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野叨历史 | 十分钟的历史故事

【元末剧】27.大爷死了,二爷不和你们玩儿了


Listen Later

秋野·说史

每天十分钟听懂中国史,大家好我是秋野。

027.大爷死了,二爷不和你们玩儿了

伤情最是晚凉天,憔悴斯人不堪言。

邀酒摧肠三杯醉,寻香惊梦五更寒。

钗头凤斜卿有泪,荼蘼花了我无缘。

小楼寂寞新雨月,是也难如钩也难圆。

我们讲到了这个老的沙啊,发现大势已去了之后,在残军中招募了一千多名死士,跟随自己一路北上,想去投靠正在北征拉黎的秃坚帖木儿,想要与之合兵一处,那他的计谋有没有得逞呢?

话说这个秃坚帖木儿行到半路,惊闻大都事变,那打个屁啊,二话不说提军往回走,结果没走多久就遇见了带着残军追赶他而来的老的沙。

两人忧心忡忡,合计半天,老的沙说:“如今皇上是脓团一个,死狗扶不上墙,不可辅之,小老婆的儿子(也就指的是皇太子)又非治国之器,我们不如径去赵王处,拥立赵王为帝,以定天下。”

这位老的沙,他从前以帝舅,本身就是外戚,加上“倚纳”的身份,当时不是有个十倚纳嘛,所以宗王们见他都得摇尾乞怜,亲手拍屁股的,尤其是这位赵王对他尤为恭敬。

但是,现在的他已成丧家之犬,而且是皇帝的“逆臣”,赵王的态度肯定会有所不同。当然,文中记载“赵王始然之(同意),终虑事不成”啥意思呢,就是说赵王这大哥一开始是同意的,他有点动心,但是思前想后半天,最终觉得以自己的实力没啥可能性,所以就拒绝了。

赵王与部属们考虑再三,又有阳翟王那个“前鉴”,赵王就把老的沙和秃坚帖木儿灌醉,然后把二人五花大绑押回大都。

顺帝此时恨透了这位帝舅兼狎友的老的沙,立刻发出一个字:剐!

到了刑场之上,见行刑者往自己身上罩渔网(以便小块割肉),老的沙哀嚎求饶。为啥要照一个渔网呢,这个活剐啊,也称凌迟,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

凌迟这个刑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并不是我们看到的《封神演义》中妲己发明的,她可没这脑子,《封神演义》这本书都是明代许仲琳写的,成书大概是在万历年间,所以妲己发明凌迟这只是一个演绎而已。

那么凌迟的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此后,金、元、明、清都规定为法定刑,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它需要在犯人身上呀剐3357刀,并且要在最后一刀,也就是第3357刀,要将罪犯刺死,才能凌迟成功,所以,为了行刑的方便,就需要一个渔网子把犯人照起来,渔网上有小孔嘛,这样一刀一刀切起来才顺手,能做到薄厚一致,现在说起来都太残忍了。

而且凌迟这种刑罚,也是用来处置那些罪大恶极的罪人,明朝明武宗年间,有一个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刘瑾,凌迟了整整三天,在第一天剐完了之后回到监牢里还吃了两大碗粥。

你别看老的沙是个孬活,这秃坚帖木儿倒是条汉子,大声骂道:“你求饶个屁!那脓包皇帝不是害我们,是在害他的国家社稷!”

这里还有个特别有趣的故事,顺帝听说孛罗帖木儿被杀消息,他出来坐大殿,首先厚赏行刺权臣的六位刺客,然后又让人找一直是主谋的汉人徐施畚,准备高官厚爵大元宝赏他。殊不料,这徐大哥一夕遁去,不知所踪,日后再无音信。深藏功与名,也真是千古奇人。

杀了孛罗帖木儿,自然要大赏领军一直在大都附近的王保保了。

朝廷下诏,封王保保为太傅、左丞相、河南王。皇太子先前奔王保保军中,就想仿效唐肃宗在灵武自立为帝的故事,希望王保保拥立自己为帝,以被孛罗帖木儿挟持的父亲为“太上皇”,但是王保保傻啊,他才不干呢。

不但如此,孛罗帖木儿被杀后,奇皇后从大都传密旨,命王保保以重兵拥皇太子入京,威逼顺帝禅位于皇太子。

王保保这时候虽然很有欲望,但毕竟有着正统思想,而且孛罗帖木儿活生生的案例放在面前,他不敢再折腾了,而且,在探知奇皇后之意后,他距城三十里,就下令本部兵就地停止行进,驻屯当地。

为此,虽然近期一直多受王保保保护,皇太子对这位不立自己为帝的大将也萌动了杀心。

咱们的这位太子爷啊,本质上讲不是块好料。他少年时代学习书法,最喜欢临摹宋徽宗字帖,成这种文体为“瘦筋书”。

他的侍从就劝他:“宋徽宗乃亡国之君,不足为法。”

太子很有口辩,说:“我但学其笔法飘逸,不学他治天下,没什么不好。”

后来顺帝派人教他学习“大喜乐”禅法,这位少爷慨叹:“李好文状元教我读儒书好多年,我总弄不明白其中意理。西番僧教我佛法,我一夕便通晓!”

这不是屁话么,这玩意儿可不是佛法啊,这是行房之术。

王保保入京为当了丞相后,他并不习惯军旅以外的气氛,太文艺了你们,我是个武将出生,实在是受不了。

而且那时朝中的蒙古、色目勋贵也看不起他,私下议论他不是“根脚官人”出身。这所谓“根脚”之说,出自文成宗大德四年的一道诏旨,说:“其为头廉访使,当选圣上知识,根脚深重,素有名望正蒙古人”,也就是说血统纯正的蒙古贵族才可称得上是“根脚官人”。

那王保保当然不是了,他的义父也不是啊,自然为大都朝士轻视。

由于大都城内政治气氛压抑,王保保听从手下谋士孙翥(zhù)、赵恒的建议,以“肃清两淮”为名,提军出京平叛。

我们在这再介绍一下当时的地缘政治,当时啊,其实除中原仍听元朝号令外,江淮、川蜀等地,都独立了,有的被起义军占领,有的被当时的地方宗亲霸占,反正都不听大哥的。

另一个情况是,皇太子一直向顺帝要求出外督师,顺帝怕这宝贝儿子出京后拥众“另立中央”,一直不同意,此时见王保保上奏,正好借坡下驴,让他代替皇太子出行,总领天下之兵,行讨各处。

所以说,王保保仅在大都呆了两个月,就又提兵外出了,哥们儿不和你们玩儿了,您各位爱咋咋地。

咱们刚在讲了,王保保有“河南王”的封号,所以出兵时,古文记载是“分省以自随,官属之盛,几与朝廷等”,就是说他这一出去,排场整的和顺帝差不多了。

整这么大动静离开大都后,又想到朝臣和太子那帮王八蛋总想算计自己,王保保索性直接回了河南,以守父丧为名屯兵不出,在彰德(今河南安阳)停留。

王保保手下都劝他:“王爷您既受朝命,出而中止,这样做恐怕不太好。”

谋士孙翥(zhù)、赵恒二人多谋,也劝告说:“丞相您总天子之命,总天下兵,准备肃清江淮。兵法说啊‘欲治人者先自治’,如今李思齐、脱里白、孔兴、张师道四军(其实就是当时的四个地方军阀)坐食关中,累年不调。丞相您应下命令,调这四只部队南去武关,与我们的军士一起并力渡淮。他们如果恃力不听调遣的话,咱就发并征伐,据有关中,如此,这四部军队都可以惟丞相所用!”

王保保深觉此议可行,欣然从计,立刻以“河南王”兼“总天下兵”的身份致信四军,让诸军阀听他指挥。

但是,咱们到这儿就要问一句了,凭啥啊?你王保保能不能看清局势了?那四个人的部队,可是连皇上都指挥不了的,要不然就不会成为军阀了,对不对?凭啥就要听你的?难不成你有什么法宝不成?咱们,下期再讲。

感谢您的收听,我是秋野。

此节目由秋野家的猫原创,特此声明。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秋野叨历史 | 十分钟的历史故事By 秋野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