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传统的形成与演变。
早期人类祭祀通常伴有火焰和人牲,其核心在于向神灵献上最珍贵的物品以求取悦。商朝的活人祭祀尤为血腥残酷,考古学家仅在殷墟遗址就发现了两千多个人牲坑,这些祭祀的目的是纯粹地为了奉献给嗜血、残暴、喜怒无常的“老天爷”。
中华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变革是商周之变。周朝在推翻商朝后,对原有的“天命观”进行了创新性改造。他们提出天命不再是降临在整个周族,而是降临在周王一人身上,且与王的“德”紧密相连——有德则天命在,无德则天命失。因此,周朝的祭祀模式从商朝纯粹的“沟通”转向了“表演”,旨在向天下人展现周王的德行与天人同构的秩序,这使得周礼祭祀变得极其讲究和繁琐,每一个细节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与政治考量。
从秦汉时期开始,帝国的神圣性开始向皇帝和首都集中。秦始皇巡游各地祭祀地方神祇,旨在将征服区域的信仰纳入统一的帝国体系。汉武帝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强化,最终形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国家祭祀制度,使得众多神祇被集中到首都的特定祭坛进行祭拜。
到了北宋时期,以皇帝为中心的国家祭祀制度已然成熟。宋仁宗年间的明堂礼体现了这一特点:花钱更加节俭,但祭祀办得更加认真。仁宗并未大兴土木新建明堂,而是将皇宫大殿作为祭祀场所,并以其谦逊、勤劳的表现来赢得政治上的声望。此时,国家祭祀仪式中的神性色彩日益淡化,政治理性的色彩则越发浓厚,成为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