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读到罗马书的这一段,我们来到了教会所面对的切身实在的问题,就是在活出真理方面有不同的观点。其实,人际关系本是教会里最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当肢体在面对“实践真理”上有不同的观点。倘若我们在这方面掌握不到如何靠圣灵,拿捏的不好,这是会造成分歧,甚至分裂。其实,人都有一个渴望被接纳,而也希望自己的观点受到认同。这是一个理想,但确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都生长在不同的背景与文化,更重要是我们每个人对真理的领受都在一个“信服的过程”。所以,生为一个教会的信徒,我们要怎么面对“过程中的不同”,也渐渐走向“逐渐的相同”?其实,当我们看见历史历代教会的问题,我们会发现极少是因为基要真理而分裂,多半是因为在活出真理上达不到和谐,以至教会所传讲的真理无法受到某些不满之人的共鸣,分裂便产生。在这罪恶的世界与人性的软弱中,这是一个现实,在一个教会里这更是无法避免的。确实,当我们步入一个后现代主义时代(从二十世纪后期开始),资讯与思想大大的增广,人人都讲究人权与自由的发言,人便开始厌弃那等“绝对性”与“指定性”的观点。倘若一个人带出圣经的某些观点(与基要真理无关的),却一律强调自己的观点独到与正确,那是会带给人许多的反感。然而,后现代主义也带给教会一种“开放式的文化”,接纳各种教导,也不反驳在真理上错误的观点。这样对教会绝对有弊无利。所以,我们要怎么划清这个界限呢?确实,每个时代都有这方面的挑战。可能曾经在初代教会或几个世纪前曾在教会非常真意性的事情已经不再是今日信徒的纠结了,例如在十七世纪时,清教徒对婚姻戒子的交换有很强烈的争议,认为那是天主教的迷信仪式,毫无圣经根据,但今天却是被教会接纳为婚约的象征物。直到今日,我们可能还是会在习惯于礼仪上面对有所分歧之事,就如:施洗礼的方式(浸礼或洒礼)、婴儿洗礼或祝福礼、姐妹用化妆品或携带名牌包、现有或重要的圣灵恩赐(传统与灵恩信徒常有的分歧)、基督徒能否接触K-Pop、神迹奇事在这时代常有还是少有、末世论的观点、千禧年的设立、等。其实,在这一切分歧之事,有些在今时今世是显得很直接的,有的却非直接。但我们都必须从真理中找出论点,但过后我们也要注意我们强调那论点的烈度。倘若某些事带有相对性的余地,我们过度的强调就会带来分歧。或是某些论点不在当时保持,那会带来下面的人放纵。今天,圣经先给予我们顺着爱心而行的原则,就是在福音里先接纳信心软弱的弟兄,如同主接纳了他。对于疑惑之事,我们也当得着正确的眼光。在此,我们要认清接纳弟兄的心态是如何,对疑惑之事的看待又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