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區有一條巷子,一邊是學校,另一邊是住宅區,是台灣城市常見的平凡巷弄。
但比較特殊的是,這條巷子又叫做自由巷,在自由巷中,還有一個看起來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在一棟民宅的三樓,掛著鄭南榕紀念館的看板,窗外有著鐵絲網,外牆還有燒焦燻黑的痕跡。
鄭南榕紀念館在這一間小小的屋子裡,蘊藏了強大的社會啟蒙能量。因為它象徵了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前輩們為台灣打拚所付出的代價,以及群眾奮力爭取自由的精神。1988年12月,鄭南榕在他自己創辦的《自由時代》週刊上刊登〈台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因而在隔年1月收到叛亂罪傳票。
對鄭南榕來說,刊登新憲法草案是他在實踐自己最基本的權利,而叛亂罪是莫須有的罪名,也是言論自由被打壓的象徵。
為了堅持包括主張「台灣獨立」的百分之百言論自由,鄭南榕拒絕接受這項罪名。於是他行使抵抗權,開始在《自由時代》雜誌社自囚。
4月7號,國民黨政府派遣大批軍警到雜誌社強行拘提,歷時71天自囚的鄭南榕,因此於總編輯室自焚殉道。
他用他的生命告訴我們,自由,是有重量的。
謝謝你來到鄭南榕紀念館,這裡同時也是鄭南榕當年創辦《自由時代》週刊雜誌社的原址。
接下來,你將看到鄭南榕的出生與成長背景,以及他如何創辦雜誌、組織社會運動。
透過照片、影像、鄭南榕的隨身物品與手稿,邀請你走入他的生平,試圖揣摩他的處境,理解他的想法。
讓我們回到1980年代,一起看見鄭南榕的勇氣與決心。
——
感謝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支持,由福倈鷹Flying團隊和鄭南榕基金會共同完成鄭南榕紀念館線上導覽網站( https://vr360.nhrm.gov.tw/NylonMemorialMuseum/ )。這項工作能順利完成,是集結眾人之力的成果,包含了不同階段、不同領域和不同世代的夥伴們一起努力完成。謹以致謝。
—
旁白|鄭竹梅
音樂|編曲/創作/小提琴演奏 林暉鈞;音樂/聲音顧問 游源鏗;鋼琴演奏 顏琬蕙;錄音剪輯混音 許銘顯
導覽網站和短片音樂串接|
《阿姆斯特丹》(Dans le port d´Amsterdam) 為主要樂曲
《我的祖國》(Z Dovoviny)
《白鳥之歌》(El cant dels ocell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