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大家好,欢迎收听本周的《周五晚7点》,带你速览本周大事件与大趋势。我是杨律。
上周,我们说了当时刚刚发布的社融数据。其中企业贷款断崖式下跌,个人房贷、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的增量,全部都是负的。
社融数据发布后的几天里,财政部、统计局等部门也接连发布了多组关于4月的数据,数据本身并不十分乐观,不过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更重要的是,要看看数据是否消化在了预期之内,以及后续到底会往哪个方向走。
这周的数据比较多,我们先来听听。
4月新增信贷规模除了同比下降了50%多外,从绝对数来说仍然很低,比武汉疫情高峰期的2020年2月,还要少了2000多亿的规模。
再来看这周二财政部发布的数据,4月份的全国财政收入约1.2万亿,同比大减了41.3%。不过财政部也解释了,4月是新出台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执行的第一个月,有8000亿属于这里,如果扣除这个因素的话,就是同比下降5.9%。在31个省份中,有14个能够保持同比增长,有7个下降维持在个位数,而像上海、吉林等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10个省份,下降幅度都超过了10%。
不过虽然收入下降,但要花钱的地方反而更多了。在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的支撑下,1至4月累计的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为3.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5.2%。
再来看看统计局的数据: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下降2.9%,是2020年4月以来第一次由增转降。这里面汽车制造业的增加值跌幅是最大的,下降了31.8%,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虽然增速放缓,但仍然在增长。相比工业生产,服务业受到的冲击自然更大,同比再降了5.2个百分点,到了负的6.1%。而代表着市场乐观度的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也在进一步降低。
消费相关的数据情况,大家也能够想象得到了。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到3万亿元,同比下降了11.1%,是2020年4月以来的最低值。这周里上海市汽车销售行业协会还发布了一个数据,因为上海汽车经销商在4月里全部处于歇业状态,所以整月的汽车销售为零。一样很惨,但比汽车略好一点的是手机市场,根据中国信通院这周发布的数据,一季度的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同比下降了29.2%。单看3月,则是下降了40%。
手机相关圆晶收入占30%左右的代工巨头中芯国际,联合CEO赵海军在之前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上就判断说,如今半导体行业已从全面紧缺转向结构性紧缺,包括手机在内的消费电子等存量市场进入去库存阶段,开始软着陆。
在具体商品中,唯一在增长的就是食品、药品等必需品。像粮油食品类,4月就同比增长了10%。
人们对上面这些数据的降低是有预期的,但是最终结果出来后,仍然都低于市场预期的均值,其中消费数据,更是比所有机构预测的最低值还要低。
不过也有一组高于预期的数字。1到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了6.8%,比预测的均值略高一点。三大类中,基建和制造业的投资还可以,只有房地产拖了后腿。
在1.4万亿新增专项债的带动下,基建投资同比增长了6.5%;制造业投资增幅回落了3.4%,但仍然增长了12.2%,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今年对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在加大,像集成电路等这类的重点领域制造业重大项目,都加快了开工建设。
当所有数据都在跌落时,似乎唯有投资又成为了驱动经济的钥匙。但也有学者对这种路径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民生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滕泰,就撰文说,依靠大规模投资来弥补消费,属于“头疼医脚”。因为中国在之前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基建投资可以在短期内实现两个目标:一,创造需求,二,在未来形成供给;但进入后基建时代,有些项目可能无法形成有效供给,反而产生越来越多的“问题小镇”、闲置工业区、烂尾楼等低效供给、无效供给。最后进一步扭曲经济结构。
实际上,2021年中央安排了3.65万亿的地方政府专用债,但是在实施中,因为可选项目不够等原因,进展得一直很慢。在今年初国家发改委的PPP项目7786个录入项目中,属于2021年的,只有403个。
房地产这边,虽然政策一直在放松,但市场预期仍然没有转变,导致前四个月投资增速由正转负,同比下降了2.7%。要知道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这种负增长是很罕见的情况。
在销售端,商品房和住宅的销售额双双下降了30%左右。从70城的房价来看,环比增长也由正转负,微跌了0.3%,但这是从2015年以来首次出现下跌。70城里面房价环比下跌的有47个,但还是呈现分化态势,一线城市的房子依旧抗跌很多,新房价格同比上涨了3.9%,然后二线是同比涨了1%,三线则同比下降了1.5%。
为了挽救这个拖后腿的,中央和地方这周里仍然用尽各种办法来提振房地产市场。
先是央行和银保监会宣布下调房贷利率,按照当前五年以上LPR的报价,理论上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可以到4.4%。紧接着就有城市快速地响应,比如天津就已经从4.9%降到了4.4%。
然后在今天正好是央行公布新的LPR的日子,1年期的保持不变,但是把5年期以上的LPR下降了15个基点,变成了4.45%。那么现在首套房的最低房贷利率就下降到了4.25%。这个“降息”的幅度,也比市场普遍预期的要更大。
华泰证券固收研报里分析说,5年期以上LPR下调,可以降低房贷利率,支撑地产需求,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居民债务负担,促进消费。
其实各地开始放松自己的首套房贷利率,从今年初就已经陆续开始了。如今央行划了一道下限,相信还将有更多城市会靠拢过来。
在本周的各地放宽限购队伍里,许多热点二线城市纷纷加入了其中。以杭州为首,允许人员落户杭州即可购买二手房,外地户籍在杭州购买二手房仅需缴纳一年社保或个税。在此之前,非杭州户口的家庭,需要在杭州连续缴纳社保或个税满四年,才能购买一套住房。
除了杭州外,成都和海口也纷纷发布了自己的松绑政策。要知道,这几个城市,在这几年都是需求流入量大、市场成交火爆,且调控较严格、政策“打补丁”次数较多的城市。
对楼市政策的转向,可以说已经成为了近期诸多不确定性中的一个新的确定性。
但是这记猛药下去后,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效果分别会是什么?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就撰文写到这个问题。他说,在过去十几年里按揭贷款增速与利率降幅的高度相关性,在今年已经被打破。说白了就是信心问题,因为现在如果要买个期房,都得掂量掂量,到底能不能获得顺利交付。在信心不足之外的另一方面,是集中供地政策的实际效果,其实进一步加大了土地供应的垄断程度,推高了地价。
所以徐高的担心是,在地价涨幅创10年新高,地产新开工增速创10年新低,货币政策又比较宽松的时候,如果对地产需求刺激得过快或过猛,极可能让房价大幅上涨,令宏观政策陷入两难。
在这么多不利的数据下,渣打也在昨天率先调低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从之前全年5%的增速,降到了4.1%。
更不能忽略的是,在所有这些不断回落的宏观数据之下,还藏着更多艰辛的微观个体。比如小微企业,还比如今年创下历史新高的1076万毕业生,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报告,今年一季度毕业生的就业景气指数,已经下降到了2020疫情爆发以来的新低点。
而在周三的一场的研讨会上,北大国发院教授卢峰也提到,中国的青年失业率从2021年10月以来就开始出现持续、加速的攀升,目前已经达到了18.2%,高于欧洲的13.9%和美国的8.6%。
不过,发改委在这周则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新闻发言人在本周表示,目前国内疫情反弹得到有力处置,各项政策靠前发力、政策效应逐步释放,相信正常的经济秩序将快速恢复,经济运行会很快回归正常轨道。
总理李克强也在周三的时候,到云南主持召开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座谈会。
他说,3月份以来,特别是4月份部分经济指标明显转弱,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但既要坚定信心,看到我国仍有1.5亿多户市场主体,当前物价平稳,应对挑战仍有政策空间,又要正视困难、应对冲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上半年基本已经实施完毕;各地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看得准的新举措能用尽用,5月份能出尽出,确保上半年和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使经济较快回归正常轨道。
但疫情何时能够再度清零,目前仍然看不到明确的时点。上海这边本周的新增数据,基本保持在600到800人之间,最新数据是787例,而且在社会面发现3例感染者。不过整个社会的运转还在持续恢复,比如街道之间的那些硬隔离路障设施,现在终于正在拆除了。上海市副市长张为也在发布会上表示,将分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恢复,最近已开始在远郊区进行公共交通的压力测试了。
北京这边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最新的数据是,新增了54人。目前北京还有高风险地区14个,中风险地区29个。在发布会上也提到,将最大程度保障城市运行和社会生活稳定有序,最大程度减少对市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其他地区目前从数据上看,绝大多数已经降到了个位数。江苏昨天还首次实现了单日本土的“零新增”。
虽然不知我们何时才能恢复元气,但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周清华五道口论坛上,央行调查统计司前司长盛松成,就对丢失的消费举了个形象的例子,他说自己因为疫情已经两个月没理头了,但是等到放开了,能理头的时候,他不会在1个月去理三次头。
在最近在关于这波疫情后续影响的讨论中,有很多关于产业链因此转移到越南的担忧。恰好财新观点频道有一篇关于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的文章,就叫《向越南产业转移,对中国影响有多大》,文章比较长,值得参考。大概的结论是,中国二、三季度的出口增速,由转移越南所拖累的百分点大概是4和2。随着疫情防疫措施的不同,这种趋势还将继续加强。但同时也要注意的是,中国的产业外移大多集中在纺织服装、家居建材和消费电子等行业,而这些产业的部分转移其实很早前就在发生了,可以追溯到2005年,美国对华征收反倾销税的时候。其次,这里面又有一部分,仍然是中资企业在承接。目前来看,中越的产业链仍然更多的是互补关系。
再来说说日子同样不好过的欧美。美国股市在周三经历了重挫,道指和标普500都达到了2020年6月以来最大的跌幅,并在周四继续下跌后,距离步入技术性熊市只剩一步之遥了。
投资者们除了对通胀和衰退的恐慌外,美国零售商们糟糕的财报,也加剧了整个市场的情绪。沃尔玛一天跌了11%,创下了1987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第二天又跌去6%。而美国第二大零售集团塔吉特,在宣布一季度利润“腰斩”后,也迎来了自己35年来的单日最大跌幅。
英国的CPI数据也在这周发布,4月份达到了惊人的9%,为40 多年来的最高水平,几乎达到了英格兰银行六个月前预期的两倍。标普也将美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下降80个基点到2.4%,欧元区则调低了60个基点到2.7%。整体悲观的情绪也随着周三美国股市的大跌而蔓延,富时、日经、恒生,还有法国、德国的指数,悉数下跌。反倒是上证现在已经走出了和美国的脱敏行情,微微一笑,涨了0.36%,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又在降息消息的提振后,再次收涨。
不过国内公司的财报状态也不怎么值得称道,腾讯一季度的营收之涨了0.12%,但是净利润减少了51%。国内和海外业务营收变化不算大,微信正尝试通过庞大的人流引入直播等商业化场景,不过带动也不是很明显,只有1%的增幅。但是广告降幅达到了同比17.56%。金融和2B业务增长了接近10%。不过很多场景因为疫情收到限制,所以增幅相比之前有所收窄。
腾讯总裁刘炽平回应分析师,过去两个月政府一直释放出鼓励互联网和平台经济发展的信号,但大的方向转化成对公司具体业务的影响,仍需一定的时间。
京东这边的财报,也录得了上市以来,单季度的最低收入增速,不过也达到了了18%,高于了市场预期。经过调整后,也就是抛开一些收购企业股价变动等因素后的净利润,达到了40多亿,略高于上一年同期的39.68亿。
不过新任CEO徐雷也表示,如果说两年前的疫情利好电商,让线下消费明显转移到线上,那这波疫情对线上、线下企业就是“双杀”。
最后更新一下俄乌的新状况。
亚速钢铁厂咱们说了3周,俄罗斯终于在漫长围困下拿下了这里。
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在17号发布通报说,被困在里面的乌军已经在16号的时候投降。而在另一边,芬兰和瑞典,也在周三的时候,正式向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递交了加入北约的申请文件,实现了两国在安全立场方面的历史性转向。根据北约成员国的申请流程,芬兰和瑞典的成员资格,将由北约现有的30个成员国共同投票决定。
芬兰和瑞典的加入,意味着北约与俄罗斯的陆上边界长度将翻倍。同时,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传统缓冲地带也将不复存在。
普京对此也有所反应,表态说,就算芬兰、瑞典两国最终加入北约,也“不会对俄罗斯构成紧迫的威胁”。但同时也警告说,如果北约加强在芬兰、瑞典两国领土上的军事基础设施的部署,俄罗斯将“予以回应”。
急于在能源上与俄罗斯脱钩的欧洲,周三公布了名为“RepowerEU”的能源计划,涉及了未来五年内高达2100亿欧元的资金,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液化天然气进口,降低能源需求,核心述求就一条:减少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
好了,这就是本周的《周五晚7点》。
以上绝大多数新闻内容、数据和评论。你都可以在财新网的文章里找到。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你在听完后,能够从迷雾当中,捋出一点属于自己的头绪。然后先过个轻松愉悦的周末再说。
咱们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