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文/熊丙奇
据中国日报报道,近日,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以“排名方法存在缺陷”为由,宣布退出US News,即《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这一决定在法律界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界都引发了高度关注。哈佛、加州伯克利、乔治城、哥伦比亚、斯坦福、密歇根、杜克和西北大学法学院也紧随其后,相继宣布退出US News排名,使得宣布退出排名的Top14法学院达到了9所。
早在今年5月,我国多所大学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也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有关领导透露,中国人民大学已决定不再参加国际排名。从大学排行榜的性质看,大学宣布“退出”排名,其实并不会影响排行机构继续将其排进榜单,要避免大学排行榜误导大学办学,关键在于,大学要形成共识,不要宣传所谓的排名结果,不要把大学排行榜指标作为办学指标。即要淡化大学排名,对排行榜保持“人间清醒”,不要把大学办为排行榜中的大学。
大学要“退出”排名,大概是“退”不了的。因为即便大学不与排行机构合作,不提供相关办学数据,排行机构照样可以根据公开数据给大学打分、排名。如中国人大宣布“退出”国际排名后,世界大学排行榜榜单上还有中国人大的排名。
所有世界大学排行榜,都是某家社会机构,根据自己设定的指标、权重,给大学打分、排名制作的。其本质是对大学办学的一种社会评价,而非专业评价,只是代表这家机构对大学的评价。因此,大部分大学排行榜,都是媒体制作发布的,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大学排行榜借助媒体平台,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由于属于社会评价,大学排行榜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也就基本上是简单可比的显性指标。分析各世界大学排行榜,虽然指标体系、权重有所差异,但无外乎三类指标:办学条件、办学规模指标,涉及师资、研究生教育、国际生教育,具体指标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研究生教育规模占比、攻读学位国际生占比等;学术研究指标,主要涉及发表论文、论文引用情况,具体指标为发表论文数、论文引用数、高频次引用数等;声誉指标,包括国际声誉、地区声誉、雇主声誉、学术声誉等。前两类指标为客观性指标,根据客观数据评分。第三类指标带有一定主观性,需要组织专家进行调查、打分。
这也就使世界大学排行榜存在诸多争议。所有大学排行指标,都特别强调规模、体量,这对“小而精”的大学极不公平,如只有2000名左右学生的大学与有四五万名学生的大学一起排名,不公平的情形更为彰显。即便考虑到不同学校的差异,引入“占比”指标,可以减少对规模的关注,但是“占比”也仅能反映数量,而无法反映质量,如国际生比例,不同学校的国际生质量是不同的,有的国际生比例很高的大学,招生门槛低,教育质量低,却因占比高得到这一指标的高分。再就是,所有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学术性指标所占权重大都超过50%,这是因为学术指标是更具共性、可比性的指标,从概率而言,体量大的大学在学术性指标上无疑亦会占先。
显然,如果大学在意排名结果,就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大学会用排名的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教师,把教师的精力都导向能提高大学排名的工作,如专注发表论文,这在我国某部分高校中表现较为突出,有个别甚至出现“唯论文”倾向;二是大学排行榜获得更大的关注度,进一步“绑架”学校办学,如此,大学会陷入排名内卷,急功近利,而忽视办学特色、内涵建设。由于排行机构对自己排名“权威性”的宣传,加之不少大学把排名提升作为重要办学成就、招生“卖点”,广而告之,大学排行榜对大学的办学正产生负面影响。
有人为此建议取消大学排行榜,但由于大学排行榜是由社会机构制作的,这很难取消,最多只能对排行机构的经营进行规范,如要求不能有数据造假,“钱名交易”。同样,大学宣布要“退出”排行榜,也是“一厢情愿”,排行机构不会就此不把大学排进榜单。要摆脱大学排行榜对大学办学的影响,有效的办法是,大学要发挥“大学共同体”的作用,签署大学自律协议,采取对待大学排行榜的一致行动,包括承诺不对大学排名进行任何的宣传、炒作;不与大学排行机构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加强对大学整体办学、学科建设的专业评价,以具有公信力的专业评价,引导社会摆脱对大学办学的功利评价;在招生中,向学生、家长公开学校办学信息,引导学生、家长理性地看待各种大学排行榜,不盲目按大学排行榜选大学。如此,大学排行榜作为一种社会评价,可以发挥其有限的选择大学、专业的参考作用,而大学则坚持自主办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傅铭途 王隽杰
校对 | 朱晓明
文/熊丙奇
据中国日报报道,近日,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以“排名方法存在缺陷”为由,宣布退出US News,即《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这一决定在法律界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界都引发了高度关注。哈佛、加州伯克利、乔治城、哥伦比亚、斯坦福、密歇根、杜克和西北大学法学院也紧随其后,相继宣布退出US News排名,使得宣布退出排名的Top14法学院达到了9所。
早在今年5月,我国多所大学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也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有关领导透露,中国人民大学已决定不再参加国际排名。从大学排行榜的性质看,大学宣布“退出”排名,其实并不会影响排行机构继续将其排进榜单,要避免大学排行榜误导大学办学,关键在于,大学要形成共识,不要宣传所谓的排名结果,不要把大学排行榜指标作为办学指标。即要淡化大学排名,对排行榜保持“人间清醒”,不要把大学办为排行榜中的大学。
大学要“退出”排名,大概是“退”不了的。因为即便大学不与排行机构合作,不提供相关办学数据,排行机构照样可以根据公开数据给大学打分、排名。如中国人大宣布“退出”国际排名后,世界大学排行榜榜单上还有中国人大的排名。
所有世界大学排行榜,都是某家社会机构,根据自己设定的指标、权重,给大学打分、排名制作的。其本质是对大学办学的一种社会评价,而非专业评价,只是代表这家机构对大学的评价。因此,大部分大学排行榜,都是媒体制作发布的,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大学排行榜借助媒体平台,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由于属于社会评价,大学排行榜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也就基本上是简单可比的显性指标。分析各世界大学排行榜,虽然指标体系、权重有所差异,但无外乎三类指标:办学条件、办学规模指标,涉及师资、研究生教育、国际生教育,具体指标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研究生教育规模占比、攻读学位国际生占比等;学术研究指标,主要涉及发表论文、论文引用情况,具体指标为发表论文数、论文引用数、高频次引用数等;声誉指标,包括国际声誉、地区声誉、雇主声誉、学术声誉等。前两类指标为客观性指标,根据客观数据评分。第三类指标带有一定主观性,需要组织专家进行调查、打分。
这也就使世界大学排行榜存在诸多争议。所有大学排行指标,都特别强调规模、体量,这对“小而精”的大学极不公平,如只有2000名左右学生的大学与有四五万名学生的大学一起排名,不公平的情形更为彰显。即便考虑到不同学校的差异,引入“占比”指标,可以减少对规模的关注,但是“占比”也仅能反映数量,而无法反映质量,如国际生比例,不同学校的国际生质量是不同的,有的国际生比例很高的大学,招生门槛低,教育质量低,却因占比高得到这一指标的高分。再就是,所有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学术性指标所占权重大都超过50%,这是因为学术指标是更具共性、可比性的指标,从概率而言,体量大的大学在学术性指标上无疑亦会占先。
显然,如果大学在意排名结果,就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大学会用排名的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教师,把教师的精力都导向能提高大学排名的工作,如专注发表论文,这在我国某部分高校中表现较为突出,有个别甚至出现“唯论文”倾向;二是大学排行榜获得更大的关注度,进一步“绑架”学校办学,如此,大学会陷入排名内卷,急功近利,而忽视办学特色、内涵建设。由于排行机构对自己排名“权威性”的宣传,加之不少大学把排名提升作为重要办学成就、招生“卖点”,广而告之,大学排行榜对大学的办学正产生负面影响。
有人为此建议取消大学排行榜,但由于大学排行榜是由社会机构制作的,这很难取消,最多只能对排行机构的经营进行规范,如要求不能有数据造假,“钱名交易”。同样,大学宣布要“退出”排行榜,也是“一厢情愿”,排行机构不会就此不把大学排进榜单。要摆脱大学排行榜对大学办学的影响,有效的办法是,大学要发挥“大学共同体”的作用,签署大学自律协议,采取对待大学排行榜的一致行动,包括承诺不对大学排名进行任何的宣传、炒作;不与大学排行机构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加强对大学整体办学、学科建设的专业评价,以具有公信力的专业评价,引导社会摆脱对大学办学的功利评价;在招生中,向学生、家长公开学校办学信息,引导学生、家长理性地看待各种大学排行榜,不盲目按大学排行榜选大学。如此,大学排行榜作为一种社会评价,可以发挥其有限的选择大学、专业的参考作用,而大学则坚持自主办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傅铭途 王隽杰
校对 | 朱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