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文/熊丙奇
儿子不肯好好上学,父亲带他体验了在工地搬钢筋的生活,不到两天儿子就后悔了。在广东深圳打工的杨先生这样教育9岁的儿子,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这是很好的教育方式,说再多不如体验一下。”“很多道理都是体验过后才明白。”但也有网友提出不同的意见:“不赞成这样教育,任何工作都值得尊重。”
据报道,杨先生上传到网上的视频显示,他儿子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正在工地上搬钢筋。其中一段视频中,儿子哭着对他说砸到脚了,杨先生则说:“上工地谁不砸脚。”“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类似这样的家庭教育视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在自媒体平台上并“走红”。这类视频中,父母让孩子做的“苦力”各不相同,如今年上半年,湖北咸宁一位父亲上传让叛逆、不肯读书的11岁女儿在烈日下挖藕4小时的视频;以及去年一女子带儿子和邻居家孩子一起捡瓶子的视频,配文称“带你体验一下劳动人民的艰辛”。
姑且不去追究短视频博主是不是以这样的题材进行炒作,博流量,这样的家庭教育视频一再引发舆论热议,是值得深思的。这表明,对于如何给孩子科学、健康的家庭教育,在我国社会还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一些家长和网友所认为的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其实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会扭曲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今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不但要求家长要依法带娃,还应科学带娃。 这需要强化家长作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同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让家长区分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什么是“出发点很好”却适得其反的家庭教育。
家长的想法是孩子叛逆、厌学,可通过让孩子到农田、工地干活,体验劳动的艰辛,让孩子认识到还是“读书好”。这种教育方式,其实很难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不利于培养孩子养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孩子都会有一个叛逆期,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增强的过程,面对孩子的“叛逆”,适合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花时间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在沟通中懂得尊重孩子,并和孩子一起从事感兴趣的活动,如户外锻炼等,增进亲子关系。
有家长抱怨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那就要反思自己究竟花了多少时间陪伴孩子,是真和孩子沟通,还是以沟通为名对孩子进行说教,灌输自己的想法。家长不花时间陪伴、引导孩子,却希望用“一招妙计”让孩子转变观念,这是不符合育人规律的。孩子去田里、工地干活,觉得很辛苦,给父母说“要好好学习”,可过几天也就忘了。家庭教育没有捷径,最好的方式是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家长让孩子做农活,或者到工地上体验生产劳动,从劳动教育角度看,这是正确的,不能让孩子“只读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是,家长让孩子到工地、农活干活的目的,却是“教育”孩子“不好好学习,今后就干苦力”,这是对孩子进行漠视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的反教育,这与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背道而驰。我国于2018年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新修订的《教育法》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劳动教育,一定要把准育人导向与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观。
有一些网友认为,这样“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很好。可问题是,良好的期望,与现实可能并不一致。我国所有同龄孩子中,今后能考进名校的只有2%,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就是考上大学,也可能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而且,有很大一部分要成为技能工人,到工地干活。这些学生没有按父母的期待成为“人上人”,而是像他们父母当初所责骂的那样去做“苦力”,他们怎么对待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中职恐慌”,学生逃离做技能人才,以进工厂到工地干活为耻,与这样的教育不无关系。
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不能再给孩子灌输劳动、职业高低贵贱的观念。当然,引导家长和社会转变教育观和成才观,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形成“淡化学历,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落实这一意见,对于构建技能型社会,为每个学生提供多元的成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
(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傅铭途 谢小婉
校对 | 谢志忠
文/熊丙奇
儿子不肯好好上学,父亲带他体验了在工地搬钢筋的生活,不到两天儿子就后悔了。在广东深圳打工的杨先生这样教育9岁的儿子,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这是很好的教育方式,说再多不如体验一下。”“很多道理都是体验过后才明白。”但也有网友提出不同的意见:“不赞成这样教育,任何工作都值得尊重。”
据报道,杨先生上传到网上的视频显示,他儿子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正在工地上搬钢筋。其中一段视频中,儿子哭着对他说砸到脚了,杨先生则说:“上工地谁不砸脚。”“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类似这样的家庭教育视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在自媒体平台上并“走红”。这类视频中,父母让孩子做的“苦力”各不相同,如今年上半年,湖北咸宁一位父亲上传让叛逆、不肯读书的11岁女儿在烈日下挖藕4小时的视频;以及去年一女子带儿子和邻居家孩子一起捡瓶子的视频,配文称“带你体验一下劳动人民的艰辛”。
姑且不去追究短视频博主是不是以这样的题材进行炒作,博流量,这样的家庭教育视频一再引发舆论热议,是值得深思的。这表明,对于如何给孩子科学、健康的家庭教育,在我国社会还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一些家长和网友所认为的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其实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会扭曲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今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不但要求家长要依法带娃,还应科学带娃。 这需要强化家长作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同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让家长区分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什么是“出发点很好”却适得其反的家庭教育。
家长的想法是孩子叛逆、厌学,可通过让孩子到农田、工地干活,体验劳动的艰辛,让孩子认识到还是“读书好”。这种教育方式,其实很难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不利于培养孩子养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孩子都会有一个叛逆期,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增强的过程,面对孩子的“叛逆”,适合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花时间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在沟通中懂得尊重孩子,并和孩子一起从事感兴趣的活动,如户外锻炼等,增进亲子关系。
有家长抱怨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那就要反思自己究竟花了多少时间陪伴孩子,是真和孩子沟通,还是以沟通为名对孩子进行说教,灌输自己的想法。家长不花时间陪伴、引导孩子,却希望用“一招妙计”让孩子转变观念,这是不符合育人规律的。孩子去田里、工地干活,觉得很辛苦,给父母说“要好好学习”,可过几天也就忘了。家庭教育没有捷径,最好的方式是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家长让孩子做农活,或者到工地上体验生产劳动,从劳动教育角度看,这是正确的,不能让孩子“只读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是,家长让孩子到工地、农活干活的目的,却是“教育”孩子“不好好学习,今后就干苦力”,这是对孩子进行漠视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的反教育,这与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背道而驰。我国于2018年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新修订的《教育法》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劳动教育,一定要把准育人导向与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观。
有一些网友认为,这样“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很好。可问题是,良好的期望,与现实可能并不一致。我国所有同龄孩子中,今后能考进名校的只有2%,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就是考上大学,也可能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而且,有很大一部分要成为技能工人,到工地干活。这些学生没有按父母的期待成为“人上人”,而是像他们父母当初所责骂的那样去做“苦力”,他们怎么对待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中职恐慌”,学生逃离做技能人才,以进工厂到工地干活为耻,与这样的教育不无关系。
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不能再给孩子灌输劳动、职业高低贵贱的观念。当然,引导家长和社会转变教育观和成才观,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形成“淡化学历,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落实这一意见,对于构建技能型社会,为每个学生提供多元的成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
(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傅铭途 谢小婉
校对 | 谢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