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大家好,这里是《周五晚7点》,在大事件中看见大趋势。我是杨律。
狂热的“五一假期”结束了,与大家的感受一致,最终出来的旅游数据也很狂热。
机票方面根据携程的数据,假期的国内单程含税机票均价达到了1211元,和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增长了39%;部分线路的火车票更是早早就售罄;景区门票的售卖比2019年直接翻了一倍;根据美团的数据,在假期前三天,全国餐饮消费规模比19年同期增长了92%。
在携程上最火景区前五名分别是北京、上海、成都、杭州、广州。而在非一线里,淄博凭着政府“倾尽一切”的服务,让自己的烧烤成为了局部顶流。
不过热闹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这么一组文旅部的数据。整个五一假期中,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人数同比增长70.83%。是19年的119.09%,但是实现国内旅游收入为1480.56亿元,为19年的100.66%,基本持平。这个数据隐含的内容就是,人均消费水平的下滑。
根据去哪儿的估算我们也能看出这个迹象。在数据中,这次假期中“异军突起”的淄博,前去吃烧烤的游客人均消费50,带动了当地交通和住宿等其他消费750元。此外,人们也担心在这种集中爆发式地消耗后,旅游消费的持续性难以获得保障。
所以在假期结束,股市重新开盘的第一天,旅游及酒店板块在开盘后就快速跳水,随后全线大跌。根据同花顺的数据,景点及旅游指数大跌了4.46%,酒店指数则大跌了5.47%。
关于这个拼凑出来的五一小长假,携程集团执行董事长梁建章对这种热闹也表达出了不同的建议。
在财新文章《旅游狂热没有赢家》中,梁建章写道,目前这种每年只有几次长假的制度设计,会在短期内急速扭曲旅游行业的供求关系。那么从游客的角度,又挤又贵,从旅游企业来说,虽然赚到了钱,但是要面对超负荷运转压力,各种风险几率也变高。
而根据2021年的一项数据统计显示,国内酒店行业的平均入住率为65%左右,也就是平时会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房间处于空置状态。所以对这次很多游客叫苦不迭的旅店而言,增加房间供给也不现实。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在短期内爆发性出现的旅游狂热,并没有多少真正的赢家。
除了旅游大爆发外,电影市场表现得也还算可以。整个五一档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5.18亿元,比去年翻了5倍多,当然这是因为22年五一的票房受到防疫影响,只有不到3亿元。今年的成绩在历史上可以排到第三,最佳成绩是2021年的16.7亿,之后是2019年的15.27亿。
不过和旅游一样,这次电影公司也是抓着这个难得的大档期,赶紧清库存回款,这也让这次的五一档挤了19部新片,是十年来新片供应量最多的一次。
咱们上周也说过,消费的数据的确在转暖,但一方面从结构上来说,像汽车、通讯器材、家电音像等这类耐用品的数据,并没怎么提升,热闹都在吃吃喝喝上;另一方面。消费数据并没有折射到其他宏观数据上。所有也有很多人在讨论,五一的红火的数据会不会只是一种“口红效应”,所谓口红效应,指的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口红反而会热销。因为买不起车房家电,剩下的闲钱就开始消费一些“相对廉价的非必需品”。
从五一假期中发布的4月份的国家统计局和财新PMI数据也的确显露出一些迹象,景气度在时隔两三个月后,全部跌到了收缩区间。其中国家统计局数据为49.2,财新PMI为49.5。
在制造业上,供需、出口、价格等分项指标都呈现除了普降的趋势,市场需求不足、生产活动放缓,也带动着企业用工景气度的下降。与之相对的,是服务业的恢复的确在巩固,像与居民出行和消费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住宿、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都高于60。
另外就是在五一假期中,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的40个样本城市的销售数据来看,表现也不怎么好。虽然成交面积同比上涨了25%,但这是与22年正处在疫情管控时的同期数据对比出来的。如果与2019年对比,楼市成交量则下跌了22%。
而在整个4月,重点100个城市的楼市成交面积环比下降超过两成,而且分化依旧十分严重:一线城市的新房成交量环比下跌了11%,但是二三线城市降幅则达到了30%。
这些都是五一热闹的旅游消费数据的另一面。
经济学家林采宜在财新网一篇《中国居民消费地图》的文章里写到,2022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为46.23万亿,在GDP中占比为38.37%。比2012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但与全球54.91%的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处于低位。
在未来的增长方面,林采宜提到,2022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3万元,比2013年增长将近一倍。但是如果拿其中的工资性收入占比来看,是68.6%,这和十年前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所以工资收入仍然是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它的增长水平,也直接影响未来的居民消费能力。
另外就是预期在消费中的影响,她提到,2020年疫情期间的实证数据显示,人们消费支出的同比降幅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降幅。可见,大部分人面对不确定的预期时,消费意愿会降低。未来养老、医疗、教育和通胀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都可能会降低人们的消费倾向。
上周说到,已经在悬崖边摇摇欲坠的美国第一共和银行,最终还是扛不住倒下了。成为这一波美国银行风波中的第三个牺牲者,也同样是两个月内第三家倒闭的美国银行。
在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也就是FDIC接管后,最终又由摩根大通接手,收购了大部分资产,还承诺了所有的存款和一定的负债,一共花了106亿美元。此外FDIC还将分担差不多约130亿美元的贷款亏损。另外就是和之前处理银行破产的逻辑一致,第一共和银行的企业债和优先股仍然不受保护。
任泽平在财新的文章中写道,第一共和银行的流动性总额共计451亿美元,超过它不受存款保险覆盖的约200亿美元的存款2倍以上。可以说完全能覆盖未受保护存款的全额流出,但是最终仍然被托管,根本原因是股东担心出现危机后,股权先于债券清零而产生的“抢跑”。
这意味着美国的银行业危机,已经从“实质性危机”演化成了一场“信心危机”。市场如果达成这样的一致,很容易造成二级市场反向挤兑银行实体的恶性循环。
在银行危机的继续传导之下,美联储最终也如市场预期的那样,选择加息25个基点。这也使得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提升到了5%-5.25%的区间,成为2007年以来的新高。这个区间,也同样到达了美联储官员在之前给出的2023年终端利率的预测区间。
再加上在会议声明中,美联储改了部分措辞,把“委员会预计一些额外的政策紧缩可能是合适的”这句话给删掉了,改成了“委员会将会密切关注收到的信息,并评估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所以市场现在的关注点,已经变成了美联储是否要暂停加息,甚至是否要开始考虑降息了。
不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口风还是很严,对于是否要暂停加息,他反复强调美联储将依据数据逐个会议作出决定。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在财新撰文说,美联储自己对于结束加息这件事,也缺乏信心。而关于未来,即便不需要加息更多,也有必要继续维持高利率,这也是美联储在“抗通胀、稳增长、防风险”权衡下的最优选择。
另外因为这次议息会议紧挨着第一共和银行的倒闭,所以鲍威尔也特别强调了要加强银行业的监管问题。不过他也表态说,现在的银行风险比3月时已经有明显改善。
不过鲍威尔话音刚落,银行风险就又开始蔓延开了。西太平洋合众银行和阿莱恩斯西部银行这两所地区银行,也都因为被曝出考虑出售的消息后,在盘中一度跌到了60%,第一地平线银行在早盘时也一度跌破了40%。这个剧情和之前银行倒闭别无二致。
市场已经如同惊弓之鸟,对金融系统彻底丧失了信心。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新闻局在周三的时候突然发出一份声明,称在当地时间5月3日凌晨,有两架无人飞行器意图对克里姆林宫发动袭击,但被电子战系统击落后坠毁。克宫指责,这起事件系乌克兰军方发动的袭击事件,目的就是要刺杀俄罗斯总统普京,是“有计划的恐怖行为”。声明还补充说,俄罗斯保留自己在“认为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采取报复措施的权利。
俄罗斯的前总统、现任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更是放出狠话,表示克宫遭到袭击这件事让俄罗斯别无选择,“只能从物理上消灭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及其集团”。
不过在俄罗斯发出声明后,乌克兰很快就进行了否认。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新闻发言人谢尔盖表示,这是“预料之中的我们对手的诡计”,目的“显然是在5月9日之前煽动局势”。他还补充说,乌克兰的目标是“解放其被占领土,而不是攻击他人”——这里面提到的5月9号,是俄罗斯一年一度的胜利日阅兵。
在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也回应了相关问题,她说,中方关于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各方应避免采取任何可能使局势进一步升级的行动。
在中国防疫政策解除后的很长时间里,中美之间航班却一直没有获得释放。4个月过去,两国的航班数量仅仅为疫情前的6%左右。不过在这周,总算是挤牙膏似的增加了一点,美国交通部宣布,批准中国航空公司将每周赴美航班从8个,增加到12个,与美国航司的数量对等。这也是自2020年8月以来,美国交通部首次同意增加中方航班数量。
国际航班恢复力度如此有限,也拖累着航空公司的业绩。
在这周中,7家上市航空公司近日全部披露完2023年一季度业绩。情况都开始明显好转,民营航空中除了华夏航空外,全部都实现了扭亏为盈。而三大国营航司的归母净利润仍然是亏损的状态,不过亏损大幅收窄,同时营收也都在上涨。像国航的营收同比增长了94%,亏损也从89亿缩窄到了29亿。亏损的原因主要就是咱们刚才说的,高利润的国际航线仍然还是缺失的状态,只恢复到了2019年同期的12.4%。
在这周六,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和王后卡米拉将举行加冕典礼。中方将由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代表、国家副主席韩正出席。
眼下这场仪式的时点,正是英国通胀连月达到10%,民众生活成本飙升的时候。而这场加冕礼的花销预计会达到差不多4.3到8.7亿人民币。而且,因为加冕礼被视作承载了国家职能,所以与王室婚礼等活动不同,这笔钱不是全由王室承担,将由纳税人买单或者双方共同负担。这也进一步推高了后伊丽莎白二世时代,英国王室所要面临的挑战。
不过,英国机构在4月中旬举行的民调显示,如今大部分英国民众依然支持保留王室。其中有58%的人希望保留君主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支持保留王室的群体,明显集中于中高年龄段英国选民。在65岁以上的英国人中,78%的人支持保留王室,但是在18—34岁的受访者中,只有32%的人支持君主制。
在连续多轮的降价,掀起国内汽车价格战的特斯拉,在进入到5月后又突然开始连续上调价格。5月5号的时候,特斯拉中国官网表示,全新Model S和X全系车型上调1.9万元。而就在几天前,特斯拉中国才刚刚把全系国产车型的售价涨了2000元。
好了,这就是本周的《周五晚7点》。
以上绝大多数新闻内容、数据和评论。你都可以在财新网的文章里找到,正文下方,也可以找到相关内容的链接。如果你对节目有什么建议,对内容有任何想法,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你在听完后,能够从迷雾当中,捋出一点属于自己的头绪,然后先过个轻松的周末再说。
保持乐观,咱们下周再见。■
相关新闻:
·“最火五一”2.74亿人次出游 超疫情前近两成
·五一档票房创影史第三 3760万人次假期观影
·梁建章:旅游狂热没有赢家
·4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录得49.5 时隔两个月再度收缩
·4月统计局制造业PMI降至49.2 时隔三月再度收缩
·中国纺织服装在发达国家市场份额缩减 商会称全年出口压力较大
·国际需求不振影响轻工出口 企业对年内订单态度谨慎
·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 后续将依据数据作出决定
·美联储加息暂停,降息未定
·美联储或暂停加息,利率仍将维持高位
·美联储的“不明确转向”
·美国第一共和银行倒闭 摩根大通斥106亿美元接手
·三日内两家银行倒闭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总结了哪些教训?
·俄方称两架无人机在克里姆林宫被击落 乌克兰否认行刺普京指控
·格力与奥克斯专利之争再燃战火
·华夏幸福2022年扣非后净亏损165亿元 债务重组完成超八成
·息差继续收窄 建行一季度营收、拨备前利润增速均不到1%
·农行一季度拨备前利润同比增1.1% 净息差继续下行
·AMD一季度营收下滑9% 二季度指引低于预期
·滴滴退市后首份年报:2022年营收下降19%,净亏损收窄52%
·T早报|特斯拉在中美等地涨价;“人工智能教父”从谷歌离职;五一票房创影史第三
·英王查尔斯三世将加冕 仍有近六成英人倾向保留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