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本期嘉宾-
姚远东方
51岁,艺术基金总监
林风眠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曾任新闻主播、调查记者、节目监制、艺术策展人、林风眠美术馆执行馆长。
-内容提要-
04:58 我以前读过一本书。是关于犹太人的,犹太的妈妈对小孩能力的追求就是,你的人生要永远保持你可以随时随地失去一切但能够重建的能力。我用我的话翻译过来就是,钱财可能会丢失,人际关系也可能破裂,长在你自己身上的手脚都有可能失去,但是长在你大脑里的东西,除非你有一天得老年痴呆,它远离你,否则的话它都是你。
07:38 留学,是让我跟最强大脑相遇的机会,然后不断地打开我的思维,自由的最终限制就是你自己的大脑限制你的想象力,限制了你的自由;流浪,是步履你的肉身所能到达的极限,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东非大裂谷,地球上最南、最北、最高、最低的地方我都去了。
09:37 地理空间和哲学观念的空间打开我的自由以后,它让我对自由的理解产生了一些变化,我觉得自由就是你敢于不拥有。其实这个世界上你拥有得越多,你就被拥有得越多,它就会限制你的自由。
12:08 读博士最大的收获是让我知道自己的无知,从前看过的那些书,作为一个读书的人,你只是看看就罢了,但真正要做一个研究,才知道从前看的那些书你是没有体感的,只是对文字的一种理解。每一天的难也伴随着每一天的狂喜,但是那种狂喜就会伴随着无知感的到来,貌似是非常相悖的两个感觉,其实是同时袭来。
17:05 写论文时,仿佛宇宙间就你一个人,虽然有导师,还可以跟不同的教授或者已毕业的同学去讨论,但实际上所有的材料,文献,是你自己在阅读,你只能讲给别人已经找到的文献,但是还有那些海量的、未知的、茫然的,那种黑,盲人的黑,是非常难以形容的。
28:20 我有一年很偶然地发现了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我觉得写的挺好的,就念给我妈妈听,所以我跟我妈妈告别了十年,隔一两年你发现她是有变化的,从最一开始的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到最后就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31:38 给我妈妈办葬礼的时候,我觉得从前自己批判的那些仪式,所有的程序,可以再多一点。因为那一刻你的大脑是空的,只有别人指示你去做什么,你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它可以把你拉回现实。它并不仅仅是给去世的那个亡灵,更多的是给活着的人,让这个告别显得更有仪式感,再拉长一点,然后所有的仪式有人陪着你,让你不孤独地去面对这件事。
39:18 我觉得父母是你跟死亡之间的一个门帘,父母要是走了,这个门帘就没有了,你就直面死亡了。我爸爸妈妈走了将近有一年的时间,我就是一个空心人,我也不难过,好像也不怎么怀念他们,没梦到过他们,也没有时常想他们,但是那一年,你整个人就像行尸走肉,好像大脑也没有记忆,就是空,这个空是那种又有内容又虚幻,它在你生活当中实实在在地出现,但它是空的。
41:14 我不太喜欢被绑定,无论是关系的绑定、金钱的绑定,或者是情感的绑定、物质的绑定。其实身边很多人,他们的不自由是来源于他们拥有的太多。
42:05 变化这个词是外在的,别人的,我跟过去的朋友所有的撕扯,都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我这个硬件,但不知道我内部有插件了,他跟我聊的还是过去的那些话题,我的这些新插件就无所适从,所以会造成很多极深度的误读。我会尽量调整回他们要的样子,但这也是分阶段的,现在我不想再往回调了,我要接受我现在的样子,我也尝试在他们面前真实地表达,他们要是不喜欢,友谊就留在那一段,我对所有的情感的处理都是这样的。
45:19 人的共识是几乎不存在的,感同身受也不存在,不知道的伤害是不可能被避免的,那我只能问我的初心,初心就是要去伤害他吗?不是,就好。现在我尽量不用“应该”这个词,没有什么事是我应该要去做的,我只问我要不要做?想不想做?是不是我爱的?
48:15 边界感要维护好,一个模糊边界的人,不仅是对自己是个灾难,对别人也是个灾难。
51:02 你思想的边界在哪?你的思想已经一望无疆了,但是你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语言就成为了你的边界。
54:52 今年我已经51周岁了,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此前的人生全是序曲,我前50年就是我人生的前言,我的正文才马上要徐徐展开。
-本期关联-
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1919年留学法国,先后在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画。1925年回国,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1928年,在杭州主持创办国立艺术院,任首任院长兼教授。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思想影响,倡导新艺术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与创作实践,后曾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
《最好的告别》:作者是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他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
《破地狱》:由香港导演陈茂贤自编自导的电影,于2024年10月10日在第44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上全球首映。该片是首部以中国香港殡葬业为背景的电影作品,试图以“破地狱”这一传统道教丧葬仪式为切入点,探讨生死的意义和文化传承。
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后世多指官员居丧。出自《晋书·袁悦之传》: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担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称为丁忧。
《巴别塔之后》:本书是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也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部力著,涵盖语言学、文学、哲学、艺术甚至科技及生物学领域,可谓语言学及翻译理论的一项总体研究。巴别塔 ,本是犹太教《塔纳赫·创世纪篇》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人类产生不同语言的起源。在这个故事中,一群只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大洪水”之后从东方来到了示拿地区,并决定在这修建一座城市和一座“能够通天的”高塔;上帝见此情形就把他们的语言打乱,让他们再也不能明白对方的意思,并把他们分散到了世界各地。乔治·斯坦纳,在充满困境中完成了这本探寻翻译、语言和文学的本质的专著(1970年),试图开拓一个新领域,开创一片新的论证空间。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哲学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以他的两部主要作品《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为标志。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其使用的方式,而不是其所描绘的事实。他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为语言的功能远远超过了描绘事实。他还提出了"生活形式"的概念,认为语言游戏是嵌入在特定生活形式中的。
-制作-
本期主播:王子月
本期剪辑:祁露
本期编辑:祁露 王子月
本期音乐:Roberta Flack -《Compared to what》
中島みゆき -《永遠の嘘をついてくれ》
-互动方式-
加听友微信群:znradio2025
(也可直接扫码入群)
小红书:中女Radio
-出品-
王子月工作室
-本期嘉宾-
姚远东方
51岁,艺术基金总监
林风眠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曾任新闻主播、调查记者、节目监制、艺术策展人、林风眠美术馆执行馆长。
-内容提要-
04:58 我以前读过一本书。是关于犹太人的,犹太的妈妈对小孩能力的追求就是,你的人生要永远保持你可以随时随地失去一切但能够重建的能力。我用我的话翻译过来就是,钱财可能会丢失,人际关系也可能破裂,长在你自己身上的手脚都有可能失去,但是长在你大脑里的东西,除非你有一天得老年痴呆,它远离你,否则的话它都是你。
07:38 留学,是让我跟最强大脑相遇的机会,然后不断地打开我的思维,自由的最终限制就是你自己的大脑限制你的想象力,限制了你的自由;流浪,是步履你的肉身所能到达的极限,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东非大裂谷,地球上最南、最北、最高、最低的地方我都去了。
09:37 地理空间和哲学观念的空间打开我的自由以后,它让我对自由的理解产生了一些变化,我觉得自由就是你敢于不拥有。其实这个世界上你拥有得越多,你就被拥有得越多,它就会限制你的自由。
12:08 读博士最大的收获是让我知道自己的无知,从前看过的那些书,作为一个读书的人,你只是看看就罢了,但真正要做一个研究,才知道从前看的那些书你是没有体感的,只是对文字的一种理解。每一天的难也伴随着每一天的狂喜,但是那种狂喜就会伴随着无知感的到来,貌似是非常相悖的两个感觉,其实是同时袭来。
17:05 写论文时,仿佛宇宙间就你一个人,虽然有导师,还可以跟不同的教授或者已毕业的同学去讨论,但实际上所有的材料,文献,是你自己在阅读,你只能讲给别人已经找到的文献,但是还有那些海量的、未知的、茫然的,那种黑,盲人的黑,是非常难以形容的。
28:20 我有一年很偶然地发现了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我觉得写的挺好的,就念给我妈妈听,所以我跟我妈妈告别了十年,隔一两年你发现她是有变化的,从最一开始的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到最后就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31:38 给我妈妈办葬礼的时候,我觉得从前自己批判的那些仪式,所有的程序,可以再多一点。因为那一刻你的大脑是空的,只有别人指示你去做什么,你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它可以把你拉回现实。它并不仅仅是给去世的那个亡灵,更多的是给活着的人,让这个告别显得更有仪式感,再拉长一点,然后所有的仪式有人陪着你,让你不孤独地去面对这件事。
39:18 我觉得父母是你跟死亡之间的一个门帘,父母要是走了,这个门帘就没有了,你就直面死亡了。我爸爸妈妈走了将近有一年的时间,我就是一个空心人,我也不难过,好像也不怎么怀念他们,没梦到过他们,也没有时常想他们,但是那一年,你整个人就像行尸走肉,好像大脑也没有记忆,就是空,这个空是那种又有内容又虚幻,它在你生活当中实实在在地出现,但它是空的。
41:14 我不太喜欢被绑定,无论是关系的绑定、金钱的绑定,或者是情感的绑定、物质的绑定。其实身边很多人,他们的不自由是来源于他们拥有的太多。
42:05 变化这个词是外在的,别人的,我跟过去的朋友所有的撕扯,都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我这个硬件,但不知道我内部有插件了,他跟我聊的还是过去的那些话题,我的这些新插件就无所适从,所以会造成很多极深度的误读。我会尽量调整回他们要的样子,但这也是分阶段的,现在我不想再往回调了,我要接受我现在的样子,我也尝试在他们面前真实地表达,他们要是不喜欢,友谊就留在那一段,我对所有的情感的处理都是这样的。
45:19 人的共识是几乎不存在的,感同身受也不存在,不知道的伤害是不可能被避免的,那我只能问我的初心,初心就是要去伤害他吗?不是,就好。现在我尽量不用“应该”这个词,没有什么事是我应该要去做的,我只问我要不要做?想不想做?是不是我爱的?
48:15 边界感要维护好,一个模糊边界的人,不仅是对自己是个灾难,对别人也是个灾难。
51:02 你思想的边界在哪?你的思想已经一望无疆了,但是你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语言就成为了你的边界。
54:52 今年我已经51周岁了,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此前的人生全是序曲,我前50年就是我人生的前言,我的正文才马上要徐徐展开。
-本期关联-
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1919年留学法国,先后在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画。1925年回国,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1928年,在杭州主持创办国立艺术院,任首任院长兼教授。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思想影响,倡导新艺术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与创作实践,后曾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
《最好的告别》:作者是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他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
《破地狱》:由香港导演陈茂贤自编自导的电影,于2024年10月10日在第44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上全球首映。该片是首部以中国香港殡葬业为背景的电影作品,试图以“破地狱”这一传统道教丧葬仪式为切入点,探讨生死的意义和文化传承。
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后世多指官员居丧。出自《晋书·袁悦之传》: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担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称为丁忧。
《巴别塔之后》:本书是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也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部力著,涵盖语言学、文学、哲学、艺术甚至科技及生物学领域,可谓语言学及翻译理论的一项总体研究。巴别塔 ,本是犹太教《塔纳赫·创世纪篇》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人类产生不同语言的起源。在这个故事中,一群只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大洪水”之后从东方来到了示拿地区,并决定在这修建一座城市和一座“能够通天的”高塔;上帝见此情形就把他们的语言打乱,让他们再也不能明白对方的意思,并把他们分散到了世界各地。乔治·斯坦纳,在充满困境中完成了这本探寻翻译、语言和文学的本质的专著(1970年),试图开拓一个新领域,开创一片新的论证空间。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哲学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以他的两部主要作品《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为标志。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其使用的方式,而不是其所描绘的事实。他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为语言的功能远远超过了描绘事实。他还提出了"生活形式"的概念,认为语言游戏是嵌入在特定生活形式中的。
-制作-
本期主播:王子月
本期剪辑:祁露
本期编辑:祁露 王子月
本期音乐:Roberta Flack -《Compared to what》
中島みゆき -《永遠の嘘をついてくれ》
-互动方式-
加听友微信群:znradio2025
(也可直接扫码入群)
小红书:中女Radio
-出品-
王子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