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间接接吻
Share to email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X
By 间接接吻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9 episodes available.
À plus 或 À bientôt 是法语中和朋友道别时候常说的话,意指:回头见!
第三季的「间接接吻」告一段落,我将前往另一座城市开始新的挑战,节目会根据我自己的工作状况不定期更新。
此次出行是我的第二次出发,后会有期朋友们!
主播:老孙
录音室:@间接电波塔
片头音乐:毛太纸MTZ
本期节目和播客「女王出口」联名出品。
感谢凯迪的邀请,大家慢慢“吐槽”吧。
凯迪,长沙人,在长沙“广受霸凌”,不明白不理解。于是邀请了长沙另一档播客「间接接吻」老孙聊一聊,在新消费和网红流量之外,真正的长沙生活。
主播:凯迪
嘉宾:老孙
录音室:@间接电波塔
片头音乐:毛太纸MTZ
本期节目的录制时间是在3月份,当天录制过程中由于设备的问题,出现了不少问题。希望大家体谅。
“上瘾”,一个与当下商业社会结合异常紧密的词。正所谓,一切生意都是围绕着“上瘾”在做文章。那么,究竟什么是“瘾”?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对某种东西或者情感产生依赖?我们如何与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瘾”相处?戒除这种“瘾”是必须的吗?…… 同样,非常多的好奇想得到陈医生的解答。
整期节目两位主播将以一种好奇和诙谐的方式参与对话。
嘉宾在节目中将对于我们提出的概念和问题进行简单的阐释,并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希望以故事为线索,呈现一个从业者的视角。
主播:老孙、挑一麻袋
嘉宾:陈医生
录音室:@间接电波塔
片头音乐:毛太纸MTZ
接着上一期,由嘉宾反客为主
主播:苗宇@忒修斯贼船
嘉宾:杨景、老孙
录音室:间接电波塔
片头音乐:毛太纸MTZ
设置一个面试或者文字聊天对于进群是有必要的
怎么运营一个群 不是一个简单的活
“死群”
好群的要素:个性与共性;线上线下互动;灵魂人物
把自我缩小的人,可以跟多人聊天
群的本质是找人,人和人的吸引
社交的本质是寻找多元化的同类
社群开始于豆瓣同城
对这个城市的印象肯定是这个城市的人群
对人好奇?
因为对城市没有归属管,所以,通过交朋友的方式找到对城市的连接
城市之间有一种割裂感
异乡
二线城市有很多规矩没有被完全地建立,是观察人群样本更好的地方
建立具有延迟性
今天年轻人的归属感不是因为某一个城市而是因为某一个人群
城市被规范化
产业化将城市的生活方式范式化
社会需要你成为一个工具人
只要有组织能够接纳你,其实你在任何地域已经不关键了!
不知不觉的工具化的生活
社交本身是一个很难量化的东西
陌生人社交才是真社交
大家早期的人际关系都是被动选择的,只有陌生人才是自己选择的
社群就是个游乐场
所谓的在地性就是形成了社区
郊区对于城市来说就更有呼吸感
在地性话题
城市面貌清晰
主播:老孙
嘉宾:苗宇@忒修斯贼船、杨景
录音室:间接电波塔
片头音乐:毛太纸MTZ
一日三餐中,那些被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如同一个个被默认的名词,被“囫囵吞枣”。通常,在饮食搭配上我们会更关注摄入食物的卡路里。而我留意到食品包装上“配料”一栏。比如一包全麦吐司,它的构成是:小麦粉、水、白砂糖、酥油、食用牛油、奶粉等各种具体的食材名词。通过反复朗读食品的配料构成,我开始好奇,当我在吃全麦面包的时候到底吃的是什么?是一个所有食材的捏合品吗?还是一个工业制造程序的妥协品?每一种食品是在向我展示它们的加工工艺吗?
观念艺术家塞尔·弗洛耶 ( Ceal Floyer ) 在作品「Monochrome Till Receipt (White), 1999」中呈现的是一张超市的购物清单,她将这张打印的清单粘在泰特美术馆的白墙上。当我们走进这件作品(或者说购物清单)的时候,会发现艺术家的用意:其购买的49件物品全部都是白色的。这其中包括:Allinson面粉、 白巧克力、白色腰豆、Nivea沐浴用品等。此时回看这件作品的标题《单色收据(白色)》,一切不言而喻。
把话语拆开来,揉碎了分析,这是我们遇到问题时会用的方式。而这期节目,我做的是呈现与罗列。
主播:老孙
录音室:居家
片头音乐:毛太纸MTZ
Ceal Floyer, Monochrome Till Receipt (White), 1999 (2009 version, Tate)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精神医学博士陈医生前来和我们聊聊:
在今天这个“人均抑郁”的时代,我们在生活中频繁听到“emo”等这样的词,甚至,当我们在使用它时都成了一种“潮流”。当这样一种从“精神疾病”当中演变出来的词变成调侃出现的时候,人们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 —— 我们都清楚的知道什么是“抑郁”?然而,现实情况远非如此,大家对于真正的“抑郁症”又有多少的了解?对于其他精神疾病的误解和歧视又有多少?精神疾病为什么如此普遍?我们又该如何与其相处?…… 与之相关的很多疑问与困惑正是我想做这期节目的原因,也希望能够通过与陈医生的交流得到更多来自该学科的回应。
陈医生是一位用词严谨,逻辑清晰且具有科学精神的医生。在节目中,我试图通过引入“磁场”、“风水” 等玄学词汇来和她讨论,但都被她的严谨的回答化解。
节目中,陈医生提到 “被精神病” 这样一个词。我希望大家听完节目后能在节目下方和我们留言互动一起来讨论 “精神卫生” 健康的种种相关话题。
主播:老孙、挑一麻袋
嘉宾:陈医生
录音室:@间接电波塔
片头音乐:毛太纸MTZ
节目录制过程中有部分涉及嘉宾私人故事的部分我都减去了,所以在节目中会有两处比较唐突的衔接。
以下是聊天过程中的语句摘录:
“模糊的关系让我着迷”
“跟你产生误会的人恰恰说明我们彼此是一致的”
“美美与共”
“只能用成语扼杀住与很多人的沟通”
“为什么一定要融入当地社会?”
“永井荷风的格格不入”
“心象风景”
主播:老孙
嘉宾:海蒂@镜中InTheMirror
片头音乐:毛太纸MTZ
录音室:@间接电波塔
节目上线后的几天就是传统的农历“二月二”,正所谓“龙抬头”的日子,民间有在这天剪发的习俗。
从中学开始,我便开始推“光头”,自认为省去了大部分泡在理发店里的时间,因此,对”理发店“这样一个场景里发生的故事一无所知,现在看来也是必然。于是我邀请两位朋友在这期节目中,将他们对于“美发行业”的“无所不知”和我的“一无所知”进行勾兑。
节目里有大量专业词汇和工序是我所不能想象的(例如:“巴黎画染”、“辣妹必备”、“亚裔挑染风”和“日本雾化染”等等;还有杀马特时代的“锡纸烫”和“爱心留海”等)。难免在节目内容的呈现上和嘉宾的互动中显现出我非常白痴的一面。
“美发行业”是从我所知道的“发廊”开始的,然后是“理发店”,接着是“美发店”,再到如今形成一个细分化的大行业。正如节目中杜总所说,他们是“美业人”。
这期节目结构比较松散,内容其实挺多的。剪辑的逻辑正如我们的头发一样,捋不清,也数不清。
节目下留言的朋友可以领取3张分别价值100元、200元和300元的haircorner国金店的消费券。
主播:老孙
嘉宾:Peggy、杜总@haircorner
片头音乐:毛太纸MTZ
录音室:@间接电波塔
在书店偶遇来访的太阳,我临时起意邀她录了一小时节目,美其名曰叫“随机”的话题。
“走在街上我什么都看不见,因为没有字幕”
“视觉型的人”
“社恐”
“当我变成别人茶余饭后的笑话,我觉得还挺精彩的”
“今天我又冷冷的,明天我又软软的,后天我又凉凉的”
“不听谈论第三方文本的播客”
“刻意回避用成语,希望见字如字”
主播:老孙
嘉宾:吕太阳
片头音乐:毛太纸MTZ
录音室:@间接电波塔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9 episodes available.