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文/伍里川
“发疯文学”带着生意一股脑地来了。“我知道我配不上发货,大家都发货了,不像我,连催的时候都小心翼翼,成了一只可笑的热场笑料,我也知道我配不上提早发货的门槛……”最近,双11预售已开启,一些消费者与客服沟通、催发货的言语迅速“出圈”,引发热议,被称之为“发疯文学”。有商家看到了其中商机,借助网络平台适时推出契合部分群体需求的周边产品,“发疯文学贴纸”“发疯文学手机壳”“发疯文学T恤”“发疯文学表情包”等产品火爆销售。“发疯文学”初显“商业化”“产业化”的趋势,足以说明网友的接受程度。
“发疯文学”是继“废话文学”之后流行起来的一门网络文字,如前述“催货疯话”那般,讲究一个疯言疯语、出其不意。正如网友总结的那样,“发疯文学”一是字数要多,长篇大论,让对方不敢忽视;二是逻辑要无序,怎么造句不重要,营造气势才是根本。
可见,“疯话”不疯,它只是一种隐晦表达方式。“发疯文学”就像醉拳,你以为人家胡乱出招,殊不知招招有心。
在我看来,“发疯文学”和“废话文学”一样,皆为网友搞怪、吐槽、发泄之目的。当然,现实场景证明,“发疯文学”有一定的实用性,有网友表示,“发疯文学”真的有用,跟客服扯皮争论好多天,一顿“疯语”输出,立刻处理了需求。但显然,这样的效用,难以复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整,也并不是每一个客服都能轻易被“打败”。
总的说来,网友热衷“发疯文学”,很多时候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发散”情绪。
有些人对“废话文学”“发疯文学”在网络空间呈现某种风气忧心忡忡,担心这种“不着调”的文化现象毁坏中文传统,甚至污染语言环境。这实在有多虑之嫌。且不说这类语言现象并没有占据主流地位,也不可能在网络环境中“称王称霸”,这种“文学”从一开始就以小众化、区间化为特征,更不用说会在严肃文学领域留下印记、产生反响。我们实在可以以会心一笑的轻松劲,来对待这些发自民间的声音。
此外,目下的这种“疯话文学”的“周边生意”,看上去更像是一种“配菜”,人们在进行主流消费的同时,也会偶尔尝一尝其“味道”。当时髦退却,风气弱化之后,这种商品也就完成了存世的主要目标。在更新换代越发迅疾的网络世界,新一代产品会无情地“碾压”前一代产品,这早就是司空见惯的规律了。
至于这些商品所触及到的权利边界问题,当然需要认真审视,对那种公然侵权的不能无视;不过,总体上确实不必高度紧张,视之为洪水猛兽——老实说,它还没有达到相应的体量来接受外界的“挑剔”。
非常赞同社会学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梅志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我们需要对这样的网络文字给予更多宽容,尊重这些能够让人抒发情绪的文字。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丢弃传统优美文字的表达。”对“疯话文学”宽容和尊重,对优美传统坚守和弘扬,这就可以让我们处变不惊、从容以对。
与此同时,应该看到,“疯话文学”大都为年轻人玩耍。社会学家也好,常人也罢,可以细心品读“疯话文学”传达的青年人的心声,捕捉到那些表面凌乱的文字中所深藏的文化、心理密码,更好地走近他们,与之积极互动。由此,那些所谓的废话和疯话,才不会像野树上的果子那般,无声地开花结果,无声地跌落于大地上。(作者是知名媒体评论员)
(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傅铭途 谢小婉
校对 | 彭继业
文/伍里川
“发疯文学”带着生意一股脑地来了。“我知道我配不上发货,大家都发货了,不像我,连催的时候都小心翼翼,成了一只可笑的热场笑料,我也知道我配不上提早发货的门槛……”最近,双11预售已开启,一些消费者与客服沟通、催发货的言语迅速“出圈”,引发热议,被称之为“发疯文学”。有商家看到了其中商机,借助网络平台适时推出契合部分群体需求的周边产品,“发疯文学贴纸”“发疯文学手机壳”“发疯文学T恤”“发疯文学表情包”等产品火爆销售。“发疯文学”初显“商业化”“产业化”的趋势,足以说明网友的接受程度。
“发疯文学”是继“废话文学”之后流行起来的一门网络文字,如前述“催货疯话”那般,讲究一个疯言疯语、出其不意。正如网友总结的那样,“发疯文学”一是字数要多,长篇大论,让对方不敢忽视;二是逻辑要无序,怎么造句不重要,营造气势才是根本。
可见,“疯话”不疯,它只是一种隐晦表达方式。“发疯文学”就像醉拳,你以为人家胡乱出招,殊不知招招有心。
在我看来,“发疯文学”和“废话文学”一样,皆为网友搞怪、吐槽、发泄之目的。当然,现实场景证明,“发疯文学”有一定的实用性,有网友表示,“发疯文学”真的有用,跟客服扯皮争论好多天,一顿“疯语”输出,立刻处理了需求。但显然,这样的效用,难以复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整,也并不是每一个客服都能轻易被“打败”。
总的说来,网友热衷“发疯文学”,很多时候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发散”情绪。
有些人对“废话文学”“发疯文学”在网络空间呈现某种风气忧心忡忡,担心这种“不着调”的文化现象毁坏中文传统,甚至污染语言环境。这实在有多虑之嫌。且不说这类语言现象并没有占据主流地位,也不可能在网络环境中“称王称霸”,这种“文学”从一开始就以小众化、区间化为特征,更不用说会在严肃文学领域留下印记、产生反响。我们实在可以以会心一笑的轻松劲,来对待这些发自民间的声音。
此外,目下的这种“疯话文学”的“周边生意”,看上去更像是一种“配菜”,人们在进行主流消费的同时,也会偶尔尝一尝其“味道”。当时髦退却,风气弱化之后,这种商品也就完成了存世的主要目标。在更新换代越发迅疾的网络世界,新一代产品会无情地“碾压”前一代产品,这早就是司空见惯的规律了。
至于这些商品所触及到的权利边界问题,当然需要认真审视,对那种公然侵权的不能无视;不过,总体上确实不必高度紧张,视之为洪水猛兽——老实说,它还没有达到相应的体量来接受外界的“挑剔”。
非常赞同社会学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梅志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我们需要对这样的网络文字给予更多宽容,尊重这些能够让人抒发情绪的文字。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丢弃传统优美文字的表达。”对“疯话文学”宽容和尊重,对优美传统坚守和弘扬,这就可以让我们处变不惊、从容以对。
与此同时,应该看到,“疯话文学”大都为年轻人玩耍。社会学家也好,常人也罢,可以细心品读“疯话文学”传达的青年人的心声,捕捉到那些表面凌乱的文字中所深藏的文化、心理密码,更好地走近他们,与之积极互动。由此,那些所谓的废话和疯话,才不会像野树上的果子那般,无声地开花结果,无声地跌落于大地上。(作者是知名媒体评论员)
(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傅铭途 谢小婉
校对 | 彭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