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两年前的今天,因为新冠疫情,武汉封城。作为曾经被封困的亲历者,以及两年来受疫情影响而在工作、生活和心理上遭遇了巨大变化的全球75亿人口的一份子,总觉得应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写点什么或者说点什么。
尤其临近年关,各地疫情又反复频发所带来的紧张感,以及最近几天堪比科幻小说《北京折叠》的两份流调报告所带来的魔幻感,又仿佛回到了武汉封城最初的那段日子。所以这几天,我从个人角度,梳理出了几个关键词,为的是不忘过去,从而不惧未来。
这几个关键词,有的是疫情催生的新事物和新现象,比如“口罩”、“流调报告”和“居家办公”;有的是因为疫情而重建的认知,比如“城市治理”和“命运共同体”;有的是为了应对疫情而学习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比如“心理学”和“烹饪”;有的是被疫情不断强化的心理状态,比如“低物欲”、“躺平”和“政治性抑郁”;当然,还有因为疫情而消失或者说被疫情偷走的事物,比如“远方”、“时间”和“界限”。
这些关键词我本来是想逐个来聊一聊的,比如“流调报告”跟“捡手机文学”的对照,以及跟近两年来非虚构写作盛行之间的关系。而在“流调报告”里,那些比清单还简练,又比小说还戏剧的行程轨迹所串连起的他人的真实生活面貌,以及由此引发的围观热潮,也跟之前人类学家项飚所说的“附近”的消失和复兴有着某种映照。
但是在翻看了去年封城期间写的几篇日记后,我突然发现所有这些两年后再归纳整理的关键词,其实都早就已经在两年前的日记里显露了痕迹,而且在当时当地的情绪激荡里,是更纯粹也更生动的。
所以这期节目我准备推翻掉原本的构想,跟大家重新分享一下当时的那几篇日记,而借由声音和播客的转译,相信也会给我自己,以及正在收听的你,带来一些新的想法。在重新整理之后,刚才提到的13个关键词,也浓缩成了三个,分别是:被抹去的、界限消失和安全幻觉。
本期部分提及片目
片目:
《阳光普照》
《想见你》
《我的天才女友》
《岁月的童话》
《搏击俱乐部》
书目:
《北京折叠》
《异常》
配乐:
Bandari - Sound of Silence
两年前的今天,因为新冠疫情,武汉封城。作为曾经被封困的亲历者,以及两年来受疫情影响而在工作、生活和心理上遭遇了巨大变化的全球75亿人口的一份子,总觉得应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写点什么或者说点什么。
尤其临近年关,各地疫情又反复频发所带来的紧张感,以及最近几天堪比科幻小说《北京折叠》的两份流调报告所带来的魔幻感,又仿佛回到了武汉封城最初的那段日子。所以这几天,我从个人角度,梳理出了几个关键词,为的是不忘过去,从而不惧未来。
这几个关键词,有的是疫情催生的新事物和新现象,比如“口罩”、“流调报告”和“居家办公”;有的是因为疫情而重建的认知,比如“城市治理”和“命运共同体”;有的是为了应对疫情而学习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比如“心理学”和“烹饪”;有的是被疫情不断强化的心理状态,比如“低物欲”、“躺平”和“政治性抑郁”;当然,还有因为疫情而消失或者说被疫情偷走的事物,比如“远方”、“时间”和“界限”。
这些关键词我本来是想逐个来聊一聊的,比如“流调报告”跟“捡手机文学”的对照,以及跟近两年来非虚构写作盛行之间的关系。而在“流调报告”里,那些比清单还简练,又比小说还戏剧的行程轨迹所串连起的他人的真实生活面貌,以及由此引发的围观热潮,也跟之前人类学家项飚所说的“附近”的消失和复兴有着某种映照。
但是在翻看了去年封城期间写的几篇日记后,我突然发现所有这些两年后再归纳整理的关键词,其实都早就已经在两年前的日记里显露了痕迹,而且在当时当地的情绪激荡里,是更纯粹也更生动的。
所以这期节目我准备推翻掉原本的构想,跟大家重新分享一下当时的那几篇日记,而借由声音和播客的转译,相信也会给我自己,以及正在收听的你,带来一些新的想法。在重新整理之后,刚才提到的13个关键词,也浓缩成了三个,分别是:被抹去的、界限消失和安全幻觉。
本期部分提及片目
片目:
《阳光普照》
《想见你》
《我的天才女友》
《岁月的童话》
《搏击俱乐部》
书目:
《北京折叠》
《异常》
配乐:
Bandari - Sound of Si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