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前不久,腾讯新闻旗下的谷雨实验室发了一篇推文,标题是《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篇推文还挺火的,也引发了很多的讨论,因为它折射出了囊括个人、社会、阶层、机制等在内的诸多面相。
这篇人物报道的主人公用的是化名陈直,他是一名31岁的农民工。这篇推文在开头的导语里就提到:“今年8月,陈直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个Ambition,那就是翻译了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
1. 关于翻译:炫耀还是求真?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像使命、雄心、激情、热望、诺言这类宏大的、郑重其事的词语,在日常沟通中说出来也会让人感觉怪怪的。英语,或者说任何一种外语,都是能跟通过陌生化来消解羞耻感的。
2. 关于选择:如果选项也无?
都说高考是现有制度下最为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形式,就分数来说的确没错,但从志愿填报开始,因为家庭背景和父母学识的不同,而造就的视野和知识上的巨大的鸿沟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资格嘲笑另一个人,无论他们显得多么格格不入和不合时宜。毕竟,我们看着正常,也只是走了大多数按部就班的路罢了。”
3. 关于读书:无用还是有用?
这也正是陈直的故事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和热议的关键因素,即:在经济发展优先和技术主义至上的社会转型的当下,人文知识在“无用论”之下的被边缘化,以及因为这种被边缘化而带来的现代式焦虑的普遍化。
现实的挫败和生活的困窘,也曾让陈直故意远离哲学。他的原话是:“我被哲学伤透了心,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碰它了。”但最后他还是回去了。他说:“我学哲学没有任何所谓的现实目的,绝对没有,如果有的话,那是一种悲哀。”
4. 关于哲学:人之本初还是文化资本?
就像在澎湃新闻那篇评论文章的评论区里,一位读者提到的:“人生而为人,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想明白人是怎么回事,这就涉及到哲学,这和身份、地位无关。”
其实小孩子都是哲学家和诗人。每个小孩子都会好奇“我从哪里来”,很多的童言童语里也都蕴藏着哲学和诗意。只是在缓慢受锤的现实生活之中,慢慢都被锤掉了,或者为了避免受锤,而主动藏匿了起来。
本期部分提及片目及书目
片目:
《帕特森》
《一代宗师》
《壹号皇庭》
书目:
《海德格尔导论》
引用:
1. 《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谷雨实验室
2. 《为什么不承认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太不正常的事?》,澎湃新闻
前不久,腾讯新闻旗下的谷雨实验室发了一篇推文,标题是《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篇推文还挺火的,也引发了很多的讨论,因为它折射出了囊括个人、社会、阶层、机制等在内的诸多面相。
这篇人物报道的主人公用的是化名陈直,他是一名31岁的农民工。这篇推文在开头的导语里就提到:“今年8月,陈直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个Ambition,那就是翻译了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
1. 关于翻译:炫耀还是求真?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像使命、雄心、激情、热望、诺言这类宏大的、郑重其事的词语,在日常沟通中说出来也会让人感觉怪怪的。英语,或者说任何一种外语,都是能跟通过陌生化来消解羞耻感的。
2. 关于选择:如果选项也无?
都说高考是现有制度下最为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形式,就分数来说的确没错,但从志愿填报开始,因为家庭背景和父母学识的不同,而造就的视野和知识上的巨大的鸿沟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资格嘲笑另一个人,无论他们显得多么格格不入和不合时宜。毕竟,我们看着正常,也只是走了大多数按部就班的路罢了。”
3. 关于读书:无用还是有用?
这也正是陈直的故事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和热议的关键因素,即:在经济发展优先和技术主义至上的社会转型的当下,人文知识在“无用论”之下的被边缘化,以及因为这种被边缘化而带来的现代式焦虑的普遍化。
现实的挫败和生活的困窘,也曾让陈直故意远离哲学。他的原话是:“我被哲学伤透了心,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碰它了。”但最后他还是回去了。他说:“我学哲学没有任何所谓的现实目的,绝对没有,如果有的话,那是一种悲哀。”
4. 关于哲学:人之本初还是文化资本?
就像在澎湃新闻那篇评论文章的评论区里,一位读者提到的:“人生而为人,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想明白人是怎么回事,这就涉及到哲学,这和身份、地位无关。”
其实小孩子都是哲学家和诗人。每个小孩子都会好奇“我从哪里来”,很多的童言童语里也都蕴藏着哲学和诗意。只是在缓慢受锤的现实生活之中,慢慢都被锤掉了,或者为了避免受锤,而主动藏匿了起来。
本期部分提及片目及书目
片目:
《帕特森》
《一代宗师》
《壹号皇庭》
书目:
《海德格尔导论》
引用:
1. 《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谷雨实验室
2. 《为什么不承认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太不正常的事?》,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