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周五晚7点

{{周五晚7点|2月PMI创十年新高;马斯克“宏图计划”欲告别稀土


Listen Later

【财新网】大家好,这里是《周五晚7点》,在大事件中看见大趋势。我是杨律。
各国、各地与中国内地之间的出入境防疫管控,在这周进一步地放宽了。首先是入境的要求,最近中国驻泰国、匈牙利、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多个大使馆,都宣布不再要求赴华旅客出示纸质的核酸报告,而是变成进行抗原测试就可以。
在出境方面,之前因为入境区别对待大陆游客而闹得沸沸扬扬的日本与韩国,也有不同的放宽。比如日本方面接下来会只对20%的旅客进行抽检。
另外就是在香港与内地通关之后,又在本周取消了所有与疫情相关的社交距离措施,也将从3月1号开始全面撤销口罩令。至此,最后一个拥有全面口罩令政策的地区也就此退场。再往前数,还是2月13号前的新加坡和1月30号前的韩国。
说不定防疫相关的话题,今天也会是我最后一次在节目中提到它。从每周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到仿佛不再有人关心,其实仅仅过去了两三个月。
本周2月份的PMI数据出炉,国家统计局版本的制造业PMI为52.6,这个数字达到了2012年5月以来的最高值。财新的版本为51.6,是七个月来首次站上了荣枯线,而财新服务业PMI录得了55,也是去年9月以来的新高。
两个数据,都显示出了制造业在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同步扩张。在整个2月,制造业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都来都了扩张区间里。新出口订单指数还创下了8个月的最高值,人们一度非常担忧的外需疲软和出口下滑问题,似乎正在缓解。说明海外市场的需求、国内生产经营的恢复,以及出口运力的问题,都在得到改善。
而讨论得很多的产业链转移问题,似乎也没有在那么迅猛的发生。
在之前的数据中,2022年最后一个月的出口数据已经同比下跌了9.9%,其中欧美下跌非常明显,而东盟成为了中国出口的主要支撑点。对美国的出口额占比为16.2%,虽然仍然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国,但是已经同比下降了19.5%。相反,东盟则上升到了15.6%的占比。
所以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副院长林采宜也撰文解释了这个现象,她说,在中国出口数据背后的真相是,即便美国等发达国家出于产业链安全考虑因素,自发性地降低对中国出口的依赖程度,将部分低端制造业订单转移至东盟,但由于东盟在上游原材料端仍依赖于中国进口,实质上是转口贸易和产业链的再分工。
从美国进口视角分析,美国自东盟进口份额增加时,自中国的进口份额减少,但同期中国对东盟出口份额提升,其中存在连锁效应。
中国美国商会在3月1号发布了一份《2023年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
里面对差不多1000家在华美企进行了调查,显示到2022年底的时候,有74%的受访美企并没有考虑向中国以外转移自己的供应链。不过当然,“中美关系紧张”这一条,也被美企被列为在华经营的首要挑战,而且还有46%的美企预计中美关系会在2023年继续恶化。
所有横亘在中美关系之间的企业,都在谨慎地评估每一丝风吹草动,以来做出企业的重要决策。
有一组数据倒是可以一定程度展现出美国对中国关系现阶段的水平位。美国国会在2月的最后一天召开了听证会,美国商务部分管工业和安全的副部长出席,总结了过去一年美国对华的出口管制情况。在整个2022财年中,对华出口许可申请中,约有69.9%获批,剩下的申请都被拒绝或者退回。
除了一定被拒的几率外,整体的申请周期和流程也变长。一般申请的平均处理时间差不多为40天,但是对华出口许可证的申请则平均需要77天。
在2022财年,在经过BIS——也就是一直管着“实体清单”的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调查后,有9名涉及中国的个人和企业被定罪,服刑期限总计152个月,赔偿约72万美元。而这个数据实际上有着大幅的缩减,因为在2021财年,与对华出口违法行为有关的处罚,总额接近了600万美元,且导致了226个月的监禁。
一边阻碍对手,一边自己大力发展。
美国政府这周还有两个动作,一是又将28家中国实体加入了“实体清单”中,其中就包括了AI公司第四范式、中国最大服务器厂商浪潮集团、国产CPU厂商龙芯中科、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等。
另一个动作是,自己酝酿已久的527亿美元芯片补贴计划正式开放申请,从2月28号开始,所有潜在申请者开始递交意向声明。接下来的进程中也明确显示了美国政府的优先倾向:会让先进制程半导体生产者先一步进行申请,然后在差不多两个月后,再由当前一代制程、成熟制程或后端生产者发起申请。
除了接近400亿的直接补贴,在贷款和贷款担保这块还能撬动750亿美元。但补贴也不会直接撑起一个项目的大部分,根据芯片项目办公室的预计,直接补贴、贷款及贷款担保的总金额,不会超过项目资本开支的35%,其中大多数直接补贴额度,将会介于5%至15%之间。单个项目目前的补贴上限是30亿美元,不过根据现有规定,如果能证明有足够的价值,这个上限也可以松动。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美国也并非完全不计成本一味投入。对于获得直接补贴超过1.5亿美元的申请者,都会有一个预估的项目收益,如果实际收益超出了预估,那么申请者就要和美国政府分享一定比例的超额收益。
而在宣布开放申请的公告中,还明确提到,根据《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申请补贴成功后,申请人必须签订一项协议,除了部分优先条件外,要承诺在接受补贴之日起的10年内,都不得与任何“受关注的国外实体”进行实质性提升半导体制造能力的任何重大交易。
而中国,毫无疑问就在这“受关注的国外实体”之列。
在本周一场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宇燕的对谈中,张宇燕就评价说,“当前形势下,大国博弈有转向负和博弈的趋势。所谓零和博弈,用特朗普的话讲,我赢你输;而当前则是负和博弈,‘我可以受损,只要你的损失比我大’”。
重新回到国内经济上来。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连续七年都在做关于“企业成本”的调研,今年的调研在本周发布,涉及到的结论以制造业、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为主。
报告的结论是:连续数年的减税降费政策,的确降低了不少企业的税费负担,从19年到21年,税费占企业成本的比重从7.33%,下降到了6.67%。但另一方面,各类其他成本也在随之飙高,比如有需要去稳定供应链的一系列成本,也还有部分领域仍然存在监管过度所导致的隐性成本。
而另一侧,是2022年宏观税负,也就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已降到了13.8%。所以无论是从财政收支矛盾的角度,还是减税降费政策的边际效应减弱角度,都像报告中总结的那样,“持续大规模减税降费的政策空间已经不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减税降费相当于对冲了企业的成本负担,但赶不上公共风险扩大带来的企业成本压力,未来还要回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稳定宏观税负”目标上。
像美联储加息,中国的房地产、人口这类话题,都是我们节目里无法绕过,长期关注的话题。而在这跟踪过程中,也能看见一些趋势蔓延到了很多其他领域。
在老龄少子的社会结构中,局部地区的居民医保基金出现赤字几乎无法避免。最近国家医保局公布了一组数据,2021年收入9724亿元、支出9296亿元,结余率仅为4.4%。
而很多省份,包括山东、天津、广西,都出现了接近10亿左右的缺口。
而且这个赤字也仍然有扩大的风险,因为远期来看,医保基金的收入仍会减少,支出还在增加。根据《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近年来全国医药费用年增幅在8%左右,如果和2011年相比,全国次均住院费用由6632元上涨到11003元,十年间涨幅约66%;全国次均门诊费用由180元上涨到329元,涨幅约83%。
另一方面,虽然逐年提高了个人缴费的部分,但是这同样也增加了民众压力。从2011到2022这11年间,个人缴费标准从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350元,涨价加上居民医保的非强制缴费,都使得参保积极性不够稳定。
另一个趋势是,人口与学位在数据上的进一步割裂。
在2022年中,1193万的高考报名人数,和1076万的高校毕业生数双双刷新历史,但是另一边,出生人口数量则在连续六年的下降中,首次变成了956万的负增长。
所以测算下来,未来高校还可拥有超过十年的招考热潮。但是,根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立龙等人的团队,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做出预测,中国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学龄人口将分别在2020年、2023年、2026年、2029年、2032年达到峰值,之后进入快速减少趋势。
事实上,教育部在2021年7月发布的《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就已做出明确应对,要求从严控制高校设置数量;注重优化存量;避免贪大求全、盲目扩张。
一些地方也已经做出实际回应,比如常住人口负增长已经十余年的黑龙江省,就在去年底的时候表态,十四五期间原则上不再增设新的普通高等学校等等。
在具体审批上,这一趋势也非常明确。在过去一年间,广东湛江市、揭阳市等地原计划建设的湛江大学、普宁大学等,都纷纷折戟了。
最后再来说一下其他的要闻。
在2月28号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问中方看法,表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最近说,世界如此关注台海危机的原因之一是,这不是中国根据其主权所认为的内部事务,而是全世界都关心的问题。毛宁回应说,布林肯国务卿的言论极不负责任、十分荒谬,中方坚决反对。再次强调,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中方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我们奉劝美方悬崖勒马。
3月1号的时候,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举行了会谈。习近平指出,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任重道远。中白是国际公平正义的共同维护者。他还表示,中国立场的核心就是劝和促谈。
漫长寒冬后,楼市在2月出现“小阳春”。根据市场研究机构克而瑞本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监测的30个城市中,2月合计成交面积为1622万平方米,同环比涨幅均超过四成。
而且这次回暖的结构和之前有所不同,这次一线城市受限于供给不足,成交面积合计188万平方米,环比下滑7%,同比上涨1%;反而是二三线城市合计成交1434万平方米,环比上涨50%,同比上涨51%。
本周B站瑞幸等公司发布年度财报,B站2022年全年总营收219亿元,同比增长13%,但是调整后的净亏损达到了67亿元,亏损额同比扩大21.82%。瑞幸2022年实现收入132.9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66.9%。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口径下,实现运营盈利15.52亿元,首次在年度经营利润上转正,在2021年时,这一项还是亏损了2.36亿。同时瑞幸在这一年还超越星巴克,成为目前国内门店数量最多的连锁咖啡企业,达到了8214家。
特斯拉在本周召开了自己的投资者大会,马斯克发布了自己“隐秘宏图计划”的第三篇。在下一阶段的计划中,特斯拉打算研发不需要使用稀土的永磁电机。这一表态直接在第二天把稀土板块给拽了个跟头,多只相关股票大跌。
此外马斯克还提出了一项远期的宏图愿景,他认为全球要实现可持续能源经济,需要240太瓦时的储能,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实现将现有电网变成由可再生能源构成,推动汽车全面电动化等多个目标,最终达到尽可能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这件事情,他预估需要10万亿美元的投资。
好了,这就是本周的《周五晚7点》。
以上绝大多数新闻内容、数据和评论。你都可以在财新网的文章里找到,正文下方,也可以找到相关内容的链接。如果你对节目有什么建议,对内容有任何想法,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你在听完后,能够从迷雾当中,捋出一点属于自己的头绪,然后先过个轻松的周末再说。
保持乐观,咱们下周再见。■
相关新闻:
· 入境要求再放宽 多国来华可用抗原代替核酸
·香港全面撤销口罩令 最大检疫设施停止运营
·韩日等多国3月起放宽对中国旅客入境要求
·日本3月1日起放宽自中国大陆出发旅客的入境防疫措施
· 加拿大政府设备禁用TikTok
·外交部回应TikTok在美遭政府设备删除:如此惧怕一款应用 美国未免太不自信
·美国商务部称2022财年对华出口许可批准率约70%
·调查:逾七成在华美企不打算移出供应链 中美关系波动仍是最大挑战
·美国527亿美元芯片补贴开放申请 超额收益需“分红”
·布林肯称台海危机不是中国依主权认定的内部事务 中方:奉劝美方悬崖勒马
·卢卡申科称俄罗斯肯定有意结束冲突 重申白俄罗斯不会主动卷入战事
·习近平同卢卡申科会谈:中国立场的核心就是劝和促谈
·科索沃僵局现突破 塞尔维亚或将不再反对科索沃加入国际组织
·2月统计局制造业PMI录得52.6 为2012年5月以来最高
·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七个月来首次站上荣枯线
·中国宏观税负持续下降 下一步如何降企业成本
·姚洋:重塑民企信心应避免“逆向股改”
·部分地区居民医保基金出现赤字 如何应对?
·刘昆:地方财政将逐步向好 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对一般预算支出影响可控
·中国出口数据的表象和真相
·人口负增长,高校会出现关停潮吗?|教育观察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逝世 享年92岁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财新周五晚7点By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