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大家好,这里是《周五晚7点》,在大事件中看见大趋势。我是杨律。
上周六政协会议正式开始,拉开了今年两会的序幕。
伴随着两会进行时,一系列的数据、预期和机构改革也在这一周当中涌出。我们可以借着这些信息,来全面地了解一下2023年,甚至更远未来的中国经济。
先来看一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关于2023年的目标:其中国内GDP的增长目标设在了5%,这个目标比去年的5.5%继续下调。从2015年设定的“7%左右”开始,之后基本上是以每年不超过0.5个百分点的幅度,在逐年调低GDP目标。
而在下调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把2023的新增就业目标定为了1200万人左右,去年目标是1100万,提高了10%左右。发改委在计划报告中解释了这个数字,说这么定主要因为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规模仍然较大,其中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所以1200万人左右的城镇新增就业,是稳就业的基本要求。
城镇失业率的目标定在了“5.5%左右”,跟2022年“5.5%以内”的表述相比,稍微有一点放松。
总体而言,是一份预期之内、且比较稳健的定调。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也在之后发布会上表示,预期目标符合经济运行走势和经济发展规律。
再来看看财政的收入预期。
相较于5%的GDP增速,2023年预算安排全年收入增长6.7%,为21.73万亿元。报告里提到的原因是,因为22年集中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后基数偏低,所以为财政收入的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
不过曾经的大头——土地出让的预期情况仍然不怎么好。本身在2022年,以土地出让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这栏,就大幅下降了超过20%。所以在2023年的预算中,这项收入的预期也只写了0.4%。
在收入压力下,2023年也留了3%的赤字率,比22年的2.8%略高一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赤字率并不是简单的用当年的财政收支相抵,还要把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动用结转结余这些因素也考虑进来。比如在刚才提到的,23年全年收入预算的21.73亿中,就包括了调入资金和使用结转结余的1.9万亿元,但即便如此,赤字仍然还在扩大。
赤字规模提升,增量全部靠着中央这边来抗,中央财政比去年增加了5100亿元的赤字,将要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地方财政这块则没有变化,不过这也是因为地方政府债务也的确很难再承载更多了。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在财新的文章里就写到,国际上通行的地方政府债务率标准是在100%到120%之间,在2017到2019年,咱们还维持在90%以下,2021年就已经攀升到了116%,而在2022年,在3.65万亿新增专项债基础上,还追加使用了5029亿结存限额,这也直接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率突破了120%的警戒线。
有债就要还,地方政府的还债周期也慢慢大军压进。
2022年地方政府债券支付利息就超过了1万1千亿元,债务付息的支出,就占了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0.3%。
不过高瑞东也提到,在23年给地方政府安排的专项债券有所增加,高达3.8万亿元,再加上还有1.2万亿可以从2022年结转过来的额度,可使用的专项债理论上达到5万亿。这些可以形成对基建的进一步撬动,再加上之前很多项目都陆续进入建设期,可以形成对经济的推动。
高瑞东预计,2023年的基建投资增速将会超过GDP增速,可以达到7%左右。
说完稳健的增速预期、略有上涨的财政收入预期,和在地方政府债务见顶情况下加在中央财政下的赤字率。我们再来看看和大家生活贴得更紧的CPI预期。
2023年的CPI定在了3%,和去年的目标保持了一致。不过其实去年的全年涨幅只有2%,而每个单月的涨幅也都没有超过3%。
正好在周四的时候,今年2月份的CPI也出来了,最终数值甚至低于此前财新对机构调查结果的下限,仅仅只有1%,这创下了22年3月以来的新低。而PPI更是同比下降了1.4%。2月如此低的CPI本身有一定特殊时点的影响,因为对标去年的2月份中,包含了春节,本身正是物价高涨的时候,而今年的春节则是在1月份,所以有一定错配的因素。
但是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也只涨了0.6%,达到了2021年4月以来的新低,仍然显示出了需求的低迷程度。
再来看看出口数据。
1-2月的出口同比数据仍然处在负值,下降了6.8%。此前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地分化——也就是对欧美出口下降,对东盟增加。其中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了21.8%,降幅还在扩大,对欧盟同比下降12.2%,但是降幅有所收窄。对东盟则增长了9%,远高于整体的水平。
出口数据基本在市场预期范围之内,但是进口的表现却比较明显地低于市场预期,之前调查的预测区间是从-5%到-9%,但最终1-2月的进口累计同比下降了10.2%。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在财新的文章中解释说,目前在疫情后的恢复中,内需的复苏更多集中在服务业而非商品需求,另外就是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发生了进口替代的效应。
贸易的止跌回升之路,看来还需一些时日。
不过楼市已经似乎逐步进入到了这个周期之中,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的数据,2月份,百城新建住宅平均价格环比持平,止住“7连跌”态势;而二手住宅平均价格环比小跌0.01%,跌幅跟1月比,微微收窄了0.10个百分点。这个“势”起得还真是非常的缓慢。
不过一路看下来,也能够清楚的看到,居民端的购买需求在短期之内很难有什么大的提振。上周说过,曾经一度被严格限制的不动产私募基金如今要开闸了。从3月1号开始,符合试点要求的管理人就都可以向基金业协会提交申请材料。
有业内人士预计,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市场规模有希望达到10万亿元的级别。而且从这个新发的“4号文”中也能发现,接下来的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会和已经推出差不多两年的公募REITS进行衔接。上游是私募投资基金,筛选出丰富且成熟的项目储备,之后就可以连接到公募REITs的底层资产。所以只从资金层面上来说,这个开闸势必会推动一波楼市。不过反过来讲,基金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回报率,如今的收益率和退出保障性是否让基金有足够的出手动力呢?在财新采访的一位北京公募资产研究人士就说,“出险房企有大量的住宅项目,也不缺金融工具,只是需求端没真正恢复,大家都不敢下手”。
需求端的修复的确在发生,只不过比较缓慢。央行日前发布了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面可以看到12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平均是4.26%,继续下降,同比低了1.37个百分点。创下2008年有统计以来的历史新低,而且继续与现行5年期LPR 的4.3%拉开差距。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新发房贷利率在LPR以下运行,与原来在LPR基础上加点形成的存量按揭利率形成了两个世界。
不过楼市这段时间政策给得多是多,但大多都是围绕在放开限购、对房企资金松绑,还包括允许带押过户之类的流程优化,但对购房者而言,真金白银的实惠其实并没那么多。所以,并不是促销不动,而是还不够舍得促销。不信你看这周里东风集团在湖北省的大促销,一组海报刷爆了朋友圈和社群,其中包括东风本田、东风雪铁龙、东风日产等很多车型都在贴上了“政企补贴”后进行了大降价,其中东风雪铁龙C6的车型降价幅度更是达到了9万。
东风集团股份总部本身就是在湖北武汉,目前官方也还没有公开解释补贴是由哪一级财政承担。但本来在22年销量不佳、只卖出了不到3000辆的C6,滞销的车辆也都迅速脱销。现在要想买C6,还需要先缴纳定金。
这次的“政企补贴”也搅动了整个湖北市场,一汽丰田、上汽大众等品牌在当地的经销商也都纷纷跟进,宣布了降价促销的信息。
在本届两会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对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的选举,以及机构改革的事项。
在3月10号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根据新华社消息,习近平在国家主席选举中获得全票,在中央军委主席选举中获得全票。赵乐际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韩正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机构改革这次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将成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这也是在2017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之后,中国金融监管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总局将在银保监会的基础上组建,银保监会将不再保留,此外还有一部分央行和证监会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职责等也被划入进来。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将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
于是,曾经的“一行三会”在变成“一行两会”之后,又将变成“一行一局一会”的新格局。
另外一点就是从整体上,将对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的编制进行精简,比例为5%。收回的编制主要将用于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的工作。
与中国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低迷的消费截然不同,美国这周继续走在自己拧巴的数据当中:就业数据依旧强劲,甚至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还创下了五个月来的最大增幅。而一直在措词上左摇右摆的鲍威尔,也在这周的一个听证会上明确的说, “最新的经济数据比预期的要强,这表明最终的利率水平可能要高于之前的预期”,“如果整体数据表明有必要加快收紧政策,我们将准备加快加息步伐。”
这番言论过后,市场对终端利率的预期,也指向了5.5%到5.75%的区间。当日美股三大指数也收跌超过1%,跌幅最大的道指收跌了1.72%。
美国在对中国方面的封堵上,除了扩充得越来越广的“实体清单”外,也继续在TikTok上下手。当地时间3月7号,美国参议院有12名议员联合提出一项法案,要求美国政府调查来自中国、俄罗斯、朝鲜、委内瑞拉、古巴和伊朗的科技产品,并做出相应处理。
这个法案也得到了两党参议员的支持,被调查对象中,就包含了在一年内任何一个时间段,美国用户超100万人的社交App。在总结法案时,参议员们也说到,字节跳动的TikTok、腾讯的微信、支付宝等App在美国引发了越来越多担忧。2023年1月15号开始的一个月时间中,美国下载量排名前二的App全部都来自中国,分别是拼多多的Temu和字节跳动的TikTok。
最后说一下本周中的一个来自科学界的大事件。
3月7号一场发生在远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物理学术会议,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一位叫做兰家·迪亚斯的助理教授团队,发现了一种在室温和相对较低压力下具有超导性的材料。
这个结论为什么惊人,因为“超导”意味着在电流通过时,可以不会遭受阻力,也不会产生任何损失。“超导”现在并非没有,只不过只存在于一些极端条件下,比如在差不多约-273.15摄氏度情况下的汞。
所以在室温条件下实现超导,可以说是全世界物理学家的梦想之一,而迪亚斯给出的实验条件也相对简单,如果被验证,可以直接应用在很多领域。
不过这事情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检验,因为这个迪亚斯在2020年10月曾经在《自然》杂志上刊发过室温超导的研究,但是后来因为其他团队无法成功重复。导致《自然》杂志最终撤回了迪亚斯团队的文章。
好了,这就是本周的《周五晚7点》。
以上绝大多数新闻内容、数据和评论。你都可以在财新网的文章里找到,正文下方,也可以找到相关内容的链接。如果你对节目有什么建议,对内容有任何想法,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你在听完后,能够从迷雾当中,捋出一点属于自己的头绪,然后先过个轻松的周末再说。
保持乐观,咱们下周再见。■
相关新闻:
·习近平全票当选为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预算报告:2023年财政收入预期增长6.7% 土地出让收入预期仍然低迷
·2023年中国经济预期增长5%左右 新增城镇就业目标上调至1200万人左右
·如何看待5%左右的增长预期?发改委:符合经济运行走势
·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九大信号
·2月CPI同比增速回落至1.0%PPI降幅扩大至1.4% 均低于预期
·1—2月出口同比下降6.8% 略好于市场预期
·内需尚在恢复中:1-2月外贸数据点评
·2023年赤字率升至3% 新增地方专项债3.8万亿元
·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六大看点
·2023年前两个月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下滑近两成
·金融监管新方案亮相:设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央行恢复省分行
·国家信访局将升格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组建国家数据局 由发改委管理
·商务部前部长钟山领衔新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
·全国楼市成交量升价稳 三四线城市观望情绪较浓
·本地政府大力度补贴 东风系车企在湖北省内全面降价
·小米汽车完成冬季测试 雷军预计2024年上半年量产
·外籍个人跨境资金转出受阻? 外汇局回应:属银行业务基本流程和内控要求 政策无变化
· TikTok监管风暴继续 美参议院草案拟要求美国政府处理中国App
·秦刚:美高官声称台湾问题不是中国内政,我们坚决反对并高度警惕
·秦刚:若美方不踩刹车,再多“护栏”也挡不住脱轨翻车
·中澳关系渐次回温 澳大利亚总理称若受邀将愿意访华
·战事一年逼出“德国速度” 德国何以基本摆脱对俄天然气依赖
·政协委员白重恩:建议不限制光伏硅片制备技术出口
·鲍威尔:通胀压力高于此前预期 可能会加快加息步伐
·长短端美债利差倒挂扩大至40余年来新高 衰退忧虑再起
·美国通胀失控了么
·再度刷屏的“室温超导”靠谱不?不日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