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你有沒有想過,當全世界最保守的錢開始瘋狂逃竄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很多人都不願意面對的話題:如何在戰爭和動盪中保護財富。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每個有資產的人都應該深度思考的問題。
## 埋在地下的寶藏,為什麼沒能拯救他們?
讓我先跟你講一個故事。文化大革命期間,上海有一位收藏家,眼看風雲變色,趕緊把家裡的珍貴瓷器全部埋在後院。他想著,反正是硬資產,埋起來總比被抄家好。
結果呢?紅衛兵還是找到了,瓷器碎了一地。更慘的是,這位收藏家因為「藏匿封建文物」被批鬥,家破人亡。
但同一時期,另外一個家族做了不同的選擇。這家的父親是個知識分子,雖然也被迫害,但他偷偷地在家裡教孩子數學、外語、哲學。他告訴孩子們:「房子可以被抄,錢可以被沒收,但你腦子裡的知識和品格,誰也拿不走。」
三十年後,你猜結果如何?第一個家族徹底沒落了,而第二個家族的後代,有的成了學者,有的去了海外,重新創造了財富。
這就是我今天要和你分享的第一個洞察:**財富的最高形式,不是黃金房產,而是無形資本的傳承。**
## 你以為黃金是避風港?歷史告訴你真相
很多理財顧問都會告訴你,買黃金、買房產,這些是「硬資產」,能抗通脹、保值。但他們沒告訴你的是:這些資產只有在法治穩定的框架下才「硬」。
當政治系統崩潰或變得專制的時候,你的「硬資產」可能變成你的「靶子」。為什麼?因為它們太顯眼了!
文革期間,僅上海一地就有二十五萬戶家庭被抄家。紅衛兵專門找那些有房有地的「四類分子」。你的金條藏得再深,房契收得再嚴,最終還是逃不過搜查。
這讓我想到現代的一個例子。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國家直接凍結了俄羅斯寡頭在海外的資產。幾百億美元的豪宅、游艇、藝術品,一夜之間變成廢紙。
所以,硬資產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硬」。**危機的性質,決定了保值策略的有效性。**
## 香港的金融保衛戰:政府守住了匯率,你的股票還是腰斬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香港給我們上了精彩的一課。
當時國際炒家使出「雙重打擊」戰術:一邊做空港元,一邊做空港股。他們的邏輯是,逼迫香港政府要麼保匯率要麼保股市,兩個都保不住。
香港政府怎麼反擊的?直接動用800億美元外匯儲備,把隔夜拆借利率拉到280%!想做空港元?行啊,借錢成本高到你破產。同時政府直接入市買股票,硬生生把炒家給擠爆了。
最終結果:港元保住了,金融體系穩定了。聽起來很成功對吧?
但個人投資者呢?恆生指數還是跌了60%,樓價腰斬,GDP萎縮5.5%。
這就是我要告訴你的第二個洞察:**政府可以守住匯率,但守不住你的房價和股票市值。**系統性的穩定並不等於個人資產的安全。
## 真正的分散投資,不只是換幾個籃子
說到分散投資,大部分人想到的是:股票、債券、房產、黃金,多買幾樣就行了。
但真正的分散投資要複雜得多。你不只要分散資產類別,更要分散:
**地理位置**:不能全部資產都在一個國家,但光有海外資產還不夠,你還要確保在需要的時候能夠使用。文革期間有些家族在海外有資產,但完全無法動用。
**財富形式**:除了金融資產,你還需要人力資本(技能、教育)、社會資本(人脈、關係)、文化資本(價值觀、智慧)。這些往往是最抗打擊的。
**可及性**:不是資產在那裡就行了,而是在危機時刻你能不能快速變現、轉移、使用。
**控制權**:你是資產的所有者,還是僅僅是受益人?在極端情況下,這個區別可能決定生死。
舉個例子,比特幣為什麼在某些圈子裡被稱為「數字黃金」?不只是因為它有稀缺性,更重要的是它的「可攜帶性」和「自主保管性」。你可以把私鑰記在腦子裡,跨越任何邊境,不需要任何第三方的許可。
但同時,它也有技術風險和監管風險。沒有完美的資產,只有相對優化的組合。
## 最重要的一課:什麼時候開始準備?
回到開頭的問題:什麼時候開始準備財富保護?
大部分人的答案是:「等真的有危險了再說。」
但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真相:**當你覺得「現在還不是離開的時候」,也許正是你還有選擇的最後時刻。**
二戰期間,有個猶太家族,一半去了葡萄牙,一半留在法國。他們的想法是:「不會那麼糟糕吧,我們在這裡生活了幾代人。」
結果去葡萄牙的活下來了,留在法國的被送進了集中營。
亞洲金融危機之前,有多少人想到要準備外匯對沖?香港的成功防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在平時就積累了足夠的外匯儲備。
## 動盪時代的生存智慧
最後,我想分享一個深層的洞察:**動盪才是常態,和平是例外。**
我們習慣了和平年代的思維模式,覺得現在的秩序會永遠持續下去。但如果你拉長歷史的鏡頭看,戰爭、革命、經濟危機才是人類社會的常態。
真正的財富保護,不是為了某個特定的危機做準備,而是建立一種「抗脆弱」的能力。
這種能力包括:
- 保持多元化的選擇權
- 培養快速學習和適應的能力
- 建立可信賴的人際網絡
- 保持對環境變化的敏感度
- 最重要的是,傳承給下一代正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
記住,在歷史的長河中,能夠跨越動盪、代代傳承的家族,依靠的從來不是某一種特定的資產,而是一種可以應對變化的智慧和品格。
你的財富不僅需要分散在不同的籃子裡,更需要分散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形式,甚至是你自己的頭腦和人脈裡。
因為最終,能夠保護你的,不是你擁有什麼,而是你是誰,以及你能夠成為誰。
你有沒有想過,當全世界最保守的錢開始瘋狂逃竄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很多人都不願意面對的話題:如何在戰爭和動盪中保護財富。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每個有資產的人都應該深度思考的問題。
## 埋在地下的寶藏,為什麼沒能拯救他們?
讓我先跟你講一個故事。文化大革命期間,上海有一位收藏家,眼看風雲變色,趕緊把家裡的珍貴瓷器全部埋在後院。他想著,反正是硬資產,埋起來總比被抄家好。
結果呢?紅衛兵還是找到了,瓷器碎了一地。更慘的是,這位收藏家因為「藏匿封建文物」被批鬥,家破人亡。
但同一時期,另外一個家族做了不同的選擇。這家的父親是個知識分子,雖然也被迫害,但他偷偷地在家裡教孩子數學、外語、哲學。他告訴孩子們:「房子可以被抄,錢可以被沒收,但你腦子裡的知識和品格,誰也拿不走。」
三十年後,你猜結果如何?第一個家族徹底沒落了,而第二個家族的後代,有的成了學者,有的去了海外,重新創造了財富。
這就是我今天要和你分享的第一個洞察:**財富的最高形式,不是黃金房產,而是無形資本的傳承。**
## 你以為黃金是避風港?歷史告訴你真相
很多理財顧問都會告訴你,買黃金、買房產,這些是「硬資產」,能抗通脹、保值。但他們沒告訴你的是:這些資產只有在法治穩定的框架下才「硬」。
當政治系統崩潰或變得專制的時候,你的「硬資產」可能變成你的「靶子」。為什麼?因為它們太顯眼了!
文革期間,僅上海一地就有二十五萬戶家庭被抄家。紅衛兵專門找那些有房有地的「四類分子」。你的金條藏得再深,房契收得再嚴,最終還是逃不過搜查。
這讓我想到現代的一個例子。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國家直接凍結了俄羅斯寡頭在海外的資產。幾百億美元的豪宅、游艇、藝術品,一夜之間變成廢紙。
所以,硬資產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硬」。**危機的性質,決定了保值策略的有效性。**
## 香港的金融保衛戰:政府守住了匯率,你的股票還是腰斬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香港給我們上了精彩的一課。
當時國際炒家使出「雙重打擊」戰術:一邊做空港元,一邊做空港股。他們的邏輯是,逼迫香港政府要麼保匯率要麼保股市,兩個都保不住。
香港政府怎麼反擊的?直接動用800億美元外匯儲備,把隔夜拆借利率拉到280%!想做空港元?行啊,借錢成本高到你破產。同時政府直接入市買股票,硬生生把炒家給擠爆了。
最終結果:港元保住了,金融體系穩定了。聽起來很成功對吧?
但個人投資者呢?恆生指數還是跌了60%,樓價腰斬,GDP萎縮5.5%。
這就是我要告訴你的第二個洞察:**政府可以守住匯率,但守不住你的房價和股票市值。**系統性的穩定並不等於個人資產的安全。
## 真正的分散投資,不只是換幾個籃子
說到分散投資,大部分人想到的是:股票、債券、房產、黃金,多買幾樣就行了。
但真正的分散投資要複雜得多。你不只要分散資產類別,更要分散:
**地理位置**:不能全部資產都在一個國家,但光有海外資產還不夠,你還要確保在需要的時候能夠使用。文革期間有些家族在海外有資產,但完全無法動用。
**財富形式**:除了金融資產,你還需要人力資本(技能、教育)、社會資本(人脈、關係)、文化資本(價值觀、智慧)。這些往往是最抗打擊的。
**可及性**:不是資產在那裡就行了,而是在危機時刻你能不能快速變現、轉移、使用。
**控制權**:你是資產的所有者,還是僅僅是受益人?在極端情況下,這個區別可能決定生死。
舉個例子,比特幣為什麼在某些圈子裡被稱為「數字黃金」?不只是因為它有稀缺性,更重要的是它的「可攜帶性」和「自主保管性」。你可以把私鑰記在腦子裡,跨越任何邊境,不需要任何第三方的許可。
但同時,它也有技術風險和監管風險。沒有完美的資產,只有相對優化的組合。
## 最重要的一課:什麼時候開始準備?
回到開頭的問題:什麼時候開始準備財富保護?
大部分人的答案是:「等真的有危險了再說。」
但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真相:**當你覺得「現在還不是離開的時候」,也許正是你還有選擇的最後時刻。**
二戰期間,有個猶太家族,一半去了葡萄牙,一半留在法國。他們的想法是:「不會那麼糟糕吧,我們在這裡生活了幾代人。」
結果去葡萄牙的活下來了,留在法國的被送進了集中營。
亞洲金融危機之前,有多少人想到要準備外匯對沖?香港的成功防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在平時就積累了足夠的外匯儲備。
## 動盪時代的生存智慧
最後,我想分享一個深層的洞察:**動盪才是常態,和平是例外。**
我們習慣了和平年代的思維模式,覺得現在的秩序會永遠持續下去。但如果你拉長歷史的鏡頭看,戰爭、革命、經濟危機才是人類社會的常態。
真正的財富保護,不是為了某個特定的危機做準備,而是建立一種「抗脆弱」的能力。
這種能力包括:
- 保持多元化的選擇權
- 培養快速學習和適應的能力
- 建立可信賴的人際網絡
- 保持對環境變化的敏感度
- 最重要的是,傳承給下一代正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
記住,在歷史的長河中,能夠跨越動盪、代代傳承的家族,依靠的從來不是某一種特定的資產,而是一種可以應對變化的智慧和品格。
你的財富不僅需要分散在不同的籃子裡,更需要分散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形式,甚至是你自己的頭腦和人脈裡。
因為最終,能夠保護你的,不是你擁有什麼,而是你是誰,以及你能夠成為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