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女Radio

中女电台017期|胡燕子:我用社会性艺术回应童年创伤


Listen Later

-本期嘉宾-

胡燕子

36岁,策展人、童年秘密档案馆发起人

通过社会性艺术/社区策展等方法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和公共议题讨论,从审美的角度回应社会问题,进行社会雕塑。2015年至今先后发起并策划“复归·国际现场艺术节”、“童年秘密档案馆”等项目,联合发起并策划“复归倡议行动”、“坊间·社区公共艺术节”、“麓湖社区艺术季”等项目。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营生记”策展导师、2022TBB社区建筑与文化季策展人之一、2023成都双年展社区平行展策展人。

-内容提要-

03:40 当我看这1000多份档案的时候,有这么多人的童年竟然是如此的曲折,大概有30%是跟创伤性有关,是可能平常不可见的不太好的经历有关。我在看完这些档案的时候,其实内心非常的纠结,这里边涉及到一个艺术创作的伦理问题。

09:54 没有任何一个机构、一个部门真的能够持续不断地超出自己范围一直跟进一个案例的,除非它有明确的一个相关的保障资金进来,所以这个、也是现在童年秘密档案馆的困境,我们虽然没有去跟进每一个个案跟这么深,但是我们扮演这样一种公共倡导性机构也是找不到什么钱,唯一的方式就是靠自己做别的事情挣钱养这个项目,所以它依然也是面临这个经典议题,就是公益性的行动,关于更多人的这些基础处境问题,在社会保障上其实是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的。

12:54 我现在越来越能够去区分,什么叫展览?什么叫公共空间?一个展览,它还是以一个阶段性的、短期的,以它所呈现的展览或者感性的结果为主。但是如果是一个活着的机构、一个空间、一个持续的项目,它一定要不断地有公共事件,不断地影响人进行关系生产,它的持续行动、介入、发声,这种持续性,它是活着的。

18:32 当我们聊到这些的时候,就开始有女性观众站起来谈自己曾经被性骚扰、性侵犯的过往。当第一个女孩站起来说的时候,我马上就把灯关了,要保护陈述者不被拍摄。然后后面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有很多当天来的听众站起来谈自己曾经有过的一些不幸的经历,那天对我的冲击特别大,我就在想,我们接下来能不能做得更多一点?

20:48 艺术在回应公共议题里边扮演的角色就是创造性的表达,我们要在这里面探索更多创造性的表达。在做童年秘密档案馆的过程中,我始终在对我自己和团队的小伙伴说,档案馆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于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社会工作领域,我们的角色就是探索创造性的方法,这是我们被需要的原因,我们一定不能丢了自己的本位。

24:07 策展在我这其实核心就是整合人、事、物,然后围绕着一个公共议题使之成为一个公共事件,它其实是一个关于事件的,关于认知的一个生产。

27:31 对我来说这几千份不断增加的档案,其实就是一个又一个的议题摆在我面前。比如这3到5年我可能做性教育,我觉得这个最紧迫,它不断地提示我摆在我眼前。那么我做几年之后,身边做这个事的人越来越多了,有做得更好的人了,那我们可能就做留守儿童,或者做校园霸凌,有那么多议题摆在那里,我这辈子都做不完,得益于这些真实的档案,让我可以始终面对真问题进行艺术行动。

31:31 我关于个人价值实现里边天然地包含了一个表达的权利,我特别在意能够去坦诚地表达,创造性地表达。当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为自己争取来了很多可以表达的空间,并且我会发现我的表达是慢慢的有效的。表达的空间,表达的有效性,让我很有成就感,这种价值感我认为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人生感受。

36:16 我之前特别害怕提到要为谁负责,我觉得谁能为谁负责呀?包括我2019年决定要做童年秘密档案馆的时候都没敢细想,就这么一咬牙,一回头做6年了,我发现尽责任好像也没那么吓人。

43:44 人生的真相就是,面对大海,一叶扁舟。我们永远都是船,永远都在风浪里边。你要学习的是提升自己应对风浪的能力,去了解风浪的习性,那么在真的风浪来的时候,就能够存活下来。所以,彻底地放弃了对于稳定性、安全感的追求之后,我觉得我更勇敢了,就是我张开手,我拥有了这个世界。

55:02 皮娜鲍什有一句话对我影响非常深,她说“我不关心如何去跳,我关心的是为什么而跳”。我经常用这句话来评判身边所有的我认识到的一切。我认为这句话适用于大多数创作范畴,我也经常会问自己,为谁而做作品?为什么而做作品?

-本期关联-

iSTART儿童艺术节:是A4儿童艺术馆发起的年度公共项目,自2014年起已举办过10届,每年聚焦的议题都不同。今年是iSTART儿童艺术节的第11届,也是A4儿童艺术馆独立运行以来的首次儿童艺术节。2025年的主题“自然·身心·乐游场”聚焦了儿童对自然的创造性表达,通过回归自然、探寻其中的智慧,促进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和谐发展。

李一凡:艺术家,196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8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91年毕业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现工作与生活在重庆,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他的艺术作品以关注草根阶层生存状态和质疑现代化进程著称,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问题的关怀。曾参加国内外多个重要艺术展览,其执导的纪录片《乡村档案》荣获法国真实电影节等多个国际奖项、《杀马特,我爱你》在国内外文化界引起重大反响。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1921年生于德国克列弗尔德,以雕塑为其主要创作形式。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艺术家之一,是二战之后艺术转型的关键人物和代表人物,有着非常持久的影响力和艺术史价值。博伊斯和他领导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旨在将艺术语言扩展到人的身体内部,以强化其社会参与及社会批判的功能。“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社会雕塑”,促使艺术语言在无限复制中获得无穷力量。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0.14-1975.12.4):德国犹太人,20世纪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早年她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纳粹上台后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1951年《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出版,为她奠定了作为一个政治理论家的国际声望,她认为极权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排犹主义和帝国主义。1952年担任过“犹太文化重建委员会”的负责人。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后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随着《人的状况》《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等著作的出版,使她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的瞩目人物。

皮娜·鲍什(Pina Bausch,1940.7.27-2009.6.30):德国最著名的现代舞编导家,欧洲艺术界影响深远的“舞蹈剧场”确立者、被誉为“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她以独特的风格舞蹈,融合了动作,声音和突出的舞台位置成为著名的德国“舞蹈剧场”,跨越美学的界限与艺术的藩篱,建立了独树一帜的舞蹈新语言,在发展上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及影响了整个世界。

-制作-

本期主播:王子月

本期剪辑:张乐乐 祁露

本期编辑:祁露 王子月

本期音乐:Ibrahim Ferrer -《Bruca Maniguá》

Brandi Carlile -《Wasted》

-互动方式-

加听友微信群:znradio2025(也可扫码直接入群)

邮箱:[email protected]

小红书:中女Radio

-出品-

王子月工作室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中女RadioBy 王子月 WangZi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