回事儿?这不是自己和自己找别扭么?按照现在的话讲,朱元璋在做这个事情的决定上是真的不如刘伯温有大局观。
这个时候,您再回头回忆一下韩林儿的死,有没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小明王的死绝对不一般,也不应该一般。
而刘伯温也早早就看到了这一切将会发生,历史学家有这样的一个猜测,当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韩林儿回应天的时候,意外溺死于瓜步,可能就是朱元璋实在是觉得自己就回来的这个人没办法处理了,就派人悄悄弄沉了船,淹死了韩林儿。
也有说法是朱元璋不是想害死韩林儿,是廖永忠自己下的命令,所以最后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廖永忠要比其他地位和他一样的大将封的爵位要低很多,当然,这只是我们对于历史的种种推测,并不是过度解读,因为有的时候历史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的多,说不定下令让廖永忠杀死韩林儿的就是刘伯温本人呢?
Ok,这个咱们先放一边,先说此时此刻,刘伯温想要朱元璋避免未来弑君的恶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君主自己死掉。
刘伯温的与诸葛亮齐名的名声果然不是白白得来的。而朱元璋当时在厚黑学这方面的水平明显远不如刘伯温。
最终,朱元璋终于还是率领他的大军出发了。而大错就此铸成。
与三年前他站在狮子山上看着陈友谅一样,此时陈友谅也在看着他。
陈友谅报复你朱元璋的机会终于到来!
他朱元璋去了安丰,陈友谅对朱元璋的行动了如指掌,但令人费解的是,他居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居然就是静静的看着,没有向应天方向发出一兵一卒?
他为什么不珍惜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是一个难解之谜。
后来的军事分析家们往往以他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来解释,然而根据当年明月先生的猜测,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我们来看一下明月是怎么说的。
作为陈友谅的忠实同盟,张士诚在此时攻击安丰本来就带着威胁应天的意味。在之后的战争进程中,他还会给朱元璋设计一个圈套,一个大大的圈套。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的三月初一,朱元璋出发救援安丰,他此行的战果可能是:
1、安丰解围成功,韩林儿和刘福通得救,他将获得巨大的威望,韩林儿从此成为他的傀儡。
2、安丰失守,韩林儿和刘福通死去,自己将不受任何人管辖。
三月十三日,朱元璋到达了安丰,并且得到了他最后的战果,这个战果是: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但是韩林儿却于乱军中被他救了出来。
这是一个让朱元璋哭笑不得的结果,不但没有守住门户,反而多了个累赘。
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张更大的罗网已经向他张开。
陈友谅正在饶有兴趣的看着朱元璋的表演,并准备着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老陈觉得,安丰还不够远,远远不够,这里不是一个理想的地点,必须找一个更远的地方让朱元璋耗尽他的全部力量,然后再与他决战。
他心想,南昌背弃了我,我却没有攻击南昌,不是我不想,只是时机还未到,在此之前,我陈友谅只能忍耐。但是,再过不久,当你朱元璋被那张罗网困住的时候,就是我出击的那一刻,南昌,必须是我的。
所以,此时他对朱元璋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他不想只是赶走朱元璋了,他要杀了朱元璋,让你永远的倒在我的铁蹄之下
敢于与我陈友谅为敌,不服从我的人,只有灭亡一途!
这就是内心已经完全扭曲的陈友谅,但这并不代表着这家伙仅仅是丧心病狂,您还记得上回书么?他打造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战舰群,换句话说就是古代航空母舰编队,倾全国之力要弄死你,可真不是说说而已,陈友谅活着来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再说朱元璋这边,他带着失望的情绪踏上了回应天的路,看着身边的这个韩林儿,真的不知该如何是好,也可能会后悔没听刘伯温的话。
与此同时,张士诚的军队也并未就此罢手,在朱元璋撤退的路上,他们组成小股武装对朱元璋的数万大军不停的进行骚扰。这种不打不逃的游击战术让朱元璋很是恼火,于是他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进攻庐州!在张士诚的配合之下,朱元璋终于钻入了陈友谅设计的圈套,你别看陈友谅是个平时打仗随性的人,真当他有一天冷静下来开始仔细谋划的时候,活脱脱的一个军事奇才,难怪历史上会有他如此浓重的一笔。
我们说说庐州,不是四川那个泸州老窖的泸州啊,是今天的安徽合肥,一个广字头下面一个户,这个庐州,不是三点水的那个泸州。
这座城池非常坚固,而且有张士诚的重兵把守,朱元璋的打算很明显,他攻下了庐州,就打开了通往张士诚老巢江浙一带的道路,这也可以算是此来徒劳无功的一种补偿。
但徐达坚决反对他的主张。在朱元璋的营帐中,徐达反复陈述着他的主张,救援安丰已经是失策,而现在进攻庐州,坚城之下,必然难克,如果陈友谅此时出兵,必有不测之祸。
但是朱元璋却不以为然,自己出军安丰,陈友谅毫无动静,他觉得此人见识不过如此,文中记载是四个字的评语,有何可惧?
但是,尽管这样,徐达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朱元璋突然大喝一声,打断了徐达,他的眼中燃烧着怒火,此行不但毫无建树,还给自己弄来个不清不楚的领导。如此狼狈,回去有啥面目见刘伯温,怎么解释?所以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庐州拿下来,补偿自己的损失,所以就像投资一样,有时候不知道及时的止损,可比亏了还可怕,这是一种异常的心态,它会把人引上歧途。
然而与此同时,被朱元璋认为毫无见识的陈友谅正在他的行宫里,最后一次打量着他的王宫,在他身后,站着汉军的所有高级将领。
陈友谅其实一刻也没有闲着,在这里的几十个日夜里,他已经动员了这个最强大战争机器里所有的潜力,组成了六十万大军,将乘着无敌的战舰,对朱元璋发起最后的攻击!
再也不用忍耐了,朱元璋,你的末日到了!
他端起了酒碗,对着他的将领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此次出征,我军空国而攻,是取不留后路,破釜沉舟之意!此战有进无退,有生无死!荡平朱逆,只在一役,天下必为我大汉所有!”
他一饮而尽,将酒碗碎之于地。
两支军队,从不同起点,向着不同的目标出征了,但他们终将到达那宿命中的战场,迎接最后的决战!
如果您感觉秋野讲得还不错滴话,也请您多多点赞、分享和打赏,您的每一点支持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